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应该对孩子说什么,以及父母应该怎样从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亮丽的角度审视孩子、肯定孩子、表扬孩子、激励孩子。
1孩子最讨厌这十句话家长你们说过几句
[第一句]“笨蛋,没用的东西。”
告诉孩子:你不笨
是谁给孩子贴上了“笨蛋”的标签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成为“笨蛋”
在平常之中赏识你的孩子
翘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简单的话,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听话“的孩子到底好不好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给孩子争辩的权力
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学会与孩子说话
当孩子与父母顶嘴时
沉默会更具震撼力
[第三句]“我说不行就不行。”
别耍“因为我是你爸爸”的威风
“一言堂”的后果
惧怕不等于信服
尊重孩子的选择
学会与孩子商量
听听孩子的建议
[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没有力度的话不要说
别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停止空洞的说教
尊重是最好的办法
批评孩子时,注意不要伤着孩子
宽容孩子的“不务正业”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暂时不喜欢的事
[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
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好不好
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能摸得到
怎样帮助孩子最有效
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因什么而可爱
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别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
只当“参谋”,不当“司令”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
“贼”的帽子扣不得
接纳孩子的缺点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不要怕孩子吵架
[第七句]“你又做错了,真笨!”
允许孩子犯“错”
失败后孩子更需要肯定
你在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拯救一个人的灵魂比制裁肉体更有效
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
告诉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没多大的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
摆正期望的天平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做不到
做一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赏识,渴望被肯定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锻炼
驱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阴影
[第九句]“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
教育孩子不应统一模式,要因材施教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不可随意涂抹
别让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
告诉孩子:成功不在于角色的大小
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关键在哪
让孩子学会跟自己比赛
让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长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
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学习上
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让孩子适当地玩一玩电子游戏
不可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力
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2父母观念不一致孩子最受伤
身边很多妈妈都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自从生了娃,跟老公的矛盾就更多了。有时候是因为猪队友太懒,不怎么管孩子。而更多时候,是因为双方在管教孩子时立场不一致,说不到三句就吵起来了。双方各执一词,非要吵赢才行,可怜的孩子被晾在一旁,一脸彷徨,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才好。
家庭气氛,比意见本身更重要
意见不和就开吵,这样的事常常发生在很多家庭,例如:
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你觉得看电视对孩子不好,一集都不让看;
而孩子爸爸觉得,偶尔看看动画片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大,反而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快乐,为什么不能看
大人常常认为,孩子还小,父母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说了什么话,对孩子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只要最后告诉孩子怎么做就可以了。然而,孩子不是机器人,他小小的心,如同敏感的雷达,你们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在孩子最害怕的事情中,父母吵架首当其冲。对比一下,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和一个父母恩爱、但是没有动画片看的孩子,哪个更惨无疑是前者!孩子没有动画片看,他可以从其他事情中得到快乐,要是家庭气氛活跃宽松,就算玩个简单的猜谜语游戏,孩子也会觉得乐趣无穷。但是父母因为意见不和吵架了,家里笼罩在战火的气氛中,孩子的内心会倍感不安,无法从其他事情中得到慰藉。
所以说,看不看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并没那么大。父母不和,对孩子的伤害才是最深刻的。家庭气氛,永远比你们教育孩子的意见本身更重要。
