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自卑心理。

这是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采取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少部分自以为已成熟的学生,不愿意和老师父母交流,更不愿意和那些不成熟的同学交流,往往自高自大,把自己封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很少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只一味崇尚做“超人”和“怪人”。

4.嫉妒心理。

在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生成绩、或因优越的家庭条件而受到多人宠爱,这时,可能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人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产生,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

5.惧怕心理。

就学生群体来说,不同层次的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惧怕内容: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学生个体而言,也存在着惧怕不同的对象,有的是惧怕某一学科,如数学或英语等、有的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有的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等。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二、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班主任要摆正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先得自己装满水,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出成效,班主任自身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虽说在大学院校时每个师范生都学过心理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那些知识已是远远不够了,因此,在工作之余,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并研究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寻找机会多听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报告,多向专家咨询,多与同事探讨,并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学会总结,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完善。

(二)教育中应坚持的原则

1.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理解具有不同寻常意义,作为班主任要理解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从爱心出发,老师爱学生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在爱基础上要管,管要讲原则,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只有师生情感不断加深才能更充分产生教育的成效。

2.对症下药,具体分析。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细心观察学生的真实思想,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工作。班主任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才能把“心理导师”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3.点与面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

(三)教育可采取的内容与方式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班主任要设法采取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利用各种机会真诚地称赞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班主任教师要细心观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及时地赞扬学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和潜在的优点,让学生自我认同、肯定。我就曾在开学之初,对本班每个学生逐个谈话,谈话中尽力肯定学生的优点,谈话的结果是:全班学生士气大振,信心明显增强。赞扬是火种,可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希望;赞扬也是雨露阳光,能促使学生不断成长、进步。二是采用暗示教育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暗示教育法即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环境等对学生的某种言行进行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信心十足、愉悦兴奋的进取心态之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如班主任可利用眼神暗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可用拍肩等动作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信心。

2.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

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往双方的需要,使双方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必定表现出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与别人不能心理相容,就会嫉妒别人,怀疑别人,仇视别人等,如果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与别人心理相容,其表现为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团结别人,帮助别人等。对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吸引力本该是学生阶段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现在不少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方法,要让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如郑板桥所说:“退一着,让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让学生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4.注意科学用脑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近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与活动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才会产生良好的反馈效应,使人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心理的保持和发展。注意积极休息和科学用脑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加快进步,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学生:脑力与体力劳动依次轮替、相互交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这一道理。

5.坚持以疏导代替指责,以谈心代替说教。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省级课题“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对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心理素质、压力与挫折和教师自身人格、素质及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其现状调查作一比较分析,揭示教师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提高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明显的

3.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潜在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偏差影响学生对学校、学习的态度

源于社会评价的压力,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实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某些教师的某些不良言行,如体罚学生,讽刺、挖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不同的考试加剧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和对考试的恐慌,使为数不少的学生形成自卑、自我评价能力低等心理定势,所以,一小部分在学习上处于劣势状态的学生,比较难以在老师控制的课堂上有成功体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对老师、对学校、对自己失去信心。

(2)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个性品质是否能够健康发展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是:教学能力强30%,认真负责19%,热爱学生27%,性格好24%等,具备这些优良品质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个别谈话、课间活动等进行情绪传递,点燃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

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的个性品质是:不讲理打骂学生24%,不调查乱发脾气24%,不负责任38%,惩罚学生过严14%,以上结果既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愿望,也反映出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教师对不同家庭背景或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偏向或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都可能育出“优越感”或“自卑感”等心理不健康之苗。

(3)教师的管理方式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

从调查结果看,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或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管理方式是民主型的,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98%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既亲又严,有耐心,有宽广的胸怀,理解、关心、支持、鼓励、沟通,包容中有劝导,理解中有启蒙,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缺少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体验,有时感到被压抑、拘束。这显然对学生人格成长不利。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职业劳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稳固的职业品质特征及其行为倾向的总和。也就是教师为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综合体。

二、构建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促使教师教育行为转变的策略

1.培养教师健康心理的策略体系

2.健全教师人格的“十大”策略

(3)积极心理暗示策略。心理暗示是经常发生的现象,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经指导教师学习和训练后,教师们反映这条策略学起来方便,用起来轻松,尤其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时候。教师们采用这条策略应对环境中的未知因素比较多且效果好。

(5)逐步充实内心环境的策略。教师的自信与自强是与教育认知水平成正比的。如果教育教学水平很低或自身生活质量很低,人的整体素质就会下降,就很难自信自强。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竞争社会,不进则退,不断地充实自己、悦纳自我,才能自强自信。

