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与韧性:心理健康的宏观洞察与应对建议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共同讨论我国的国民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我们的《心理健康蓝皮书》是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国调查,本次是主要发生在2021年到2022年期间的调查情况。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全国心理健康工作的蓬勃发展。

我们在第二本蓝皮书中,也就是2021年发布的时候,全国的合作单位贡献比较大的应该是十几家。我们在书中间也对贡献最大的几家单位进行了致谢。当时调查总的样本量在7万左右。这一次有上百家单位向我们发出了合作的意向,经过甄选之后,有76家单位成为了我们调研的合作伙伴。其中约有38家单位有比较突出的贡献。调研的样本量很好,并且贡献的数据质量也很好。

我们总的样本量接近20万人次,这么大的合作力量和调研样本的跃升,也体现了在这两年间,全国的心理健康机构和人员的蓬勃发展,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的大幅度提升。在后面我也会提到,确实在我们调研中间也有这样的数据体现。

在这次的调研中,我先讲一下总报告的总体发现。我们总报告在样本中间,会选取一个和全国人口比例相近的核心样本,主要是成年人,做一个蓝皮书的总体报告。总体报告选取的代表性样本大概是6859份,覆盖了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的比例略高一些,也良好地覆盖了不同性别、城镇和农村的户口。

我们的参考值检出一个人有抑郁风险,并不是指这个人现在患有抑郁症,而是指这个人的心理健康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水平,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如果自己调整不过来的话,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根据我国的《精神卫生法》,真正能够对心理疾病进行专业诊断的是精神科医生。

精神科医生通过面谈,去判断这个人的风险。在不同人群中,有抑郁风险的人是否会被诊断为抑郁症?我们过去研究的经验发现大约是10%-40%。这个会因人群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在高风险人群中,大约有40%多的人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有些人的情绪波动是由家庭生活和婚姻关系问题引起的,但随着生活状况的变化,他们的情绪会恢复到正常状态,这也不属于抑郁症。首先,我要作出这样的解释。

在这个总体水平下,我们发现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具有不同年龄和不同收入人群之间显著的差异。例如,我们发现18-24岁的年龄段,即成年期的低龄组,其抑郁风险检测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高达24.1%。这个结果与我们之前在调查青少年群体时发现的结果相似。因为18-24岁正好是从青少年12-18岁后延伸到成年期的年龄段。

总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风险检测率急剧下降。例如,在25-34岁的年龄组中,抑郁风险检测率已经下降了一半,约为12.3%。当进入更高年龄组时,抑郁风险检测率大约在5%-6%的水平,又下降了一半。这个结果与我们从2008年以来发现的人群趋势相似,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年阶段,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好,然后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在35岁到55岁之间,基本上保持稳定,没有太大差异。

我们还发现,收入水平越高,抑郁风险检测率相对较低。这个趋势在国内外都有发现。因为收入可以带来一定的资源,可以获得更多的健康资源。例如,您可能有更多的意识和资源去运动,去接受一些放松娱乐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总体而言,不同职业群体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在本次调查中,管理人员的抑郁风险最低,仅为3.2%。我们历年的调查发现,专业技术人员的抑郁风险水平也相对较低,本次调查中约为7.5%。我们还发现,失业和无业人员的风险最高,达到了31%。这可能与失业和无业人员对再就业的信心有关,但我们在调研中,没有对这一部分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只是显示出这个人群的风险相对较高。

在“中国心理健康量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心理特征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如果我们把这些特征汇总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我们发现,管理人员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最好,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自我认识和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他们相对而言更加确定自己的价值,同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应对生活的变化和挫折。

相比之下,像无业、失业群体,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低,人际交往方面也相对薄弱,情绪体验也比较负面。但是,他们相对具备一定的认知效能,也就是说,他们仍然具备一定的才华和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如果他们得到了较好的职业机会,我相信他们能够调整过来。

我们还对人们对心理健康变化的感知进行了调研,总体上大部分人倾向于更加积极地展望未来,也就是说,更多的人认为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变得更好,周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变得更好。

另一方面,无业、失业人群以及虽然有工作岗位但没有工作内容的人群,是存在更大心理健康风险的人群。这个人群有可能处于生活相对茫然的状态,因此会带来更多的心理健康风险,同时也可能对未来的经济收入和工作稳定性有所担忧。

