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和“合作”的重要性—《逃跑的小火车头》导读
阅读推广人石头
一、内容简介
有一个叫突突的小火车头,他烦透了整天拉着笨重的车厢跑来跑去,他想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一定跑得又快又轻松,大家肯定都会赞美他。机会来了,趁着大家不注意,,突——突——突,叮当叮当叮当,呜——呜——呜,突突一个人出发了,一路疾驰,横冲直撞,结果所过之处鸡犬不宁、人仰马翻,他连自己的燃料车也弄丢了。最后慌不择路,他钻进了一条很旧很旧的铁轨,终于停了下来。他的三个好朋友司机吉姆、司炉工欧力和列车长阿奇波尔德得知小火车头逃跑了,一路追了过去了,最后终于把突突带回了家。
二、绘本信息
书名:逃跑的小火车头
文图:维吉尼亚·李·伯顿
译者:赵静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版
适读年龄:3-6岁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本书的封面,画了正在飞驰的主角——突突。冒出的浓烟横亘在小火车头突突的上方,并一直延续到封底。从车轮、铃铛和浓烟看出飞驰的火车,咆哮着驶出画面。
没有悬挂车厢,小回车头逃到哪里去!怎么没有司机来把控,这不就是脱缰的野马吗!一种不安的征兆升腾在心中了。继续看吧!
【环衬】
本书的前后环衬是一样的,全书的图画皆采用碳笔绘制,也只有这两页是彩色的,通过环衬我们可以看到小火车疾驰的整个路线,从乡村的小火车站出发,经过隧道、爬上山坡,穿过大桥最终来到大城市。
环衬,是即将开始的故事背景,读完故事,孩子们在此能追寻突突疾驰的路线。
《逃跑的小火车头》是维吉尼亚·李·伯顿自编自画的第一部图画书,奠定了伯顿创作风格基础的作品。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个椭圆套着一个椭圆的画面,这种设计也许因为她曾经是个舞者的缘故,椭圆套着椭圆似乎像个跃动着的舞者一般。从中可以看到她后来创作的《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小房子》、《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等作品中各种表现技法的雏形。
本书在展示火车行进路线时也采用了这种设计,既表现出火车行驶在小城市道路上的蜿蜒崎岖,又表现出火车由远及近的层次感,同时展示出了沿途的乡村景象---冒烟的小平房,耕种的农民等。
【扉页】
解析:
扉页不仅仅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也不仅仅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画面中远处是疾驰而过的火车头,她身后留下了滚滚浓烟,近处是人仰马翻的一片混乱。如果说看了封面和封底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开头---小火车头跑了,再看看扉页,是一条留下滚滚烟雾的铁路,两旁的人、马都被冲散,好像在预告即将发生的混乱。就知道她这一跑可是闯大祸了。在这里渲染的紧张气氛,让你忍不住想快点往后翻。
什么时候读这个绘本?也有一门学问。2-3岁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当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表现自己,不肯与同伴协作时,就可以把突突介绍给他们。
【献词页】
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喜欢一种玩具,你会买给他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但是你会为孩子创作一个关于这个玩具的有趣故事吗?有一个人就会,她的名字叫维吉尼亚李伯顿,她为自己酷爱小火车的儿子阿瑞斯创作了一本充满爱意的著作——《逃跑的小火车头》。
一束光下,一个男孩坐在轨道模型的中间仰着头向光的方向望去。他身后的轨道上还跑着不同年代的火车,向我们展示着火车的进化过程。这些画面起到类似序幕的作用,一下子抓住读者,平稳地进入到故事。
【第1画面】
原文: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火车头,她的名字叫突突,她非常漂亮,全身黑色,闪闪发光。
