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19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诊治的180例老年疾病患者。男110例,女70例,平均年龄(62±6.3)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0例,高中以下100例,所有患者疾病均属于老年性疾病。
比较老年患者的病情情况,如患有老年抑郁、老年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其他疾病患者等,并分析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常见的问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老年疾病患者的病情情况比较患有老年抑郁、老年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患者的例数均明显低于患有老年痴呆患者的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显示,老年患者病情情况方面比较,患有老年期抑郁症的患者、患有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其他疾病患者等的例数均明显低于患有老年痴呆患者的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殷磊.老年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01,16(4):249.
[2]王建荣,刘王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
[3]陈素萍,范勇.老年护理与展望.中华实用医学,2003,5(7):115.
[4]陈洪海,,黄垂.城市新型老年护理模式的探讨.护理管理杂志,2006,6(2):55-56.
【关键词】护理信息化
1医院护理信息化管理实施的特点
1.1以信息化的方式存诸病人的数据
医院的护理信息化管理,是以网络的形式对病人进行管理,医院以对病人进行编号、分类、分级的方式存诸数据,这使病人的数据具有规范性、唯一性、指定性,这种管理方式精准了病人数据的描述。
1.2以客户端的方式得到病人的反馈
医院使用护理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在病人入院以后,会给病人一个客户端,这个客户端可能以腕带或其它的方式实现,病人在住院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客户端向护理中心反馈自己的病况,也可以使用客户端提出自己的护理要求。
1.3以自动化的方式与病人展开互动
医护人员可将该记录单发送到病人的客户端中,让病人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病人填写完后将记录单提交给医护中心,医护人员收到记录单后,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护理方案。使用这种管理方法,能提高医院护理管理的精确性、自和效率。
2医院护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数据记录不真实
从理论上说,护理信息的数据应当准确的反应出病人接受护理的情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信息化的护理数据有时却与真实的医护管理情况不一致。比如有些医生给病人灌了肠,而护理信息管理中却未录入该护理情况,为了了解病人的治疗情况,护理人员只好向病人询问与核对。不真实的数据记录会降低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2.2反馈信息有错误
信息化的护理方式从理论上说能提醒病人自主的接受护理,比如医生给予医护人员医嘱,医护人员要即时将医嘱录入到信息化护理管理系统中,由管理系统定时给病人提醒信息,可是有些医护人员忘记了输入医嘱,这使自主的护理出现漏洞。
2.3核对管理不落实
信息化的护理管理要求录入医嘱的程序必须由两位及以上的护理人员完成,一名医护人员录完医嘱以后,另一名医护人员需核对医嘱,直至录入的医嘱与医生的医嘱一致,才可提交记录。然后两名医护人员需留下自己的签名。然而在实际执行时,这个程序有时无法落实。
2.4操作运行有失误
部分医护人员的计算机水准不够,他们或者不会准确的使用计算机程序,或者操作失误删改了其它的重要文件,这给信息化的管理埋下极大的隐患,因为一旦数据发生错误,甚至数据丢失,医护中心需花费很多的精力才可恢复管理系统。
3医院护理信息化管理优化的方案
3.1规范护理运营流程
信息化医护系统出现数据不统一的原因,是由医院没有建立一套严谨的信息化医护管理流程,这使信息化的管理流程与实际的管理不接轨。要让护理信息化系统能够贯彻,医院就必须建立一套严谨的信息化医护管理流程。比如以病人出现疑难杂症,请求医护的流程为例。如果将它的流程定义为病人申请护理人员申报医生会诊讨论已会诊病人确认护理人员归档管理人员砍认归档这个流程,就能杜绝出现信息管理与实际管理不相符合的情况。
3.2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如果不高,就会使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出现漏洞。医院要以严格考核的方式强调护理人员的素质。这套考核的标准要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计算机素养等全面的考核,如果考核不过关的护理人员需接受医院安排的培训。
3.3落实护理核对制度
在信息化的管理流程中,医院要落实核对环节。医院可使用护士长定期检查护理签名的方式落实该环节。如果护士长发现有护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核对制度,就要将之列入考核评价内,该考核评价要与护理人员的工资挂勾,使护理人员重视到核对环节。
3.4建立分级管理权限
由于护理人员并非专业的计算机操作人员,他们对算计机的操作系统可能不太熟悉,如果给护理人员太多权限,他们可能就会涉及到太多与工作无关的数据,一旦他们出现操作失误,就会让信息化护理系统出现问题。所以计算机管理人员要严格划分操作人员的级理,合理分配权限。
4总结
信息化的护理管理,从理论上能够提高医院护理的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因为种种问题,使信息化的护理管理优势无法提现,只有提出合理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医院才能更好的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为病人展开护理服务。
[1]张悦.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05).