我们将工作倦怠分为五个等级进行评价:喜欢工作、没有感觉倦怠、偶尔有压力但不感到倦怠,确实感到倦怠并且身体或情绪疲劳,以及非常倦怠,需要改变或寻求帮助。我们发现,83.2%的调研对象知道工作倦怠,而有37.7%的调查对象感觉自己存在工作倦怠问题。

所以说,婚姻、恋爱和亲密关系的支持,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保护因素。因此,我希望年轻人能够积极脱单,建立稳定且幸福的婚姻关系。

除了家庭之外,朋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将支持分为工具型支持和情感型支持。工具型支持是直接帮助解决问题,例如借钱或帮忙解决问题。情感型支持是倾听和支持,即陪伴和安慰,这种支持方式同样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帮助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提供工具型支持,他的抑郁风险将超过30%。如果一个人没有朋友提供情感型支持,他的抑郁风险接近30%。因此,这两种支持方式对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人有三到五个好朋友,那么他的抑郁风险将降低到5%-6%。因此,我认为这已经达到了一个比普通人稍微好一些的水平。因此,希望大家检查自己是否有三到五个好朋友,如果没有,可能需要考虑积极地走出自己、改善自己在人际交往和信任方面的表现和内心状态。

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认为心理体检是有必要的。我们还询问了大家对心理体检适合的频次,大约有七成的人认为这种心理体检适合半年或一年一次,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定期进行检测,是比较好的选择。这是我们总报告的结果。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如果您觉得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这对您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保护作用。但是,即使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是在寻找生活意义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危险的状态是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也没有在寻找中,而是在茫然懵懂中生活。这种人的心理健康风险最高。

人生的意义能够减少我们的空虚感,并且在各个年龄段的波动水平与我们全年龄段的抑郁变化水平高度一致。因此,我们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特别是在我们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去探索“我是谁”、“我的人生要向哪里去”的主题。

好的,我先介绍到这里。

陈祉妍:在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联想到希望和信心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表面上听起来不那么一样,其实它们有高度的相似性,就是关于未来。

我们没有任何渠道去百分之百预测未来,因为在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明显的告诉我们,我们以为生活会照原来的轨道去继续,但是生活里有时候可能会有意外,有时候会有惊喜。所以希望和信心的共同点是,在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未来时候,我们相信有积极的东西存在,这是这两种心理概念之间的一个高度共同点。

反过来说,希望和信心也会改变我们的今天。在信心和希望之间,当我有更好的信心时,我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更好的调动。比如,在同等能力下,有一个概念叫“自我效能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和智力水平相同的人,自我效能感越高,他的成功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我们的信心和希望反过来会影响我们未来的成功,核心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调动自己,去努力解决困难。

在群体层面上,我们的心态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有一些人积极地进行职业发展、经济活动、学业追求,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支持和帮助,那他们就会对身边的人产生带动效应。相反,一些消极的事件,甚至是出现一个人结束自己生命的严重情况,会对周围的人带来一段消极的影响。

主持人:从职业方面来看,不同工作状态的抑郁风险检出率差别非常大,失业和无业人员是最高的,达到31%;其次是公司职员,第三企业工人,管理人员的检出率最低是3.2%。总体来看,检出率呈梯度下降趋势,白领是抑郁焦虑的重灾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陈祉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首先,我要说的是,这个结果在过去几年的排名和检出率中会有一定的波动,因此并不一定永远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公司职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企业工作人群。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这一次出现,我们可能会在其他地方看到它的存在。

关于加班情况,可能因企业不同而各异。如果企业需要倒班,那么睡眠不足会增加身心风险。但是,如果按时上下班,相较于严重加班的公司,心理健康会更好。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持人:这次的工作维度中,特别提出了工作倦怠这个问题。像严重倦怠人群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超过了40%,是非常高的比例。而到了有压力但无倦怠的人群,检出率只有3.3%。不同群体间的差别非常大,对于个人来说,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倦怠状态?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进行缓解呢?

