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小花狗》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武汉小学教师徐静茹
评点:湖北省特级教师梁涛
【教学实录】
师:小花狗【板书:小花狗】——这是我童年时的一个泥玩具。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读到虽说这只是一个泥塑的玩具,在作者眼中却是一只非常活灵活现的小狗。记得它的模样吗?读来听听。(指名读第4自然段)
生:(有感情朗读)那年春节前,我看中了他小摊儿上新做成的一只小花狗。黑白相间的小狗,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花狗就像活了一样。
师:看(示意看书),每次路过小摊儿——
生:都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只等我一招呼,就会扑进我的怀里。
师:我们简直就是心相通,情相连。那一阵子——
生:我满脑子都是这只小花狗,只可惜没有钱把它买下来。
师:眼看着春节一天天近了,我想——
生:小花狗肯定也要过节了,不知会跑到谁家,和哪个幸运的孩子一起过。
师:一想到这些——
生:我心里就难过,好像这只小花狗本来是我的而要被别人抢去一样。
师:就在这样的心情下——
生:我干了一件蠢事。
师:谁接着读?(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
【点评:就教学而言,复杂的方法并非有效的方法,而简单的方法,往往又是简洁、生动有效的方法。徐老师在开课时,师生“素读”设计,一石数鸟。既承接上节课,又为开启这节课作情感铺垫。将我心系“小花狗”不能自己,导入我做的“傻事”。简洁主义生活大师梭罗说:“简单点,简单点”。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在删繁就简中追求教学的简约之美。】
师:是啊,从最开始我看重了这只小花狗,到我对它的倾心、痴迷,再到我对那个幸运孩子的羡慕,到失去它的难过,以至于现在做了这件蠢事。在作者的笔下,我对小花狗太喜欢的心理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上节课,我们就读到这,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读。我做了这件蠢事以后,很快就被爸爸发现了,他让我抱着小花狗给王大爷送去,我呢?
生:当时我是很害怕的,跟在爸爸身后,头都不敢抬起来。
师:“我”非常害怕,头都不敢抬起来,能想象得到“我”此刻的心理吗?
生:我很害怕,拿了王大爷的东西,怕别人说我。
师:而且是趁着天暗人多的时候拿的,害怕。
生:怕小花狗不会回到自己身边。
师:恐慌。
生:容过让王大爷知道是他拿的,王大爷会不喜欢他的。
师:担忧。
生:王大爷人很好,很随和,作者也非常喜欢王大爷,但他却做了一件对不起王大爷的事,他可能觉得很难过,还有一点羞愧。
师:羞愧。
生:怕他干了蠢事以后回家爸爸打他。
师:怕挨打。
生:他怕送小花狗回去时被别人看到,别人说他是小偷,偷东西。
师:怕嘲笑。是啊,头都不敢抬起来,害怕、羞愧、怕嘲笑,心情是如此的沉重。我就这样,来到了王大爷的面前。王大爷是怎样做的?自己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王大爷怎么做的?
生:王大爷先是爱怜的看着我,并且坚持要把小花狗送给我。可是爸爸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了孩子。最后,王大爷收回小花狗,嘱咐着爸爸:“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会不高兴的!”
生:爱怜。
师:谁来把带有爱怜眼神的这句话读给我们听听。
(课件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文本)
生:王大爷爱怜的看着我,坚持要把小花狗送给我。
师:王大爷爱怜的看着我,你能读懂王大爷爱怜的眼神吗?
生:当时王大爷没有责备我,让我很感动,我以为他会责备我说这样很不好,还会让爸爸回家好好教育我,没想到,王大爷却是让爸爸回去千万别打我。
师:从“爱怜”的眼神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王大爷很喜欢我。
师:你呢?