(6)教师角色认同策略。教师是职业,教育是事业。是否悦纳教师的角色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试想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教师需要面对多大的工作压力而一个喜欢这份工作更有兴趣做好的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的弹性就要大得多。通过畅谈讨论、专家讲座,让教师们“明确――认同――悦纳”教师角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培养教师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策略。责任感与效能感关键在于胜任感。有了胜任感,效能感才会体现;有了效能感,责任感和成功感才会一起降临;有了成功感,胜任感得到强化。所以,要有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首先要有胜任感。通过学习交流,教师们明确了胜任感的重要性,配合其他的策略,创造机会让自己不断体现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胜任感,培养责任感和效能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9)发展客观公正性和真诚性品质的策略。教师是教育人的工作,客观公正和真诚待人是教师的应有品质。通过学习交流,教师们一致认为,只有客观公正并真诚地对待自己与他人、对待学生与家长,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才有助于心理健康。

(10)发展良好他控倾向的策略。在教育工作中,他控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他控倾向,就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失控、情绪波动。我们认为:发展良好他控倾向是教师之必需,然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淀与训练。

3.通过教师的智慧与行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的实践方法

(1)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塑造健康的人格。作为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高尚的情感。他们还有情感、意志、信仰、行为规范、创造能力以及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教师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引导、帮助、教育,对学生的过错学会容忍,多做深入细致的教育,成效较为明显。

(2)用多元价值观来评价学生

我们的教师摒弃以往以分数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依然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器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能力,但对学习成绩较差、表现差的学生也不会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坚持多元评价标准,坚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决非仅仅在学业分数上,不断允许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3)积极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会尊重、理解

(4)学校创造更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

教师产生不良教育行为也有外在因素,比如学校的管理,社会的压力,这些外在因素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并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努力创设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如优化办公条件,在诸如职称评聘等敏感问题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等,此外,还关心教师的生活状态,提供一切合理的、可能的帮助。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进行哲学概括的学科(刘大椿,2008),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交叉与综合,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任何一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遵循自然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健康心理学也不例外。健康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社会压力与生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李虹,2007)。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在于保持并促进健康水平,预防并治疗疾病,鉴别病因以及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分析并改善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康政策。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认识健康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究心理因素如何使人们保持健康、使人们生病以及应对疾病,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从而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一、健康心理学的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系统,物质系统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的、普遍的存在方式。第一,健康心理学认为,健康系统具有整体性,健康心理学领域疾病与健康被看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两者有重叠和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第二,在健康心理学看来,健康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实体,其组成部分通过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而保持着相互联系。第三,开放性。健康心理学汲取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流行病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因而,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自然观的具体表现。

(二)演进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演进自然观指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按其内在的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人类对健康的理解经历了生物医学模式,身心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健康观的演变影响了现代心身医学、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变化,为健康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健康心理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1978年美国心理学会健康心理学分会的成立。健康心理学不是封闭、静止的理论体系,它随着社会实践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迅速发展,学界陆续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临床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学术期刊。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历史沿革一样,健康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也遵循自然界各种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三)生态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是健康心理学发展的推动力

三、健康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自然科学知识、创造技术成果的途径与手段(陈光,2004)。科学研究方法是从科学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准则、规律,其中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验法、调查法、归纳法等被健康心理学研究广泛应用,科研方法发展也是健康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大体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两类。

(一)实验研究

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研究具有主动性、重复性、验证性和精确性,能够发现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内容属于健康心理学范畴的设计常被称为健康研究实验。以应激研究为例,首先需要建立假设(应激水平越高,患心脏病可能性越大),其次选取适当的样本随机分组,通过不同程度的生理唤起操控自变量应激水平,最后比较因变量的结果差异。得出研究结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发生变化,2.原因在结果之前,3.所有其他解释均被排除。

(二)非实验研究

2.准实验研究

3.基因研究

基因研究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遗传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双胞胎研究、收养研究两种。大多数有关遗传因素的研究都聚焦于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表象上的差异,其基本假设是同卵双生子的差别来自环境因素,相同特征由遗传决定;异卵双生子的差异由环境和遗传共同决定。收养研究则是比较被收养孩子的特征与他们亲生父母及养父母之间的异同,若被收养的孩子更像亲生父母,便可以看出遗传因素的作用。

四、健康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光.自然辩证法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付翠,汪新建.心理障碍的文化建构――健康心理学发展中的新趋向[J].心理学探新,2006,(26):25-29.

