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上述研究结果推论,不良的父母婚姻状况(例如离异,父或母去世)加上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人格应该更不良;但从家庭系统角度来看,兄弟姐妹的存在未尝不是一种社会支持资源,也许会对父母婚姻状况不良的消极影响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为了获得实证的结果,本研究将尝试对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量表(16PF)以及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作为调查工具。自编的家庭调查项目主要包括父母婚姻状况(分为正常、离异和父或母去世)和是否独生子女等内容。16PF共有187题,归为16种人格因素,分值越高,表明某种人格因素越突出,对正常人的16种基本人格因素有良好的区分能力。16PF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重测信度在0.43~0.89;结构效度较好,量表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73~0.96。
程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2×3两因素设计模式,以父母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作为自变量,分别以人格的16个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父母婚姻状况在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
从表1可以看出,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的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幻想性和自律性因素上主效应显著,而在其它的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恃强性和幻想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0.05);在兴奋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则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0.01)和父或母去世家庭(p<0.01);在有恒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家庭(p<0.01);在自律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十分显著高于正常家庭(p<0.01)和离异家庭(p<0.01)。
是否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主效应。从表2可以看出,是否独生子女在兴奋性上主效应显著,在其它人格因素上则不显著。
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在大学生人格因素上的交互作用分析。交互作用检验表明,在聪慧性、恃强性和兴奋性上,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交互作用显著(p<0.05);在激进性上,两者交互作用则十分显著(p<0.01)。交互作用见图1~图4。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聪慧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5),而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均不显著;在恃强性和兴奋性上,正常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而离异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均不显著;在激进性上,离异家庭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而正常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均不显著。
研究结果讨论
具体人格维度上,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离异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离异家庭大学生则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恃强性高者好强、固执独立、积极,低者谦逊、顺从、通融、恭顺;幻想性高者幻想、狂放任性,低者现实、遵守成规、力求完善合理;兴奋性高者轻松兴奋、随遇而安,低者严肃、审慎、冷静、寡言;有恒性高者做事尽职,低者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所以和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大学生更好强、固执,更狂放任性,更随遇而安,也更缺乏奉公守法精神。
在自律性上,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律性高者知己知彼、自律严谨;自律性低者矛盾冲突、不顾大体。由于父或母去世,很多孩子被迫过早接触社会,过早承担部分家庭的责任,过早体验生活的苦乐艰辛,因而,相比其他家庭的孩子,人格上也就更加自律严谨。
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其它人格因素上两者无差异。本研究没有在更多的人格维度上检验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这一结果和姚齐和、孙泽军等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采用的是两因素方差分析,不仅考察是否独生子女对人格发展影响的主效应,也考察父母婚姻状况与其对人格影响的交互作用。而其它研究则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形式,没有考虑到这种交互作用。
关于交互作用的讨论。关于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的交互影响是本研究比较独特和有价值的结果。从图1~图4,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的差异受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影响。
对于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在激进性上,非独生子女显著低于独生子女,正常家庭和父或母去世家庭则均没有差别。激进性高者自由、激进,不拘泥于现实;激进性低者保守、尊重传统观念与道德准则。兄弟姐妹的存在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父母离异,通常孩子会对主动提出离婚的父母一方有一种误解,认为其对家庭不负责任,而兄弟姐妹的团结互助,则必然会增加其对家庭伦理重要性的认识。尊重传统,重视道德准则,正是体现了离异家庭孩子的这种复杂心理。
结论
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存在显著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在恃强性、幻想性和兴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大学生,在有恒性上,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大学生。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在自律性上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和离异家庭大学生。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格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兴奋性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兄弟姐妹的存在使正常家庭的大学生更谦逊、顺从、冷静;使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更接近现实,更尊重传统。此外,兄弟姐妹的存在影响到了父或母去世家庭大学生的思维智力水平更高,使其更聪慧
注释
①王月云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医学与社会》,2007年第9期,第38~40页。
②姚齐和:“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1期,第54~55页。
③孙泽军:“大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16项人格因素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3期,第284~286页。
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efactorsofsexualbehaviorofcollegestudentsinTianjinLIUZhongquan,ZHANGTianlu,GUOYan,BAIJianyun,ZHOUNing,XIAJianhui.TianjinCenterforDiseaseofPreventionandControl,Tianjin30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s:Tounderstandthe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ingfactorsofsexualbehaviorofstudentsinTianjin.Methods:UsingthedataofYouthStudentsAIDSSentinelSurveillanceinTianjinfrom2010to2014,theproportionofyoungstudents’sexualbehaviorandtheinfluencefactorswereanalyzedstatistically.Results:Atotalof8120studentsfrom2010-2014weresurveyed,475ofthem(5.8%)reportedhavingsex.Theaverageageofhavingfirstsexualbehaviorwas(18.35±1.755)yearsold,aminimumof12yearsold.Male,collegeortechnicalsecondaryschoolandagewerefactorsinfluencingthefirstsexualbehavior.Condomusingrateattheirfirstsexbehaviorwaslow(45.1%).Conclusion:Thehighproportionofyoungstudents’sexualbehaviorandlowcondomusingrateisthecharacteristics.Malejuniorcollegeandtechnicalsecondaryschoolstudentsshouldbegivenmoreattentiontostrengthenthesafetyeducationofyoungstudents.
