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后,一路飚红的IT行业迎来了它的严冬,纳思达克斯指数的暴跌、全球门户股票跳水,网络CE0辞职、IT泡沫经济的破灭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新经济模式和现状的思考:IT行业的赢利模式具体是怎样泡沫散尽后的新经济进程是否会停滞不前经济全球化是否遇到了瓶颈就在网络严冬到来的同时,生物技术多领域、广泛性的技术突破和经济规模的形成,无疑成为新经济严冬时期的一支奇兵,迅速成为广大投资人的焦点,让人们看到了新技术推动新经济的曙光。
事实是实实在在的:吃下一枚含有疫苗的西红柿就不用再打预防针了;麦胚苗在生长液罐中发育成熟,产出新鲜麦浆;胰岛素不用注射,贴上一个纳米贴就管用;寄生虫被基因技术”脱胎换骨”,放进肠道能“消食”减肥。崭新的生物高科技术为人类的美容保健、疾病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2001年8月6日至10日,“第九届美洲华人生物科学会暨世界华人前瞻生物科学大会”在中国台北举行,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鸡尾酒疗法”的发明人、艾滋病医疗权威专家何大一,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会长何英刚,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成文,美国耶鲁大学药学权威郑永齐及中国大陆学者在内的一百七十多位华裔生物科技专家和一千三百多名生物科技学者参加了此次生物高科技领域的世界华人大会。
免疫网络综合调节研究的重大进展及“鸡尾酒疗法”的不断突破,大大推进了人类攻克艾滋病的进程;
转基因技术将全面改变防疫方式,如吃下一枚含有疫苗的西红柿就不用再打预防针了,一些产品的问世将难以判断它属药品、保健品还是食品;
基因工程制剂对各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入了“上人”的临床实验期;
液态培养技术普及全球,麦胚苗在生长液罐中“发育”成熟,产出新鲜麦浆
一些药物和保健品出自于液体培养,土地已不再是农作物的唯一母体,液体栽培,流动栽培有着无限的伸展空间;
对碳水化合物的结构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重新构建,如将米饭的淀粉与甘蔗样的纤维充分整合,用于减肥的饮食保健;
人类在各种污染因素下突变所致的DNA破坏,都将在分子水平上尽快修复;
抗肿瘤研究已实现高平台介入疗法,定向靶位(生物导弹)将构成肿瘤治疗的新组合;
干细胞分化发展概念形成,干细胞作为贮存人类多种细胞的,“全能冠军”;能够生长出成年人的所有组织;
基因破译长驱直入,由电镜看到DNA的构象,病毒的转录与反转录成为现实;
发现新的病毒载体――腺体导入,40%的肿瘤在腺病毒攻击下消失;
DNA导入进化论概念,由每个人携带的基因身份证(基因识别芯片)判断500年前或5万年前是否与某人有血缘关系,5秒钟就能解读;
临床试验统计学进展迅速,控制全世界所有人种药物反应数据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已经建立;
高分子、小分子蛋白质对人类健康十分重要,如公冠永远鲜活挺立,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保水性能的透明质酸,可以抵抗皮肤的衰老;
后基因组时代到来,由此可加强天然衍生物优势以调整人体自身的种种不足;
肿瘤易感基因破译,如黄种人不易患皮肤癌,而白种人易患皮肤癌,可进行黄、白种人对抗肿瘤基因互换;
分子生物学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有突出进展,21世纪的分子治疗将全面保护血管的完整性,替代20世纪的支架治疗,治疗心脏病无需手术将成为现实;
人的受体结构已经解析,新药试验根据人体受体是否匹配来进行链接;
基因治疗全面改变人的健康状况,如治疗白血病等;
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结合,实现纳米级包裹,新药的开发研究变更传统给药途径;
中药萃取物筑起天然保健屏障,传统中医在新世纪大放光彩;
免疫预防形成分子网络新概念;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校企合作;英语专业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已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三)合作形式松散,效果欠佳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在医药外向型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既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职业素养提升平台,又可满足企业发掘自身所需优秀人才的要求,当属合作共赢的积极举措。但在实践中,基于校企合作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整体仍处于初始阶段,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只有框架性方案,缺乏有力的制度安排推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基本局限于非常规性地组织校园招聘。医药企业对校企合作效果的满意度总体偏低,参与合作的意愿和动力均不足,合作效果不佳[2]。
二、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作为中医药资源强省,湖南省现有中药工业规模企业37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1.3亿元,中药产业链被列入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湖南省积极发展中医药国际贸易,中医药企业走向国际的步伐不断加快。湖南中医药大学立足于办学实际,依托英语专业平台,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近年来积极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已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辨识度。以下结合该校的实践探索,具体讨论加强中医药国际贸易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可行策略。
畅想未来科技,引领美容院风尚
在第10届全球美容科技巡回盛典现场,舞台被打造成未来感十足的新空间,风靡美容院、广受消费者青睐的顶尖护理仪器一一亮相。朗斯国际员工用热情的团队舞蹈正式拉开了盛典序幕,总裁姜宁先生阐述了朗斯国际未来的发展趋向,中国美发美容协会会长闫秀珍女士、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社社长辛映继先生等纷纷就美容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发表了言论和见解。
随后,来自法国的皮肤医生展示了SKIN-CT皮肤专业诊断治疗系统。继在2012年上海美博会以全新视角诠释生物科技与生物时尚之后,朗斯国际再度公布了“未来科技引领美容院风尚”概念,各种顶尖仪器的纷纷亮相让人目不暇接。
朗斯冻干粉续写销售神话
“专业所以领先,融合才能超越”是朗斯国际一路走来、励志百年不变的坚持。以科技研发为主导的朗斯国际于1999年7月首次提出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皮肤多层次多位点的修复理论,并获得生物组织高能修复因子专利。
生物组织高能修复因子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单因子或双因子,不仅仅作用于一种细胞,而是可以同时作用于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末梢神经纤维、微血管等,是最完善的因子修复产品,一经推出便被众多业内专家、皮肤科医生誉为“皮肤问题的修复专家”,获得一致认可。冻干粉作为因子修复潮流的先驱者,是在无菌环境下将药液冷冻成固态,抽真空将水分升华干燥而成的无菌粉注射剂,具有醒肤、舒缓修复、脱敏、重新激活细胞、提升面部轮廓等功效。截至2012年,朗斯冻干粉销量突破500万对,创下行业销售奇迹!