开篇,小火车头就被拟人化,她的名字叫突突,突突的初次登场,是喷着烟雾,行驶在铁轨上,半圆形的闪光将她包裹起来,我们几乎能听到她欢快的“choochoo”声。突突真的是个漂亮的小火车头。
《逃跑的小火车头》,英文书名“choochoo”,正是火车鸣笛的声音。
但不明白为什么是“她”,而不是“他”,总觉得突突一定是男孩。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蒸汽火车因为靠燃烧煤炭来驱动,确实会显得“灰突突”的。因此相比彩色图画,1937年出版的这本书黑白色是最好的选择。全书看起来都是黑色的世界。虽然此书没有丰富多彩的颜色,不过书的故事依然吸引着孩子。
很经典的黑白色,车类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本故事书内容较长,曲折,看起来颇有点儿惊心动魄。适合两岁半以上的男孩子,特别经常有点儿冒险单独行动的孩子看。故事很有寓意,似乎警告那些经常单独出去闯的孩子,以后独立行动的时候要小心了,不要冒险,还是有大人陪护才好。
【第2画面】
突突有一个汽笛,会呜呜叫,突突有一个铃铛,到站时会叮当叮当响,她还有下页刹车会发出嘶嘶声......通过这几个象声词“突突”、“呜呜”、“叮当”、“嘶嘶”和栩栩如生的画面便把孩子吸引住了。
作者介绍了突突的组成部分汽笛、铃铛、刹车时,并在画面下方配上了她需要用到这些部件的场景,请注意这些场景以及突突正常工作时的样子,会和后面她的逃跑旅程前后呼应,并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3画面】
她有会呜呜响的汽笛,也有会叮当叮当响的铃铛,还有会发出讨厌的“嘶嘶声”的刹车。刹车时还从车底部释放大量的能量,这样火车才能停下来。好像火车头被烟雾环抱着。
故事的开头,先介绍了突突的三个伙伴,并巧妙介绍了火车的特质和工作内容。作品中每幅画面的构图都别具一格,由小往大渐变,在视觉效果上逐渐把读者拉进故事。
故事开篇平铺直叙,简单介绍了小主人公突突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轨迹。看着小火车头的装备,孩子很快就记住了汽笛、铃铛、刹车的声音。
接下来介绍了突突的三个好伙伴,司机吉姆非常喜欢火车,所以将突突照顾得很好。看吉姆一手握紧扳手,一手高举油枪,嘴里还叼着烟斗,穿行在烟雾中,给突突保养加油,就是让她时刻处于健康的状态,这样跑的也顺顺当当啊!
喜欢做的事情就会从内心去做,即愉悦又开心还做得好。
【第4画面】
是否发现突突的三个好朋友各不相同:司机吉姆喜欢叼着个大烟斗;司炉工欧力瘦瘦高高,负责添水加煤;列车长阿奇波尔德有点胖,手里还拿个大怀表。
跟他们职责对应的车辆状态附在他们的下方,让孩子们很容易地有一个对比和认知。显然司机的分量较大,给了足足的一个大跨页,左边是轰鸣着的火车突突,右边是雄赳赳的吉姆。
【第5画面】
原文:突突拉着装满乘客的车厢,装满行李和邮件的货箱,还有一辆燃料车,从一个小镇的小火车站到——大城市的火车站,然后再返回来。突突越过平原....当她穿过公路时,道口的栏杆会放下来。
突突的任务就是在大小城市间穿梭,拉满乘客,运送物品。左页的大城市和小镇用高楼林立和尖顶矮房来呼应,用站台多少、人员疏密来表述。比较之下,让孩子更容易留下印记。突突拉着两节客车、一辆货车,货车和客车的区分一目了然了。当然作者用一贯的弧线技法在此表示城镇身后的宏大和宽广的纵深。
右页是突突穿行的平原和道岔,也都是以弧线来诠释。
【第6画面】
这样,突突拉着乘客、行李和邮件出发了,她穿过隧道,爬上山岭,驶下小山,穿过吊桥......这样简洁的文字再配以轻快的画面,宽宽很快就被小火车头引领着,融入到故事中,去跟小火车头作了一次愉快的探险历程。全书不设页码,但读起来津津有味。
【第7画面】
第1页—第7页是介绍突突和他的伙伴们,以及它工作的地方。从小城镇穿越山丘平原桥梁,奔向大城市。来来往往平静如初的安宁的生活节奏。
但这不是自我意识膨胀阶段突突的本性。
【第8画面】
原文:一天,突突自然自语:“拉着这些笨重的车厢,我烦透了,如果只有我自己,一定跑的又快又轻松,大家都会停下来看我,只看我一个!他们会说:‘多机灵的小火车头啊!跑得多快啊!她真漂亮啊!看呀,她一个人跑呢!’”第二天,吉姆、欧力和阿奇波尔德到餐馆里去喝咖啡,只留下突突独自在铁轨上,“机会来了!”突突说着,就上路了,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
如果你每天都做着这样一份工作,你会怎么想呢?