【Keywords】Youngstudents;Sexualbehavior;Condomuse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志码】A
青年学生作为艾滋病防治的目标人群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1]中提到“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了新问题”,“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为了解我市青年学生特征,评估青年学生感染HIV的风险,探索青年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措施,收集2010年至2014年青年学生哨点数据,对本市3所大中专院校8120名学生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0年至2014年天津市三个青年学生哨点监测调查的8120名在校学生。
1.2方法
收集2010年至2014年我市三个青年学生哨点调查问卷结果,哨点抽样方法方案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2011)》[2]执行,收集信息包括:(1)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如性别、户籍地、民族和学校等;(2)艾滋病知识,艾滋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安全套使用知识等;(3)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况,建立数据库。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参考文献和研究假设,了解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知识与安全套使用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大中专学生的性别、年龄、户籍地、不同学校等作为变量与是否有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P值、比值比(Odds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
调查的8120名青年学生中,2010年至2014年各年调查人数依次为1607、1608、1643、1645、1617人,其中中专校1641人,大专校2462人,大学4017人;男4287人(52.80%),女3833人(47.20%);平均年龄(19.90±1.63)岁;未婚8106(99.80%),已婚11人(0.10%),同居3人;本市户籍3282人(40.40%),外省户籍4837(59.65%),外籍1人;民族前4位为汉7608(93.70%),回134(1.70%),满106(1.30%),蒙82(1.00%)。
2.2特征
8120名被调查者中,475人(5.80%)自述发生过,其中包括370名(8.63%)男生和105名(2.73%)女生,9名男生自述发生过同性。第一次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8.35±1.76)岁,最小12岁,最大25岁,有过性经历的475人中,第一次发生的对象,445人(93.70%)是和男/女朋友,临时性伴17人(3.60%),商业性伴7人(1.50%),同性性伴3人(0.60%),配偶3人(0.60%)。
2.3的影响因素
从表1中发现,男生自述发生过比例高于女生,同时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012年至2014年调查的青年学生发生的比例较前两年有所增加;大专和中专在校生较大学有更高的比例,不同户籍和民族的学生间发生比例无差异。
2.4安全套使用
全部被调查者中了解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艾滋病的传播这一问题的占到96.50%,但是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仅为45.10%,最近一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31.20%。比较了解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这一问题的人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同时回答两问题的186人)、最近一年安全套使用频率时(同时回答两问题的184人),发现是否正确了解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知识与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χ2=0.143,P=0.094>0.05)和最近一年使用安全套频率(χ2=3.538,P=0.170>0.05)间并无关联。回答最近一次不使用安全套原因的73名被调查者中,本人不愿使用27例(37.00%)为主要原因,其次为已采用其他避孕方式19例(26.00%)。见表2。
3讨论
3.1青年学生发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3]。本次调查显示本市5.8%青年学生中自述发生过,虽然该比例低于广东(8.08%)[4]、黑龙江(9.20%)[5]、太原市(14.80%)[6],但是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男生发生的比例(8.63%)高于女生,特别是存在传播艾滋病风险极高的男男[7-9],因此应该重点加强青年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性安全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
3.3虽然96.5%的青年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但是实际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却不高,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仅为45.10%,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仅为31.20%,呈现知行不一的特点[12,13],而不使用安全套的原因主要是本人不愿使用,采用其他防避孕措施,说明青年学生对于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意识还是比较淡漠,需要培养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风险意识[14,15]。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40号.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2011).2011年3月.
[3]AdefuyeAS,AbionaTC,etal.HIVsexualriskbehaviorsandperceptionofriskamongcollegestudents:implicationsforplanninginterventions.BMCPublicHealth,2009(9):281.
[4]李玲,黄艳苹,刘兵.广东省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现状及性别差异.重庆医学,2015,44(6):819-824.
[5]代伟萍,闫世春,梁琦.黑龙江省大学生性态度、及艾滋病知识调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2):215-217.
[6]王妍,燕燕.太原市大学生现状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4,41(8):1450-1451.
[7]ZhangL,DingX,LuR,etal.PredictorsofHIVandsyphilisamongmenwhohavesexwithmeninaChinesemetropolitancity:comparisonofrisksamongstudentsandnon-students.PLoSOne,2012,7(5):e37211.
[8]黑发欣,王璐,秦倩倩,等.中国2006-2010年男男者艾滋病疫情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67-70.
[9]王丽欣,陈官芝,张北川,等.男男者中大学生与同龄非大学生艾滋病高危行为对比研究.中华流行病学志,2010,31(1):113-114.
[10]储丽琴,左胜梅,胡春霞.高职大学生性观念及调查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3):430-431.
[11]SuttonMY,HardnettFP,etal.HIV/AIDSknowledgescoresandperceptionsofriskamongAfricanAmericanstudentsattendinghistoricallyblackcollegesanduniversities.PublicHealthRep,2011V126N5:653-663.
[12]赵湘,汪宁.中国大学生性意识及与性传播疾病.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350-351.
背景: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数据表明: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年龄16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9%,占全国职工总数近一半,已成为产业工人主力。在城乡两端都处于边缘化状态,是新生代农民工最显著的群体特征。
自述一:
26岁的唐小宁,来自湖南省武冈市文坪镇的一个小山村,现在是海南农丰宝肥料有限公司有机肥车间的一名工人。
“我家5口人,父母、弟弟、妹妹都在深圳打工。我在父母眼里是一个不安分的人,17岁就出门打工了。9年间,我在深圳、东莞、佛山和海口都干过。原来觉得闯荡一番会比父母过得好,但走了一圈才发现,除了工资比父母刚出来打工时高一些,我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没有多大改变。”
“晚上我经常到附近的小发廊呆坐,寂寞得要命。”
自述二:
42岁的宫经平是湖北省随州市万店镇人,目前和丈夫、儿子在深圳打工,一家3口住在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出租屋里。21岁的儿子站在屋外不愿说话。屋里有两张床和一个桌子,桌上摆着一台旧风扇,墙上吊着一台十几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最大的愿望是能攒几万块钱,在老家盖栋房子给儿子娶媳妇,但从一家收入情况来看,这一想法短期内是不现实的。”
点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既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和发展,又有新的特点。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不仅要从经济层面入手,更要重视社会政策的调整,消除制度,给予农民工平等公民权。他说:“未来要尽快让农民工市民化。如果社会不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未来也不会给社会机会。”
“蚁族”大学生:在夹缝中艰难地向上
根据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廉思带领的课题组的调查,八成以上的“蚁族”来自农村和县城,他们肩负了父母的嘱托和兄弟姐妹的希望,怀着改变家庭命运的梦想,被困在了都市。2010年,“蚁族”月均收入仅为1903.93元。
2004年毕业于海口经济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傅丽君,目前在海口市一家会展公司工作。
“我们是一所民校,要想找个好工作很难。毕业7年,记不清这是我换的第几份工作了。我现在每月工资1500元左右,公司没给买社保,我也不敢计较,因为找一份工作很难。去年7月以来,海口的房租涨得厉害,我与同事租个10平方米不到的小单间,每月工资去掉房租、水电费300多元,伙食费500多元,手机话费、宽带费150多元,交通费120元,所剩无几了。每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经常有人问我:过得这么苦,为什么不回家?我来自江西上饶地区的一个小县城,那里没有几家企业,想吃财政饭没有关系基本不可能,工作机会比海口少得多。我回去干吗?”