[4]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李虹.健康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Rice,P.L.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已有研究证明,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并已成为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因。大学生的暴力行为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是指有意地伤害他人或自身身体和精神的行为。

著名的“挫折―攻击”理论模型的创立者多拉德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修正后的“挫折―攻击”模型,其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或准备状态。

攻击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向自身,即自伤、自残或者自杀;另一种是指向他人,即暴力(攻击行为)。大一学生入校后需要在生活、学习、人际等方面进行适应和调试,在这期间会遇到诸多挑战,也必然会遭受挫折。因此,本研究在结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分析其与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关系,为日后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及帮助。

一、对象、工具与方法

1.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南京某高职院校面向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问卷率为87.78%。其中男生59人(37.3%),女生99人(62.7%)。问卷由各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主持施测,由被试大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的发放和填写采用网络和纸质两种方式。

2.工具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Y果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

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总体状况如表1所示。

2.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户籍差异比较

经表2数据分析显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学生在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得分及各因子中未见显著差异。

3.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差异比较

经表3数据分析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上呈现差异显著,其他各因子及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总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5.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暴力风险和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SCL-90、EPQA和TCSQ的各因子及总分为自变量,分别考察SCL-90、UPI、EPQA和TCSQ的各因子对暴力风险的预测作用。根据表7、表8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SCL-90中的敌对因子、EPQA中的N和L因子进入了暴力风险的回归模型。SCL-90中的抑郁因子、EPQA中的N(神经质)和TCSQ中的PC(积极应对因子)进入了自杀意念的回归模型。

三、讨论

1.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在人口学变量中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暴力风险的敌意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是在面对心理困境或者是挫折情境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为敏感,更容易与他人或环境产生对立情绪。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有留守儿童的经历,离开父母的关爱,在亲戚家或者是寄养家庭生活的经历让他们看待周围世界时多了些紧张和警惕。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由此感到压抑、恐惧和孤独,对目前的生活和现状不太满意。

3.大学新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特质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SCL-90中的扯砸蜃印EPQA中的N,L因子进入暴力风险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暴力风险的发生;EPQA中的N和TSCQ中的PC进入自杀意念的回归方程时,可有效预测自杀意念的发生。这一结果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可进一步明确心理危机的主动干预路径。我们的教育可以在降低敌对状态、稳定情绪水平及提高其社会性的成熟水平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暴力风险;也可以在稳定情绪和减少消极应对方式方面发挥作用以降低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2]夏朝云,王东波,吴素琴,等.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100-102.

[3]胡玉婷.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黄艳苹,李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7):806-807.

关键词:人文学科教学;心理教育;高校

高校人文学科教学本身具备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地位,包含着心育的内容,像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社会心理学、大学语文等课程都包含着情感教育目标。将心理教育渗透在人文学科教学之中,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既能增强人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又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喜欢学习人文学科。

一、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一)人文学科教学是大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人文学科本身包含了心育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学课和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就含有情感目标。人文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这两个学科,无论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还是从人的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等人格结构,都能找到智育与心育、智商与情商的结合点。人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既可以使心育目标在教学工作的自然状态中得以实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普及心理教育课及专题活动更为经济有效;又能拓展人文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对学科本身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各人文学科教学的魅力,使之更贴进学生的心理,易为学生所接受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迫切需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1.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需要通过学科教学提供心理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身心发展在处于“敏感期”、“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的同时,又交织着诸多内心冲突,如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交往与闭锁、性成熟与性道德等矛盾,使他们既面临各种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生活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许多大学生对此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经常受到焦虑、紧张、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的困扰,有的还发展为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病。这个时候,大学生特别需要通过学科教学的主渠道来获得有效的支持、引导和帮助。

2.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长期的教学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薄弱,观念偏颇,知识缺乏,遇到因生活、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心理问题,又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和自我调节能力,致使许多大学生长期受到心理困扰而无法自拔,给大学生活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通过学科教学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3.大学生渴望学习心理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现实,大学生渴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抗挫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接受社会的挑战。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十分有限。人文学科教学基本面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受众面广,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人文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学习教育方面,以“学习心理”为契合点,运用学习心理学,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优良的学风,提高大学学习效果。目的是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在交往、友谊和爱情教育方面,以“两性心理”为契合点。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异往中的矛盾和困惑,贯穿人际交往心理、青年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心理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理智对待两往,蓄养情绪智慧,学会协调与改善人际关系,培养真挚的友谊,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恋爱观。

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以“人格健康”为契合点,针对大学生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的迷茫与困惑,运用人格心理学、品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人格健康和道德健康对人生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学会从社会心理视角来认识、判断社会道德危机问题。将个人品德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协调统一,做一个人格健康、道德高尚的社会公民。

在审美教育方面,以“美与心理”为契合点,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审美误区,融入艺术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引导大学生了解美与心理、美学与心理学、美与人格修养的关系,结合实际,让大学生发现和比较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的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风度美和精神美,达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

四、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作者:杜小溪单位: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1]江雪华,申荷永.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评估与干预中的运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1(15):99-101.

