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标准与尺度探索(九):寒热并用慧药通提供合理用药系统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处方点评系统前置审方系统互动审方系统区域化前置审方平台药占比管控系统医师助手系统等智慧医疗软件相关服务

金锐1,王宇光2,薛春苗3,孙路路1,鄢丹1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治疗基本原则之一,也用于指导中成药临床应用。在中成药处方点评时,一直存在关于寒热并用的点评意见,即寒性药物不宜与热性药物联用。但同时,寒热并用也一直是中医针对寒热错杂证的一般治疗原则,若干年来临床也一直沿用寒热并用的成熟复方,例如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那么,中药寒热并用的源流和本质是什么?寒性和热性中成药能否联用?诸如此类问题,尚未得到阐明,影响了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正确性。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梳理传统知识和分析当前认识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和研讨寒性和热性中成药联用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尝试给出中成药联用时寒热并用点评的标准和尺度。

1中成药处方点评中关于寒热并用的点评现状

由此可知,现有处方点评中寒热并用的不合理用药主要集中在两类病证上:一类是感冒、咳嗽等具有明确寒热分型的病证。如果联用多个治疗药品,容易造成寒热并用的情况。例如在治疗感冒时,同时联用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另一类是中焦虚寒等具有明确寒热属性的病证,针对该病证的治疗药物是温热性的,但如果患者合并有其他热性病证(例如风热感冒或热淋)而需要用寒凉性药物治疗时,也会发生寒热并用。所以,这两种寒热并用的情况是有所区别的,前一种情况下药物治疗的基本病证相同,而后一种情况属于两类病证的同时治疗。那么,这些不合理寒热并用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合理的寒热并用情况?

2寒热并用的不合理性分析:否定寒热并用的思路

对于一般病证(非寒热错杂证),认为寒热并用不合理几乎是自然而然的,深究起来,可能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寒热属性作为阴阳对立关系的经典代表,本就具有不相容的含义

寒热属性的对立关系是造成一般病证下认为寒热并用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阴阳关系是中医药学诊疗体系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寒热、水火、气血等概念是阴阳关系在人体疾病防治领域的理论投射,其中尤其以寒热关系首当其冲。所以,寒热属性与阴阳理论的联系最为紧密,寒热属性不仅用于认识疾病的病理本质,也用于界定中药的治疗特点,是贯穿中医药诊断和治疗的桥梁。但正是对这一重要概念,无论是从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认知角度,还是从当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角度,寒热关系都被认为是阴阳哲学概念中对立关系的代表,而其他诸如阴阳互根、转化、自和关系等似乎与其无关。也就是说,一提起寒热,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不相容、不两立和你死我活[6]。因此,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联合使用,就容易让人想起“寒热不相容”的潜台词,也就形成了用药不合理的成见。甚至会认为,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联用时,会出现药性相互抵消的情况[5],自然也就损失了药效。

2.2寒热并用时某一方可能出现的药不对证问题,应该是其不合理的真正原因

实际上,单纯病证的治疗上,寒热药物并用存在潜在不合理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寒热药性不相容的问题,而是寒热药物的某一方可能出现的药不对证问题。例如,给虚寒证患者使用寒热药物并用的复方,理论上看,其中的寒性药属于不对证用药。而如果给实热证患者使用寒热药物并用的复方,则也会出现热性药的不对证问题。所以,对于一般病证(非寒热错杂证),寒热并用一定会出现理论上的不对证用药情况,出现“寒者寒之,热者热之”的情况。而《伤寒论》中早就有过“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警训[7],无论是阳盛(热证)患者服用温热性的桂枝汤,还是阴盛(寒证)患者服用苦寒性的承气汤,都会发生危及生命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对于一般病证,寒热并用会出现药不对证的可能,进而可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不良后果,理应在临床用药时有所警惕。这一点应该是寒热并用属于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

3寒热并用的合理性分析:肯定寒热并用的思路对于寒热并用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其存在合理性,其主要观点也来自两方面:

3.1寒热并用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必须配伍形式

除了一般病证外,临床复杂病证通常表现为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的特征,需要相对复杂的治疗方案。对于寒热错杂证,寒热并用就成为了重要的组方形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寒热并用的治疗案例,几乎遍及六经各系[8],例如治疗太阳经寒热夹杂证的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阳明经寒热夹杂证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生姜豉汤,治疗少阳经寒热夹杂证的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治疗少阴经寒热夹杂证的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厥阴经寒热夹杂证的乌梅丸等[8]。也有学者从表寒里热证、上热下寒证、寒热互结等角度,分类论述了《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寒热并用方剂[9-10]。同时,也有学者论述了这些寒热错杂证的病因和病机,认为寒热错杂证是脏腑生理病理因素、体质因素、感邪因素等几方面的综合作用,而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大法不外乎温阳与清热并用、温散与清里并用、清上与温下并用等[11],均属于寒热并用之法。所以,寒热并用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必须配伍形式,而《伤寒杂病论》是其主要理论依据。

3.2寒热并用后形成的纠偏、佐制与中和等特性,是相反相成配伍的核心内容

相反相成配伍是中药组方配伍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临床复杂病证具有更好的组方效果,而相反相成配伍离不开寒热并用。正是因为寒热药物联用,才成就了相反相成配伍所达到的纠偏、佐制与中和效果。例如,治疗湿热痢疾的芍药汤,在性寒的大黄、黄芩之外辅以辛热的肉桂,防止过寒伤中。又如,治疗阳明温病的新加黄龙汤,在性寒的大黄、芒硝之外配以温热的姜汁,防止病势据药。还如,治疗心下痞证的半夏泻心汤,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热,半夏、干姜辛温开结散寒,一降一升有助于消散痞满[12]。所以,寒热并用后可能达成的佐制效果,对于很多复杂疾病是正确的优化配伍选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空间。从明确标明寒热并用或寒热同调的治疗学文献来看,寒热药物并用至少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失眠、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疮、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寒热夹杂型患者的治疗上具有较为成熟的临床应用经验[13-16]。

4寒热并用的本质问题

寒热并用的合理与不合理性问题是十分复杂的,远比简单的寒热抵消复杂得多。实际上,寒热思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联接阴阳理论与临床实践最重要的对立统一规律,起源早、范围广、涵义丰富、复杂度高,不仅遍布于现存最早的经典古籍,而且也是目前最新科研的焦点。这足以说明,寒热之间绝不仅仅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么简单,其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17]。关于这一点,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实可佐证,众多研究者尝试寻找寒热证或寒热药性的“金指标”,但始终未有圆满结果。无论是从最初的甲亢/甲减患者的环腺苷酸和环鸟苷酸,到生理生化指标和信号通路,再到各种组学、细胞学和行为学研究,寒热本质问题就像是一个谜,至今未能完全解开。这也充分体现出寒热的复杂性[18]。出于这种现状,笔者认为,认清寒热并用必须要思考以下问题:

4.1寒热并用并不代表寒热对立

4.2组方配伍后的整体调和作用让寒热并用更为复杂

除了不同的寒热药物本身所实际蕴含的丰富功效内涵和表征层次,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调整剂量和配伍组方,这种丰富的功效层次还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和变化。实际上,配伍组方后中药的寒热药性表达,与本草记载的寒热药性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大黄与甘草、白术配伍时的寒性表达,可能并不是发挥本草所记载的寒性功效而是其他功效。所以,在中药药性科学研究领域,药性与药性表达一直是两个概念,同一中药不同环境下的药性表达是不一样的[22],应该从处方整体性角度融合性地考虑其中某个药的治疗地位和功效表达[23],而不是认为某个药具有格格不入的药性特点。实际上,从量子力学和复杂网络的角度看,组方中药与所处的配伍环境绝对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彼此分离的[24]。理解了这一点,就更能明白寒热并用绝非简单的对立或抵消,而是复杂的调和。同时,像大队热药里增加一味寒药、大队寒药里增加一味热药这样的极不均衡配伍,实际上已经远离了对抗的本质;而这样的寒热并用复方如果用于单纯寒证或热证时,也就不能认为其中的个别寒药或热药存在药不对证的情况。