“海南的房价这么高,买房子我是不敢奢望了。未来就盼望着能够单独租得起一间房子,大小无所谓,只要价格便宜,租期比较长。我做梦都想好好打扮一个温馨可爱的小窝。”
26岁的王晓琳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中关村一家小公司做策划,每月平均工资2200元。她和另一位大学生在海淀区城乡接合部租了一间房子,两人每月分摊500元房租。房间里只能勉强摆下两张单人床和一个衣柜。
“我来自河南农村,家庭收入很低,父母能供我大学毕业已经很不容易了。原以为考上大学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毕业时才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可能还要回到村里。”
“我看惯了大城市的繁华,老家是不想回去了。再说,回家乡也要从头开始,父母都在农村,完全帮不上我。现在虽然处境艰难,但只要有希望,就要硬着头皮往前走。”
据教育部的统计,“十二五”期间大学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目前,大学生就业率为80%,不少人处于就业不稳定状态,这意味着“蚁族”群体将有扩大的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认为,“蚁族”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新时期我国底层知识青年的发展问题。停留在社会底层的大学生一旦梦想破灭,会将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归咎于整个社会,从而把自己和社会对立起来,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统筹解决“蚁族”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
城市特困群体:渴望生活更稳定更精彩
背景: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下乡返城人员、孤寡老人和病残致贫市民,在城市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城市特困群体。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介绍说,目前我们城市贫困人口数,约占城市人口的8%以上。
72岁的安徽省芜湖市市民吴养全,在芜湖小南国酒店担任门卫。
“政府对我们这些特困人员生活上的照顾,我是深有体会的。今年春节前夕,政府为我配租了一套住房,47.47平方米,每月每平方米1.5元房租。如果在外面租房子的话,这样的房子月租要600多元钱。现在我和老伴每月可以拿到360元补助,加上门卫工作每月有850元工资,两口子够用了。在医疗上,我加入了居民医保,每个月交10元钱。今年1月份的时候我胃出血,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星期,总共花了3800多元。结果,医保就报销了2100多元,剩下的医药费居委会又给报销了70%。”
“我的年龄过了70,老伴也60多岁了,现在最担心的是以后的养老问题,如果政府能帮助我们解决养老问题,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平,我们就感到很满意了。”
40岁的严善才,家住芜湖市镜湖区北京路街道。
“我父母1965年下放到农村,1985年我才跟着他们回城。由于我没文化,靠打零工为生。每月三四百元收入,还要养老母亲,一直娶不上媳妇。2008年才找了个大我10岁的寡妇,放弃了生孩子,得到了1000元的计划生育奖励。”
“2009年后,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我母亲拿了低保,每月有200多元,街道又帮我找了个搬运工的工作,每个月有700多元收入,还安排我妻子在街道设置的再就业市场摆摊,每月也有几百元收入,生活基本无后顾之忧了。最令我兴奋的是2009年政府给我家配置了一套46.44平方米的廉租房,一个月只要70元左右的房租,拿到房子钥匙时我觉得自己在做梦。”
“我最大的梦想是攒点钱,和爱人一起搞个小吃摊,让生活有根本的变化,还想出去旅游一趟。”
自述三:
51岁的李中海是下岗工人,家住芜湖戈江桥。
“我的儿子大学毕业一年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在打零工。我最大的梦想是他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这代人也就这样过了一辈子了,但我不想他的命运和我一样。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有工作,有工资,物价稳定,就能快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类别
首先,孤儿家庭。尤其是那些没有兄弟姐妹的孤儿,由于没有家庭主要劳动力,经济困难程度偏重,因此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下这类学生一般在小学初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受到资助。其次,单亲家庭。处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劳动力的缺失因此会造成经济困难。通过调查,单亲家庭中父亲缺失比母亲缺失的家庭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会偏重。但是其中也有个别情况,有的家庭当中可能是经商或者是在世父母有正规职业的这些家庭,家庭经济情况有可能受影响不大;同时还有一类单亲家庭属于离异单亲家庭,家庭的破碎可能并没有对家庭的经济情况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这些情况需要仔细甄别。再次,因病致贫。有的学生家里虽然父母双全但是由于家里有重病患者,常年需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因此给家庭的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这一类学生经济困难情况也很严重。又次,突发事件致贫。有的学生家中本来的经济是相当好的,但是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比如重大疾病、车祸等等的因素而造成家庭经济苦难的学生。最后,多子女家庭。有的学生家里兄弟姐妹较多,而且都在读书,高额的学费给家庭带来相当大的经济负担。
2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甄别的方法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中存在的问题
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的对策
5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的意义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887);黄山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13JXYJ32)。
一、常见的高等院校家庭贫困学生受助后负性情绪。
1.获助后感到羞愧、羞耻。这部分贫困生主要包含以往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实难以接受的学生,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给别人以自卑或者较敏感的印象。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2]。自卑的同学在其日常行为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羞怯、忧郁、孤僻、退缩、缺乏主动等,较多自卑情绪体验过重的同学会同时兼有敏感的情绪体验,敏感,在性格上可认为是过度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善于将之放大,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3]。这些学生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情过度在意,不能够正视家庭贫困的事实,往往不想别人知道自己获助,消极面对获助这一事实,认为助学金的获得使自己陷入羞耻、尴尬的局面,部分较为敏感的同学甚至会有别人瞧不起自己、讨厌自己的错误想法和认知。
2.获助后压力过大,感觉焦虑。这部分同学在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有部分同学甚至将改变家庭环境作为己任,迫切希望通过读大学改变家庭困境和自身现在的生活状态,由此带来的压力感会促使这部分家庭贫困的同学有着比其他同学更高的使命感和追求卓越的动力。获助后,和这些同学进行深入访谈时,往往了解到他们有“压力很大”,“别人帮助了我意味着我应该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去回报社会”,“我如果表现不优秀,对不起家人、老师及社会上帮助过我的人”等想法,由于这部分家庭贫困学生责任感过强,以至于责任感成为其内在的压力。接受资助后,有责任感,能知恩图报是好事,但是过重的责任感成了内在压力却会促使贫困生加倍努力地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尤其是学业目标,从而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身心不必要的伤害。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正常、适度的压力会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当过度的、持久的压力带来焦虑的负性情绪体验时,会给家庭贫困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经常处于焦虑中会引发肌体的紧张不安和忧虑的情绪,并会使贫困生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易怒,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问题。所以针对高校受助生的焦虑状况,我们绝不能忽视。
