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加速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已建成10个城乡冷链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和262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拉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亿元大关——
冷链物流:让农产品一路争“鲜”
大食物观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食物的需求更加多元且品质化,之于涵盖生鲜肉类、水产品、高端水果等品类的农产品板块,新鲜品质是应有之义。
天气炎热,江苏的麒麟西瓜、广东的荔枝、云南的蓝莓乃至泰国的榴莲都备受消费者青睐。而让这些农产品“千里奔赴”却依然“水灵灵”的秘诀,便是冷链物流的全程呵护。
冷链是被市场需求不断“推着走”的行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冷链物流是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产销对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桥梁。为保障乡村鲜活农产品顺畅出村进城,促进城乡市场高效畅通,高质量推进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才能为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效支撑,同时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丰富百姓餐桌,提升居民幸福感。
作为国家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城市,青岛把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强产业、补短板、保供给的重要举措,如今已建成10个城乡冷链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和262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拉动农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聚焦农村“最初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青岛正在打一场补短板、强产业的“升级战”。
建强“最初一公里”——
补齐农村设施等短板,实现“减损增值”
纵观整个农产品流通链条,可以将其分为生产端、流通端和销售端。其中,生产端与农户联系最紧密,发展冷链物流有助农产品出村进城。
具体来说,生产端即“田间地头”,生鲜农产品自此采摘、产生。然而,受农村设施薄弱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产品在采摘下来之后,如果保存方式不得当,会造成产品损耗,其新鲜度将大打折扣。等到运输到其他地方后,就失去了产品原有的价值。
这是冷链物流建设要着重解决的“最初一公里”。
“多挣的30%”,周阳将其归功于企业2023年建成的2000多平方米冷库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介绍,企业所种植的蓝莓是专供盒马、沃尔玛等商超的高端蓝莓。也正是因为接触了这些农业中的“高平台”,让他意识到了冷链物流的重要。
周阳表示,黄岛蓝莓的收获期大约是5月底至7月中旬,蓝莓刚采摘下来的温度达20多摄氏度,降温是减损的关键。2023年建成的4个冷库在2024年收获季发挥了重要作用——采摘下来的蓝莓运输到离基地不远的冷库,首先接受第一个10摄氏度左右的冷库降温,之后进入第二个温度约为0至4摄氏度的冷库二次降温,在第三个冷库分拣、装盒、包装后,存入第四个冷库等待装冷藏车运往全国各地。
有了冷库后,不但蓝莓的损耗降到最低,蓝莓的口感也得以提升。最为主要的是,企业再也不用为损耗造成的收益下降而“犯愁”。
“在我们黄岛当地,蓝莓采摘后多是在阴凉地自然晾晒降温,傍晚的时候经由水果商贩收购,虽然黄岛蓝莓很出名,但是可想而知这样并不能让种植户得到高收益。”周阳说,有了冷库后,企业可以根据合作方的需求和市场定价决定当天售卖的数量,真正实现了蓝莓价值的最大化。
冷藏是决定一个地域种植规模从而影响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的库容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植规模。”同样位于六汪镇的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冷库负责人王可域告诉记者。在他身后,占地6000平方米、可存放马铃薯5000吨的冷库矗立于此。
大西洋马铃薯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豆豆”,2008年起,合作社通过与美国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当地农民按标准种植,可享受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收购保护价。看好这种模式,当地生产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
另一方面,冷库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种植规模。对于订单农业来说,“单”越大,收益越高,但是种植规模、保障措施等也决定了订单究竟能有多大。以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例,当地马铃薯种植由300亩发展到如今的1.2万亩,产品过硬之余,配套的能存放5000吨马铃薯的冷库亦功不可没。马铃薯在其中存放,可满足百事在全国多个加工基地不同时段的加工需求,从而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
