一、“价格刺客”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
2022年夏,“雪糕刺客”一词走热,并随后引出了对“水果刺客”“文具刺客”等其他价格虚高的“普通商品”的讽刺。舆论认为,“价格刺客”就是利用不规范标价等各种手段,将一些高价商品伪装成普通商品,从而“套路”消费者埋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价格欺诈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二、“科技与狠活”折射消费者对食品非法添加的担忧
三、医疗美容风险与陷阱阻碍“求美”消费需求释放
中消协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2022年11月,中消协发出消费提示,呼吁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医美需求,正确选择医美机构,审慎作出医美决策。
四、预制菜产品品质及应用场景存在侵权隐患
2022年7月,媒体报道称,一些消费者发现自己在餐厅花大价钱消费的菜肴,在超市的冷柜中可能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花费。还有一些消费者在消费后发现餐厅菜品是用预制菜制作的,感觉受到了欺骗。2022年9月,一则“专家称预制菜如同‘猪狗食’”的话题,让预制菜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五、主播售假问题暴露直播带货侵权乱象
2022年以来,各地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已查处多起通过直播平台售假案件,其中不少案件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直播销售乱象成为消费者维权焦点之一,假冒伪劣、货不对版、优惠差异等是主要问题。从央视“3·15”晚会曝光翡翠直播售假骗局,到头部主播接连遭“打假”,诸多争议事件暴露出直播带货售假引发消费乱象。
六、“菜刀不能拍蒜”争议警示企业须尊重消费
2022年7月,知名老字号品牌张小泉因“消费者投诉菜刀拍蒜断裂”引发舆论热议。“拍蒜”本是公众做饭最常见的场景之一,张小泉作为以传统刀具闻名的老字号,客服“不建议使用这种菜刀拍大蒜、拍黄瓜”的回应,让消费者无法理解。质疑声之下,是人们对张小泉没有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批评。该事件也暴露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一些商家强推性价比畸低的产品,再通过所谓“消费者教育”完成收割闭环,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又有苦说不出的行业痛点。
七、电商平台“保价”服务被指“套路”消费者
八、“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沉浸式娱乐形式隐藏不安全因素
近年来,文娱消费持续升温,以“密室逃脱”“剧本杀”等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项目蓬勃兴起。但同时,这类娱乐项目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一是多家“密室逃脱”“剧本杀”主题涉及惊悚、恐怖等元素,但部分店家存在未明确告知消费者游戏规则及环境问题,尤其是未对未成年人作出提醒与劝阻。二是“密室逃脱”“剧本杀”往往在狭小昏暗的空间开展,游戏场景采用易燃可燃物装修装饰,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三是因个别经营者倒闭或跑路,预付式消费者单方面遭受财产损失。此外,剧本涉嫌抄袭、消费者意外受伤、店内工作人员骚扰等乱象也屡见报端。“密室逃脱”“剧本杀”迅速扩张、野蛮生长,带来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九、知网涉垄断被罚事件警示平台发展不可忽视消费者权益
2022年12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责令知网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处以8760万元罚款,对此知网回应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公布了15项整改措施。作为国家支持建设的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知网平台“店大欺客”的批评声近年来越来越多,此次被处罚,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监管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