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临期食品销售的规范化、透明化是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前提。加强临期食品管理,能够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避免出现因食用过期食品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能够有效控制过期食品回流市场,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临期食品的规范销售,也有利于解决食品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食物浪费。当前,接近50%的食物浪费与终端消费环节有关,而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促进临期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制定和出台临期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管理办法。对临期食品的概念、分类、管理方法等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为监管临期食品与处罚食品市场主体道德失范等提供法律法规依据。加强临期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防范临期食品安全风险提供保障。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供应链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加大临期食品监督抽检力度,及时公开监督抽检信息。
第二,规范临期食品标签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加强临期食品标签管理的规范性,规定临期食品标签必须注明生产日期、保质期、原料成分、贮存方式等,并对临期食品的上架日期、原价等情况进行充分说明,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减少信息偏差。超市或商场等销售场所应配套使用专门的临期食品销售货架,标明货架名称并进行醒目标识,方便销售管理和消费者搜寻,同时,食品与其他消费用品需分开管理,避免消费者对临期食品产生混淆。加快临期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赋予临期食品身份标识,实现“一物一码”,方便消费者较为全面地查询临期食品的信息,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拓展临期食品的处理方式。当前,我国对临期食品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导致部分企业存在可乘之机。应借鉴国外对临期食品的处理经验,采用多种临期食品处理模式,避免过期食品回流市场。例如,积极发展线上临期食品专卖店,同时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带动消费,拓宽临期食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临期食品的卷入度,引导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并形成重复购买意愿。加快完善临期食品的捐赠机制,通过公益捐赠、食物银行等方式处理临期食品,将临期食品销售与社会救助、贫困人口福利发放等结合,使临期食品物尽其用。发掘临期食品再生饲料、工业原料、堆肥或发电等用途,通过临期食品循环再利用的方式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进行补充,促进临期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临期食品循环再造和二次分配,有效解决库存积压问题,从而避免食品企业产生过期食品回炉重造等逆向行为。
第四,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认识与信任。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中,临期食品往往与低营养、不健康、不安全的食品挂钩,购买临期食品也被认为是贪便宜的无奈之举。因此,要加强对临期食品的舆论宣传,提高消费者就临期食品对减少食物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作用的科学认知。媒体也应客观公正地传播临期食品安全有关知识,引导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形成科学客观的认识,纠正消费者的偏见。企业要加强自律,对售卖的临期食品进行严格把控,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提高临期食品生产者和经销商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
(本文是2020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与跨界合作治理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ZD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