二、高校家庭贫困学生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分析。
获助的贫困生之所以产生这些负性情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这些同学不能够正确对待自身家庭贫困及他们需要社会、学校予以资助的现实。并不是所有的负性情绪都会带来不好的行为后果,一定程度上的负性情绪,比如焦虑、羞耻等会成为贫困生追求成功的动力,但是过强、持久的负性情绪势必会带来不良的行为倾向,从而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如何处理这些负性情绪呢?第一,我们必须识别出贫困生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的识别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要从贫困生的身体状态与行为举止结合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具体表现判断出他们是不是产生了负性情绪及负性情绪的强度;接着对已经产生的负性情绪再作出细微的辨析,并结合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确认是属于何种负性情绪。第二,针对贫困生已经出现的负性情绪,适当、适时、方法得当地进行情感疏导,并且针对贫困生的个体情况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三、针对高校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开展教育干预措施的实践探索。
目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教育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1.帮助贫困生接受自己家庭贫困的现实,正视家庭贫困现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是真实存在的,如何让刚刚进入大学的高校大学生正视并接受自己家庭贫困,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看法不一,网上也存有很多争议。笔者认为,正视家庭贫困的第一步,就是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贫困事实陈述出来,从而帮助贫困的同学意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错,更不是让人感觉羞愧或者羞耻的事情,正视贫困并积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态度和行动才是最值得尊重的做法。具体的做法,建议在贫困生认定环节,鼓励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同学在小范围(班级、贫困生评议小组等)内进行家庭情况自述,少数特别内向拒绝自述的同学,可以放宽要求,在贫困生认定结束后抓住其他机会加强对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疏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勇敢地当众讲述自己家庭贫困,不但会使周围的非贫困同学加深对家庭贫困同学的了解,对于贫困生自己也是一种锻炼,能够学会不逃避人生,直面挫折。
2.降低无偿的物质资助比例,增加有偿资助比例。目前,较多高校采用的有偿资助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而贫困生获得到的更多资助都是无偿性质的助学金、补贴和学费减免等。过多的无偿资助,不仅会助长贫困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养成“等、靠、要”的习惯,也会使周围非贫困的部分同学产生心理不平衡,对贫困生产生仇视或者轻视心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人际关系紧张的程度。加大有偿资助的比例,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有偿资助的形式,可以采用规定不同等级和金额的助学金的申请与贫困生每学期参加多少次义务劳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课外活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公益活动等内容相挂钩,这样在获取贫困生资助资金的过程中,贫困生自身的价值也能够得以不断凸显,逐步弱化了“等、靠、要”等消极依赖心理,培养了自身的自立精神、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总之,造成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感产生的原因复杂而多样,有时候不仅仅是贫困生自身的原因,而且周围非贫困同学的态度也会对贫困生产生影响。因此,加强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端正他们对于贫困生同学获助的态度,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对于贫困生负性情感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2000(1).
[2]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心理学,2001(8).
[4]马琪山,黎晓娜,何兆东.正确对待负性情绪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新时期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10).
[5]王幼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的思考[J].青年研究,2002(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
1现状
1.1女性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
1.2男性教师群体的正性情感平均分低于男性群体
1.3女性教师群体的自述幸福感平均分高于男性教师群体的平均分
1.4幸福感与职称有关
2建议
2.1学校加强重视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2.2加强与扩大高校中老年教师身心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2.3保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定期进行体检
把对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定期体检落实到位,针对体检的每一项都严格把关,严厉杜绝“走过场”的行为。针对中老年体育教师可能出现的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等慢性病要认真进行检查,同时在日常饮食、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2.4提供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
一、背景描述
近一年,我接诊了一些初中学生自残的咨询,他们来访时带来的问题虽不一样,但是细细分析起来,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案例一
丹丹,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课堂上不爱发言,但是听课很认真。初一下学期的一天,在上课时,同班另一个同学向我报告说,丹丹用小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腕。课后,我将丹丹带到心理咨询室,向她了解情况,问她这么做的原因。丹丹自述说,因为心情不好,用小刀划自己觉得特别爽。她还解释说,小刀很钝,划得一点都不疼。
案例二
小徐,是一个性格内向但很爱帮助别人、长相不突出的男生,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人际关系还不错。初二年级上学期,他的同学来找我,说小徐用小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腕,还发到朋友圈里了。我找到了小徐询问了他的想法。他说,看到其他同学用小刀割伤自己,觉得特别好玩,很酷,很刺激,所以也想试试。而且,觉得割的时候并不觉得疼,也没什么感觉。自述家庭美满,人际关系较好,对学习没有太多的要求。从班主任老师那了解到,小徐的父亲长期不在家里,他学习不上进,也不会主动学。他和同班的一个女同学关系较亲密。在班级活动中对自己的否定情绪较多。在咨询过程中,小徐的阻抗较大,不愿意过多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在第二次的咨询中,我帮他做了沙盘治疗。小徐没有用任何沙具,刚开始只想要把沙盘里的沙整理得平平整整。经过尝试后发现未果,就开始在沙盘中画出规则图形。完成了第一幅半圆形作品后,心情从焦虑转为平缓。小徐非常接纳自己的强迫和追求完美的倾向。
案例三
