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在机场接到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自强教授,一路上,就我们感兴趣的绘本作交流。有个很强烈的印象,朱自强老师记忆力很好,能脱稿背诵某些绘本原文。他多次去日本留学、研究,广泛研读世界一流的绘本,为他奠定了十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给了他透彻的鉴别和审美的眼光。
在第二天为湖南省的儿童文学作家所作的讲座上,朱自强老师的一堂《儿童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讲座,赢得满堂喝彩,在交流互动环节,更是引得不少听众争相提问。
在湘间隙,记者与朱自强老师就“拿什么绘本奉献给孩子”这一话题进行了对话。
朱自强讲授“儿童文学的思想和艺术”
记者:绘本是独特而珍贵的幼儿教育资源。在当下的孩子早期阅读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最好的阅读资源就是绘本。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绘本概念的源起
虽然绘本概念在我们中国的普遍形成,只有十几年,但我本人是从1987年第一次去日本留学时开始接触大量的世界绘本经典和松居直等人的绘本理论。我曾说过,绘本是我的儿童文学观的启蒙恩物。绘本主要是写给幼儿看的。因为重视绘本,所以,我曾对1980年代儿童文学创作在整体上向少年文学倾斜提出批评,认为忽视给幼儿的文学,这是儿童文学发展战略的一种失误。今天,绘本的出版出现热潮是令人可喜的。
什么是绘本,我这里主要介绍两个绘本研究专家的观点,一位就是喜爱绘本的人都熟知的日本的著名的绘本出版人、研究者松居直。他说,文字+图画=有插画的书,文字×图画=绘本。这两个算式不同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考虑把具体的数字带进去,就知道这两个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文字的值是2,图画的值也是2的话,那么2+2=4,把2带进来,这两个公式的区别看不出来,我们可以把它换成3,3+3=6,就是文字3+图画3=6的时候,这叫有插图的书,可是绘本不是这种书,绘本是文字×图画,那如果是3的话,3×3=9,和前面插画书的等于6就完全不同,它生成出了新的东西,也就是说绘本这种文图之间的相互的互动和生成性会给绘本这种艺术带来很多很多新的信息。
记者: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应该如何去共同欣赏
朱自强:我要给大家介绍松居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书,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孩子自己看,和大人读给孩子听,这两种阅读方式有根本性的差异。
当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用耳朵听大人讲述出来的语言,然后用眼睛看着绘本上具有故事叙事功能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奇妙的效果。什么效果呢就是孩子用耳朵听到的大人讲的文字故事使他眼睛看到的绘画的那些画面动了起来,变成了一个动画般的世界。而这个新的故事世界是儿童读者自己建构出来的。在再造故事世界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判断力等等都会得到发展,当然也包括语言的能力,这个语言不是讲出来的物化的语言,而是在头脑中形成的内在的丰富的语言世界。所以我觉得松居直说的话触及了绘本这个艺术形式的本质的特征。小孩子用耳朵听有声的语言,用眼睛看画面,然后使画面活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对绘本世界有一个非常深入真切的心理体验。所以,绘本的欣赏形式最好的是大人读给孩子听。
记者: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去发掘、思考问题
读一本绘本,我们大人在这里归纳主题,可是大人的理解和孩子的理解很可能完全相反。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拔萝卜》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幼儿故事。我看到的绘本是俄罗斯的民间故事由阿·托尔斯泰(不是写《战争与和平》的列夫·托尔斯泰)写文字,日本一位画家佐藤忠良,把这个文字画成了一本绘本,叫书名《大萝卜》。我在名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教材里看到对《拔萝卜》主题的归纳,说是当好你给孩子讲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的时候,他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你给他讲拔萝卜的故事,他对团结力量大这样一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
记者: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有什么帮助
朱自强:绘本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好资源,因为胡适等人都说过,文学语言是语言中最好的部分,而绘本的语言就是文学语言。
还是《手套》这本绘本,日本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吉田精一介绍过这么一件事。他儿子在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看《手套》,经常没事拿过来一个人翻看,有一天他翻着翻着,突然指着动物们的手套之家的檐廊上挂的铃铛说,“有这么个东西”,而吉田本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细小的变化。确实,手套屋子的檐廊上钉着一颗钉子,到了后面一页,那颗钉子上挂上了铃铛。这样的发现,并非无关紧要。它是具有启发性的线索——我读了吉田新一的这段介绍,先对“铃铛”作了求证,受吉田儿子的启发,我又去查看手套之家的其他变化,于是感受到了手套之家在动物们的精心建设下,变得越来越舒适、漂亮。我猜测,注意到铃铛的存在的幼儿,很可能感受到动物们对“家”的心思。可以说,吉田精一的儿子所表现出的,既是思维的发展,也是语言的发展。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有帮助,您能再谈得具体一些吗
朱自强:好的。绘本阅读的确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思维,这主要是因为绘本作品具有可预测性。
中国有个有名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和《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一样,对儿童的思维能力是有发展作用的。这两个故事其实是讲一个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事物本身的关系,局部的特征不能代替事物的整体,一个整体的事物由许许多多的特征所组成。这样的一个思维的过程、方式,作品会给孩子提供这样的过程。你想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妈妈很勇敢,很强壮,很聪明,有很多特征,那你一股脑给孩子讲出来也不行,所以它有独特的讲述方式。