记者看到,当下,库存马铃薯已经“消化”了绝大部分。王可域表示,9月份,冷库里就要开始存放土豆种子了,这也是冷库的重要作用,因为虽然3月份才种土豆,但种子却是早早就下来了。以往存放种子是个“头疼事”,如今,冷库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青岛,做大产地冷链体系已成为共识。全市各类主体在田间地头、港口码头等地集中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库容总量300多万吨。其中,库容规模千吨以上的有154个。探索发展共享式“田头小站”冷库,开展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提高产地源头的冷链物流设施综合利用效率。西海岸新区等区市对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新建设施,按每个主体实际投资额的20%进行补贴,最高补贴不超过100万元,累计安排资金1855万元。
如今来看,产地端发挥成效显著。产地冷链既支撑农业产业,又融入流通链条,具有串接产业链供应链的天然属性。在后续的发展中,各类经营主体还将推动冷链设施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链条运转,从单个冷链环节向冷链物流供应链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冬季,市农业农村局等八部门开展“爱心助农促销增收”活动,就利用建成的冷链物流设施应急存储蔬菜5万多吨,帮助销售蔬菜12.3万吨。
做优“最后一公里”——
全链条提升“安全现代”,确保“不断链”
农产品冷链物流,冷是基础,“链”是关键。从上游生产端的原产地冷库预冷,到中游渠道的干线长距离冷链运输,再到下游销售端冷链配送,冷链在每一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还原一下寻乌蜜桔来青的路径,大体是自果园采摘后送到冷库冷藏、分拣、包装,再将其交由顺丰物流,由顺丰全流程冷链物流护送,最后送货上门。整个流程,就是一条完整的“链”,实现了农产品的抵达。
不仅是“C端”,“B端”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同样旺盛。位于胶州市里岔镇的利群胶州智慧物流及供应链基地,建有智慧化常温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等板块,其中冷链物流中心面积6.1万平方米,并配有自有恒温物流车200多辆,以保证配送至省内利群各商超农产品的品质新鲜。
利群胶州智慧物流及供应链基地内景
在青岛的冷链物流体系中,已集聚了2000多辆冷链运输车辆和4家三星级以上国家冷链星级企业,灵活采取干支线运输、仓储、分拨中转、中端配送等冷链物流运输方式,加快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水路、航空为辅的“水陆空”立体化发展格局。其中,公路运输占全市冷链运输总量的90%。在城市社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集成整合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等功能,加快建设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发展起库容量1.3万吨的商超低温配送中心和92座周转库。平日里,配备总载重550吨的商超冷藏运输车210辆,服务覆盖1200多家社区生鲜菜店和放心肉专卖店。
当然,在物流体系中,载体正愈加现代智能。比如,顺丰、京东等拥有自建的智慧冷链物流系统,冷藏车厢可多温区控温,后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在途货物温度,实现全程可视化控制,能为客户提供透明可信的供应链服务。为保证生鲜寄递时效,顺丰已开通十余条产地直达生鲜航线,包括时令水果、松茸、大闸蟹、牛羊肉等保鲜需求高的特色农产品,为食材新鲜“保驾护航”。
虽然行业一直在加力,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农产品产地冷链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冷链运输率在90%以上,这就导致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耗不低。
分析看来,损耗的两个点位,一是上文所说的生产端设施的缺失,另一个则是链条不能“环环相扣”造成的损失。比如,刘倩收到寻乌蜜桔的过程,是冷链物流全链条“闭环”所实现的。但放在整个冷链物流体系里,这并不容易。冷链物流要求生鲜食品在产地采收后,在其后的分拣、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至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均需保持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之下。如果在上述各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冷链设施缺失而造成恒定低温的中断,就会导致“断链”,让产品的品质大打折扣。保证全程冷链,防止“断链”是冷链物流的重中之重。
时下,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健力源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已在西海岸新区投入使用。这个项目由北京健力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包括现代化冷库2座,库容量达15万立方米,并配有百余辆冷链货车。项目制冷设备及管道系统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根据大数据采集建模、模型震荡收集等方式,对冷库运行展开实时优化,实现无人值守,打造低碳节能、智慧高效型现代物流企业。
业内人士指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均已发生很大的改变,新鲜、便捷的食品消费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可以预见,末端生鲜零售场景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现象日益显现,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将呈现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随着科技及人工智能的进步,智能仓库、无人分拣、机器人运输和无人机运输等,都将成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冷链物流行业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