双方意见不和,教育效果要大打折扣
在孩子面前,一方压倒另一方,并不是什么好事,当你们总是不以同一个立场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在他看来,你们都是没有权威的。
比如,在“该不该看动画片”的争吵中,最后你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要求孩子不能看动画片,你觉得孩子会心服口服的接受这个规定吗当然不,他心里明白得很,其实爸爸是和他站在一边的,爸爸支持他看动画片,你胜出并不是因为你有理,而是因为你更强势。
又或者,孩子爸为他争取到了看动画片的机会,你觉得孩子会看得自在吗No!妈妈还没点头同意呢,就算孩子打开了电视机,动画片的精彩画面引入眼帘了,但电视后边妈妈正目光如炬、怒不可遏地盯着他呢!光是爸爸同意了又有什么用
你们因为观念不一、意见不和,在孩子面前吵到鸡犬不宁,实际上就在他面前展露了你们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的无能。
另外,如果不是你们两个同意孩子这么做的,孩子会不知道这样做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也不利于他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常常意见不合,或许你们可以这样做
道理都懂了,然而每次到了节骨眼上,总是忍不住和孩子爸开撕,怎么办或许你们可以这样做:
1、先达成统一意见,再在孩子面前表态。
最厉害的父母,不是他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做到意见统一,而是他们会暗地里商量分析、仔细斟酌、甚至背着孩子吵一架,直至双方意见统一了,才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
2、保持理性,不以吵赢为目的。
两人意见不和时,要保持理性,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利弊,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不能以吵赢为目的,这样会将矛盾扩大化。
3、意见仍然不和,也不能单方面做决定。
有些妈妈比较独断,不管有没有和孩子爸达成一致共识,先按自己的想法做了再说,其实这样只会让对方感到无奈,打击他的积极性。生活中很多不管事的“猪队友”,就是这样炼成的。
夫妻之间经常起“内讧”,不仅影响你们之间的感情,孩子往往也会很受伤。养育孩子是妈妈和爸爸共同的任务,在这件事上,你们要有共同的立场、共同的方向,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否则就算意见再高明,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6个喝汤坏习惯别传染给孩子
1、宝宝只喝汤、不吃肉
不少妈妈认为汤里面的肉煮过后,营养都在汤水里了,肉吃不吃都没关系。事实上就算你把汤熬得再久,肉里面的营养也远远要高于汤水中的营养。
肉类由动物的肌肉纤维组成,大部分的肌肉纤维都不溶于水,只有少部分的可溶性肌浆蛋白会溶解在汤水中。只喝汤、不吃肉,无疑将大量的营养都摒弃了。
另外,宝宝吃肉的过程伴随着牙齿的咀嚼,肠胃中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也会参与进来,有利于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对宝宝的身体发育更有好处。
2、给宝宝喝熬煮过久的汤
有些妈妈深信煲汤时熬得越久,煲出来的汤就越滋补,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煨上2-3个小时,五碗水熬成一碗水,这才是用心熬出来的大补汤啊,赶紧让宝宝趁热喝上几口。
3、让1岁内的宝宝常喝汤
1岁内的宝宝消化能力、咀嚼能力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吃太硬的食物,于是不少妈妈会把汤作为宝宝的日常辅食,每天都让宝宝喝很多汤。但汤水的营养价值并不高,而且容易占据宝宝本来就小的胃,影响宝宝对其他食物的摄入。因此,1岁内的宝宝并不适宜经常喝汤,偶尔吃一点未尝不可,但不能作为宝宝的日常辅食。
4、给宝宝喝太烫的汤
宝宝会说话以后,也许你在喂他吃辅食时,他会经常跟你说一个字“烫”。大人这时往往会认为:我们觉得温度刚刚好,为什么孩子会说烫是不想吃了才这么说的吧!
其实你觉得刚刚好的温度,对孩子来说就有可能太烫了。孩子对温度的感知比我们成人要敏感很多,且他们的口腔皮肤、食道内膜都比较稚嫩,食物太烫了,容易烫伤造成口腔溃疡或食道内膜受损。因此就算是在冬天,也不要以为给孩子喝烫一点的汤更能暖身子,任何时候孩子的食物都不能太烫。
5、让宝宝吃汤泡饭
大人常常觉得,米饭干巴巴的,孩子不爱吃,加点汤泡一下,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其实这个习惯是大人培养出来的,如果你不曾这样做过,孩子就不会有这个习惯。
人在吃饭时,食物首先会在口腔内经过充分的咀嚼了再吞下去,这个动作会给大脑“发出信号”,使胃、肠、胰腺等部位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从而促进胃肠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
但汤泡饭则不然,汤和饭混在一起,往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就直接咽到胃里去了,长此以往容易加重肠胃的消化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影响宝宝的肠胃健康。
6、给宝宝喝过补的汤
有些妈妈会认为“宝宝容易身子虚,得煲点补汤喝才好!”尤其是老一辈,更容易这么想,在给宝宝煲汤的时候,什么补就放什么,认为这样能让宝宝获得更丰富的营养。
然而,宝宝的肠胃比成人的要脆弱很多,吃太补的食物,往往会加重宝宝的肾脏负担,还可能会造成营养过剩,诱发性早熟。
4常说孩子笨蛋孩子真的会变傻吗
李女士有个儿子,这孩子在上学前就不太听话,有时出门特别丢面子,家长们好声好气的教育,但效果不好。没办法,家长就经常训斥他,暴力之下,儿子有所收敛,就是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乖乖的。有一次,他因为要一件东西达不到目的,就睡在地上打滚,被孩子的爸爸打了一顿屁股。事后,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问他话,他就有口吃的现象。上学后,很简单的题目,他常常因为粗心做错,家长也会忍不住说他“笨蛋”,要求他细心点,经常提醒,他还是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把大人都愁死了。李女士疑惑,是不是因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真的变傻了
傅教授建议家长不妨多观察孩子的行动、语言,不要过多干涉他的行为,适时地给予引导。
沙沙妈妈:“平时的话,可以在他吃东西的时候,大人要一要,他能给大人,大人要真吃(而不只是做做样子),这样大了后,就会自己吃东西想到别人,不会什么是他的别人就不能碰,做什么事也好一点。”
bobosiyi:“孩子的性格可以从小去培养,可以从生活上很多例子去教育他!”
最后提醒爸爸妈妈们:孩子出现问题,不要一味责怪孩子,一定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