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大家都重视体检,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检查一下体内有没有肿瘤,即所谓的肿瘤体检(筛查)。
一说到肿瘤体检,抽血查肿瘤标志物本上是“标配”,每检必查。但是,请注意不要过于迷信标志物。
其实,抽血查肿瘤标志物对于肿瘤筛查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过度做这种检查反而可能有两个不良后果:
01
过度担心影响正常生活
如果抽血查肿瘤标志物结果异常(升高),确实可能由此进一步检查从而发现肿瘤(这也是它的价值之一),但多数人只是轻度升高,导致这种轻度升高的原因很多,但很多人因此担心是癌症引起的,从而陷入焦虑之中,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更可能导致进一步的过度检查(其中有的检查是伤害性的检查,费了钱还承受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02
过度信赖影响后续检查
如果抽血查肿瘤标志物结果正常,则会想当然认为是一切正常,没有得肿瘤。但是,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得肿瘤。这反而会误导大家不去做真正更有价值的检查,而这些检查恰好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的(大家普遍喜欢抽管血就能查肿瘤),于是很多人的肿瘤体检基本上就成了抽血查肿瘤标志物。
所以,对于肿瘤标志物筛查肿瘤,要客观理性看待。
肠镜
colonoscopy
什么是肠镜?
肠镜检查就是通过肛门插入一根软管,通过软管前端的“摄像头”查看整个大肠的技术。通常肠镜内部还有可以放置操作器械的通道,从而能够在肠镜下钳取组织做病理检查,甚至进行切除病变等操作。
为什么要做肠镜?
结肠镜检查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一旦发现肠道有息肉或者小肿瘤,可以立即切除,或者顺便取活检,非常便捷。大量研究表明,结肠镜的筛查敏感性高达90%以上。
03
哪些人需要做肠镜?
这六类人要格外注意!
肠癌的高发年龄是55岁之后,而息肉变成癌需要5-15年,因此,要赶在息肉变坏之前做肠镜。
以下人群建议立即检查:
有家族史的人群
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肠道多少会出现一些慢性炎症,肠道息肉的发病率也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即使没有任何症状,40岁可以做肠镜,50岁推荐做肠镜。
高蛋白饮食人群
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低纤维素、少维生素的饮食习惯会增加患上结肠癌、肠息肉的风险,因此有这些饮食习惯的人群需要做肠镜筛查。
04
胆道疾病或胆囊切除的人群
近来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会增加结直肠癌的罹患风险。此外,胆道疾病的患者,比如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结石患者,由于胆汁酸排泄分泌出现障碍,也增加了结直肠癌发病的风险。
05
有炎症性肠病人群
炎症性肠病目前病因不明。患者长期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血便、肚子疼、肠梗阻等症状,持续不断,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要及时接受肠镜检查。
06
排便习惯改变人群
黏液血便不同于痔疮发作的便后滴血。前者便血混合,后者血迹留于表面。在处理痔疮前一定要进行肠镜检查,或者做一个便潜血检查。
做肠镜到底痛不痛?
肠镜分为普通肠镜和麻醉肠镜。
普通肠镜检查过程中九成的人做肠镜就像拉肚子般痛苦,痛苦持续2分钟左右。这期间患者能通过显示屏看到医生是如何操作的。
麻醉肠镜检查过程中会采用镇静镇痛的方式,多为剩下的一成的人采取,多见于太瘦、之前做过腹部手术、便秘的人,患者睡上一觉检查就结束了。
肠镜如果发现异常怎么办?
如果肠镜下发现了息肉,医生可能在检查过程中就把息肉切除了。如果息肉很大,或者发现肿瘤等其他可疑病变,医生会做活检,取部分或全部病变组织送去化验,病理科大概3-5个工作日后会发出检查报告,告诉我们病变是什么,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癌还是癌前病变。
胃镜
什么是胃镜?
胃镜检查是通过纤维软管进入食道、胃腔、十二指肠进行直观观察、诊断、治疗的一种手段,是诊断上消化道疾病最直观、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与此同时,可经由胃镜上的小孔置入微型钳子钳取病变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
为什么要做胃镜?
哪些人需要做胃镜?
食管癌高危人群
符合条件:
①年龄>40岁;②来自食管癌高发区;
③有上消化道症状;④有食管癌家族史;
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⑥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推荐对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内镜检查,并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精查,如内镜下没发现可疑病灶,则定期随访;如内镜发现可疑病灶,则进行活检病理,根据不同病理结果采取相应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胃癌高危人群
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②Hp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推荐胃癌高危人群可直接进行胃镜筛查,也可先采用非侵入性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和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等作为初筛手段,筛出高风险人群,再进一步行胃镜检查。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则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后续根据活检病理结果采取相应的随访复查和处理方案。
胃镜到底痛不痛?
如果选择普通胃镜检查,肯定会有一些不适感,主要表现为恶心,过咽喉部时特别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恶心、呕吐症状;当然,现在无痛胃镜已广泛推广,也就是麻醉情况下做胃肠镜,可以做到患者睡一觉就可完成检查。
这些病理结果有癌变风险!
有些可疑的异常,需要做胃镜时取一块组织(或切掉息肉)做病理活检,判断有没有癌变风险。
下面几种病理诊断结果需要当心,有些病甚至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说明胃不止是浅表发炎,深层的分泌胃液的腺体也被破坏,甚至慢慢消失。
中重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肠上皮化生
指胃受到损伤后修复过程中,长出了类似“小肠、大肠”的细胞。
这种异常细胞范围越广,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会逐步升高。
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
这是一种“癌前病变”,比前两种情况都要更严重。说明一些细胞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异。
如果发展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离癌仅一步之遥。
腺瘤性息肉
这是胃息肉中,存在一定癌变风险的类型。具体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最高。
当然,如果已经发展到胃癌,病理诊断会直接写明是哪一种“癌”。
温馨提示:以上解读仅供参考,具体情况以医生的专业解读和答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