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定义:广义地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其主要指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包括地球表层的陆地、海洋和大气层。
环境的分类: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
a按空间范围:居室环境、厂房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环境的空间范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活动范围的开拓而扩展,现在甚至把影响人类的宇宙因素也包括在内,称为宇宙环境。
b按组成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岩石环境等。
c地质学:把环境分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而地球上凡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又统称为生物圈,它包括从大气圈对流层顶部到地壳风化层和成岩层底部。
d生态学: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C、环境的基本特性作为以人类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体系,环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整体性: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区域性:组成环境不同区域的特征;3)变动性:环境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其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4)修复性:环境系统具有一种自动调节功能,通过这种功能,可以使受损的环境回到原来状态。但有一定的限度。
1)环境物质:指环境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环境活性,并对生命物质可能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物质。例如,水体及其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大气及其所含的各种组分等。
环境物质可由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而释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迁移、转化和积聚,从而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或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2)环境物质的种类
按存在形态:把环境物质分为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等几个大类;
按对人类、生态和环境影响:分为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两大类。
环境有害物质是指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或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环境物质。
有害与无害是相对的、发展的和变化的,随着数量和存在状态的改变,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
例如,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但环境硒含量过低或过高均对人体健康有害;
又如,汞是有害毒物质,但由于土壤中的无机汞不易被植物吸收,因此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而有机汞则相反,对人体危害很大。
环境有害物质剂量与人体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1)直线型:人体健康效应与剂量呈正比关系;2)饱和型:人体健康效应与随剂量增加而增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基本上不再随剂量而变化;3)S曲线型:人体健康效应随剂量增加开始变化不明显,当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变化明显,而后随剂量增加又基本不变大多数环境有害物质的剂量--效应关系呈S曲线型3)环境有害物质的综合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有害物质共同作用时,可出现四种不同的综合效应。1)协同效应:总的环境效应大于单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之和;2)叠加效应:总的环境效应等于单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之和;3)独立效应:各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互不影响;4)拮抗效应:总的环境效应小于任何单个有害物质单独的环境效应。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进入环境,经过扩散、迁移、转化和积聚,引起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或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子称为环境污染物或环境污染因子,它按形态有气、液、固及热、声、辐射等不同种类。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称为环境污染源。
环境污染的分类:A、按涉及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B、按污染范围可分为局地污染、区域污染及全球性污染等;
C、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
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等;D、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等。
环境自净的分类:A、物理自净:通过扩散、混合、稀释、淋洗、挥发、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使环境中的污染物得以净化的过程。物理自净的能力除与污染物的物理性质(如粒度、相对密度、形态、表面活性等因素)有关外,还取决于环境的物理条件(如温度、气流、降水及地理条件等)。环境自净的分类:B、化学自净:通过污染物与环境物质或不同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化合、分解、络合、离子交换、化学吸附等),使环境中的污染物得以净化的过程,称为化学自净。化学自净能力除取决于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形态外,还与环境物质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温度和化学组成等因素有关
环境自净的分类:C、生物自净:通过自然界中的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降解、转化、富集等作用,使之得以净化的过程,称为生物自净。生物自净能力除与污染物有关外,主要取决于生物的种类、环境温度和供氧状况等
3)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生产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工农业及国防的迅速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使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全球性问题。
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科学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努力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重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954年前苏联第一座试验性核电站建成;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厂事故;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
核电正在蓬勃发展,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的电。
总装机容量最多的是美国、占本国市场份额最多的是法国(>78%)、立陶宛(81.5%)。还有6个国家接近或超过40%。
核电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几乎不产生CO2、NOx、SO2等有害气体,因而对改善当前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因化石燃料燃烧,全球每年排放CO2约50亿吨(按碳计),而核电的发展已使CO2的排放量减少了10%。在法国,从1980年到1987年,核电增加2倍多,CO2排放量减少了2/3,对改善法国的环境状况起了良好的作用,与污染严重的英国(燃煤发电占70%)形成鲜明的对比。
核电是一种安全的能源,它发生事故的概率和危险性均比石油、煤、交通等行业的小,在迄今最严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中,也仅造成31人死亡,远比不上一次大的煤矿事故或化学毒物污染事故。
核电还是一种经济的能源,成本可与煤电、油电相竞争。
核电是唯一已经成熟而且最有希望替代化石燃料,解决能源危机的一种能源。
具体来说,它包括核电厂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放射性核素的排放以及放射性废物最终处置的潜在环境污染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核电也不例外。
在利用核能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进行环境保护,因为从矿物的开采到放射废物的贮存,每一个环节,或多或少地有些放射性核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这些放射性污染物可通过各种环境途径对人类造成危害,其中大多数放射性物质因其所含核素半衰期较短,或因其在环境中迁移速率较小,只可能造成局地或区域性影响,只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