[2]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62-566.

[3]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12):1113-1114.

[4]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23(87):6-10.

【关键词】心理咨询咨询教师思考

心理咨询是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困扰者来向心理学工作者求助时,后者应用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给求助者以帮助、劝告、辅导的过程。毫无疑问,心理咨询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高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应积极洞察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不断地改善,以推进这一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加强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但当来访同学对这些不了解时,就会以他们的理解去理解咨询,去带着很高的期待走进咨询室,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也会带着失望走出来。所以,在咨询前,来访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咨询效果与来访者在咨询前是否对心理咨询能否正确认识、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很大关系。为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如在咨询室门前粘贴了“心理咨询中心服务内容”、“去咨询前该做的准备、”“咨询流程图”、“咨询教师简介”等内容的展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现实中的咨询也确实如此,以笔者的体会,可以说97%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也少),真正发展到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病的仅占3%。但凡来访的同学也都是想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咨询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应在工作中不断的去提高,熟悉学生问题的种类、总结应对措施及建议、加强学习钻研。在笔者咨询的过程中,曾有一个学生因考试焦虑问题前来,当整理咨询记录时,自己清楚没有很好的给她建议,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待学习。这个咨询结束后,笔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结果接下来又遇到相同问题的一位来访同学,那个时候特别惭愧,因为还是没能与他一起很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也深感咨询教师职业素养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多么重要。

谈到这儿,这又牵涉另一个问题,即大部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都在编的是行政或思政的系列,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首先会有一系列事务性的事情需要处理,这大大消耗了他们工作的精力与专研的热情,从而影响他们工作后颈的激发。笔者认为,这也是涉及咨询教师成长过程中外部保证的重要方面。

3重点学生的转介问题

参考文献

[2]陈麒.中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前景趋势[j].中国临床康复,2006(46).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吴娴兰、高霞认为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应当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设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曾骊认为课程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着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协调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当前学者们虽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论述不同,但是观点比较一致,都将目标定位为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自助助人”的课程。

(五)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学者们围绕两种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传统意义上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考察,二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针对学生成绩考核,应该扩大考核范围,降低期末考查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期末考查成绩与上课出勤守纪情况、课堂讨论、作业质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调查研究等平时成绩和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温娟娟采用自然教学实验法将随机抽取的4个教学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心理课程“整体教学”干预实验,探讨心理课堂教学对提高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实际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职生总体自我和谐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实验班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发展(t=-2.101,P<0.05)较对照班有了显著提高。这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干预措施,心理健康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六)课程管理的机制研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完善的课程建设保障体系。首先,管理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工作诸多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其次,教师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游戏课,同时也要加强师资水平培训。再次,学生层面也要更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看法,不是应付性的学习,而是为自我发展的学习。另外,发挥由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工作站、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与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监、管、办的职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来自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视角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应该是健康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交叉研究。但是,目前研究者多从健康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普遍缺乏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开发与设计。其次,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共性为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准职业人”特殊心理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较少。

(三)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还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法。总体上讲,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应该采用相对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缺乏对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走向

[关键词]癫痫儿童;智能;心理行为

癫痫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无特异的针对病因的治疗,广泛意义的治疗标准是控制发作,但是伴随医学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对癫痫治愈之后的要求不只是发作是否被控制,学者们开始逐渐重视癫痫儿童的心理及生活方面,但是当前都还没有对这方面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重在分析、探讨癫痫儿童的智能及心理行为特征,旨在提高癫痫患儿的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2009年诊治的癫痫患儿99例作为研究组,男65例,女34例,年龄7~13岁,诊断标准依据《关于小儿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的建议》[1],其中强直-阵挛性发作49例,失神发作27例,失张力发作7例,肌阵挛发作6例,部分性发作10例。病程:最短3个月,均不足2年,所有的癫痫患儿都进行了脑电图检查(脑电视频监测+睡眠诱发)。选择我院同期的自愿健康体检儿童60例为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14岁,保证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性别、年龄相匹配;无器质性疾病。