接下来,让人捏一把汗的事件发生啦:突突烦透了拉着笨重车厢到处跑的日子,她想得到大家赞扬。于是,她趁机逃跑了。
突突被作者拟人化,还被画上鼻子、眼睛、嘴巴,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被赋予了人性化的一面,她会想要炫耀自己、想要自由的奔跑、她会害怕、会慌张甚至会思考。她就向我们身边的那个小精灵一样,渴望着自由、她叛逆、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虽然绘本的作者伯顿并没有将突突画成卡通形象,但还是赋予她眼睛、鼻子之类的五官,我们都能透过这个黑漆漆的小火车头,看到藏在她里边那个“骄傲,无意中惹出麻烦的孩子”。
我想说,很多时候,我们不要光用嘴说这样不可以,那样太危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适当的尝试,他们亲身感受后,他们自己就会总结并且学会如果选择。试想,突突如果从未成功的逃脱过,这个想要逃的想法会一直伴随着她,她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会为这个选择付出代价并且非常后悔。
这是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图书馆的特别馆藏之美国儿童文学系列收藏并展出了作者的部分手稿。梯形造型的文字给了突突坚定、稳固的支撑。突突顶天立地,巾帼勇而担当。
【第9画面】
接下来紧张的故事开始了。小火车头厌倦了日常的生活,疯狂逃跑了,一路狂奔,还边跑边喊:“大家都停下来吧!看看我!听听我!”太混乱了,牛、马、鸡都被吓坏了,人们也被吓坏了,甚至有人都爬上了塔顶,汽车卡车也撞成了一片。突突从远处疾驰过来的时候,电线杆、道口栏杆仿佛为了躲避她而向两边倾斜。
在现实中我们当然不能如此放肆,只能在虚构的故事中得到安慰和发泄,因此更加感到畅快。
文字不但要讲述故事,更要参与画面的构图,扮演重要的角色,以达到更完美的视觉效果:“突、突、突、突……哧……突……突……突突突……”英文版文字里用了大写(中文版则加大了字号)和小点点(中文版用了省略号),看着看着,我们仿佛就能听到蒸汽机车的声音;那些火车头和房子,好像也被伯顿画出了表情……伯顿对于作品细节的刻画不胜枚举。
甚至是突突发出的声音“突突”,也会用字体大小的变化来表达汽笛声的高低。
我给欣欣读书的时候,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并根据字体的提示,改变自己的语调和语速,让欣欣体会到事情的急迫。
【第10画面】
原文:突突“嗖”地急驰过铁道口。所有的汽车、卡车都不得不赶紧踩刹车,结果他们一辆叠一辆,撞成一片。天哪!这个可恨的小火车头!
突突疾驰过铁道口的画面,许多汽车都撞成一串,房子也被突突吓歪了……这种漫画式的夸张表现手法在素描功底十分扎实的伯顿笔下,显得更加轻快、诙谐。
几乎叠起来的汽车,跌坐在地上的行人,拼命挥舞着小旗,快蹦到半空中的信号员,捂着头顶、跌坐在地上的一个人,都向我们展示出突突已经“脱轨”的现实。
这本书的画风朴素中透着灵动,那些黑色炭笔描绘的画面栩栩如生。你能真切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那些四散逃窜的人群的惊慌;那个拼命挥舞着旗子,快蹦到半空中的信号员的紧张;一本平面书籍,传递出了立体效果,情绪饱满,动感十足。
【第11画面】
这个整个故事埋下了一个不安的种子。
【第12画面】
这祸惹得可不小,自身倒是安全了,走头无路闯入了环城的货运铁路线,可把燃料车坠入了运煤车上。这又是不小的骚乱,横冲直撞火车停车场可不是好玩的,看信号指挥员乱做一团就知道这里的重要性了。
不具备法律责任你怎么办,人小调皮捣乱又如何?嗨声不断也无济于事!从这个故事讲述一个自我意识成长的一个过程迸发的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我们认知这个阶段的利害才是更好的选择。当然在孩子的成长中,一切可控是现实的考量。
【第13画面】
迷茫中的突突盲目地选择了前行的道路。这是一张远景俯视图,突突从远远的大城市一路蜿蜒穿过农田小镇画出了S型的路线。看左页的文字也高度配合这种变化,有相互呼应之意。
突突迷路了,燃料也不多了,恐怕要陷入绝境,你为突突感到担心了吗?
