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培育性照护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科学研究和人类知识的积累告诉我们——儿童早期的生活和生存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儿童早期发展学和人力资本开发经济学都强调了人生最初三年的重要性。《框架》指出,过去30余年,多个学科的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健康、福祉和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孕期到出生的前三年便已经确定。脑科学研究证明,婴儿出生时,大脑内就已经拥有几乎全部的神经元,到2岁时,为了对照护者的刺激做出回应,婴幼儿会建立巨量的神经元连接。在幼儿阶段,没有被用到的神经元连接会逐渐弱化并消失。这一快速脑部发育过程(神经可塑性)由千百万年来所形成的人类基因规律所推动,但其发展方向则由婴幼儿阶段的经历所决定。要充分发掘儿童潜能则需要必要的条件,即婴儿的大脑需要并且依赖培育照护才能够健康地发育。
从母亲怀孕约8周左右,胎儿就开始通过触觉来感受世界。到孕晚期,胎儿通过味觉、声音、气味和视觉来感受周围的世界。这些感觉经验让发育中的婴儿得以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并逐渐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环境产生适应。适应性学习过程使得幼年期至关重要,它影响了遗传基因的表达,绘制了未来环境适应的蓝图,并和出生后的外部作用相互影响,贯穿人的一生。从孕期到3岁期间,人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生命最初三年的经历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健康、行为举止乃至最终的成人社会关系,从而对童年期、少年期和成年后的发展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幸福、学习和生产能力打下基础。
快速变化的世界要求我们为儿童和未来的成长做好准备。当今的幼儿是未来世界的公民,人类需要思考如何帮助儿童更好地面对未来。《框架》指出,当今世界的一些“大趋势”正在改变未来。“技术变革,尤其是自动化(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今天的工作和明天的职业。由于目前没有关于未来所需技能和能力的明确蓝图,这就意味着,必须给儿童以信心,为他们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做准备。他们需要具备能够适应未来生活的技能,不仅包括做好新工作的技能,还包括适应新型社会关系的技能,例如,照顾他人所需要的共情能力等。这意味着,特定的技能,尤其是社会情绪情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可能比以往更加重要,高阶认知能力(想法的独创性和流畅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将越来越重要,且要与自动化的潮流相适应。”未来技能的基础是在生命早期养成的,这些技能包括适应能力、恢复能力、求知欲、自信心和社交技能。这更加说明了为提高人力资本而进行早期投资的重要性。相对于各国目前对国力的建设,对“灰质基础设施(大脑)”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二、培育性照护的含义
(一)良好的健康
《框架》强调,父母要监控幼儿的身心状况,亲切而适当地回应幼儿的日常需求,保护幼儿免受家庭和环境危害,养成尽量避免感染的卫生习惯,主动接受促进性和预防性卫生服务,以使儿童疾病得到治疗和护理等。《框架》提醒我们,做到这些的重要前提是父母和照护者要身心健康。例如,孕产妇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导致其抑郁和冷漠,如果婴儿自身由于营养不良和贫血也出现冷漠或怠倦的状态,或者孕妇没有伴侣或家庭成员的支持,则更会导致难以实施培育性照护。因此,父母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也十分必要。
(二)充足的营养
《框架》强调,孕期女性的营养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和情绪感受,以及胎儿的营养和生长。母亲需补铁,婴儿从出生到6个月大应纯母乳喂养,所以,产妇生产后要尽早开奶,亲子间有亲密的身体接触或皮肤接触,可保证婴儿茁壮成长。
《框架》强调从6个月起,幼儿需要足够频繁和多样化地添加辅食,除了母乳之外,还需要微量营养素,以促进其身体和大脑的快速发育。如果儿童的日常饮食无法支持其健康成长,则需要补充微量营养素以改善营养不良。
(三)回应性照护
回应性照护是指照护者观察儿童的动作、声音、姿态和口头要求并做出适当的回应。回应性照护是保护儿童免受伤害、辨识和应对其疾病、丰富幼儿的学习、建立信任和社交关系的基础。它也包括回应性喂养,回应性喂养对于低体重或患病的婴儿尤其重要。语言交流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即使在幼儿学会说话之前,照护者也应尽可能通过拥抱、眼神接触、微笑、发声和手势来沟通交流表达。双方愉悦的互动创造了情感的联结,帮助幼儿理解周围的世界,了解周围的人、关系和语言。这些社交互动会刺激其大脑内部的联系。
(四)早期学习的机会
《框架》认为,很多人持有的儿童在三、四岁时(即在他们上幼儿园或学前课程时)才开始颜色、形状和字母的学习过程的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学习是人类的内在机制,它能确保我们成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习是从受孕就开始的,最初是一种生物机制(后成说)。在最初几年,婴幼儿的技能和能力是通过人际交往获得的;他们通过微笑和眼神交流,谈话和唱歌,挥手再见等示范、模仿和简单的游戏等,与他人产生关系。把玩常见的家居用品(如罐子、空盒子和锅等)可以帮助儿童了解物体的感觉、质量和用途。即便是忙碌的照护者,我们也需要给他(她)动机和信心,让他(她)们在喂养、洗浴和做家务时与儿童交谈。这些互动有助于儿童了解他人。儿童需要由富有感染力和安全感的成人在家照护,在日常活动和与他人关系方面得到指导。这些给了幼儿重要的早期社会学习经历。