1.2.药物治疗情况

研究组的观察对象均只服用丙戊酸钠这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服药剂量是10~30mg/(kgd),分3次口服。

1.3方法

1.3.1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服用丙戊酸钠5~7个半衰期(5~20h)后,于次日晨起8∶00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2ml,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测定使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美国雅培公司)完成,试剂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

1.3.2智能及心理行为测验智力测验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测定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总智商(FIQ)。

1.3.3药物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半年后全组病例对发作次数与治疗前进行比较。显效: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减少75%;非显效:临床发作控制减少不足75%或较服药前增加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包(Microsoftcompany,USA)完成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t检验。P

2结果

用韦氏量表测验,对照组及研究组将分测验粗分转换为量表分,通过查表得到VIQ、PIQ、FIQ得分,两组分别比较VIQ、PIQ、FIQ,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测验中,译码、背数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癫痫不仅对患儿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导致的心理损伤及行为偏离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癫病主要致力于临床和实验室,临床发作已经被很好地控制,而现实是,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社会对患者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其情绪、精神状态、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度及社会功能均明显下降[2-3];另外患病本身以及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对患儿的心理、个性的影响往往超过其发病本身[4]。本研究结果提示癫痫患儿的神经质和精神质量表T分高,而掩饰性量表T分低,表明癫痫儿童人格上存在稳定自控性差,易激惹,易焦虑及抑郁等特点,故对外界刺激易反应过度,情绪激发后难以平息。精神质分数高,还提示这类儿童容易干冒险和新奇的事情,并且不大顾及后果,掩饰性分数低意味着癫痫儿童心理成熟程度偏低。

综上研究表明,癫痫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个性问题,这些问题可造成患儿性格孤独,社交困难,生活质量下降,也会使病情加重。因此,对癫痫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庆.关于小儿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的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2):130.

[2]陈薇,张骐,徐海波.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75-76.

[3]王飞华,梁绍莲,陈红.健康教育对癫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2):2061-2062.

[4]任榕娜,陈新民,林茂英.儿童癫痫的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临床荟萃杂志,2003,18(8):470-471.

[5]罗德春,黄费祥,王君霞,等.癫痫儿童心理行为和适应行为特点的临床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25(6):451.

[6]何任,何.精神运动性癫痫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问题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148-149.