生:我读出了王大爷对我的宽容和理解。
师:你怎么读出的
生:因为王大爷没有责备我,如果是其他摊主就会说:“你这个小孩是怎么回事,怎么专做坏事呀?”说什么责备的话,刻薄的话。
师:这不正是我之前所担忧的吗。
生:但王大爷没有这样说,说明他理解了作者多喜欢小花狗。
师:是理解的眼神。说的好,你读懂了,你读给我们听听。
(生读这一句话)
师:还有谁说
生:是了解的眼神,了解到作者很喜欢小花狗,所以没有批评作者。
师:王大爷是怎么了解到的
生:因为前文说作者老在摊前看,还描写了小花狗的样子,所以王大爷知道。
师:肯定是“我”之前在小摊边的徘徊被王大爷注意到了。你能联系前文读书很棒,请你读。
生:比明天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我们都读懂了王大爷的善良和宽容。
师:大家读的真好,这理解、宽容都融入到了这样一个眼神里(板书:爱怜),是这眼神告诉了我,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你们都读懂了这爱怜的眼神。(停顿)王大爷不仅原谅了我,还坚持要把这个泥玩具送给我。可爸爸坚决不答应,他觉得这样会惯坏了自己的孩子。我想王大爷也一定理解爸爸的这一想法,所以他只好收回了小花狗,但他还不忘嘱咐爸爸,谁来读这嘱咐的话语。
生:“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师:千万别打孩子!这里(指句子中的标点)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蕴含着感情的感叹号,它传递着什么?(停顿)谁把它读出来。(指名读)
(接连指名3位学生读这一句子)
师:王大爷就这样再三地嘱咐爸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情景:当“我”带着那么复杂的心理来到王大爷面前的时候,看到的是王大爷爱怜的眼神,听到的是王大爷嘱咐的话语,“我”的心里那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呀?
生:感动、感激,因为王大爷没有当着爸爸的面说我有什么不好。
师:我想此时这样的一个眼神,比打我一顿,骂我一顿更让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生:惭愧,我偷了小花狗,王大爷却不怪我,对我那么好,我会觉得很愧疚。
师:王大爷的理解让我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那么的不恰当。
生:可能还有一丝安慰,因为我们偷东西家长会打我们,但王大爷的做法会让我觉得有一丝安慰。
生:意想不到,因为王大爷没有像一般商家那样,而且他还要爸爸不要打他,这可能让他很意外。
生:羞愧,王大爷一定理解了我对小花狗的喜爱。
师:王大爷一定能理解这一切。(指黑板上的板书)你们看,短短的一段文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将王大爷走进了我的心灵,也走进了我们在坐的所有人的心灵。
(课件标红文本中的关键词语:爱怜坚持送嘱咐)
师:那么谁再来完整地读这段话。
(指名学生读第9自然段;学生有感情齐读第9自然段。)
【点评:美国作家纳博科夫说:“谁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第一步就错了,而且越来越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尊重读者独特的感受而先入为主的说教与灌输可谓不少在这堂课中,徐老师引导孩子们对王大爷“爱怜眼神”的解读,引发了多元思考。从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答案中,“王大爷”的形象真正走进孩子,温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提升了孩子们的精神品质。】
生:王大爷走了,送给我小花狗。
师:时隔一年,王大爷把小花狗再次送给了我,什么感受?一个词
生:感动
生:失落
……
(生自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
师:谁来交流交流?
生:小街上显得冷冷清清的……就像天一样灰蒙蒙的,因为以前王大爷在时小街是很热闹的,可王大爷走后小朋友一定会少很多很多,小街上是冷冷清清的。
师:王大爷在的时候,小街就像他说的是热热闹闹的,就像咱们书上的插图一样。(课件演示:配乐,画面上人物逐渐减少)可现在,王大爷收摊儿去了别的地方,孩子们也不再叽叽喳喳的围着看了,小街上只有我站在那里,最后,连我也离开了,小街上显得冷冷清清的……你想说点什么?
生:小街因王大爷而热闹,因王大爷而冷清,他就是这条街的闪光点,他就是街上的生机。
生:王大爷将快乐带到街上,他走了快乐就消失了。
师:除了这些,对我来说呢?