[2]曾小东,范敏,燕,郑建智,应桂英.护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06).
[3]林小青,林阿珠.信息化环境下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与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2).
作者简介
常见问题
产妇方面:①问题:母乳不足、胀奶、皲裂;②便秘及痔疮;③不良习惯;④腹部及会阴伤口护理不当;⑤产后焦虑抑郁。
婴儿方面:①新生儿黄疸;②红臀;③皮肤湿疹;④脐部感染;⑤眼部分泌物过多。
指导对策
对于访视中出现的较为普遍问题印制了关于母乳喂养、婴儿保健、产褥期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宣传材料,在建立围产保健册时发放到她们手中并定期举办母婴保健知识讲座,使产妇及家属对产褥期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而减少由人为因素而出现的产褥期疾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抽样的选样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9月在我院产科经过产科住院的有母乳喂养问题的78名产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没有母乳喂养问题的78名产妇78名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的入选标准:产妇均为顺产;产妇均为与丈夫同住;已婚;产妇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自愿参与本研究;无精神系统疾病。
1.2研究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收集使用Excel2003,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
2.2母乳喂养问题具体影响因素
母乳喂养中常见原因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通过调查表发放,并对表进行统计后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产妇的年龄(
2.3母乳喂养的问题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经过上述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
3.讨论
综上所述,在母乳喂养过程中,要了解产妇喂养过程中的具体原因和产生原因的具体因素,从根本上帮助产妇解决哺乳问题,而这就要求我们的产科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心理和生理上积极调节产妇所发生的各类问题,消除产妇畏惧心理,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加强合理膳食营养,按需哺乳。如果能及时的解决各类喂养问题,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产妇出院后继续坚持母乳喂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论
[1]朱杰敏,李伟丽,沈曲,等.孕妇对母乳喂养自信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64-467.
1前言
2骨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2医院管理不到位:医院在日常管理工作及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诸多缺陷,医护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自我约束力,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若再无有效的管理监督措施,极易出现医院护理工作效果不佳、护理人员编配欠妥等系列问题,给骨科护理带来安全隐患。
2.3硬件设施缺陷:硬件设施存在缺陷,如病房中的各种设备存在问题(床栏不够牢固或者没有床栏、地板无防滑标志及措施、触电漏电或设备使用不当等)也是护理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骨科患者自身活动不便,身体虚弱更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2.4护理人员自身缺陷:护理人员是所有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因此他们护理水平的高低是医院护理工作质量高低的直接体现者。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有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
2.4.2缺乏专业知识:护龄较短的年轻护士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平时又未及时充电学习,做事盲目,因此不能对患者给予良好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教育,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2.4.3缺乏责任心:骨科护理工作绝大部分由护士完成,繁忙的护理工作导致护理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许多护士经常处于繁忙状态,加之大量的夜班工作,使得许多护士身心俱疲,情绪波动比较大,对病人缺乏耐心,部分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则更易引起骨科护理问题,产生护患纠纷。
