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是全国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1993年创刊,季刊,每期64页。1998年改为双月刊出版。2000年始扩版增页,改为大16开,每期88页出版,2002年每期96页出版。1993年至2002年共出版10卷48期,3000多篇论文。《临床眼科杂志》注重报道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新技术、新疗法的创立和应用。力求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帮助临床医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诊疗水平。努力提高我国眼科学学术水平,为增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本刊报导的范围:有关眼科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著,临床经验介绍、技术改进、调查研究、病例报告、综述与讲座、学术动态以及书刊消息等。
1.《临床眼科杂志》文稿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求实性。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笔通顺、简明扼要。
3.《临床眼科杂志》正文与图、表内容尽量避免重复,能用文字简单表达的不用图、表。表格的格式应规范化(三横线表,即顶线、表头线、底线),另作白纸绘制,贴于文中相应部分。线条图用白纸、黑墨汁正规绘制,线条均匀且稍粗,以便缩小制版,图中文字打字贴上或用印刷体书写。照片图要求清晰度、对比度良好,尺寸大小一致,照片需说明的部位应加箭头或注字,背面注明作者姓名、图号和上下方向,图说明另附纸,简短扼要。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5.计量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引用国外文献中出现的非法定计量单位,首次出现时,应注明与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转换关系。
6.数字: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7.《临床眼科杂志》参考文献选用亲自阅读的近期主要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并于文内相应部位用方括号角码标注。论著以10条为限,综述视情况而定,请勿引用内部资料。
8.文稿请用400字(或300字)文格稿纸打印或正楷抄写,切忌潦草。请勿用复印件。不用繁体字,不滥用简化字,标点符号各占一格。外文字母请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
临床眼科杂志影响因子
临床眼科杂志发文量
临床眼科杂志总被引频次
杂志是科技核心期刊。
杂志是统计源期刊。
每逢双月25号出版。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5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目的对比特发性黄斑前膜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60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30只眼)和对照组(30例30只眼).对照组进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不剥除内界膜治疗,观察组给予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logMARBCVA为(0.53±0.26),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43.54±48.73)μ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黄斑体积为(7.79±0.41)mm3,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与不联合ILM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相当,联合ILM剥除在改善视力方面与不联合ILM相当,且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更加厚.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光凝及硅油填充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21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病例资料,在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施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行视网膜光凝21只眼,硅油填充19只眼,术后随访4~18个月,观察患眼视力及炎症控制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炎症得到控制,14只眼行硅油取出,取油术后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增生性视网膜病变2只眼.2只眼未行硅油填充患者术后均因视网膜脱离再次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并予以硅油填充.16只眼(76.20%)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4,P=0.003).结论对于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及时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联合视网膜光凝及硅油填充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挽救视功能.
目的评价面部三维成像技术在在眼科解剖参数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例健康志愿者,利用面部3D扫描仪进行三维扫描及重建,在获得的等比例3D模型上进行瞳距、眼球突出度、睑裂高度、内眦间距等眼部解剖参数的测量,并将结果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对于瞳距、睑裂高度、内眦间距等解剖参数,在3D模型上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与传统方法获得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眼球突出度的测量结果两种方法差异较为明显,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面部三维成像技术可构建精确的面部3D模型,在眼部整形美容等专业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目前角膜等透明组织的三维成像精度尚有待提高.
目的探讨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的55例(105只眼)患者列为观察组,执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的45例(80只眼)患者列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后眼压、滤过泡与并发症状况.结果手术后随访3~30个月,对比两组眼压控制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几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巩膜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手术结束后早期,自然产生前房与滤过泡,并发症发生率低,眼压控制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病例研究.对21例(26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其中4只眼有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的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术前与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屈光度、眼轴、OCT的变化.屈光度、眼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BCVA(LogMAR)、黄斑劈裂腔的大小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术后OCT显示26只眼中视网膜劈裂腔消失或者减小23只眼(88.46%),1只眼劈裂增大,1只眼发展为黄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变化不明显.术后3、6、12、18、24个月B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眼轴长度平均为(30.98±2.71)mm,术后3、6、12、18、24个月依次为(29.63±2.78)mm、(30.09±2.72)mm、(30.51±2.63)mm、(30.68±2.57)mm、(30.86±2.46)mm.术后眼轴持续增长,术后24个月眼轴虽较术前稍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屈光度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和术后24个月屈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有一定效果,不仅可以有助于黄斑劈裂腔的减少,还可以稳定眼轴,改善中心视力.
目的分析玻璃体囊肿患者的临床及超声检查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例(11只眼)玻璃体囊肿的临床资料及裂隙灯、眼超声检查结果.结果玻璃体囊肿裂隙灯下呈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半透明,可飘动,其中无色素型7例,色素型4例.囊肿在超声检查下呈中等回声的圆形或椭圆形,回声壁薄、平滑,内部为无回声暗区,后运动阳性.11例患者接受了随访观察处理.结论玻璃体囊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裂隙灯及超声检查有助于其诊断,需要接受定期随访观察、激光或手术治疗.