4.3寒热并用的提法自动忽略了药物的五味、归经等其他药性特征

4.4其他临床复杂因素(药性争议、采收炮制等)对寒热并用的影响

除了以上因素,还有一些临床复杂细节也会对寒热并用的认知产生影响,比如关于中药药性的争议、中药采收炮制和制剂生产的影响等。首先,中医药界对于一些中药的寒热性始终存有争议。例如石膏的大寒之性,有学者从《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的记载、临床用量较大的现实和用于小儿疾病的治疗经验,认为石膏性非大寒,而只是一味寒性药,甚至应该“正以微寒”[27-28]。除此之外,一些临床常用中药例如人参、薄荷、丹参、枳实、益母草、姜黄等的寒热之性均有争议[29-32]。由此可见,至少需谨慎讨论涉及以上中药的寒热并用。其次,中药的野生栽培、采收时令、炮制方法等环节对于最终直接供临床使用的中药饮片的药性均有影响,大量施肥的栽培品、不同的采收季节、炮制方法不适宜等诸多因素都会削弱中药的性效和药力,从而改变中药的寒热之性[18]。所以,在评估中药复方是否存在寒热并用时,应该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甚至中成药的质量水平、掺假掺伪也会对评价寒热并用有影响。

5中成药处方寒热并用合理性点评的标准和尺度

综上可知,寒热并用并不是简单的对立或抵消关系,其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中医药理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也蕴含着一些未知和争议。虽然这些内容都是基于中药复方角度对寒热中药并用的考察和分析,但对于中成药也有一定可借鉴之处,同时中成药也具有一些不同于单味中药的特点。作为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和处方点评时应了解这些内容,并尽可能予以考虑。基于此,笔者认为,中成药处方寒热并用的合理性点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5.1明确中成药的寒热之性及其强弱

中成药作为由多味中药配伍而来的成方制剂,其全方药性与任意组分中药的药性都不同,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和关系,而很可能是一种整体涌现性。所以,由不同寒热药性的中药组成的中成药的寒热之性究竟为何,本身就是一个争议问题,除了理论推测、经验认识和功效反推之外,尚无其他成熟的客观评价方法。实际上,因为配伍本身的增效减毒目的,从传统理论上看,组成成药的每一味中药的药性已经被“调和”过了,尤其是对于那些寒热性或毒烈性比较明显的中药,其偏性已经有所缓解。所以,除了一部分经典组方(寒热性较为明确),其他很多中成药的组方中包含了寒、平、热3类中药,其全方药性也是寒、平、热3种药性的复杂调和,作用于不同机体状态后最终的寒热药性表征可能更为复杂。因此,明确中成药的寒热之性及其强弱,是中成药寒热并用点评的第一步。

笔者根据《实用临床中药学》[33]的功效分类,列出了一般意义上,寒热偏性明显的中成药功效类别,以及寒热性不明显的中成药功效类别(表1)。在寒热并用的处方点评时,宜重点考虑寒热偏性明显的中成药。

5.2摒弃寒热中成药一定不能并用的局限认识

5.4加强寒热并用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善荣,田佳鑫,张颖,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冒类中成药处方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4,33(9):702-704.

[2]高扬,庄伟,姜德春.58037张门诊中成药处方用药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3):283-285.

[3]薛建忠,于芝颖,李玉珍.门诊中成药处方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24):2116-2117.

[4]谢丽.浅谈临床常用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J].北京中医药,2010,29(2):130-131.

[5]汤大妹.2000张中成药处方配伍合理性分析[C].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2010:205-206.

[6]王新华.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20.

[7]汉·张仲景著,钱超尘,郝万山整理.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

[8]刘敏,刘英锋.《伤寒论》寒热夹杂证的六经辨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294-297.

[9]余日新.《伤寒》《金匮》对寒热错杂证与寒热药并用法辨析[J].新中医,14(2):5-7.

[10]焦召华,李岩,郭健,等.《伤寒论》寒热错杂证用药规律初探[J].四川中医,2012,30(6):18-20.

[11]骆文斌,吴承玉.寒热错杂证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29-2230.

[12]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2-470.

[13]陈国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J].河南中医,2010,30(6):540-541.

[14]曹文.辛开苦降法治疗复发性口疮19例[J].光明中医,2010,35(12):2242-224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年2月第37卷第3期ChinHospPharMJ,Feb2017,Vol37,No.3·205·

[15]韩慧.加减乌梅汤治疗虚实寒热错杂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6]潘新.尪痹活动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寒热错杂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8):48-50.