2.4.5患者自身原因:骨科创伤患者发病具有突然性特点,心理反应较为强烈、情绪波动大,对自己身体状况过于焦虑,会出现恐惧焦虑、痛苦悲观等许多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给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其次,骨科患者缺乏对骨科创伤的正确认识,随着骨科创伤中高龄患者人数日益增多,骨折后行动不便需长期卧床治疗,加之出现并发症,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极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失去信心,不信任医护人员、拒绝配合治疗等,也会导致出现不良后果[2]。
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本院采用的气囊导尿管是双腔气囊导尿管,它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对患者刺激性小,固定性能好,不易滑脱等方面的优点,为尿潴留患者减轻痛苦,控制尿失禁引起的皮肤刺激与感染,留取不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以协助临床诊断,还广泛地应用于经尿道治疗用药,是观察病情变化,治疗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基本取代传统单腔橡胶导尿管,现将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出现的常见问题及护理措施叙述如下:
本院1999年开始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2011年2~7月抽查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神经内科留置导尿患者86例,其中,男66例,女20例,年龄60~91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2方法
气囊导尿管是一条双腔气囊导尿管,长30~40cm,前端侧孔呈多孔状,约2cm处有一可容纳5~30mL气体或液体的气囊,成年男性一般用F12~16,女性宜选用F16~18,导尿管的末端是一“Y”形状,直管为导尿管,可接尿袋引流尿液,侧管为气囊管,可注气注水,对于清醒患者向其说明导尿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仰卧位,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适当型号的尿管,男性插入20~22cm,女性插入4~6cm,见尿后再插入6cm[1]。这是因为气囊导尿管头部距气囊的距离为5~6cm,这样气囊注水后才能避免损伤尿道。为女患者导尿时,如误入阴道,应立即更换导尿包重新插入;为男患者导尿时,由于尿道长,有2个弯曲(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3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当患者感觉到明显疼痛时,可用2%利多卡因5mL注入尿道,使患者疼痛感减轻。
本组86例患者中,发生漏尿49例,尿路感染12例,拔管后尿潴留10例,导尿管堵塞9例,导尿管脱落4例,尿道黏膜损伤出血2例。经过有效护理措施后,漏尿止住,尿路感染被控制,尿潴留得到改善,导尿管被疏通,尿道黏膜损伤出血改善。
3.1漏尿
(1)尿管过细或气囊内所注液体或气体过少致漏尿。李为兵[2]认为若尿管较粗,而气囊内所注液体太少,使膀胱颈处于一个开放状态,当膀胱内压力大于尿道夹闭能力时即漏尿。导尿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粗细导尿管,检查尿管是否完好无损,气囊是否漏气,畸形,向气囊内注入10mL无菌用水,并微微牵拉导尿管,使气囊与膀胱颈紧密贴合。(2)老年女性或昏迷患者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导致漏尿,应选择较粗尿管,经常牵拉尿管,使球囊位于尿道内口,防止尿液下流。
3.2尿路感染
3.3拔管后尿潴留
(1)长期留置尿管,膀胱逼尿肌过度松弛,拔出尿管易出现尿潴留,在拔管前可作间歇引流夹管,以锻炼膀胱的反射功能,待膀胱充盈,有尿意时,开管,排出尿液,反复训练膀胱功能1~2d后拔管。拔管后一旦出现尿潴留,可借助辅助措施诱导排尿,如腹部热敷,温热水冲洗外阴,耻骨联合上膀胱底部按摩等,防止发生尿潴留。魏瑛琪等[4]研究拔管前以1∶5000呋喃西林或生理盐水500mL膀胱冲洗,并保留20~30min,或冲洗有尿意,冲洗液自尿道溢出时再拔管,以此来帮助患者及时建立有效的首次排尿反射。(2)下泌尿道感染造成膀胱逼尿肌炎性水肿,影响膀胱的通尿功能,加重尿潴留,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保持会清洁,防止感染。
3.4导尿管堵塞
3.5导尿管脱落
(1)气囊破裂,导致漏液,使用前先检查尿管质量,气囊有无破损,漏气,是否通畅。(2)气囊内注水不足,一般气囊内注无菌用水10mL,蔡玉芳等[7]通过对86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适当气囊导尿管注水量为男15mL、女20mL。(3)患者烦躁不安自行将尿管拔除。对于躁动患者,应专人守护,放置保护性床档,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适当约束。
3.6尿道黏膜损伤出血
留置导尿是一项侵入性操作,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在操作和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向患者及家属做好长期留置导尿的健康宣教,取得理解和配合。插管时动作要轻、稳、慢,切勿粗暴用力,熟悉男性和女性尿道的生理特点,了解气囊导尿管的结构,重视插管、留管、拔管的每一个过程,熟练插管技术,要具备细心、耐心和爱心,加强工作责任心,帮助患者消除长期留置尿管而产生的自卑、焦虑、尴尬、沮丧、孤独等不良心理变化,充分做好与患者家属地沟通。重视留置导尿出现的常见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患者排除困难,解决疼痛,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钧.气囊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造成男性患者后尿道损伤[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24.
