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3月17日消息(记者林馥榆)为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空间上的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上海各市级医院加快推进基本建设规划项目,提升多院区管理水平,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环境。
记者近日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获悉,随着市级医院新大楼的陆续落成和新院区的接连启用,上海各市级医院进一步推进医疗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就医空间的舒适化布局和就诊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进一步提升医院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水平,充分保障老年、妇女、儿童、残障等患者的就医需求。
从“跑断腿”到“集成化、一站式”,优化医疗环境空间布局让患者“医”路畅通
患者到医院就医,场地环境往往是患者体验医院的第一印象。优质医疗环境既是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又为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提供支撑。近年来,上海多家市级医院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同时,不断优化空间、均衡布局、加强配置,努力为患者打造顺畅便捷、温馨舒适的“友好型”就医环境。
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实现迭代更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人文化医疗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上海多家市级医院在推进患者体验工作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医疗环境的打造要一切从患者视角出发,更多把患者感受和体验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积极探索医疗服务从“方便医疗”到“方便患者”的理念转变。医院21栋医疗楼宇被枫林路、医学院路两条道路分成三个院区,欲解决不同院区间的通行问题,仅靠地面交通远远不够。中山医院通过规划建设立体医疗交通体系,利用总长超1200米的风雨连廊,将各个医疗楼宇在空中相连,极大方便了病患和医护在不同楼宇间穿梭通行,确保病患在各诊疗区域间无障碍转运。立体交通空间的打造,也丰富了中山医院的景观生态,让患者在便捷高效通行的同时,欣赏到花园般院区的四季轮转。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从助力患者康复角度出发,在设计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时,外观使用白灰绿三色,内部空间以微冷、淡色配色,避免红、黄、紫等深色或暖色刺激。大厅布置以浅白玉微鸭蛋青的汝窑陶瓷为主背景,接近人体皮肤的温润、柔和,打造安静、平和、舒适的就诊空间,促进环境和患者心理的良好交互,从而促进皮肤疾病的医疗转归。
从“一刀切”到“多样化、差异化”,打造人性化诊疗环境让患者更有“医”靠
近年来,上海的市级医院从细节入手,分类加强就诊环境的人性化设计,让患者体验到医疗的温度。如开展停车预约、第三厕所、母婴室等便民设施建设,重视老人、儿童、妇女和聋哑、残疾患者等特殊群体的多样化、差异化诊疗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友善医院”建设,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增加手语服务、安宁疗护等特殊服务供给。
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是摆在儿科类医院面前的一个关键命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综合楼设计建设的核心主线是着力营造童趣的诊疗环境,创新打造医患共建的模式。在标识导向、就诊空间、病房布局等方面,切实从儿童视角出发,合理运用色彩、精准把握尺度、适度运用卡通,特别是邀请小朋友共绘医院“最美楼梯间”,创造性地让使用者共同参与到医院建设中来,希望给患儿小朋友和家长带来温馨愉悦的体验,真正做到对儿童友好、对家庭友好、对社会友好。
为营造开放、自然、放松的疗愈环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面向不同年龄段患者提供个性化设计。针对10-18岁之间的青少年儿童患者,将围绕少儿心理与康复的需求融入到儿童青少年病房环境设计中,对建筑外型、色彩、灯光、内部功能布局及空间环境精心考虑,通过营造家庭式气氛,让孩子在病房里更好的激发自主式康复与训练。针对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认知障碍的患者,则对病房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多的便捷和关怀。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方面表示,上海市级医院将按照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提出的“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便民利民”的工作要求,以“医疗环境更友好、医疗服务显尊重、就诊流程更便捷、医患关系增互信和医院治理促合作”为目标,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推动医疗服务迈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