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
一、如何定义肥胖?肥胖的危害都有哪些?
据国务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50%的成年人和20%的儿童超重或肥胖,已成为世界上超重或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者分布异常已经达到危害健康的程度。
肥胖不仅是体脂异常增加或积聚,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脱发、免疫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肿瘤等,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并大大增加死亡风险。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儿童近期身心健康,亦可对其长远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二、肥胖都分为哪些类型?
肥胖按照发生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遗传性肥胖,是由于遗传物质变异导致的一种极度肥胖;第二种是继发性肥胖,主要指的是由于一些疾病、内分泌紊乱或者外伤引起的内分泌障碍导致的肥胖,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等等导致的肥胖;最后一种是单纯性肥胖,是单纯由于营养过剩,主要是能量过剩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
三、肥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想要科学减肥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已经肥胖了,比较常用的判定方法是体质指数BMI和腰围两个指标,体质指数怎么算呢?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体重的单位用公斤,身高的单位用米。
四、肥胖去哪科室就诊?
肥胖症需要到内分泌科就诊,排除继发性肥胖症:
1.皮质醇增多症
主要临床表现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紫纹、痤疮、糖尿病倾向、高血压、骨质疏松等。需要测定血尿皮质醇,皮质醇节律及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加以鉴别。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可能由于代谢率低下,脂肪动员相对较少,可能由于代谢率低下,脂肪动员相对较少,且伴有黏液性水肿而导致肥胖。可有怕冷、水肿、乏力、嗜睡、记忆力下降、体重增加、大便秘结等症状,需测定甲状腺功能以助鉴别。
3.下丘脑或垂体疾病
可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宜进行垂体及靶腺激素测定和必要的内分泌功能试验、检查视野、视力,必要时做鞍区核磁共振检查。
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脂肪合成过度。如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瘤、功能性自发性低血糖症。临床表现包括饥饿感、心悸、出汗、头晕、乏力、手抖,神经缺糖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改变。应进一步完善血糖、胰岛素、c肽、延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必要时行72h饥饿试验,胰腺CT等检查。
5.性腺功能减退症综合征
表现为月经稀发/闭经、多发痤疮、卵巢多囊样改变等。建议检查垂体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妇科B超等。
6.可导致超重或肥胖的药物
抗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痉挛类药物、皮质类固醇类(糖皮质激素)、抗组织胺类药物(抗过敏药物)、口服避孕药等。
五、如何科学有效地减肥呢?
1.合理饮食
采取合理的饮食营养方法,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甜食厚味、多素食、少零食。
2.有效的运动治疗
①5-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周平均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
②18-64岁的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至少75-15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活动,或者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组合运动。
③65岁以上的老年人,如身体条件允许时,运动建议与成年人相同。在此基础上,还应增加每周3天或3天以上进行多样化身体活动,侧重于中等强度的平衡和力量训练,防止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