[2]李为兵.漏尿点压测定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杂志,2003,28(2):142-143.
[3]钟秀英.医院泌尿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2,9(1):7-9.
[4]魏瑛琪,蒋丽,张文香,等.拔尿管前膀胱冲洗预防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3-734.
[5]Nickel,DowneyJA,Costerton.UltraStructuralStudyofmicrobiologiccolinizationofurinary[J].CathetersUrology,1998,34:284-291.
内窥镜使用维护过程中的安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内窥镜使用维护过程中工作中,严格遵守内窥镜使用维护制度和仪器的操作程序,精准无误地执行医嘱,确保患者在进行内窥镜治疗前后获得身心安全。内窥镜是近年来医院普遍开展的一项特殊的检查,随着医用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内窥镜护理技术操作日趋复杂。如何在复杂的技术操作过程中规范内窥镜安全护理工作,做好内窥镜安全护理常见问题的应对防范措施,对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保证医疗和护理安全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1内窥镜安全护理的常见问题
1.1患者出现不适的反应如悲观、恐惧、多虑等心理的波动会导致在进行内镜检查和医疗辅助过程中,患者的不配合导致出现患者与仪器之间的排斥、抗拒、身体不适等反应,甚至出现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肢体发凉等危急情况。
1.2心血管意外如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偶尔可引起心跳骤停等心血管意外,特别是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意外。
1.3出血内窥镜检查和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因操作不当或患者身体原因出血,甚至有口渴、烦躁、面色苍白、呕血不止或窒息等危重情况。
2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2.1患者的悲观、恐惧、多虑等心理原因进行内窥镜检查的患者难免会产生悲观心理,特别是长期对自己病情缺乏了解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心理。此外,由于患者对内窥镜检查及治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还有很多患者没有接触过内窥镜检查。另外,检查时内窥镜的仪器导管会机械性地接触到患者的身体,能引起患者身体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反应和排斥的现象,所以很多患者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还有患者,担心内窥镜消毒不够严密,可能会引起感染从而传染上其它的疾病,担心内窥镜本身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以及护理人员的敬业精神与操作仪器的水平,怕通过检查仍然得不出确切的诊断。更有敏感的患者(多数患有有慢性疾病),因身体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产生爱唠叨、易生气,害怕外界的刺激,对治疗缺少信心等负面的情绪。
2.2护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内窥镜安全护理护理人员的素质是直接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内镜护理已不单纯是过去的检查配合,而向更高的要求和深度发展。内镜下微创治疗的开展,各种技术不断向细致,复杂的方向转变。新技术、新器械层出不穷,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单纯是一名护理人员,而且还是技师,手术医师的得力助手。[1]"临床实践中,常常出现护理人员因为没有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医护责任的重要性,责任意识不强,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工作马马虎虎,产生厌倦情绪等负面因素影响对内窥镜的规范操作,操作技术不够精湛,经验显得不足,不能精确地执行医嘱或不能发现医嘱中存在的不足,甚至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严重影响着内窥镜护理的安全。
2.3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意识不强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医务人员的职责、科室制度、常规的督促检查不到位,是影响内窥镜使用、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机制,保证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是处理各项护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2]"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护理制度不完善,将会直接导致医护人员缺乏护理安全意识。特别的安全消毒、护理程序等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在使用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存在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仪器消毒不彻底等严重的安全隐患。
3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的对策
3.2强化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安全护理是护理道德的体现。[4]"强化安全护理教育是由护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通过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使广大医护人员在操作使用内窥镜的过程中,提高安全使用意识,进行规范操作,减少内窥镜安全护理问题的发生。护理操作程序和医院、科室的各项护理制度,是医护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的经验结晶,甚至是用血和生命教训换来的宝贵财富,任何一个细微的护理环节都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操作程序,稍有大意都可以铸成大错,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进行内窥镜检查治疗操作时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有丝毫的侥幸心理,不可忽视每一次检查、每一次核对,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算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对内窥镜的操作都要做好"五不可",把好检查关、程序关,是安全护理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丽萍.量化管理在内镜室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2):537.