[17]金锐,张冰,刘小青,等.中药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0):1106-1119.

[18]金锐,张冰.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340-3343.

[19]郑金生.药林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

[20]清·徐大椿著,万芳整理.医学源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

[21]JinR,LinQ,XueCM,etal.Many-to-oneMapping:thePrincipleofChineseMedicinalPropertytheorylearnedFromstrongassociationrules[C].2013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aturalComputation(ICNC),2013:946.

[22]张冰,金锐,黄建梅,等.基于“三要素”的中药药性认知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344.

[24]孟建宇.浅谈量子物理学与中医整体观[J].中医杂志,2013,54(18):1619-1620.

[25]常惟智,刘树民,卢芳.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33.

[26]JinR,LinZJ,XueCM,etal.Animprovedassociation-MiningresearchForexploringChineseherbalProPertytheory:basedonDataoftheshennong’sClassicofMateriaMedica[J].JIntegrMed,2013,11(5):352.

[27]李学麟,柯声涛.石膏大寒乎?微寒乎?[J].福建中医药,1995,26(2):44.

[28]朱西杰,杨利侠,陈燕.石膏药性辨析[J].山西中医,1998,14(2):41-__________42.

[29]陈汉裕,陈凤丽.人参的寒温属性探讨[J].光明中医,2014,29(4):850-851.

[30]滕佳林,秦林,王加锋.枳实寒温属性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9):619-623.

[31]商和儒,王鹏,赵允南.姜黄寒热药性考辨[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7):505-506.

[32]郭增平,王鹏,滕佳林,等.丹参寒热药性考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139-140.

[33]李学林,崔瑛,曹俊玲.实用临床中药学(中成药部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4]张冰.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5]阮时宝.中成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6]蒋靖.润燥止痒胶囊联合荆防冲剂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6):376.

[37]马杰,牛占田,崔宁,等.玉屏风与板蓝根联合应用预防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5):23-24.

[38]王小星.胃康胶囊联合加味逍遥散治疗胃溃疡伴焦虑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4,32(11):179-180.

[39]周璇,卢敏.车前番泻颗粒联合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29例[J].医药导报,2012,31(4):443-444.

[40]李文涛,张仁义,刘相军.三金片、金匮肾气丸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2,21(11):68-70.

[41]雷桂兰,汪有新.妇科千金片联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急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35(11):2811-2813.

[42]徐宏伟.血府逐瘀汤联合冠心苏合香丸治疗胸痹临床疗效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9):3407.

[43]林晓兰,张维,郭景仙,等.100例醒脑静注射液临床辨证应用及安全性评价[J].北京中医药,2010,29(9):703-704.

[44]李向荣,刘淑琦,何银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证型疗效差异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3):260-261.

[45]金锐,王宇光,薛春苗,等.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标准与尺度探索(一):超说明书剂量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6):473-477.

[46]金锐,王宇光,薛春苗,等.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标准与尺度探索(二):重复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7):565-570.

[47]金锐,王宇光,薛春苗,等.中成药处方点评的标准与尺度探索(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1):969-975.