THE END
1.哈佛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选取了权威数据库中的五十多万名年龄介于...哈佛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选取了权威数据库中的五十多万名年龄介于40-69岁之间的参与者,并且所有参与者均完成了食物加盐频率的问题,研究人员还考虑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饮食和医疗状况等综合因素。该研究显示在50岁时与很少摄入盐的参与者相比,吃的咸的男性预期寿命减少1.5岁,吃的咸的女性预期寿命减少2.28岁。吃...https://www.shuashuati.com/ti/dfc6b67271c543b8a0be5f5a84344155.html
2.通往降长寿的50个小技巧陈永医生文章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睡眠并不能完全燃烧掉很多卡路里,吃的太晚不仅对您的腰围有害,让你更肥胖,使45至82岁的男性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55%。 《更长寿、更健康》 18.多吃蔬菜 在一项针对73,000名成年人,绝大多数大于50岁的研究中,素食者在6年的研究期内因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可能性比食肉动物低12%。2016...https://www.guahao.com/article/detail/CyRAw167980818520637442
1.为何要体检?哪些人需要定期体检?有的人认为自我感觉很好,身体很健康,没有必要体检,其实很多病症在早期并无不适症状。 身体机能的老化是必然的,即使我们感觉状态良好,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生活的压力、日常的习惯等种种因素,身体中已经埋下疾病的隐患。 特别是不少恶性肿瘤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常是在进行健康体检时或在看其他疾病时被发现的...https://www.jshasy.com/jkkp/detail.aspx?Id=1891
2.美国留学申请条件申读研究生不仅要求托福550分以上,可能还需要提供其他相关英语成绩,如理工科、文科及数学专业要求GRE成绩,商科专业要求GMAT成绩,牙科专业要求DAT成绩,医科专业要求MCAT成绩,法律专业要求LSAT成绩等。但也有些美国大学对于申请研究生课程的学生不要求GRE或GMAT成绩。优秀的英语成绩可以帮助学生申请不同程度的奖学金。https://www.yjbys.com/liuxue/shenqing/3630077.html
3.心理素质决定寿命长短美国有两位心理学教授积20年的研究发现: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际关系”。他们说——人际关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经常锻炼和定期体检更加重要。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对268名男性的跟踪调查也发现: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别人的关系,缺乏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危害与吸烟和不运动不相上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09/09/7359377_408084855.shtml
4.每日热点0707调查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与肝癌有关。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3、少吃或不吃油炸、烧烤食品及刺激性食物 过度高温油炸、烧烤会使食物产生致癌物质,也是肝癌的诱发因素之一...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31410
5.哪种男人前列腺癌风险高?哈佛大学13年随访研究得出结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体脂的特异性分布可能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腹部和大腿脂肪多,前列腺癌风险大。 为了找出上述结论的精准证据,研究团队使用计算机断层成像的黄金标准测量了人体脂肪分布,并评估1832名冰岛男性的前列腺癌确诊和死亡风险。 在长达13年的随访期内,有172名男性患上了该病,31人因病死亡...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458073
6.降校园活动方案(通用6篇)围绕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针对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特征,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入手,在全区乡镇中学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宣传和服务,为遇到困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提高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道德素质,使中学生更健康、更高尚,养成健康的人格。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viz56e9.html
7.体检还是实验追踪哈佛大学在华违规研究内幕由于相对偏僻,所以中国农村人的基因没有太大的变异差别,从而(让科研人员)更容易捕捉疾病的基因,因此,来自美国诸多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纷纷涌入中国农村,试图寻找包括哮喘、精神分裂症、痴肥以及染上毒瘾等疾病的基因之本。 -人体研究引发道义问题 然而,在美国“人类研究保护办公室”发给哈佛大学两家机构的信中,美国联邦官...https://news.sina.com.cn/c/2002-04-05/0634535693.html
8.浅析中学生心理降问题10篇(全文)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即“情绪商数”的简称,它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它包括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了如何理解他人、1接纳...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p9k30cn.html
9.癌症病人能吃蛋白粉吗?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联合研究证实,使用永久染发剂与皮肤癌、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这项研究采用的是著名的护士健康研究队列,历时36年,共招募了超过12万名年龄在30-55岁的美国女护士。 https://www.jd.com/pccontent/12067068
10.罗伯特·瓦尔丁格RobertWaldinger哈佛持续75年的研究找到幸福...调查显示,大多数年轻人认为,获取财富和名望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但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你能否老当益壮健康长寿,最重要的预测因子不是你聚敛的财富或者得到的恶名。你与家人、朋友和配偶间的亲密程度才是长期健康幸福更重要的晴雨表。 以上是《哈佛成人发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的部分结果。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2394/
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冠状动脉病专家在线问诊一项 2010 年至 2016 年进行的大型回顾性研究调查了美国 1,260,200 例 STEMI 住院患者(32%为女性),并按性别分层接受后续治疗。多变量分析显示,相比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可能性更小。当按年龄分层时,70-79 岁和 80 岁以上年龄组的 PCI 和 ...https://www.jdh.com/hospital/disease/15110115670_8029
12.图情动态信息(2018.1)信息服务黄淮学院法律的要求依法办学,同时,各级行政部门要依法管理,不要设置各类人才帽子计划、各类奖励计划,和除中央批准外的其他各类工程和计划,发表国际上广泛认同的论文、解决业内公认的难题,与奖励、帽子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要在大学考核评价过程中强化奖励、人才帽子等衍生性成果,论文、专利、报告等原始性成果才是科学研究的表达...http://cms.huanghuai.edu.cn/s.php/library/item-view-id-60498.html
1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科普号IELSG-15研究强调了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的重要性,其中接受R-CHOP 放疗的患者5年PFS及OS分别为40%和50%。一系列的数据表明R-CHOP方案化疗 放疗的患者5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甚至分析称,在未来30年,我国因肺癌致死的人数将高达1800万,这意味着每分钟会有1人死于肺癌不仅如此,近些年来,肺癌还呈现出年轻化...https://jiankanghao.haodf.com/17684.html
14..../Android系统或从Google剥离/马斯克:没必要立马取代化石...哈佛大学取消了一项有争议的理论计划,该理论通过将反射阳光的粒子发射到大气中来冷却地球。 哈佛大学在 2017 年启动了相关项目,计划利用气球将一些气溶胶释放到平流层,然后引导气球返回进行测量。 项目原定 2021 年进行一次不释放任何颗粒物的试飞,但遭受当地萨米原住民反对而取消,并且研究人员最初并没有与当地组织进...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6bbfc248e9f093fee5ee8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