[2]白丽梅.护理安全问题常见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第10届中日护理学术交流会[J].中华护理学会,2006,09.
ICU患者留置导尿,是治疗排尿困难及观察尿量的基本手段。虽然大部分护士都会运用导尿术,但常因操作不熟练或导尿管选择不正确,造成置管困难、尿路感染等问题。
1临床资料
2常见问题
2.1插导尿管困难3例老年男性当尿管插至前列腺部时,阻力增强,导尿管无法顺利进入。
2.3膀胱功能损伤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膀胱一直处于空虚状态,膀胱逼尿肌废用性萎缩,导致膀胱挛缩,拔除尿管后出现尿失禁、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情况。
2.4尿道狭窄一般发生于男性,由于尿管长期压迫尿道口,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尿道狭窄与尿路反复感染、尿道损伤也有一定关系。
2.5尿管脱落尿管脱落的常见原因有气囊破裂、固定不妥、患者自行拔出等。
3护理
3.1插导尿管困难对前列腺增生患者,马风云[2]等认为可先从尿道口注入3-5ml液体石蜡油或1%丁卡因后,再送人气囊导尿管置管,避免疼痛引起躁动损伤尿道,或于术前先麻醉后导尿。
3.2.1预防尿路感染的首要护理措施是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插管方法,避免反复插入,提高首次导尿成功率。
3.2.2选择合适的尿管。目前常规选用硅胶导尿管,根据尿道内径与尿管直径的关系选择大小适宜的导尿管。成年男性一般选用12-16F,成年女性一般选用16-18F,对于初次留置导尿患者,不宜选用过粗的尿管;对于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患者特别是女性,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尿管,这样既可以防止漏尿,又可以保持尿管通畅,不易堵塞。[3]
3.2.3每日清洁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1次尿管,每周更换2次尿袋,更换尿袋时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3.2.4非必要情况,不进行膀胱冲洗。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多饮水。
3.3膀胱功能损伤
3.3.2在留置尿管期间,针对病情允许,未使用利尿剂等特殊药物的患者,可采取夹闭尿管的方法,每2-3小时开放一次,锻炼膀胱功能,防止废用性萎缩导致的拔管后尿失禁。
3.5尿管脱落
3.5.1插入导尿管前,须检查清楚气囊的完好性,气囊内注水不宜过少。一般成人10-20ml,儿童5-8ml。
3.5.2除了气囊固定以外,还可将尿管用胶布固定于一侧大腿上,防止尿管移动牵拉导致患者不适。
4小结
留置导尿是ICU最常见且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如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成为护理人员工作的重点。ICU护士应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研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最大程度的减少留置尿管带来的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CommonProblemsandTreatmentStrategiesofObstetricCare
PENGHongying,WANGYanjie,SHENLiping
(QujingMedicalCollege,Qujing,Yunnan655000)
AbstractObstetriccareobjectsaremorespecial,innursingpractice,maternalmentalextremelyfragile,andnewborncareislackofexperience,somaternalobstetriccarehavehigherrequirements.Thispapersummarizedth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inclinicalpracticeofobstetriccare,andproposedcorrespondingtreatmentstrategiesfordifferentcharacteristicsandtheoccurrenceoftheproblemcauses.
