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卖身,一家破产清算!国内生物科技行业淘汰赛提速
作者:林志吟责编:陈姗姗
天眼查显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根据博际生物的申请,于2024年1月8日裁定受理该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并于2024年1月12日指定浙江诺力亚律师事务所担任博际生物管理人。
截至目前,博际生物是国内为数不多公开破产清算的国内生物科技(Biotech)企业。
博际生物是在2018年正式运营的,不过,博际生物官网上关于公司的新闻资讯,目前只更新到2022年。
天眼查显示,博际生物的股东共有五位,持股比例最大的前四位股东均是自然人股东,其中金肖甬持股比例最大,达到58%。金肖甬的身份是爱大制药董事长。
博际生物的股东中,除了自然人股东外,还有一名是企业股东,即嘉兴格琳绿番茄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下称“嘉兴格琳”),持股1%。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格琳背后的股东中,闪现上市CXO企业泰格医药(300347.SZ、03347.HK)的身影。泰格医药通过杭州泰格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嘉兴格琳49.18%股权。
2015年起,得益于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资本提振,大量的生物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2021年后,由于资本市场遇冷,生物科技企业的再融资受到挑战,后者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进行研发。这几年,为了熬过这一轮的资本寒冬期,一些企业密集砍管线、缩减开支。与此同时,也有企业选择“卖身”。如2023年12月底以来,亘喜生物、信瑞诺医药相继被跨国药企阿斯利康、诺华相中收购。
此前有生物医药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行业的调整,是回归理性的一个过程。过去几年,在资本的驱动下,企业盲目大规模拓展研发管线,这些管线产品,可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更多还是仿制药。生物医药行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企业们为了迎合资本的需求,把钱花在了很多不该花的地方,这浪费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医疗资源、临床前研究资本。
“一些技术不领先、新药开发进度慢或者没有价值的企业,在这一波调整中,更容易被洗牌出局。”目前有生物医药企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