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分析仪一般另外留一些检测项目的空白通道,由用户自己设定分析参数。因此必须理解各参数的确切意义。
1.终点法检测常用的有总胆红素(氧化法或重氮法)、结合胆红素(氧化法或重氮法)、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血清白蛋白(溴甲酚氯法)、总胆汁酸(酶法)、葡萄糖(葡萄糖氧化酶法)、尿酸(尿酸酶法)、总胆固醇(胆固醇氧化酶法)、甘油三酯(磷酸甘油氧化酶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测定法)、钙(偶氮砷Ⅲ法)、磷(紫外法)、镁(二甲苯胺蓝法)等。以上项目中,除钙、磷和镁基本上还使用单试剂方式分析因而采用一点终点法外,其它测定项目都可使用双试剂故能选用两点终点法,包括总蛋白、白蛋白测定均已有双试剂可用。
3.连续监测法对于酶活性测定一般应选用连续监测法,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氨酰基转移酶、淀粉酶和肌酸激酶等。一些代谢物酶法测定的项目如己糖激酶法测定葡萄糖、脲酶偶联法测定尿素等,也可用连续监测法。
4.透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可用于测定产生浊度反应的项目,多数属免疫比浊法,载脂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抗"O"、类风湿因子,以及血清中的其他蛋白质如前白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等均可用此法。
分析仪的一些通用操作步骤如取样、冲洗、吸光度检测、数据处理等,其程序均已经固化在存储器里,用户不能修改。各种测定项目的分析参数(analysisparamete)大部分也已设计好,存于磁盘中,供用户使用;目前大多数生化分析仪为开放式,用户可以更改这些参数。生化分析仪一般另外留一些检测项目的空白通道,由用户自己设定分析参数。因此必须理解各参数的确切意义。
01
一、分析参数介绍
(一)必选分析参数这类参数是分析仪检测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参数无法进行检测。
1.试验名称试验名称(testcode)是指测定项目的标示符,常以项目的英文缩写来表示。
2.方法类型(也称反应模式)方法类型(assay)有终点法、两点法、连续监测法等,根据被检物质的检测方法原理选择其中一种反应类型。
3.反应温度一般有30℃、37℃可供选择,通常固定为37℃。
4.主波长主波长(primarywavelength)是指定一个与被测物质反应产物的光吸收有关的波长。
5.次波长次波长(secondarywavelength)是在使用双波长时,要指定一个与主波长、干扰物质光吸收有关的波长。
6.反应方向反应方向(responsedirection)有正向反应和负向反应两种,吸光度增加为正向反应,吸光度下降为负向反应。
7.样品量样品量(samplingvolum)一般是2μl~35μl,以0.1μl步进,个别分析仪最少能达到1.6μl。可设置常量、减量和增量。
8.第一试剂量第一试剂量(firstregengtvolum)一般是20~300μl,以1μl步进。
9.第二试剂量第二试剂量(secondregengtvolum)一般也是20~300μl,以1μl步进。
10.总反应容量总反应容量(totalreactingvolum)在不同的分析仪有一个不同的规定范围,一般是180~350μl,个别仪器能减少至120μl。总反应容量太少无法进行吸光度测定。
14.校准液个数及浓度校准曲线线性好并通过坐标零点的,可采用一个校准液(calibrator);线性好但不通过坐标零点,应使用两个校准液;对于校准曲线呈非线性者,必须使用两个以上校准液。每一个校准液都要有一个合适的浓度。
15.校准K值或理论K值通过校准得到的K值为校准K值(calibratecoefficient)或由计算得出的K值为理论K值。
16.线性范围即方法的线性范围(linearityrange),超过此范围应增加样品量或减少样品量重测。与试剂/样品比值有关。
17.小数点位数检测结果的小数点位数(decimalpointdigit)。
(二)备选分析参数。这类分析参数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关,一般来说不设置这类分析参数,分析仪也能检测出结果,但若样品中待测物浓度太高等,检测结果可能不准确。
1.样品预稀释设置样品量、稀释剂量和稀释后样品量三个数值,便可在分析前自动对样品进行高倍稀释。