【第14画面】
飞奔着的突突误闯到一条锈迹斑斑的旧铁轨上,“哧——”地停下来!周围蜿蜒的树枝好像妖怪,更加烘托出突突的不安。怎么办?当然是要依靠正在全力追赶突突的吉姆、欧力和阿奇波尔德这三个照顾和保护着她的伙伴。
还有突突的形象,她在吊桥上的飞跃,在城市火车站“大停车场”的慌不择路,在面临岔路口时的难以选择,被困树林后只能发出越来越低的汽笛声,虽然伯顿并没有将突突画成卡通形象,再赋予她眼睛、鼻子之类的五官,但是我们都能透过这个黑漆漆的小火车头,看到藏在她里边那个“骄傲,又脆弱,无意中惹出大麻烦的孩子”,就像正坐在我们身边一起看书的这个小精灵。
突突经历了一次不寻常的旅行,现在它的心里感觉怎样?
一本平面书籍,能给孩子带来看动画等立体感受,孩子对它的喜欢,完全是在情理之中吧!
【第15画面】
故事分两个线索分头来讲述的,突突已经陷入死胡同,也已经做出了最大的自己。话题一转就轮到他朋友的追逐了。
此刻,突突刚刚离开车站,远远还能看到突突的影子和身后的烟雾更是锁定了突突的位置。这种突发事件,小镇的居民也是头一遭,观望、惊恐自在情理之中。要不小狗和小猫也被紧张的氛围扰乱了。
吉姆、欧力和阿奇波尔德得知小火车头逃走了,开始奋力追赶,那些夸张的肢体语言,即使伯顿简化了他们的面部表情,也一样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断弥漫的紧张情绪。
【第16画面】
伯顿用更精练更传神的笔触去描绘了精神头十足的突突,她的一路奔驰,还有她制造的混乱,已经被她弄的筋疲力尽、累得满头大汗的三个好伙伴。那些场景在她的笔下,真的动起来了!
他们拦下了一辆新式火车,前去寻找突突。这里不要问是否遵循制度和计划,在孩子心中都没有这些约束,只要符合故事的逻辑就行,只要找到突突就行。
【第17画面】
这几页太精彩了,他们根本就不用打听突突往哪个方向跑了,所有的人都指向了一个方向,甚至连牛、马、小鸡都把头或尾巴指向了那个方向。
这本书的画风朴素中渗透着灵动,那些黑色炭笔描绘的画面栩栩如生。你能真切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那些四散逃窜的人们的惊慌;那个拼命挥舞着旗子,快蹦到半空中的信号员的紧张;那三个累得满头大汗的好朋友的焦虑……
一本平面书籍,传递出了立体效果,情绪饱满,动感十足。这是个堪称完美的故事,起承转合,跌宕起伏。
【第18画面】
社会一切力量都来救助这突发的事件,体现了社会的关爱程度。天上的飞机也在空中盘旋。航道打通了,吉姆与欧力和阿奇波尔德特分兵两路,吉姆继续前行寻找突突。
【第19画面】
通常图画书里的字都是一行行的排列的好好的,但是如果想通过文字表达情绪、或者视觉上的冲击,它们也会根据需求被放大或缩小,变黑或变粗,甚至七扭八歪。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书中文字的排列方面设计感极强。其中两幅对开的画面,左面一页的文字排列方式与右面一页的画面对称,产生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那呈S形走向的文字,是不是像那条蜿蜒在山丘之间的小路?是不是像那条翻山越岭的铁道线?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她甚至还会消减文字来配合画面。
本书中,伯顿不仅描绘出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更蕴含着她的价值观:如拯救突突的新式火车,好像是一辆柴油火车,伯顿以敏锐的洞察力预测到蒸汽机车将会被淘汰的时代变迁。
【第20画面】
在黑夜中吉姆找到了突突,突突看到了亲人,“嘟”地鸣了一声就像看到久违的亲人而控制不住孤独后悔的心情。突突已经折腾了一天,已经没有气力了。
像妖魔一样的怪树也渐渐散去妖气,只有猫头鹰、兔子和松鼠还陪伴着突突共度寒夜。这束亮光照亮了突突的自我膨胀的内心,用一条铁链把突突拉回到人们的视线。
每一个人特别是孩子自我的经历才是更好的成长动力和源泉,没有经历或者说没有一场淋漓尽致的经历,内心的悔晤或成长来的就非彻底酣畅。
孩子出了事故,亲人的不离不弃、不责不乖更是完美的。因为孩子已经深深领悟至极了。其它都是多余的。
【第21画面】
让我很感慨的是故事的结局,小火车头突突淘气地一个人脱轨跑去玩,一路闯祸,她的好朋友们费尽心力才收拾了她的烂摊子且终于找到了她,可是最后找到她时却没有一个人责备她,她的三个好朋友开开心心的带着她回家,一路上欢声笑语的,吉姆、欧力和阿奇波尔德高兴地跳起了快步舞,吉姆的帽子都飞起来了。