生:王大爷走了,再也没有小朋友围在这里了,大街上显得冷冷清清的。
生:王大爷还带走了我的小花狗。
师:原来有这么多的话要说,但作者说了没有?没有。而是站在一旁默默地望着他。默默地想挽留,默默地感激,默默地为他祝福。一定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文本内容)谁来读这段话!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舍不得啊!舍不得那个手艺好,做出小花狗的手艺人;舍不得爱怜地看着我,不指责我拿了小花狗的善良人;舍不得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的老人——王大爷。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将所有想说的话都隐含其中了。(停顿)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走进第11自然段,谁从这也读出了感动。
生: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去上学了,没能见到他。等我放学回到家,一眼看见桌上放着一只小花狗,脖子上系着红绸子,绸子上挂着小铃铛……这是我的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非常感动。
师:看见了什么样的小狗?读一读,。
生:脖子上系着红绸子,绸子上挂着小铃铛……
师:熟悉吗?
生:熟悉
师:在哪里出现过?
生:(指名读)那年春节前,我看中了他小摊儿上新做成的一只小花狗。黑白相间的小狗,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花狗就像活了一样。
师:多么熟悉呀!我曾经为了它干过一件蠢事,当它就放在我的桌上时,我应该是高兴呀?但,怎么哭了?
生:一是高兴,见到小花狗,二是难过,以后再也见不到王大爷,他伤心的哭了。
生:王大爷没有责怪我偷小花狗,很羞愧,而且他还给我把小花狗给送了回来,使我很感动。
师:等我回到家,一眼看见这一只小花狗,也许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一年前,回到了那热闹的小街,也许我又见到王大爷爱怜的目光,也许我想到昨天王大爷看看我,什么也没说的模样……来,拿起笔,把我此刻再见这只小花狗时心中的感动用几句话记录下来。
生1:我十分感动,没想到时隔一年,王大爷还没有忘记我十分喜欢这只小花狗。
生2:这只小花狗勾起了我一年前的回忆,这只小花狗不仅是小花狗,还是一本记录本,记录着爱怜、高兴、激动等等的心情,也记录着忘不了的王大爷的实习的面孔。
师:小花狗还是一本记录我心情的记录本。
生3:看到小花狗我喜极而泣,仿佛可以再见到王大爷一般;仿佛可以再见到那个可以给我带来欢乐的手艺人一般;仿佛可以再见到那个慈祥的老人一般。
生4:在这次落泪中我收获了一份感动,一份爱。我感受到自己长大了,原先我偷了王大爷的小花狗,但王大爷没有说我,而是用他宽容那个的心包容了我,我针对当初的行为感到懊悔。
师:建议你改一个字,不是偷,王大爷和我都没这样想,课文中写的是一件“蠢事”,建议你改改。
师:来,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动读一读这一段话。
(生生配合读文:全班齐读第11段省略号前内容,请学生在省略号处读自己的练笔内容,每读完一篇,全班齐读“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点评:教科书是最坏的主人,也是最好的仆人。只唯书、只教书,不能摆脱这个最坏的主人。用书而有求索,才能将最坏的主人转变为最好的仆人。在这节课上,徐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她没有将孩子牢牢拴在有限的文本之中,而是立足文本,让孩子的想象在语言的天空飞翔。课文第10、11自然段都用到了省略号,这是文本的一个训练点。通过创设音画情境,进行想象补白:淡淡忧伤的音乐响起,曾经热闹的小街上,人影渐渐稀疏。最后小街上没有孩子了,冷冷清清……,孩子们的情感被浸染,文本的情景被激活,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使文本内容更充实。在课堂上,孩子们动情的朗读,哽咽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文中“我”的情感已在孩子们心里得到了回应,引起了共鸣。文本疆域被孩子的想象冲破,孩子们称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师:“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把小花狗带在身边,实际上是把什么带在了身边?
