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2)某些皮肤病:如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
(3)某些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4)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等。
(5)其他:如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labdd.com
2.减少:
(1)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感染早期。
(2)应激状态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检验地带网
嗜碱性粒细胞(B,BASO)labdd.com
【正常参考值】tb-lab.cn
百分率:0~0.01(0~1%)检验地带网
绝对数:(0~0.1)×109/L
临床意义】检验地带网
1.增多labdd.com
(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粘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2)在高脂饮食条件下,可促使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到周围血中,而致血液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减少:labdd.com
(1)速发性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柯兴症等。检验地带网
(2)应激反应:如心肌梗塞、严重感染、出血等.
淋巴细胞(L,LYM)
【正常参考值】
成人:0.20~0.40(20%~40%),绝对数:(0.8~4.0)×109/L;
儿童:0.40~0.60(40%~60%)。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淋巴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
3.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常见疾病有:
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超过20%具有诊断价值)、巨细胞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甲型病毒性肝炎、风疹、Echo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艾滋病
少数细菌感染如布氏病、结核检验地带网
原虫感染如弓形虫病、疟疾
药物过敏如对氨基水杨酸、苯妥英钠、氨苯砜、酚噻嗪
其他血清病、肺炎支原体感染、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霍奇金病及潜在感染的健康幼儿
单核细胞
成人:0.02~0.05(2%~5%),绝对数:(0.12~0.8)×109/L
儿童:0.03~0.08(3%~8%),绝对数:(0.12~0.8)×109/L
1.生理性增多:出生后两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
2.病理性增多: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参考值】检验地带网
男:(4.0~5.5)×1012/Llabdd.com
女:(3.5~5.0)×1012/L检验地带网
儿童:(3.5~4.7)×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1.增多:
(1)相对性增多:见于大量脱水而致血液浓缩,如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多尿、严重烧伤、长期不能进食等。
(2)绝对性增多:见于严重的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法鲁四联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CO2)中毒等。
(3)生理原因:年龄与性别差异(如初生儿),长期多次献血,缺氧刺激(如气压低、居住高原、剧烈体育活动等),精神因素(如感情冲动、冷水浴刺激)等,均可引起红细胞增多。labdd.com
2.减少
(1)生理性贫血: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后期,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等。
(2)病理性贫血:见于贫血(如海洋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异常红细胞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增多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增多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巨红细胞增多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肝脏疾病
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及Hbs病)椭圆形红细胞明显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高于25%~50%才有诊断意义)、巨幼细胞贫血(可达25%)和恶性贫血,其他类型的贫血也可程度不同的增多labdd.com
染色异常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脾切除后等
染色质小体卡波氏环(Cabot,s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铅中毒等;有核红细胞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肿瘤骨髓转移、骨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
血红蛋白(Hb)测定
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检验地带网
【临床意义】检验地带网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但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不同,二者可以不一致,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降低很少有时甚至升高。因此,同时测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贫血类型的鉴别有重要意义。红细胞压积(HCT)测定
男:0.40~0.54L/L
女:0.37~0.48L/L
儿童:0.35~0.49L/L
新生儿:0.50~0.60L/L
1.增高:
(1)血液浓缩:各种脱水、大面积烧伤及手术后长期禁食病人。
(2)重症肺原性心脏病。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球形细胞增多症。
(4)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新生儿。
2.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及妊娠稀释血症等。检验地带网
(1)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IDA)、溶血性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检验地带网
(2)急性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等。
(3)妊娠稀释血症及大量输液造成的稀释血症等.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测定
成人:80~94fl;儿童:75~96fl;新生儿:92~113fl。
【临床意义】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见表1-1).检验地带网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成人:28~32pg;
儿童:27~32pg;labdd.com
新生儿:35~42pg。【临床意义】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及其轻重程度(见表1-1)。表1-1贫血的形态学分类MCV(fl)MCH(pg)MCHC(g/L)类型常见疾病80~9428~32320~360正常细胞性贫血①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创伤或手术后大出血②急性溶血性贫血,如烧伤、某些溶血性细菌的感染、药物中毒、血型不合的输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③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94>32>320大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如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80<28<320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①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钩虫病、月经大量失血;②缺铁性贫血<80<28<360单纯小细胞性贫血①感染中毒性贫血,如慢性炎症、尿毒症;②海洋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测定
【正常参考值】RDW是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的,不同的分析仪,RDW值可有差异。一般在11.5%~14.8%。
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观察:IDA前期RDW即可增大,贫血越严重RDW越大。当IDA治疗有效时,RDW首先增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RDW升高尚不能排除其他贫血的可能,而RDW正常者IDA的可能性不大,因此RDW增大可作为IDA的筛选指标。
2.用于缺铁性贫血和β-轻型海洋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病人RDW增高,而β-轻型海洋性贫血者RDW常正常。
3.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MCV和RDW的变化,可将贫血的形态学与病因学结合起来分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贫血分类方法。血小板计数(PLT,BPC)
【正常参考值】(100~300)×10G/L
增多:
(1)生理性变化: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0%~10%的波动,午后较晨间高,冬季较春季高,高原居民较平原居民高,静脉血平均值较周围血稍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剧烈活动和饱餐后升高,休息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2)病理性变化: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后及脾切除手术后等。
2.减少:
(1)生理性减少:新生儿较婴儿低,出生3个月后才达到成人水平。妇女月经前血小板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
(2)病理性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测定
【正常参考值】不同仪器的参考值有一定差别,一般为6.6~13.0fl。labdd.com
1.MPV增大: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及血栓性疾病
2.MPV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急性白血病化疗期、巨幼细胞贫血、败血症、骨髓病变或药物抑制骨髓功能时。
3.鉴别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当骨髓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下降;当血小板在外周血中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增大;当血小板分步异常导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4.MPV增高可作为骨髓功能恢复的较早指标:当骨髓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骨髓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值的增大先于PLT数值的增高。
血小板压积(PCT)测定
男:0.108%~0.272%;女0.114%~0.282%。
【临床意义】同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
【正常参考值】不同的细胞分析仪,其参考值有一定的差别。一般为15.5%~18.0%。
【临床意义】PDW增大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等)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