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辐射和健康影响研究

二、放射性核素的释放、扩散、沉积和特性

(一)大气释放水平

(二)扩散和沉积

三.剂量评估

(一)清理人员

2.其他清理人员:辅助清理工作的人员共约60万人(登记的为40万人),年龄多位20~40岁,大多数为男性。三国(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登记的平均剂量逐年下降:1986年约为170mSv,1987年为130mSv,1988年为30mSv,1989年为15mSv。

(二)30km内撤离人员

事故后20小时撤离4.9万人,以后数天至数周内撤离6.7万人平均外照射剂量估计为17(0.1~380)mSv。普里皮特镇,3岁以下幼儿共2400人,甲状腺平均剂量为1.4Gy;4~11岁儿童共8100人,甲状腺平均剂量为0.3Gy;小于16岁者38900人,甲状腺平均剂量为0.07Gy。

(三)居住在污染区内的人员

将37kBq/m2定为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区域,约有3%的前苏联欧洲部分137Cs的沉降活度大于该值。440万人居住区137Cs污染范围为37~185kBq/m2;58万人居住区为185~555kBq/m2。大于555kBq/mw2为严格控制区,居民数从1986~1987年的27万人降至1995年的19万人,采取措施后,年有效剂量维持在5mSv以下。但实际全身剂量估计为5~250mGy,平均40mGy。0~7岁儿童甲状腺剂量从可忽略的水平至40Gy,平均值近1Gy(白俄罗斯戈麦尔州)。

(四)前苏联以外的居民

事故后头几周内,主要是131I通过牛奶摄入。幼儿甲状腺剂量:欧洲1~20mGy,亚洲0.1~5mGy,北美约0.1mGy,成人甲状腺剂量则低5倍。以后主要是134Cs和137Cs照射。事故后头一年全身剂量:欧洲0.01~0.5mGy,亚洲0.005~0.1mGy,北美洲0.001mGy。个体终身剂量估计比第一年受照剂量大3倍。

四.健康影响

(一)急性放射病所有有症状的受照人员被安排住院治疗和观察,共499人,237人初诊急性放射病(后来确诊急性放射病的134人),他们全是电站的工人、消防和早期救援人员,受照剂量范围为0.7~16Gy,剂量高者近半数合并有烧伤,内污染并不很严重。28人在事故后头3个月内死于急性放射病和严重烧伤。早期另有3人分别死于爆炸、心梗、烧伤。

受照剂量为6~16Gy的21人,因受照剂量大且合并严重烧伤(含烧伤),虽经对症和骨髓移植(13例)治疗,20人死于严重放射损伤。受照剂量为4~6Gy的21人中,有7人因放射损伤和烧伤死亡。55人受2~4Gy照射,仅1例死亡。照射剂量在2Gy以下者,无死亡。

在1987~1998年间,治疗活存的106例急性放射病病人中有11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冠心病,两例死于MDS,2例死于肝硬化,1例因肺感染死亡,1例原Ⅱ级放射病人死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在56例病人中观察到放射性皮肤烧伤。在急性放射病活存者中,最重要的持续性伤残是白内障和皮肤溃疡。在头5年中,有14名正常婴儿出生在急性放射病活存者家庭。

(二)晚期健康效应

1.甲状腺癌

2.其他肿瘤

3.遗传效应

综合多国的研究,没有发现因此次事故造成的婴儿出生缺陷、先天畸形、死胎、早产儿发生率的增加。

4.社会心理学效应

对于与切尔诺贝利事故有关的心理学效应,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恐慌、焦虑、头痛、忧郁、睡眠障碍、精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失助感和一些非理性行动等。引起广泛而持久的心理障碍,早期与对辐射恐惧有密切关系,后来主要与居民迁移、社区变化、行动限制、食物供应变化,以及苏联解体有关。