感恩合作伙伴13载信任相随
朗斯国际创立于1999年,时至今日已走过13载,是中国化妆品企业中屈指可数的以科技研发为主导的实力派企业。目前在全球拥有各项研发专利近20项,其中1999年首次提出的“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皮肤多层次多位点的修复理论”使朗斯国际在业内、研发领域一举成名。
由于制丝及纺织工艺的需要,蚕丝需脱胶处理。我国是丝绸大国,每年生产生丝约15万t,脱胶废水中丝胶流失达3.5万多t。含有大量丝胶的废水直接排放,导致排污废水CODCr值超标,最高的真丝精练废水CODCr值高达8000~35000mg/L,是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的40~125倍。
此前,国内外丝胶的开发应用均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缺少回收丝胶的工业化技术。大部分丝绸企业都将脱胶废水和印染废水等一起处理,或是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前者增加了处理的技术难度,后者给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在传统的回收丝胶方法中,COD去除率在70%左右,没有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膜分离技术中由于超滤膜的污染与堵塞问题,还无法产业化。此外,高纯度丝胶制备以前多采用茧衣为原料,成本较高。丝胶用于纺织品涂层的应用中也存在水洗后丝胶溶失率较高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苏州大学和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发明了等电点沉淀、超滤及纳滤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丝胶的工业化回收,并研究开发了回收丝胶的应用新技术,并凭借“丝胶回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这一项目获得了“纺织之光”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陈国强教授介绍,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1)采用发明的等电点沉淀、超滤和纳滤一体化方法高效回收丝胶,解决了丝胶回收率低的行业技术难题。利用丝胶具有两性性质,在等电点附近的溶解率最低的特点,先采用等电点沉淀法回收脱胶废水中60%左右的丝胶;再配合
超滤纳滤一体化技术回收剩余的丝胶,回收率高达99%,排出废水CODCr值小于98mg/L,悬浮物、透明度、pH值达到了国家废水的排放标准。
(2)解决了采用膜分离方法回收丝胶过程中易引起膜堵塞的关键技术难题。项目组研制了从脱胶废水中回收丝胶的关键装备,采用国产高通量、高强度中空纤维膜,在膜组件前引入酸析装置,在膜装置中引入正反循环泵,可减轻膜的处理负荷,延长其运行周期和使用寿命,解决了工业化生产中超滤膜的污染与堵塞问题,实现了回收丝胶的规模化生产。
(3)研发开发了丝胶的应用工艺及技术,采用特殊的高反应性丝胶交联剂,解决了丝胶涂层纺织品溶失率高的技术难题。本项目采用自制的聚丙烯酸类低温交联剂和阳离子改联剂,分别使羊绒制品、棉织物水洗后的丝胶溶失率大大降低。
他是鲁先平,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他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外表下,有一颗滚烫的心,执著于斯,虽九死其尤未悔。
20世纪90年代,鲁先平在美国学业有成,事业顺利:在一家药物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研究部担任负责人,领导和组织新颖化学分子的设计和合成、新药筛选、临床前研究以及临床I期的研发。
原本可以在美国过着非常舒心的生活,但他却把视线投向了祖国。“当时,中国在20年的改革开放后,许多产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唯独在医药领域,几乎停滞不前。”鲁先平回忆,国内有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有巨大无比的市场和良好的制药基础结构,医药产业不应处在生态链的最底层。
1999年,在美国的一次留学生聚会上,他与朋友谈起中国医药行业现状时,第一次萌发了“要为国家医药产业发展做点什么”的想法。
2000年,鲁先平家中,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年轻中国学者将手握在一起,决定回国“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中国原创药产业的现状”。
回国创业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技术,而是资金捉襟见肘。2001年,微芯生物拿到了第一笔5000万元的风险投资,但对于原创新药研发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
在全球制药行业中,原创新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一个新药研发周期可能长达10~15年。这期间还伴随着研发失败的高风险。
“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加上早期没有漂亮的财务数据,公司融资遇到很大困难。”鲁先平回忆,2005年,由于融资困难,包括鲁先平在内的所有人工资都减少了一半。当初共同创业的5个人中,有两位因经济压力,不得不选择了离开。
渡过难关的微芯生物,在产品开发进入风险可测阶段后,投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至今已经历6轮融资。
2015年1月,微芯生物在深圳召开新闻会,对外宣布: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癌新药西达本胺获准全球上市。这意味着中国有了自己原创的抗癌新药,中国药物研发已从仿制、高仿,逐步走入与发达国家同水平甚至超前的独立创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