(五)安全保障
《框架》强调了保护儿童的重要性。指出,“幼儿无法做到自我保护,易遭受因忽视和暴力导致的意外危险、身体痛苦和情绪压力等”。而不洁净或不安全的环境充满了潜在的威胁。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暴露于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污染环境中会导致各种儿童和成人疾病,包括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等。即使暴露于环境毒素的程度较低也会导致严重的残障。汞和铅等毒素对婴幼儿更加有害,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会吸收进成人4~5倍的铅,而汞会影响胎儿大脑发育。这些毒素和污染物会损害婴幼儿的大脑,影响其认知、在学校的表现和社交和情绪情感行为,并可能导致其智力残障。我们必须致力于创造健康、绿色的环境,才能确保幼儿以最佳的方式成长。
《框架》还特别指出了人为暴力对儿童的终身影响。“幼儿在遭到遗弃或惩罚的威胁时,会感到极度恐惧。在世界上,婴幼儿是被严厉体罚发生率最高的群体。这些都会导致婴幼儿产生无法控制的恐惧和压力,可能会影响其回应机制的形成,导致幼儿情绪、精神和社交失调。儿童可能会畏惧社交,慢慢变得不信任成人,或者通过攻击其他儿童来发泄恐惧。所以,培育性照护包括了保障无自卫能力幼儿的安全。”
三、实现培育性照护的行动原则、路径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行动原则
《框架》提出了实现培育性照护行动的五项指导原则。
3.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亲密的家庭成员是儿童生活中无所不在、最稳定的照护者。但各类家庭在物质和社交方面都需要养育支持。要特别强调父亲的参与对母亲、儿童和整个家庭都有好处;要把家庭看作幼儿培育照护的核心。
4.社会整体的措施。儿童早期发展的整体性和重要性要求所有参与者,包括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学术机构、私营机构和为幼儿提供照护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以及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社会各界的参与。各方力量应协调一致地努力,共同分担责任,确保精心设计且经济合算的干预措施达到理想的惠及面,并干预有效
5.政府整体的行动。培育性照护需要采用政府统筹、跨部门合作的方式系统地改善对幼儿的培育照护。跨部门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协调一致、确定共同利益,能鼓励合作和信息交流。
(二)实现路径及启示
1.促使培育性照护五个要素的相互融合并全面实施
《框架》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干预措施要符合“全”儿童的“整体需要”。由于儿童发展的整体性,这五个要素对于实现培育性照护是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各要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和嵌套。在《框架》中特别强调了一些过去没有认识到位、或多或少忽视的部分。
(1)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两项内容是高质量卫生保健与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
(2)《框架》强调了预防儿童虐待的紧迫性和策略
儿童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虐待以及忽视。儿童虐待和其他幼时不良经历可长期较强地影响到儿童的脑结构、心理机能、心理健康、健康危害行为(如吸烟、酗酒和吸毒、不安全性行为、进一步的暴力行为),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和性病)等。其中父母和照护者的虐待最常见。据估算,全球范围内有23%的儿童遭受过身体虐待,36%遭受过情感虐待,16%遭受过忽视,18%的女童和8%的男童遭受过性虐待。使用棍棒、皮带或鞋等物体严厉体罚儿童现象发生率最高的是3~4岁的儿童。2013年的一项回顾研究发现,即使在“制止对儿童进行一切形式的暴力”纳入SDG16.2,已加强了对儿童虐待行为纠正的力度之后,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仍然很少制定旨在解决儿童虐待问题的循证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父母教育等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改善中、低收入国家父母的亲子互动方式和教养知识,预防虐待行为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实施教育父母在内的“一揽子”战略来消除对儿童的暴力侵害。
日益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气候变化正在损害着儿童成长的环境。至关重要的是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以确保清洁饮水、卫生设施齐全、良好的卫生、洁净的空气和安全的环境,减少儿童与危害的环境相接触是培育性照护的关键部分。
2.大力加强对家庭和照护者的支持
要观察照护者如何安抚、回应和表达爱,以及如何支持和指导儿童的探索行为。
在观察的基础上赞扬照护者,增强其自信,让其和儿童更多地交谈,并且帮他们找到在家中可以一起玩儿的快乐的活动,如可以使用日常物品为儿童自制玩具,与儿童一起聊天、唱歌和读书,等等。
3.尽可能早地开始儿童早期服务