五.农业和环境影响

(一)农业影响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污染,造成了三国12.5万km2的土地放射性铯水平超过37kBq/m2,3万km2放射性锶水平高于10kBq/m2,其中5.2Km2为农业用地。1991年时0~5cm地表土层内的137Cs活性浓度范围为25~1000kBq/m3。早期采取的措施是强制性限制人员进入、中止耕种、停止消费新鲜果蔬、停止放牧、宰杀肉食动物等,造成农业损失十分巨大。后来在一些地区采用一些治理措施:去掉表层土、施用钾肥(可使铯的吸收度降低2~14倍)、石灰与粪肥、矿肥(灰土区可使铯富集下降下降30倍),沙和粘土(泥炭土可使铯固定在土壤中而减少植物吸收)等,对减少农作物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转移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受内污染的牛,采取无污染饲料10天或普鲁士蓝溶液喂养,可将放射性铯的含量降到最低。

(二)环境影响

2.水域:切尔诺贝利电站冷却水池是最严重的污染水域。基辅水库及附近的水系污染水平已明显降低,由于严密监控,没有发生公共卫生问题。对30km禁区内陆下水的研究(1995)发现,90Sr是关键的放射性核素,会在此后10~100年内仍高于饮用水平。水域污染主要影响渔业的发展和水的利用(饮用和用水),在严重污染区影响最大。

在前苏联以外地区,湖泊的直接和间接污染仍是问题,鱼类污染仍超出市售水平,如1987年瑞典大约有1.4万个湖泊(占该国湖泊总数的15%)鱼类放射性铯的水平超出1.5kBq/kg(市售水平),这种影响的生态半衰期范围从几年至几十年不等(因鱼种和湖泊类型而不同)。其它欧盟国家,137Cs水平在1987~1990年间为0.1Bq/L或以下,不会引发健康问题。

(三)十六年后的情况

确定了约4000km2的禁区,包括反应堆周围的半径30km的区域,其中白俄罗斯为2100km2、乌克兰为2040km2、俄罗斯为170km2,禁止所有农业生产。

污染水平大于555kBq/m2的土地:禁区内5.49万公顷,其他为3.56万公顷;185~555kBq/m213万公顷;37~185kBq/m2为110万公顷;3.7~37kBq/m2为7.2万公顷。有140万人居住在污染水平大于185kBq/m2地区,13万人居住在高于555kBq/m2地区。对于个人年平均剂量<1mSv地区,视为生活正常,如个人年平均剂量>1mSv,需向居民提供社会补偿。事故十六年后,人们受照主要来自消费被137Cs污染的农产品,目前农产品生产遵循以下原则:①食品污染水平不能使平均个人剂量高于每年1mSv;②食品的生产无论经济和社会成倍都不能台昂贵。③注意食品的污染水平监测。1997年实施新的食品限值标准:奶制品100Bq/L,肉类200Bq/L,土豆和面包为20Bq/kg,目前超过此水平的市售食物已很少。预计,事故后20~25年,一般污染地区将取消食品限制,生活和生产将恢复正常。

六.潜在剩余辐射危险

(二)放射性废物的存储

事故造成大量的放射性废物和污染的设备。这些废物以下述4种方式存储:①一部分埋在30km区域内的沟渠或集装箱内,用混凝土隔板与地下水隔离。②紧急处理阶段,在4号反应堆附近挖了600~800个废物深坑或深沟,用于埋藏收集的落下灰和表层土,估计放射性活度11015Bq。③大量的已污染的设备、机车和车辆仍在现场露天放置。④还有一些埋藏点未被查清。放射性废物储存地点多在禁区内,防止意外事故和污染扩散(包括地下水)是辐射防护的主要问题。

(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关闭

七.经验教训和启示

切尔诺贝利事故提示:应加强对核安全文化的重视,包括严格安全设计、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其次,做好事故的应急准备和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一)加强核事故应急处理的准备

普遍认为这次事故的处理是一次不错的应急处理,但在应急准备和辐射防护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在事故的最初阶段,官方没有充分准备,只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被动地采取应对措施,后来才制定了本该预先建立的应急处理方案。由职责分工不明确,过多的机构参与决策过程,责任和权限重叠,政令缺乏协调,信息公布不统一,易出现被动和混乱局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提示,应建立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健全指挥体系和救援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和应急器材的储备,以应急需。