其实,故事里的突突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她调皮淘气,捣乱闯祸,弄出一个烂摊子一脸无辜的等着我们去收拾。每次读到书的结尾,我自己会暗想,如果我是突突的好朋友,我能如她的三个好朋友那样淡定平静地面对她闯祸后的一片狼藉吗?我在找到她时会不会生气责备会不会唠叨数落会不会批评教育?在我正视自己后,我发现我还真做不到,可是在真正考验我的时候,我还是轻而易举地将自己放在了高高在上的家长的身份,要教育、要批评、要通过我的作用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可是真的必须如此吗?小火车突突最后自己说:“一个人出去一点都不好玩。”告诉了我答案。
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淘气的,但是他们的淘气并非故意,同时也告诉家长要如何面对孩子的淘气,无论如何“爱”是最重要的,在爱的前提下来面对,也许不用气急败坏不用说教唠叨,孩子会从内心真正懂得这样做其实一点也不好玩。
黑白画面的绘本,故事生动有趣,意图突出自己、脱离团队的“小火车头”,结果遇到重重困难。借故事向孩子传达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
【第22画面】
最终,在静静的夜空下,那个骄傲又脆弱,淘气又爱冒险的小火车头终于回家了。经过了这场私自出走的喧闹,突突也想明白了,对司机说:“我再也不逃跑了,一个人出去一点也不好玩。”就好像在外面风跑了一天疲惫的孩子,回到家里依偎在妈妈身边述说着一天的经历一样。同时,作为目击者,也为突突捏着一把汗……
突突为什么又说一个人出去一点儿都不好玩呢?我们每天都和伙伴们在一起学习、游戏,怎么才能玩得更好呢?
你想和好朋友一起玩?怎样才能玩得更快乐呢?和好朋友商量,并记录下你们一起玩的故事吧!
带着孩子看“逃跑的小火车头”时,可以引导孩子根据前后的对比,去思考突突为什么会说“一个人出去一点儿都不好玩”,但是点到为止就好了,把这个刺激的故事留给孩子去细细体会吧。
【后环】
保持前后环衬一致,读前和读后感受而不同。感受这份体验是更直接的领悟。
【封&底】
这是一本需要把封面和封底连在一起看的图画书。封面是正在疾驰的火车头,封底是三个人在追赶着她。连在一起刚好是回应了标题逃跑的小火车头。需要展开看的还有《鸭子骑车记》、《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等。
在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作品中,《逃跑的小火车头》是特别的一本,因为它是黑白的!黑白的素描把我们带回了工业时代还使用煤炭来发动火车的场景。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都喜欢看色彩鲜艳的图画,黑白画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可事实不完全是这样,大家耳熟能闻的玛莉·荷·艾斯所著《在森林里》和《森林大会》这样黑白版画风格的绘本,也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只要是优秀的绘本,不管它采用的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最终得会赢得孩子的爱。可以这样说,在《逃跑的小火车头》中,这种黑白分明的画风,让突突显得更闪亮了!
这本绘本的主题是:我能遵守规则—和伙伴在一起时,虽然会有约束,不会自在畅快,但离开了伙伴,没了约束,反而孤单了。
故事可以在亲子阅读中进行角色扮演。
四、作者信息
维吉尼亚·李·伯顿1909年8月30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中心。伯顿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包括:《逃跑的小火车头》(1937)、《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1939)、《小房子》(1942)、《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1943)和《生命的故事》(1962),其中《小房子》更是为她捧得了1943年的凯迪克金奖。她对每一部作品都要花费数年去精心制作,虽然文图全部由她创作的作品只有七本,但她却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绘本作家”。
《蒲蒲兰绘本馆:逃跑的小火车头》是美国绘本大师维吉尼亚·李·伯顿自编自画的第一部图画书,也是奠定她创作风格基础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她后来创作的《迈克·马力甘和他的蒸汽挖土机》、《小房子》、《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等作品中各种表现技法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