2.底物耗尽值底物耗尽值(substrateexhaustlimit)在负反应的酶活性测定中,可设置此参数,以规定一个吸光度下降限。若低于此限时底物已太少,不足以维持零级反应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3.前区检查免疫比浊法中应用,以判断是否有抗原过剩。将终点法最后两个吸光度值的差别(ΔA)设置一个限值,如果后一点的吸光度比前一点低,表示已有抗原过剩,应稀释样品后重测。
4.试剂空白吸光度范围超过此设定范围表示试剂已变质,应更换合格试剂。
5.试剂空白速率连续监测法中使用,是试剂本身在监测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时的变化速率。
6.方法学补偿系数用于校准不同分析方法间测定结果的一致性,有斜率和截距两个参数。
7.参考值范围对超过此范围的测定结果,仪器会打印出提示。
(三)某些参数的特殊意义
1.最小样品量最小样品量是指分析仪进样针能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吸取的最小样品量。一般分析仪的最小样品量是2μl,目前也有小至1.6μl的。在样品含高浓度代谢产物或高活性酶浓度的情况下往往需采用分析仪的最小样品量作为减量参数,从而使分析仪检测范围(与线性范围不同)的上限得以扩大。
2.最大试剂量方法灵敏度很高而线性上限低的检测项目,如血清白蛋白的溴甲酚氯法测定,以往手工法操作时样品量10μl,试剂量4ml,这样试剂量/样品量比例(R/S)为200,线性上限则为60g/L。此法移植到分析仪上后,R/S却很难达到200,致使线性上限变低。因此对这类检测项目最大试剂量非常重要。
3.弹性速率在酶活性测定中,当酶活性太高,在连续监测期中已不呈线性反应时,有些仪器具有弹性速率(flexrate)功能,能自动选择反应曲线上连续监测期中仍呈线性的吸光度数据计算结果,使酶活性测定的线性范围得以扩大。如AST可从1000U/L扩展至4000U/L,从而减少稀释及重测次数、降低成本。
02
二、单波长和双波长方式
(一)概念采用一个波长检测物质的光吸收强度的方式称为单波长(mono-wavelength)方式。当反应液中含有一种组分,或在混合反应液中待测组分的吸收峰与其它共存物质的吸收波长无重叠时,可以选用。在吸光度检测中,使用一个主波长和一个次波长的称双波长方式。当反应液中存在干扰物的较大吸收、从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时,采用双波长方式更好。
(三)次波长的确定方法当被测物的主波长确定之后,再选择次波长。如根据甘油三酯等干扰物吸收光谱特征,选择次波长,使干扰物在主、次波长处有尽可能相同的光吸收值,而被测物在主、次波长处的光吸收值应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次波长应大于主波长100nm。以主波长与次波长吸光度差来计算结果。
(四)双波长的具体应用对于某些反应速度快且无法设置为两点终点法的分析项目,尤其是单试剂分析中,可以利用双波长的方式来部分消除样品本身的光吸收干扰。目前用单试剂法测定的项目应用双波长的为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主波长500nm,次波长576nm;血清白蛋白(溴甲酚氯法)主、次波长分别为600和700nm;钙(偶氮砷Ⅲ法)主、次波长分别为660、770nm;磷(紫外比色法)主、次波长为340、405nm,镁(二甲苯胺蓝法)主、次波长为505和600nm。
03
04
四、测定过程的自动监测
各种自动生化分析仪或多或少都具有对测定过程进行各种监测的功能,以便在没有人"监督"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高档分析仪的监测功能更强。
3.样品信息监测由于样品的溶血、脂浊、黄疸会对测定结果产生非化学反应的干扰。根据溶血、脂浊、黄疸的光谱吸收特性,用双波长或多波长检测其性质和程度,一般是测定样品在600nm/570nm、700nm/660nm和505nm/480nm吸光度比值的大小来分别判断样品溶血、脂浊和黄疸程度。然后在结果计算时自动减去这部分干扰,这将有利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4.结果可靠性监测
(1)终点监测:终点法测定要判断所选的测光点是否到达终点或平衡点。一些分析仪在所选终点后再选一个测光点,比较这两点吸光度的差异来判断反应是否到达终点。
6.方法线性范围监测每种待测物分析都有一个可测定的浓度或活性范围,样品结果若超过此范围,分析仪将显示测定结果超过线性范围的提示,多数分析仪会自动将样品减量或增量重新测定。
编辑:青翠欲滴
审校:晨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