目的观察单纯局部麻醉和局麻联合右旋美托咪定静脉给药下成人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7年11月于我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术的74例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局麻组35例,局麻联合右旋美托咪定静脉给药组39例,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眼心反射(OCR)发生率、平均动脉压(MAP)、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术后6个月时的临床治愈率.结果局麻联合静脉给药组眼心反射阳性率、VA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局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临床治愈率存在差异(P<0.05),其中局麻联合静脉给药组临床治愈率达89.7%,单纯局麻组则为62.9%;两组患者术中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成人斜视手术中,采用局麻联合右旋美托咪定静脉麻醉能降低术中眼心反射发生率,提高斜视手术的短期临床治愈率,并且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
患者男性,71岁.右眼球内肿物5年入院.患者5年前因右眼视力下降在我院检查,发现右眼球内肿物,建议手术治疗,一直未曾治疗,视力逐渐下降.全身检查无异常.眼科情况:视力:右眼0.02,左眼0.8,双眼球运动无受限,眼球突出度右眼14mm,左眼14mm,眶距98mm,右眼角膜透明,2:00~4:00虹膜根部向前隆起,表面可见散在黑色颗粒,晶状体明显混浊,眼底窥不入,左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眶压:右眼Tn,左眼Tn.CT检查显示:右眼内侧睫状体区可见局限性片状稍高密度占位影,CT值约68Hu,边界较清,大小约3mm×4mm,紧邻晶状体.眼眶MRI平扫示:右眼内侧睫状体区可见局限性短T1短T2信号影,边界较清,T2压脂亦呈低信号,DWI无明显弥散受限.增强扫描病变中等强化,强化均匀.右侧晶状体信号较对侧稍低,晶状体与病变分界欠清.UBM检查:2:00~4:00睫状体探及4.47mm×2.79mm类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内回声密集,分布较均匀,推顶虹膜膨隆、房角关闭(图1).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睫状体病灶切除术,术中发现病变位于睫状体,表面光滑,与周围分界清楚,将其完整切除.病理诊断: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图2).
患者女性,43岁.因“右眼鼻上方视野黑影遮挡1个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视力OD1.0OS1.2,眼压OD15mmHg(1mmHg=0.133kPa),OS16mmHg.右眼睑正常,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晶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见视盘边界清,色淡,视网膜颞下方分支动脉二级分支走形纤细,黄斑区颞下方视网膜轻度水肿;左眼无异常改变.辅助检查:右眼视野示鼻上方旁中心暗点(图1);OCTA示黄斑颞下方浅层视网膜局部血流信号降低(图2),深层视网膜可见由于浅层视网膜水肿所致的浅层分支血管投影(图3);FFA示视网膜颞下方小分支动脉充盈延迟,黄斑区颞下方小片无灌注区(图4);ICGA无异常改变;OCT示黄斑区中心凹无异常改变.左眼视野、OCTA、FFA、ICGA、OCT均无异常改变.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均处于正常范围内,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心脏超声均未见异常.
例1女性,61岁.以“右眼视物不清20余天”主诉入院.入院查体:全身无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眼压13mmHg(1mmHg=0.133kPa),右眼玻璃体血性混浊,眼部B超:右眼下方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图1).入院诊断:(1)右眼视网膜脱离,(2)右眼玻璃体积血,(3)右眼老年性白内障.于2017年11月19日在我院行“右眼玻璃体切除、光凝、C3F8注入术”,术中见玻璃体呈灰黄色混浊、稠厚,伴有颞下方视网膜下大量出血渗出.术后诊断:(1)右眼玻璃体积血,(2)右眼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3)右眼出血性视网膜脱离,(4)右眼老年性白内障.
患者男性,27岁.自述右眼视物不见5~6年,近日自觉眼部胀痛到我院就诊.既往曾于当地医院就诊,一直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进行药物控制治疗,眼压控制不良.全身及眼科检查:患者大部分颜面、耳廓、颈部及胸前呈紫红样改变(图1).右眼无光感,左眼视力0.3,矫正0.6.右眼眼压59mmHg(1mmHg=0.133kPa),左眼眼压23mmHg.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球结膜轻度充血.视盘颜色苍白,C/D=1.0,眼底呈橘红色,后极部视网膜广泛隆起,颞上支静脉血管可见白鞘,小血管迂曲,侧支吻合.左眼前节检查(-).视盘C/D=0.8,眼底呈橘红色隆起改变,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可见皱褶(图2).
患者男性,52岁.因“右眼视物遮挡感半年”于当地医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1.0,晶状体轻度混浊,其他眼前节及直接检眼镜查眼底未发现明显异常,无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为“白内障(右)”,建议随诊观察.2个月后患者自觉右眼视物遮挡感明显加重伴视力下降,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行眼部B型超声提示:视网膜脱离(右),球内占位(右).诊断为“眼内肿物(右)”,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患者遂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手动/30cm,矫正无助,眼压13mmHg(1mmHg=0.133kPa),右眼RAPD(Ⅳ),晶状体轻度混浊,余前节未见异常,颞侧玻璃体腔内可见灰黑色半球形肿物高度隆起,肿物较致密,表面可见血管(图1A、B).眼底颞下方视网膜高度隆起.
投稿后很快送外审,一个月返修,历经三次修改,被收录,历时三个月左右,效率很高,编辑的态度很好,每次咨询都会及时的回复,发表前还会一次次的进行确认,十分敬业,值得称赞。
投稿后一周送外审,两个月返回审稿意见,被拒了,但是外审专家还是指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给我指引了方向,我会好好修改,争取可以投稿顺利。
我是10月份投的稿件,11月返修,近修改后返回,12月收到录用通知,在这次投稿中,从外审专家的指出的修改意见上学习到了很多,对我自身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后还会再来投稿的。
免费评估论文
医学选刊帮助
SCI期刊服务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客服正在输入...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