在婴儿出生前就可以开始培育性照护了。胎儿在妊娠中期就能听到声音,因此,婴儿出生后就能够辨认出母亲的声音。婴儿出生后,与母亲或其他的照护者的皮肤接触、接受母乳喂养,这些都会促进母婴(婴儿与照护者)早期联系的建立,并为营养以及高质量的互动奠定基础。婴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对母亲或照护者的脸部接触、温柔的抚摸和拥抱以及话语做出反应。照护者很快就会学会如何将婴儿带入回应性互动,这对婴儿快速成长中的大脑的发育意义非凡。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照护者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就开始跟婴儿交谈,给他讲故事、读书,以及一起听音乐、玩游戏等,会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同时产生短期和长期的有益影响。缺乏培育性的照护则会导致儿童的发展风险。
4.缩小服务差距,确保对弱势幼儿的重点措施
弱势婴儿更需要培育性照护,而实际上他们得到的服务往往更少。《框架》指出,培育性照护不仅对促进婴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还可以通过降低压力水平和鼓励性的情绪和认知应对机制来保护幼儿免受严重的不利影响,这对困难儿童和残障儿童的发展,以及预防儿童虐待相当重要。国家应该通过法律、政策、服务、社区活动和社会关系网络等来为弱势儿童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改善环境,扶持育儿行为,强化家庭和亲子关系。国务院印发的《加强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服务。《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以及《“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和方针都力图缩小服务的差距。根据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目前托育覆盖率只有5.5%,家庭在托育方面的年平均支出费用为29870元,显然大大超出一般家庭可负担的程度;到“十四五”末期,要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目前的1.8提高到4.5的目标,并实现普惠确保质量,尚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现在绝大多数家庭还没有得到育儿方面的充分支持。
《框架》给出了分层次、有重点、确保公平的建议和措施。它指出,“所有家庭都需要一些支持,但一些家庭需要获得所有的支持”。即所有家庭都需要信息、对其行为的认可和鼓励,但一些家庭有时需要转介、资源和更多其他的支持。遇到持久困难的家庭更需要长期的、强化的支持。此外,要加强机制和能力建设,以有效地监测儿童发展的服务分层和结果追踪情况。
(1)普遍性支持。为每个人提供培育性照护和优先预防支持,它是促进性的,主要是试图降低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以减少以后所需干预。发现问题并确保及早识别并转介,是惠及国家或地区所有家庭、照护者和儿童的服务,其核心原则是让所有人都可能受益。比如,在法律和政策方面,提供出生登记、社会保护和婴儿友好医院等;在信息方面,通过大众媒体,对卫生、教育、社会发展、农业推广和其他惠及大量家庭的服务来传播儿童发展和服务的信息;在服务方面,要有日常生活中对照护者和幼儿在卫生(如产前保健、产后护理、免疫接种、家访)、教育(如成人教育)、社会服务(现金补助和养老金支付)中的培育照护的基本建议和指导,及如何与社区团体的其他服务进行整合的策略。
(3)专门性支持。
是对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家庭给予专门性的特殊服务和帮助,如孤儿,出生体重过低或严重营养不良、残障或发育困难的儿童,以及母亲患有抑郁症或家暴环境下的幼儿等。可参考如下几点方法:①通过组成母亲互助组或家访对围产期抑郁症进行治疗和支持,由培训过的专业或非专业(社区)工作者筛查母亲是否抑郁症;②对早产婴儿提供高质量保健,并从出生时开始加强亲子互动,并在头几个月或几年内对其进行适当的追踪和监测;③对发育迟缓和残障儿童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和社区的支持或干预,以建立转介服务的无缝对接。
5.提供培训,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建设全国优质资源,保证优质的服务
最后,《框架》还专门列表呈现了培育照护五要素的服务和干预措施,以及对应的全球目标、法律和政策之间的关联,对构建有利环境的协同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详细说明。另外还强调了政府或其他责任人要对儿童的状况进行持续性的监测,以确保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使投资有效。
参考文献
[1]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2030)
[4]LindaMRichter,BernadetteDaelmans,etal,Investinginthefound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pathwaystoscaleupforearlychildhooddevelopment,Lancet.2017Jan7;389(10064):103-118
[5]GertlerP,HeckmanJ,PintoR,etal.LabormarketreturnstoanearlychildhoodstimulationinterventioninJamaica.Science.2014;344(6187):998–1001.
[6]VanIJzendoornMH,BakermansKranenburgMJ,EbsteinRP.Methylationmattersinchilddevelopment:Towarddevelopmentalbehavioralepigenetics.ChildDevelopmentPerspectives.
[7]ShonkoffJP.Leveragingthebiologyofadversitytoaddresstherootsofdisparitiesinhealthanddevelopment.ProcNatlAcadSciUSA.2012.
[8]KethleenStassenBerger:《毕生发展心理学》(原著第九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