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但现实中的科普常常“矮人一头”。尤其是医生这个职业,工作十分繁忙,要临床看病又要写论文,再从事无法在职称评定中“变现”的科普写作,似乎就更不太可能了。而那些喜好舞文弄墨者,有时还错误地被讥笑为不务正业。
山西卫计委这一开风气之举,加重了科普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中的份量,相信将鼓励更多医疗专业人员投身科普,如能在全国以及更多的学科领域得到推广,或许还将成为撬动我国职称制度深化改革的有力杠杆。
早在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就建立更加科学的职称制度作出了一系列设计。比如,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又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应该说,山西卫计委的做法和这些规定的内在精神都是合拍的。在改变“重科研轻科普”方面,山西卫计委开了个好头。而要让此举真正成为探索多元化职称评价体系的重要一步,可从三方面入手。
正如《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所强调的,“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这样,才能避免在改变“重科研轻科普”导致的不公的同时,又滋生一种新的不公,从而让职称制度真正对人才培养起到引导作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