生:把王大爷的宽容带在身边。
生:把王大爷曾给我的快乐带在身边。
生:把王大爷那慈祥的面孔带在身边。
师总结:看来,把小花狗带在身边三十年,念念不忘的实际上是王大爷这样一个人,是他的宽容、爱心,同时也是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和王大爷一样的人。所以我把它三十年都带在身边。
板书设计:
15童年的小花狗
“我”小花狗王大爷
涌爱怜
坚持送
带嘱咐
【专家总评】
徐静茹老师是武汉小学一位新生代教师,其秀美干练的外表,课堂上亲和、机敏,挥洒自如的谈吐,使她的课堂无不彰显着灵动与智慧,让我们走进她的课堂去感受其青春与诗意。
一.直指目标,游刃有余。
制定教学目标是需要的,实现目标也是需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往往忽视过程,忽略享受这个过程。教学中,往往是一些注重过程的教师,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所以说过程即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徐老师的教学智慧,不是机械达成目标,而是将目标渗透享受阅读过程中,不露痕迹,这是一种教学的境界。
我们看到了,为了把第二个教学目标“感受王大爷形象”落到实处,徐老师花了不少心思。她首先用朴实生动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初步感知王大爷的亲切随和;然后在真实有效的师生对话中,进一步感受王大爷的宽容善良;最后让学生在扎实高效的补白练笔中,被王大爷的关爱体贴深深打动。尤其是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补白带入到第11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去朗读的这个环节,我太感动了!学生一遍一遍地动情朗读“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徐老师在一课后反思中谈到“当时我的心里也特别难受,和学生一样酸酸的、涩涩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王大爷的形象就逐渐丰满了,走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二.解构文本,建构灵动智慧课堂。
阅读教学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在于文本,师生、生生对话交流中建构文本意义,同时也在这种主体间的心灵探寻交流中建构着灵动、实效的课堂。
1.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2.捕捉细节还原文本。
大部分老师都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在有些老师的课堂“哈姆莱特”被异化,或者说不是“哈姆莱特”。所对文本的解读要引导孩子们的细读,特别抓主关键点,还“哈姆莱特”本来面目。在这一节课徐老师成功的引导孩子们抓住细节阅读、激活文本,在还原语境中,赋予文中的人情风物,以灵性和生命。
课堂上,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生互读、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再现了生活的几个小镜头,从“热闹的小街”到“冷冷清清的小街”,还有“王大爷的嘱咐”、“离别时默默的凝望”,还有那“饱含着深情的小花狗”,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们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有着纯真童心的孩子,和一个有着慈爱之心的王大爷。
3.和孩子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作用是唤醒。
在课堂上教师和孩子构成教与学的共同体,那么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在课堂中的作用是点拨、唤醒和激活。三千年前古希腊先哲普塔戈说过这样伟大的格言: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被点燃的火把。三千年后,我们有些老师仍然想到的是填满学生的头脑,而不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徐老师用她的教学机智唤醒一个个头脑中沉睡的小巨人,引领孩子们进行奇妙的阅读历险,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自信与快乐。如在第8自然段的“头都不敢抬起来”的教学中,当学生思路不开阔的时候,老师点拨;当学生在对“冷冷清清”后面的省略号进行补白时,老师通过这样的引语唤醒学生的情感,“也许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一年前的小街,也许我又看见王大爷爱怜的眼神,也许我想起昨天他看看我,什么也没说的模样”,当学生的这些情感触发点激活的时候,笔下的文字就会汩汩而出;当学生思考不深入的时候,老师点拨“作者将这只小花狗带在身边,仅仅是因为喜欢吗?”这样使孩子的思维柳暗花明,渐入佳境。
作为一名日渐走向成熟的优秀青年教师,她的教学还是稚嫩的,还带有青涩味,但其课堂无不彰显着创造的活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她以这样的生存方式记录着年轻的生命形态和青春印痕。我相信徐老师的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她是一颗教坛新星,正升起在江城教育的星空,放射出其独特而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