Keywordsobstetric;care;problem;strategy
产科护理对于护理从业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实践与专业要求,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产妇与新生儿,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群体,不但要对正常产妇进行护理与医疗、照顾新生儿,还要对手术产后产妇进行护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医疗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产科护士应该依照产妇的特殊情况,着力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改进产科临床护理中的不足之处,切实让产妇及家人感受到贴心服务与人性化关怀,这样不但有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和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医患关系变得融洽和谐,而且还可以让护理人员的服务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在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来促进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产科护理常见问题分析
1.1缺乏有效的护理管理规范
1.2护理人员从业水平良莠不齐
1.3产妇自身缺乏重视
大多数产妇都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在住院期间无法对自身的情况有准确的认识,而且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现象。产妇及家属在不了解自身状况的情况下,就不能够正确看待和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如果出现异常就误以为是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或者工作失误造成的。此时假如产科护理人员未能与患者及其家属对出现问题做及时、良好的沟通,就会造成他们对于医院工作的不满,甚至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及家属时稍微的态度冷漠或表情生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护患关系的不和谐。
在医院护理的所有工作中,主要的目标就是保证护理的安全,发挥其有效性,因此护理安全是医院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果有些产妇及家属没有对妊娠、分娩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有足够的认识,认为是自然现象,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就在意识上存在误区,可能引发潜在的隐患,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医疗和护理的难度。(下转第93页)(上接第70页)
2产科护理常见问题的处理策略分析
2.1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
2.2提升护理人员从业水平
产科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因此要求从业者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加强临床实践。一个优秀的产科护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如下:(1)医者仁心。不论哪行从业者都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产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产妇、胎儿及新生儿,肩负两条生命和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因此每一个产科护理人员都要有一颗“仁心”,用“仁术”来服务于每一个产妇及新生儿,本着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来热情工作。(2)过硬的专业技能。在产科临床实践中,护理服务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及临床经验,这样才能够在产妇出现危险时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不会手忙脚乱,达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提供给产妇满意的服务。(3)良好的沟通能力。由于产妇及家属对妊娠、分娩、产褥缺乏准确的认识,导致与护理人员沟通不畅,因此产科护士应该细心观察,热情询问,勤于沟通,以便及时掌握产妇身心状况,为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融洽的沟通能够拉近医患的距离,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医院形象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医院已经越来越重视医患沟通工作,还引进了诸多国内外先进的理念、高效的管理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④
2.3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
3结束语
产科护理工作对于家庭的幸福、生命的关怀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较多医院护理中存在着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我们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整体水平,从根本来讲就是要大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强化医院管理。
注释
①李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5.
近年来,随着骨科创伤患者的不断增加,骨科治疗也在不断提升,出现了许多新技术与新项目,加之受护理人员自身能力及专业知识的限制,便易出现很多问题,急需更专业的骨科护理工作人员,为骨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随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骨科护理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找护士长,对骨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处理,是护士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就目前我国多数医院,骨科护理工作均存在诸多问题,患者的心理会出现问题,护士的专业水平不达标,硬件设施缺陷等。为了消除护理缺陷、避免护理差错,达到安全护理,本文结合实际,梳理突出的问题,并提出来骨科护理的一些对策。
2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
2.1患者存在心理的问题
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骨科患者担心骨折愈合会受到过早活动的影响,或者担心已愈合的骨折会在将来出现后遗症。骨科患者的这些过度焦虑,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难免会导致其不良的健康行为的发生,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如当缺少正确的饮食知识指导和身理的创伤往往会导致为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而且发生率率高达90.47%。
2.2护士忽视出院指导
2.3硬件设施缺陷
目前,我国部分医院的硬件设施存在较大缺陷,如病房中病床没有床栏或床栏不够牢固,病房狭小拥挤,地板无防滑标志及措施或部分设备没按要求使用等,也是护理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骨科患者自身活动不便,身体虚弱更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3.1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
一般情况下,骨科创伤患者常常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在该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当多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理解关心患者,可以通过分析来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实际生活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可能面对的身体残疾问题或过度焦虑要认真询问,并针对他们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讲解。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患者,理解他们,宽容他们,才能使患者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3.2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
3.2.1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为了帮助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水平,尽快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应该通过成立护理质量管理部门,并让专业知识丰富的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高级护士担任该部门的负责人,同时制定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对护理人员开展专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工作。
3.2.2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行为
为了使护理人员明确责任归属,树立安全意识,应该将有关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定期举行护理安全会议与活动,重视差错事故和不安全因素的预防管理,及时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估汇报,才能彻底解决部分护士缺乏责任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