小漫,是一个长相比较俊俏的男生,身材偏瘦,酷爱漫画。这学期刚开学时,班主任老师反映,小漫划伤了自己的胳膊,而且最近情绪比较低落。在咨询中,小漫能非常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行为过程、情绪反应,以及此刻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自述两周前在胳膊上刻了一个字,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个女孩的名字。最近一些天,这个女孩疏远了小漫,所以他很惊慌。从电视上看到了演员在自己身上烙下了爱人的名字以表纪念,所以自己就模仿着在手腕上刻了字。
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
(一)特点分析
从接触到的三个自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他们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1.自残的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向心理教师求助。
2.他们都报告说自残过程中(比如划伤自己)不会感到疼痛。
(二)问题解决过程
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5~19岁的青少年是最易发生自残行为的人群[1]。在自残的原因中,有感情问题,学习压力,有父母离异或家庭生活不幸,还有受别人影响觉得好奇等等。其实这些都可以归于不适当的应对压力方式。对这些学生的辅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澄清概念。首先要澄清学生陈述的事件中混淆的概念。比如,小漫自述自己本身对疼痛不敏感,所以划伤自己的手腕也不觉得疼。应引导小漫认识到自己本身对疼痛不敏感不能构成他可以划伤自己的原因,这是两个不同的而且无关的事情。小徐则是需要区分,自己哪怕不愿意也一味讨好别人帮助别人的这种行为究竟是不忍心让别人伤心,还是想满足自己获得友情的需要。通过澄清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以便于下一步咨询的进行。
3.建立联结,让学生明白自残与他的情绪压力、释放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自残的方式来缓解和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绪。其实,小漫内心的不自信和害怕是他心情低落的主要原因。他包容的行为掩盖了他的不自信。明白这层关系以后,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地面对导致自己情绪压力的事件,正确地面对压力事件。
4.提出要求,改变应对方式。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他认识到自残行为只是他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并不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行为方式。请他保证今后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时,自己再次感受到心情压抑时,一定不再采用自残的方式来缓解。鼓励学生寻找符合自己心理特点的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方式。必要时,采用运动、转移注意或呼吸放松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改善。
三、经验和反思
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自残个体大多伴有攻击行为,严重沮丧,心情恶劣,以及孤独、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2]。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认为自残行为能够给心理带来某种满足,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很大的压力。一般讲,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性格比较内向或孤僻。他们把自己割破,往往能够感到舒服一些,然而这种极乐的感觉非常短暂,因此过不了过久,他们就又要重复一次。
此外,自残行为具有模仿性和传播性,一旦发现,需要立即主痈稍ぁP睦斫淌或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青少年自虐、自残与自杀等行为的前兆应有高度的警惕,发现情况立刻要上报学校,并对学生展开疏导和教育。
从学校层面来看,生命教育,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头脑中是极度缺乏的。仅仅靠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偶尔强调一下,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3]。因此,加强校园内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加强父母跟孩子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多鼓励和引导,是预防自残行为的教育基础。
[1]杨雪燕,李艳芳,罗丞钞,秋玲.男孩危机?―大学生自残行为的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冲突的影响[J].青年研究,2015,3:39-47.
男1例,女13例,共计14例,其中大学生3例,中学生11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9岁。
1.2临床表现与症状
1.2.1抽动或抽搐病人忽然口眼紧闭、两手紧握、身体僵硬、局部抽动甚至全身抽搐、呼叫不应。这种症状持续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
1.2.2兴奋病人突然大哭大笑、或唱或骂、摔打东西,甚至打自己或咬人。
1.2.3神经异常病人自述身体麻木,两眼看不见东西,双耳听不清声音,甚至不会说话,不能动。
2护理
2.1癔症发作时首选药物疗法紧急时肌肉注射氯丙嗪25~50mg,或口服安定10~20mg进行镇静,并根据情况上约束用具,以确保病人及他人的安全。
2.2将病人安置在肃静的房间,给治疗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医务人员及亲属均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喧闹,尤其不能谈论病情的轻重,以免病人听了影响恢复。
2.3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采取关心、接纳的态度。
2.4坚持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患者的床边注意谈话语言,不窃窃私语、指指点点,以免引起患者的疑心而使症状加重。每次服药与注射前应对患者多加解释和暗示,使其乐意接受治疗和相信医务人员的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
2.5多做细致的思想开导劝病人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防再次发作。注意与病人的沟通技巧,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伤害病人。
2.6用语言暗示,对病人进行诱导,告诉病人这是一种大脑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是不会留后遗症的。
2.7及时与癔病病人的亲属交流,告知本病的性质及发生原因,指导亲属改善对病人的态度,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及工作,调整环境,去除精神刺激。并告知亲属探视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加重病人心理负担,使治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8健康教育向病人及亲属讲解有关癔症的发病诱因、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帮助病人充分认识自己,挖掘出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教会病人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调整不良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用理智而不是用情感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体会
3.1大中学生癔症频发的原因现在的大中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增高,从小娇生惯养、众星捧月般的生活,使其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和失败,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校及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品质及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导致有些大中学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不健全[3]。
3.2大中学生癔症的治疗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和暗示性治疗,效果较好。
[1]赵春海,闻华.癔症病人的心理护理.china-.