THE END
1.泸州市人民医院防统方系统软件及前置审方系统软件(第一次)公开...低于成本价不正当竞争预防措施 (实质性要求) 评标委员会认为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通过符合性审查投标人的报价,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或者不能诚信履约的,应当要求其在评标现场合理的时间内提供书面说明,必要是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投标人不能证明其报价合理性的,评标委员会应当将其作为无效投标处理。 7 小微企业(监狱企业...https://www.bidcenter.com.cn/newscontent-80802948-1.html
2.前置审方软件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前置审方软件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河南招标采购服务有限公司(洛阳市洛龙区滨河南路与学子街交叉口天汇中心1802室)获取磋商文件,并于2024年01月26日15点整(北京时间)前递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https://www.lyhospital.com/m/tzcon.html?id=4387
3.合理用药管理系统中审方规则的设置*3.1 优化处方审核规则的必要性 在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等多方面对处方的合理性首先进行系统审核,同时药师根据系统审方结果再次人工审核,通过两轮审核,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合理处方。目前,已有较多的医疗机构使用审方系统,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现有的审方系统基础规则均基于药品说明书,该审核方式较为刻板,不...https://www.yydbzz.com/CN/10.3870/j.issn.1004-0781.2022.09.027
1.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对投资领域监督和促进作用...本次审计,审计组做实做细审前调查,确定审计重点,细化审计内容,统筹人员安排,明确职责分工,科学制定方案,保证审计工作有的放矢、高效实施。同时,通过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实施,聚焦审计监督主责主业,提炼分析审计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形成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审计报告,切实放大审计成效。https://www.hlbe.gov.cn/News/show/1282993.html
2.药剂科工作计划(精选20篇)前置性审方系统采用“软件审核为主+药师审核为辅”的复合型审方模式,将原本后置的处方审核流程大大“提前”。该审核流程的速度很快,在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的同时不会导致患者长时间等待,并且杜绝了既有模式的'一系列无效流程。 4、患者血药浓度测定 目前临床药物治疗趋向于精准化治疗,考虑个体差异、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https://www.yuwenmi.com/fanwen/jihua/3719363.html
3.药剂科主任个人工作计划(精选10篇)前置性审方系统采用“软件审核为主+药师审核为辅”的复合型审方模式,将原本后置的处方审核流程大大“提前”。该审核流程的速度很快,在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的同时不会导致患者长时间等待,并且杜绝了既有模式的一系列无效流程。 4、患者血药浓度测定 目前临床药物治疗趋向于精准化治疗,考虑个体差异、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我...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ongzuojihuafanwen/gerengongzuojihua/20220206174401_4757378.html
4.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我院门诊药房前置性审方系统上线 为规范医疗机构处方审核工作,落实《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我院采用了审方软件+人工模式,开展了前置性审方工作。 今年6月开始,药事科积极开展前置性审方系统的前期工作,主要对系统拦截的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拦截的问题,与各科室负责人沟通。https://www.yzfybj.com/show/index/id/16/fid/10/tid/4001.html
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征集处方前置审核软件项目供应商公告1.4前置审方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患者的病史以及患者的主诉等信息,给出患者的药物处方,药物处方生成后,直接流转到相应临床药师工作站中,临床药师对临床医生出具的药物处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药物处方,临床医生可以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给患者开出药物处方;审核未通过的药物处方,临床医生需要对药物处方进行相应的修改...https://www.nfyy.com/xwzx/yygg/a_104497.html
6.降教育操作程序8篇(全文)1.药品调剂的概念:系指自接受处方笺到交付药品全过程,其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法律性、事务性、经济性综合一体的活动过程,也是药师、医师、护士、患者(或其家属)、药剂人员等相互沟通的过程。 2.调配处方的程序一般为:收方→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在调剂过程中应坚持“四查十对”。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3gjis5l.html
7.前置审方系统辅助下的审方工作(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要点专家共识)书评在医院里普遍配备前置审方系统的工作环境下,审方过程中涉及的大部分信息可以信任软件的判断结果,包括:剂量、单位、频次、疗程、给药途径等。另一部分结果可以部分采纳,包括:相互作用、用药禁忌等,这是因为大部分软件的出厂设置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经过临床药师定期整理数据,在后台调试和本地化处理后,其判断结果会...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978648/
8.院内前置审方管理系统细则分析,高温合金刀具前置审方系统系统应能和院内合理用药系统进行对接,为药师提供专门的审方工作平台,帮组门诊药师在患者缴费前完成处方实时审核工作,对处方(医嘱)用药进行以下审查,并提示医生。 (1)剂量审查:可结合年龄、给药途径等信息审查处方(医嘱)中药品剂量、给药频率是否在药品厂家说明书推荐范围内,包括审查每次和每日剂量的最大最小推荐量、...https://blog.csdn.net/csdncms/article/details/134202498
9.中药饮片处方智能化前置审方平台的建立和应用中药饮片处方智能化前置审方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王志辉;季敏;万瑾;汪蓓;王飞;孙子杭 开通知网号 目的:实现中药饮片处方前置审核,提高处方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中药饮片处方的合理性。方法:研发中药临床审方系统,建立中药饮片处方前置审核规则及数据库,实现中药饮片处方智能化前置审核。结果:中药临床审方系统使临床审方标准...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YXFY202005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