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遵循《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确定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遵循智障儿童生理、认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致力于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和智障儿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培养智障儿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智障儿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与定位
(一)“生活语文”学习对于培智学校学生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培养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能让智障学生获得生活经验,促进他们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智障学生思维的发展、功能的改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生活技能的形成都是以生活语文为基础的。
(二)“生活语文”课程在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生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工具。《课程标准》的编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生活语文”课程目标为基础,是培智学校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结构与内容
(一)前言部分的解读
1.课程性质
(1)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都是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面向全体智障学生,针对不同学段智障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力求使每一位智障学生都能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语文实践是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习得的重要途径。课程内容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强化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和丰富生活语言及经验,提高生活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社会性发展。
(3)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统一
2.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培智教育的鲜明特色。
(1)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着重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和思维,到教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到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运用能力,以自身的语文素养来适应生活需要。
(2)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堂
智障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缺乏综合应用的能力,对抽象的知识技能难以掌握。《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针对智障学生身心特点,以“生活化”为核心,挖掘生活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活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贴近现实生活。同时,生活语文课程要具有开放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适当展示地域风俗和文化。这样的课堂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3)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
(4)注重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相结合
3.课程设计思路
生活语文课程按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围绕一个“总目标”,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设“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综合性学习”五个学习领域。
(二)课程目标的解读
1.总目标
总目标不仅指明了教学应该获得的效果,而且明确了课程的方向和价值。
“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促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指课程要有意识地体现人文精神和社会风貌,体现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其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是指课程应将语文知识与生活技能相结合,使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2.分学段目标与内容
课程的分目标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其中,低年级段从“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进行了细化;中、高年级段相比较低年级段多了“写话与习作”这一部分。
低年级段目标与内容设置主要从学生学习沟通开始。适合个体的沟通方式是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的入口,也是其他各科课程教学的起点。学生的沟通要从非语言交流开始,再逐步向听、说、读、写发展,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沟通功能。
中年级段目标与内容设置主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从非语言、口语沟通向听、说、读、写发展,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聆听、表达、识字、运用标点符号、会话,提高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尝试简单的写作。
高年级段目标与内容设置主要是听、说、读、写全面展开,以积累词汇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学习应用文(通知、公告、说明书等)的写作,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发展阅读和写作技能,组织学生参加语言运用的综合活动,围绕社会生活、技能的学习提高语言表达和读写能力。
(三)实施建议的解读
在评价的实施层面,《课程标准》就评价的要求和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提出可操作性、启发性较强的建议。另外,《课程标准》还对教材的编写、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建议。
三、实践反思
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我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了实践与反思。
例如,研发教材内容方面,我结合《课程标准》确定了七年级两册教材每册分别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4篇课文,共16篇。均由8篇记叙文、4篇应用文、2篇经典课文、2首古诗和4篇综合练习组成。
随后,确定教学目标,我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中高年级学段的内容与要求,从五个方面确定了两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也根据《课程标准》成功开设了一节生活语文课《坐公交车》。我首先践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一是教学内容生活化。本篇课文有学生接触到的常用字,有坐公交的生活常识、文明礼仪等,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二是教学方式生活化。我依据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利用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辅助课件再现坐公交车的各种场景,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是从生活中来,从而把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其次,我注意教学的“个别化”。教学中,我采取目标分层、要求分类等方式,让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差异和需要。此外,我还注重教学的“趣味化”。我采用智障学生喜爱的形式,比如:好朋友带读、操作实践(投硬币)、模拟场景等,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曾经,我以为教师只要会教就可以了。如今,我才发现不仅要会教,更要读懂《课程标准》,知道教材体系是如何构建的、教学内容是从何而来的。课文该如何分布、该怎样设计适合智障学生的练习、该使用什么教法帮助智障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让他们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也领悟到《课程标准》要真正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把这些书面化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切实的点落到学生身上。我们应该用智慧为智障学生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教育,专为他们设计的课程,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智障学生,为了智障学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