判断给幼儿的绘本的故事好不好,有没有可预测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没有可预测性,没有发展的内在逻辑,小孩子的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而且他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有趣。有可预测性的故事会给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带来巨大的阅读乐趣,同时也会帮助他们发展思维。通过可预测性,他去推测去判断,如果出现问题,他会去矫正修正,最后给出正确的判断,而整个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思维的过程。
记者:您最近也在进行绘本创作,通过创作,您对绘本的艺术特征有什么确认吗
朱自强:去年,我和画家朱成梁合作,创作、出版了绘本《老糖夫妇去旅行》。这本绘本如题目所示,写的是老糖夫妇的旅行故事。朱成梁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封面:老糖夫妇乘着快艇,疾驰的快艇飞离出海面,一群飞鱼也飞出海面,跟着他们在飞。读者读这个封面,一定会想,老糖夫妇的旅行一定快乐极了。可是,读到最后却大出所料——因为遇到一点困难老糖夫妇就退缩,结果他们根本就没有出家门一步。
这个旅行故事引起了很多成人读者的共鸣。2014年6月,第二届中美儿童文学论坛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召开,在论坛期间的一场作品朗诵会上,我读了《老糖夫妇去旅行》,下来后,美国儿童文学学会前会长纳尔逊教授对我说,她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她也作过老糖夫妇的那种旅行。
阅读《老糖夫妇去旅行》,年幼的儿童难以拥有老糖夫妇的那种旅行经验,恐怕也归纳不出抽象的哲理,可是,年幼的儿童却能读懂这本书。这本书的责任编辑王仁芳告诉我,因为她在社内听到有编辑怀疑幼儿看不懂这本绘本,所以书刚一印出,就拿回家读给自己六岁的儿子听。当读到一半时,儿子就问:“怎么还‘可是’啊”(这话的意思是,老糖夫妇怎么还不出去旅行啊)然后一到出现“可是——”时,就大声跟着妈妈一起念“可是——”(他已经猜到了故事的下一步发展),等听完了全部故事,他笑着说:“哈哈,老糖夫妇太搞笑了!”
从这位六岁儿童的阅读反应来看,显然他是读懂了这本书的。他对老糖夫妇的行为有不满(“怎么还‘可是’啊”)对老糖夫妇的性格有把握(大声跟着妈妈一起念“可是——”),对老糖夫妇的行为有评价(“哈哈,老糖夫妇太搞笑了!”),这些感性化的作品阅读方式,并不见得就比成人的解读肤浅。
说到通过创作,对绘本的艺术特征有什么确认,我这里只谈两点。
一个是绘本的故事与一般的文字故事的叙述节奏不同。绘本故事的写作要考虑跨页问题。好的绘本往往通过翻页营造出戏剧性的变化,每到跨页处,故事往往会出现新的变化,或者是场景,或者是事件,或者是人物的心思等等,往往会出现变化,这就是绘本特有的叙事节奏。《老糖夫妇去旅行》写老糖夫妇为了旅行去网上查酒店,他们觉得好的酒店,网友都有负面评价,风景好的需要爬山,于是他们就在山脚下找,可是网友说很偏僻吓人,选人烟稠密的地方,晚上又吵得睡不着觉……,最后,只得“取消所有行程,选择留在了家里”。老糖夫妇一次次的退缩,就造成了翻页的节奏。
对绘本的艺术特征的另一个确认是文字与绘画要有有机的互动性融合。我在撰写文字故事时,会先想象出和这些文字搭配的画面,当然,出版的作品的画面是画家设计出来的。文字作者想象与文字搭配的画面有几点的好处,一是文字可以和绘画形成互动,两者一开始就有密切的关联性,二是可以文字不至于写得太满,而是给绘画留下了阐释、表现的空间,三是有助于画面形成讲故事的节奏。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研究绘本的论文,题目是《创意为王——论图画书的艺术品性》。我认为,对图画书而言,创意是最为重要的。最近,我和朱成梁老师刚刚完成绘本《会说话的手》的创作,预计九月份就会出版。创意性是我创作这本绘本的文字时的最大追求。
《老糖夫妇去旅行》的创意主要是表现在故事构思和叙述节奏上,《会说话的手》的创意则是体现在整体的表现形式上。《会说话的手》没有采用一条主线一以贯之的故事形式,而是通过手来“说话”,表现幼儿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就是表现幼儿的心灵生活、心灵成长。
如果说,《老糖夫妇去旅行》的写成人生活是一个挑战,现在,写低幼绘本《会说话的手》是一个更大的挑战。绘本创作,越是给年龄小的幼儿,难度就越大。把《会说话的手》讲给朋友听,有人说,没想到作为儿童文学理论家,你的心里还有一个五岁的孩子。我觉得这是对我的最大肯定。
我自认为,我和朱成梁老师的《会说话的手》就是舒尔维茨所说的“真正的图画书”,是真正的“创意”绘本,也是真正的幼儿绘本。它的写作让我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绘本的优劣
朱自强:关于好书的标准,早在2009年,我在《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一书的“好书坏书”这一章中,就指出了好书的五个标准:
1.具有端正的人生价值观;
2.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3.具有真挚的情感和广大的同情心;
4.富于幽默和情趣;
5.具有独到的创意。
我当然认为,这五个标准也是判断绘本是优是劣的标准。
人物链接:
朱自强: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领域为儿童文学、语文教育、儿童教育研究。出版《儿童文学概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日本儿童文学论》、《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等个人学术著作十种。与左伟合作出版的儿童系列故事《属鼠蓝和属鼠灰》(三册)获冰心图书奖,入选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翻译出版《绘本之力》、《不不园》、《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活宝三人组》系列(部分)等十余部日本儿童文学名著以及多种图画书。入选《中国教育报》组织评选的2010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作者简介:
沈念,男,1979年出生,大学文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青年文学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作协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岳阳市文联委员,多次参加由省内外作协或文学刊物组织的文学笔会活动。“文学湘军五少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