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迅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为了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和高校、社会的稳定,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加大助学解困力度,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在资助经费约束的条件下,资助经费应该如何合理分配,就成为了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首要问题。因此,公正有效地开展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成为高校资助工作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贫困生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资助体系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得到了经济资助。但随着贫困生人数的增多,产生贫困的因素增多,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复杂状况也相应增多,这给贫困生认定带来了难度和压力,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多高校实行的各种经济困难学生判定方法过分依赖直观的表面现象和人际因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判定工作会出现“误判”、“错判”,严重影响了教育资助的公平性。
(二)贫困证明、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可信度不高。由生源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盖章认定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是学校获得学生贫困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几乎是认定贫困生的唯一核心依据。实际操作时,因学生资助费用与生源地关系不大,一些生源地的政府或民政部门并未认真考察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路开绿灯,盖章了事,有些地方出现开证明交钱的现象,只要有熟人或交钱就能开到证明。把关不严造就了虚假的贫困材料,特别是家庭收入,更是难辩真假,使得一些非贫困生混进了贫困生的队伍,而有些家庭情况确实困难,但未能顺利开到贫困证明的学生,被划归非贫困生,得不到资助。
(四)认定资助程序存在不合理因素。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贫困生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辅导员与班干部对贫困生的档案及日常生活情况来判断。一小部分学生家庭社会关系强大,可以涂改进校时所填写的真实档案,提供伪造的符合资助条件的书面材料,更有甚者,直接请学校上级部门领导进行施压,要求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纳入到资助的范围中来,从而贫困生队伍中“混入”了非贫困生,而这些非贫困生其消费能力和水平会远远高于真正的贫困生,这是一些高校产生非真实贫困生的重要原因。
二、贫困生认定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诚信意识。现在高校中的“假证明”、“假贫困生”和骗贫困生资助经费现象产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在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层层审核的同时,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关爱、友善、礼让的传统美德,使真正的贫困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
(二)建立基本稳定而又动态的贫困生数据库。全面掌握和了解贫困生基本状况和困难程度,就要建立贫困生数据库,但其内容不应当是完全僵硬不变的,而应当是动态的、可调节的。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宿舍长、学生公寓管理员与贫困学生的广泛接触,对其平时学生生活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加以对比记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贫困生数据库。根据这些学生生活、学习、受资助资金使用情况等,剔除部分不合符贫困生标准的学生。同时还要对其他学生家庭情况要定期进行了解,特别是因突发事件造成困难的同学,要进行跟踪,将这部分的学生加入到贫困生数据库中。另外还可以借每年暑假的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契机,利用组队形式到贫苦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社会实践,并到学生家中表达学校的关心和慰问,同时也可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解调查。
(四)发展多样化的资助形式。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高校已经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免”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但传统的资助方式对贫困生来说都是一份“免费午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都想争这份“免费午餐”,从而大大加大了贫困生认定的难度。因此,只有让已具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实施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加强学生的义务感,将履行义务作为享受权利的前提条件,如让学生为班级、学校服务作为获得助学金的前提,那么助学金就不完全是免费的午餐,对非贫困生的吸引力将会大大降低,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认证工作的难题。
三、结语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困难资助工作,更是扶贫、励志、助学三者统一的巨大工程,它对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贫困生资格的认定在此工程中的作用重大,认定不准,就必然导致资助不公。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要尽心、尽力使贫困生认定做到公平、公正。从而将有限的资助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保证国家助学解困政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洁,王慧磊.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13).
1.1对象在蚌埠地区抽取2所大学,4所城市中学(其中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学1所,中等的2所,较差的1所),3所农村中学(按教学质量好、中、差各抽取1所),所抽取的7所中学中6所为完全中学,1所为职业中学。中学按每年级抽取2~4个班,大学按不同专业每年级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7315名,回收有效问卷7104份。其中初中生1919名,高中生1865名,大学生3320名;男生3533名,女生3571名。年龄12~22岁。
1.2调查内容
1.2.1自杀意念的评定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对1年内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发生自杀意念频率、自杀计划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自杀意念强烈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
1.2.2自杀未遂的评定自杀未遂是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己的生命,但未导致死亡的行为。
1.2.3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学习阶段、家庭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
1.2.5抑郁与焦虑状况的评定[5]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按1~4分的4级评分方法评价青少年的抑郁状况,抑郁量表总评分≥41分为抑郁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对青少年焦虑状况进行评价,焦虑量表总分≥40界定为焦虑症状。
1.2.6述情障碍的评定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5],根据述情障碍分值,按四分位数法分4个等级对各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
1.3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首先对课题组成员和各调查中学分管领导、所调查班级班主任、校医和/或体育老师以及大学所抽班级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再由班主任协助调查组成员到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问卷。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内统一发放、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1.4统计学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3.0(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SPSS13.0)录入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1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在参加调查的7104名学生中,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共有2017名,报告率为28.4%(2017/7104);报告自杀未遂的学生有198名,报告率为2.8%(198/7104)。
2.1.1自杀意念的发生频率和程度在2017名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中,其中在调查时1年(12个月)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学生有732名(36.3%),调查时1年前就有的有1285名(63.7%)。对调查时1年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732名学生根据产生自杀念头最强烈的那一次的意念频率、当时自杀计划的设置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想死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意念频率63.0%为一闪而过,39.3%有自杀计划,8.5%有自杀准备,24.3%的学生想死程度大于50%。
2.2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分别对学习阶段、性别、户籍、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7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进行χ2检验。见表1。
2.2.2躯体亚健康状况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有躯体亚健康症状的2694名学生中,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7.8%(1017/2694),高于无躯体亚健康状态的自杀意念报告率22.7%(1000/4410),(χ2=186.929,P=0.000)。按躯体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31.527+2.235X,说明随着躯体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53.092,P=0.000)。
根据有无躯体亚健康将7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发现躯体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4.5%(121/2694)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7%(77/4410)(χ2=46.523,P=0.000)。
根据有无心理亚健康将7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显示心理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为4.5%,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3%(χ2=66.133,P=0.000)。
2.2.4抑郁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抑郁评定量表采用1~4分4等级评分方法,对个人20条的得分进行累加,凡总分≥41分,即认定为处于抑郁状态。对有、无抑郁状态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抑郁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抑郁状态学生(χ2=105.234,P=0.000;χ2=129.905,P=0.000)。见表2。
2.2.5焦虑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焦虑评定方法同抑郁。对有、无焦虑状态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焦虑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焦虑状态学生(χ2=121.51,P=0.000;χ2=122.05,P=0.000)。见表3。
2.2.6述情障碍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目前,国内对述情障碍的评价方法还没有统一标准,本研究根据述情障碍得分,计算四分位数,将得分在第0~25百分位数计为1级,将得分在第26~50百分位数计为2级,将得分在第51~75分百分位数计为3级,将得分在第76百分位数以上计为4级,对不同级别述情障碍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随着述情障碍级别的增加而升高(χ2=394.335,P=0.000;χ2=69.929,P=0.000)。见表4。
2.3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1自杀意念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5。
以自杀意念为应变量(0=无,1=有),将性别(男=1,女=2)、学习阶段(初中=1,高中=2,大学=3)、父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母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躯体亚健康条数(0条阳性项=1,1~3条阳性项目=2,4~6条阳性项目=3,7~9条阳性项目=4,≥10条阳性项目=5)、心理亚健康条数(赋值方法与躯体亚健康同)、抑郁分数(<40分=1,≥40=2)、焦虑分数(赋值方法与抑郁同)和述情障碍分数(赋值与等级相同)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习阶段、心理亚健康、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自述障碍6个变量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与单因素相比,剔除了母亲文化程度和躯体亚健康2个变量。见表5。
2.3.2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自杀未遂为应变量(0=无,1=有),将性别、学习阶段、躯体亚健康分数、心理亚健康分数、抑郁分数、焦虑分数和自述障碍分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的赋值方法与自杀意念相同。结果显示,性别、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和焦虑状态、自述障碍均是自杀未遂产生的影响因素。见表6。
3.2女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性在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上,国内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提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的发生则大多为男生高于女生[13-14]。国外的研究则显示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生,而自杀死亡的发生率低于男生[15]。本次调查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女性对压力的感知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想法有关。
(致谢:本课题得到了蚌埠市教育局、怀远县教育局以及调查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4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2]TAOFB,GAOM,SUPY,etal.TrendsofHealth-riskBehaviorsandTheirRiskorProtectiveFactorsonAdolescentStudentsinHefei,AnhuiProvince,China,1998-2003:StudyonPublicHealthinAsia.RintonPress,2005:180-189.
