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列。但很多早期消化道肿瘤没有任何症状,诊断的最好办法就是胃肠镜检查。专家认为:只有包含胃肠镜检查的体检才是全面而科学的体检。
本报记者马爱平实习记者于紫月
网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没有胃肠镜的体检都不叫体检!”但一提起肠镜、胃镜检查,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恶心”“疼痛”等不美好的词语。
最近几年,不少医生都在呼吁人们对自己的胃、肠要定期体检,保持每年一次的胃肠镜检查。近日,北京市卫健委官方微博公布了北京128家胃肠镜检查医疗机构名单,并再一次强调,胃肠镜检查是很多胃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另外,为了减少检查者的不适感,检查模式也在不断升级中。
胃肠好也不能麻痹大意
“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占据癌症的‘半壁江山’,发病率日益升高。而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常无症状,主要的诊断手段就是胃肠镜检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贾淑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许多人觉得自己平时胃肠很好,不需要检查。但这样极容易麻痹大意,等到消化道有症状时已为时晚矣。对于肿瘤而言,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降低癌症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强说。
胃肠镜检查通常可分为普通和无痛两种。生活中让人们害怕恐惧的一般是普通类的检查。贾淑娟告诉记者,胃镜检查都会进行麻醉,但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的区别。普通胃镜是通过含服局麻药后进行胃镜检查,病人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清醒的。胃镜通过咽部进入食管时,局部较敏感的人可能会恶心、不适等。全身麻醉则是通过静脉注射麻醉剂,让人沉睡,一觉醒来,检查已经完毕,检查过程没有痛感或不适感。
普通肠镜检查一般是不需要麻醉的,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腹胀、腹痛。无痛肠镜检查过程与无痛胃镜检查相似,“睡一觉”即可。
如果检查者咽部较敏感、对疼痛耐受能力过差,或者追求检查过程舒适,可以选择无痛检查,但费用会有所增加。北京公布的128家医疗机构中,就有110家医疗机构可同时开展普通胃肠镜检查和无痛胃肠镜检查。
令狐恩强表示,除了上述传统的插管胃肠镜之外,近年来人们还在不断探索更舒适的检查模式。以胶囊胃镜为例,“受检者随水吞下一颗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胶囊,医生通过精准控制胶囊在胃里的运行轨迹,15分钟就可完成胃部检查”。
缺席普通人的常规体检
虽然胃肠镜检查十分必要,也在检查形式上有所突破,但目前普通人的常规体检一般没有该检查项目,只有高端体检或某些有要求的人群,才会做这些检查。
为何胃肠镜检查会在普通体检中缺席?
反观国内,虽然很多医院都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内镜检查技术,但能主动做胃镜普查的市民少之又少。“除了家里有直系亲属得过胃癌等消化道癌症的病人外,在门诊中,遇到更多的还是‘恐惧’做胃镜的病人。”令狐恩强说。
“公众对胃肠镜的重视程度、合理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科普宣传十分重要。”贾淑娟补充道。
两位专家均强调,迫切希望将消化内镜检查纳入体检,由此可通过内镜下早发现早治疗,最大程度减少疾病带来的身体、精神及经济损失。
高危人群40岁就要去检查
哪些人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对于出现消化道不适的人群,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考虑胃肠镜检查。症状如胃部不适,上腹痛、下腹痛、反酸、嗳气、饱胀等;也包括肠道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贾淑娟表示,这些症状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很多人以为就是普通的胃肠炎,不予重视。实际上,早期胃癌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的征兆,切不可大意耽误治疗。出现食欲不振、贫血、消瘦等“报警”症状及便血的的病人,或体检发现大便潜血阳性者,更应尽快完成胃肠镜检查,以便能及时发现病变并治疗。
与日本等国家倡导的理念相同,“50岁以上的人群,即便没有症状,也应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贾淑娟指出,如果检查结果呈阳性,如息肉、胃溃疡等,应及时治疗并定期复查。
虽然大部分癌症原因尚未探明,但通常与遗传有关,因此,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应格外注意。有专家指出,这类人群可将初检年龄提前到40岁甚至35岁。
专家们都认为,胃肠镜检查不能躲,也没有必要躲,毕竟临床中有多个选项可供选择。检查之后,无病可安心,有问题也可早发现、早治疗。不论结果如何,都是健康管理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