(二)加强和重视核安全文化建设

这次事故引起了人们对核安全文化的重视,包括核安全设计、严格执行操作规章、强化人员培训,做好应急准备等。同时,提示应加强全方位的核安全研究。

THE END
1.放射性环境与降——放射化学一隅放射性、环境与健康——放射化学一隅 刘春立 University Chemistry . 2008, (5): 11 -15 . DOI: 10.3969/j.issn.1000-8438.2008.05.003https://www.dxhx.pku.edu.cn/EN/lexeme/showArticleByLexeme.do?articleID=33047
2.《环境卫生》环境与降,课件.ppt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人类依赖环境,受到环境的影响,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人类又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改造环境,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但人类改造和利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326/6204212232004125.shtm
1.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对于环境保护和公众降有何具体贡献然而,这种使用同样带来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旨在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与监督,为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提供保障。 首先,《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相关概念,如“放射源”、“辐照...https://www.jb9ykztqn.cn/jun-lei-yang-sheng/175407.html
2.环境辐射检测是保护大自然和人类降的关键技术文章因此,进行环境辐射检测及时了解辐射水平,成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 首先,环境辐射检测有助于监测辐射源的排放与扩散情况。许多工业活动和能源生产过程会产生辐射物质,例如核电厂的核废料、医疗机构的放射性药物等。通过持续的辐射检测,可以追踪这些源头的排放情况,并评估其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及早发现和...https://www.hbzhan.com/st691795/article_1222967.html
3.嘉峪关市举办以“放射性环境与降”为主题专题讲座8月23日,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举办了“放射性、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雄关大讲堂”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春立作专题辅导。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及市委市政府组成部门干部职工、市级部分基层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党组织书记等800余人聆听了讲座。 https://www.jyg.gov.cn/sthjj/xwdt/gzdt/art/2023/art_3f8ea31601774b1e83a411d812c9c546.html
4.环境污染的种类有哪些1、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在正常状况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体得以正常生长、发育,充满活力。 由于人类的活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类自身及其它生物正常发展的现象,就是环境污染。 当环境受到污染时,环境中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达到一定...https://m.66law.cn/laws/454698.aspx
5.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 ...https://www.med66.com/new/322a1299a2010/2010824zhangf17407.shtml
6.放射源管理制度为加强放射源安全管理,保障辐射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制定了《放射源编码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对密封放射源实行分类身份编码管理。辽宁省环境保护局根据国家局的有关要求和我省实际状况,于20xx年9月12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密...https://www.yjbys.com/zhidu/3489130.html
7.辐射离我们有多远?环保专家权威解读辐射与人体降环保专家权威解读辐射与人体健康 全程导医网 徐州健康信息:辐射,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词汇,它无法用肉眼捕捉到,却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那么,辐射离我们有多远呢?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家用电器:电视、电冰箱、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电脑等;办公设备:手机、电脑、复印机、电子仪器...https://www.qcdy.com/m/view.php?aid=69398
8.环境与降人类由于长期进化、遗传、变异的结果,可以不断调节自己的适应能力,来与变化着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如果在人体周围环境中缺少了某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由于同化过程的障碍,机体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人体就会罹患某些所谓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环境与健康属于环境医学范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与健康...http://www.rgcs.cn/202/202/96
9.2020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考试题库及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安全管...B、《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35、【单选题】礼花弹类的生产工序中属于1.1-1级的有( )。( A ) A、装球 B、包药 C、组装(含安引、装发射药包、串球) 36、【单选题】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有( )个。( B ) ...https://blog.csdn.net/zbf123123/article/details/108249498
10.放射环境管理办法(通用8篇)排查放射源在生产、使用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要求,防止辐射事故的发生,构建辐射安全防控体系。 篇2:放射环境管理办法 环境放射性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摘要:环境中的各种放射性污染都能影响人类健康,环境放射性污染对人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视.介绍了放射性物质的`概念与分类,重点介绍了各种影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hmrwbr9.html
11.环境与降(刘春光)简介,目录书摘1.1 人类与环境 1.2 环境与健康 1.2.1 空气污染 1.2.2 水污染 1.2.3 土壤污染与退化 1.2.4 其他污染 1.2.5 新的挑战 思考题 2 环境健康科学 2.1 环境因素 2.1.1 物理因素 2.1.2 化学因素 2.1.3 生物因素 2.2 危害与响应 2.2.1 毒害效应 https://www.jd.com/zxnews/b0ace5c0c16aeb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