[3]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378-381.
[7]张敏,王礼桂,邢艳菲.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29-431.
[8]冯珊珊,张雪琴.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14-416.
[9]TURVEYC,STROMQUISTA,KELLYK.Financiallossandsuicidalideationinaruralcommunitysample.ActaPsychiatrScand,2002,106(5):373-380.
[10]PHILLIPSMR,YANGGH,ZHANGYP,etal.RiskfactorsforsuicideinChina:anationalcase-controlpsychologicalautopsystudy.Lancet,2002,360∶1728-1736.
[11]WorldHealthOrganization.Theworldhealthreport1999.Geneva:WHO,1999:104-109.
[12]CEDEREKM,OJEHAGENA.Predictionofrepeatedparasuiciedafter1-12months.EuropeanPsychiatry,2005,20:101-109.
[13]高茗,徐放,沈庆凤,等.合肥市中学生情绪障碍及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43-244.
[14]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等.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15]GOULDMS,GREENBERGT,VELTINGDM,etal.Youthsuicideriskandpreventiveinterventions:Areviewofthepast10years.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3,42(4):386-405.
[16]CHARLESLr,JOANNEEr,RICHARDC,etal.Somedifferencesbetweenmenandwomenwhocommitsuicide.AmJPsych,1988,145(6):718-722.
[17]SALMINENJK,SAARIJARVIS,AARELAE,etal.Twodecadesofalexithymia.JPsychosomRes,1995,39(7):803-807.
[18]BLILEYPE,HENRYJD.Alexithyria,somatizationandnegativeaffectInacommunitysample.PsychiatryRes,2007,150(1):13-20.
[19]JOUKAMAAM,TAANILAA,MIETTUNENJ,etal.Epidemiologyofalexithymiaamongadolescents.JPsychosomRes,2007,63(4):373-376.
[20]WOUTAM,ALEMANCA,BENNONDB,etal.Nowordsforfeelings:Alexithymiainschizophreniapatientsandfirst-degererelatives.ComprPsychiatry,2007,48(l):27-33.
[21]MCDOUGALLJ.Thertresofthebody:Apsychoanalyticalapproachtopsychosomaticillness.London:FreeAssociationBooks,1989.
一、案例简介
10月12晚在一男生寝室,学生刘某与陈某发生口角后产生肢体冲突。刘某帮陈某买东西,陈某觉得东西不好,就对刘某表示不满,但刘某没有与其计较,陈某后又托刘某代买东西,刘某没有理睬,遭陈某短信侮辱,后刘某也用短信侮辱陈某,当刘某回寝室时遭陈某驱赶,两人发生冲突,大打出手,经过多名学劝架,两名学生才停止打架。
二、辅导员处理步骤
1.查明原因,安抚双方情绪。
辅导员事后倾听双方讲述事件发生的起因与经过,查明事情原因,再做后续处理,处理问题的目的不是惩罚,不是安抚,而是教会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导学生避免用武力平息自己的怒火,使陷入争斗的学生学会冷静克制并协调彼此之间的分歧。
2.通报实情,消除家长误解。
3.召开班会,提高学生认识。
整个事件处理后,辅导员立即召开专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预防和解决寝室人际交往矛盾冲突的具体方法,鼓励学生加强沟通,一起讨论寝室生活中的矛盾或冲突,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教学生正确应对负面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尊重、自我反省和自我观察的能力。并提醒全体学生,如遇到人际冲突甚至暴力相向时,其他同学应立即制止或劝阻,不能袖手旁观或大声鼓噪、吆喝,故意扩大事端。
三、案例分析
1.慎重处理寝室打架事件,疏导学生情绪。
2.规范应急事件处理程序,消除后续隐患。
辅导员在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没有忘记让学生写下书面检讨和保证书,而且将家长请到学校,当面通报事件经过,能避免学生向家长陈述事情时有所隐瞒,造成家长对学校处理意见产生误解的被动后果,同时辅导员让学生写下书面材料,若两人再犯也有依据采取较严厉的处罚措施,是辅导员工作过程的重要证明。这种规范操作程序既能避免学校陷入产生误解被动的局面,又能对学生产生警示作用。
辅导员在事件处理后又在班级召开了专题班会,从寝室打架事件中发现学生在处理人际交往冲突方面的思想误区,借助班会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对预防和制止类似事件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思想认识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冷静地对待和处理类似情况。另外,辅导员对旁观学生也做了思想教育,要求学生遇到类似冲突事件发挥积极的协调作用,及时制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避免演绎成更严重的暴力事件。
四、案例启示
1.重视学生思想状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辅导员在整个事件中抓住了寝室冲突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发现了学生思想问题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高校中寝室矛盾十分普遍,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目前大学生感觉困惑的难点,这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有关,他们情绪易激动,自尊心强,习惯从自身角度看问题,再加上中学应试教育造成的人格教育缺失及家庭教育造成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使高校寝室成为矛盾冲突发生的密集场合,这是亟待高校引起重视的深层次问题。
2.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消除冲突事件发生隐患。
学生寝室冲突事件还暴露了学生对于打架事件的不惧怕心理,因此,应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打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底线意识,明确不能逾越的界限,学会用冷静、克制、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敢轻易触碰法律、校规校纪,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杜绝类似冲突事件发生的隐患。
3.注重学生品德建设,引导学生保持平静心态。
学生间容易发生冲突,最根本的问题是做人,没有品德修养意识,自身的思想、品行、观念会发生偏移,看待人和事就会发生偏移,不平衡的心态就会产生,不冷静的行为就会出现,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品德建设,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在网络发达、正负面信息大量涌入的形势下,高校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积极正面的宣传作用,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做诚信、文明、理性、谦虚的人,学会做人。
[1]牟德刚.对大学生打架斗殴现象的分析[J].青年研究,1998,12:33-37.
CurrentWeightControlBehaviorsandRelatedFactorsAmongAdolescentsinNanjing/LIUHui,SUNZhao-ping,LIURong.NanjingCentre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Nanjing(210003),China
【Keywords】Weightloss;Overweight;Obesity;Dangerousbehavior;Adolescent
1.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2所初中、12所高中和6所职业中学、2所大学,共32所学校,发放问卷6421份,收回有效问卷6343份,有效回收率为98.8%。其中男生2689人,女生3654人;初中生2340人,高中生3512人,大学生491人;城市学生3491人,农村学生2852人。
1.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资料整理分析前剔除未应答和不合格问卷。不合格问卷指问卷中有关性别、年龄未回答以及有逻辑错误,或回答项目缺失20%以上者。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
2.1不同性别学生对自身体型的描述有58.7%学生认为自己很瘦、有点瘦或正合适(下文简称“正合适或以下”),其中男生为73.7%,女生为47.8%;认为自己有点胖的报告率为35.7%,其中男生为22.5%,女生为45.5%;认为自己很胖的报告率为5.5%,其中男生为3.8%,女生为6.8%。见表1。
2.2不同性别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体重正常或偏轻的学生占89.5%,其中男生为84.2%,女生为93.6%;超重的占7.5%,其中男生为11.3%,女生为4.5%;肥胖的占3.0%,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1.8%。见表2。
2.3.2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地区学生的减肥行为调查前30d内,有51.93%的受试学生曾通过锻炼来减肥,男、女生报告率分别为55.37%和4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P
2.3.3不同自我描述体型学生减肥行为依正合适或以下、有点重、很重的胖瘦自我描述顺序,学生锻炼减肥报告率略有增加,分别为48.5%,57.0%和55.4%,其余6种不良减肥行为报告率则大幅增加。见表4。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生对自身体型的描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自己正合适或以下的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而认为自己有点胖或很胖的报告率,女生约为男生的2倍。但根据学生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的实际计算结果表明,男生超重、肥胖的比例高于女生,男女生超重率分别为11.3%和4.5%,肥胖率为别为4.5%和1.8%。总体上学生自我描述为有点胖、很胖的报告率大大高于超重、肥胖检出率,女生自我描述为比较胖、很胖的报告率比超重、肥胖的检出率要高出10倍左右。提示学生对自身体型的判断准确性较差,而判断的误差会给减肥行为带来错误的指导。程慧等[4]的研究也表明,部分中学生对肥胖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盲目减肥现象。包括节食在内的6种不良减肥行为中,35.8%的学生有至少1种不良减肥行为,表明在学生中不良减肥行为的发生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男生更倾向于通过锻炼来减肥或控制体重。女生的不良减肥行为明显高于男生,较为突出的是选择节食减肥的女生比例高达40.59%,与国内其他报道[5-6]一致。因此,女生是不良减肥行为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人群。应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引导女生正确认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从卫生角度引导女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形体健美的体育锻炼,同时进行营养膳食的指导,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不良减肥行为与性别、地区、体型的自我描述、消极情绪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报道,也可能与不良饮食行为,如蔬菜水果的摄入等有关[7]。实践证明,适当的控制饮食和进行体育健身锻炼是预防肥胖和减肥最有效、最健康的方法。而大多数肥胖的学生由于没有正确科学的减肥观念,盲目的节食、吃减肥药物,不但没得到良好的减肥效果,而且影响其身体健康。
青少年减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即减肥不能以影响生长发育为代价,减肥的首要目标是防止体重继续增长,而不是使现有体重下降[8]。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健身观念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的根本。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对体育健身认知的宣传,营造出校园良好的运动健身氛围;加强体育课外的组织管理,建立和健全学生体育健身的各种组织形式。增添和设置多种运动内容,在“玩”味十足的健身中获得愉快体验,更能激发参与健身的热情,从而培养与养成青少年体育运动健身的良好习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也是预防和控制不良减肥行为的有效方法[9]。
[1]王冬,胡小琪.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的世界流行趋势.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5):257-260.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4]程慧,潘瑞胤,舒彬,等.深圳市中学生肥胖认知现状及减肥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职业与健康,2009,25(16):1760-1761.
[5]王萍,覃忠书,韦琳,等.柳州市青少年减肥行为现状调查.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172-174.
[6]靳娟,黄丽雯,郭建谊.珠海市在校青少年肥胖现状和减肥行为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09,31(7):594-596.
[7]PEASJA,TURNERLW.Fruitandvegetableintakeandweight-controlbehaviorsamongUSyouth.AmJhealthBehav,2001,2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