那么,倦怠是怎么产生的呢?最典型的,工作倦怠最突出的职业其实是助人类的行业,比如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教师等。这些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多人抱着很高的理想进入这个职业,因为这些职业很容易被天使化。但是,有些人在从业之初抱着很美好的职业理想,但真正进入职业之后发现现实并不如理想中那样美好。这时,就需要适应职业,积极增长技能,去适应这个工作,这样才是一个好的发展路径。但是有些人很难调整过来,对职业的意义产生怀疑,觉得这个职业没有意义,这是工作倦怠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解决工作倦怠问题,有时候我特别喜欢用“面壁十年图破壁”这句话。有时候我们面临的困难,如果能够克服,会对我们的能力和人生产生高度挑战。但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面壁十年才能克服困难。有时候我们能够通过提高技能和改变视角来解决工作倦怠问题。但如果我们确实发现工作与自己的底层价值观或性格不符,而不仅仅是缺乏技能,那么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

陈祉妍:据说有人问ChatGPT,未来什么样的职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其实他给出的答案里就包括心理咨询师。但我个人认为,低端的心理咨询师是完全可以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而且还能够表现的更靠谱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心理咨询的培训水平参差不齐,我们看到的咨询师从不靠谱到很有水平,各式各样的都有。

我认为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甚至还给出一些不恰当的建议,这一类人我非常希望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是它替代不了高水平的咨询师。可能有些人会看过欧文·亚隆的书,他不仅仅在看到你当前的症状,他能看到的是你存在的困境,就是人生的意义,你这个人立体的心理的特征。当我们对人心有很深度的理解和支撑的时候,目前的人工智能其实是做不到的。这个对心理咨询师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心理咨询师的魅力变得更加的重要,因为ChatGPT其实何以做到相对的,可以做到相对的靠谱和专业。

心理咨询具有一个重要的疗效因素,大概占总疗效的1/3,这并不是靠谱的方法,而是治疗关系。一个人如果知道对方是机器,即使它说的话很靠谱,比如说它说“你现在很悲伤,我很同情你”或者“你真的很不容易”,各种安慰的话,我可能不会真的像对待一个人一样,感觉得到它的安慰。

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远不止于简单的安慰,还包括专业素养、对自己信念和目标的坚定以及对他人苦难的同情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心理咨询师的魅力,也是一种专业魅力。如果心理咨询师想要在未来长期保持自己的饭碗,那么需要修炼成更高水平的咨询师,成为一个真正关心人性、自身具有人性魅力的咨询师。

主持人: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相对来说能够获得该服务的人群仍然不是很普遍。从推动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普及的角度来看,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化平台的结合有哪些空间?

陈祉妍:我认为对于一些不太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某些人只是遇到了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不知道如何处理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非常大的知识库,帮助普通人解答问题。这个知识库需要包含轻量级但丰富的信息,比如用于家庭教育的支撑体系。

我认为在这个领域有很高的价值。许多人都会遇到压力,比如新入职后不适应工作,遭到批评,担心保不住工作,或者所在的部门要裁员,需要转变未来的方向。还有想找对象,但不知道找谁合适,或者追求某人,不确定成功的风险。在生活中存在各种压力时,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需求和应对方法,这不是心理疾病的治疗,但对心理健康的预防有着广泛的作用。我认为这个领域的巨大知识库和人工智能支持是值得努力的。

主持人:这是一个非常贴合日常生活的场景。当人们在生活中陷入某事件或一个困境时,很难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一些工具和方法,来帮助大家从思维或心理的困境中转变过来。这种需求在生活中应该是非常广泛,也是尚未被覆盖的领域。

THE END
1.中国人降调查报告[最终版]经管文库(原现金交...docx 203.39 KB0个论坛币 GDP和人均GDP平减说明.xls 27 KB0个论坛币 关键词:调查报告中国人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633009-1-1.html
2.数说“心理中国”——国人心理调查报告《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将年轻人社交生活展现的新趋势概括成十个关键词:自恋浪漫主义、他者想象、“零糖”社交、人机互动、性价比生活、懒系健康、释压崇拜、对抗失重不安、线下社交体力流失和重构多维附近。 2024-01-10 09:38:38 图说丨济南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调查结果出炉 ...http://psy.china.com.cn/node_1013912.html
3.2024中国老龄化与降国家评估报告(附下载)2024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附下载)行研资本 财经领域创作者 11.1513:58 关注 相关新闻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0App专享 专家“大咖”反哺家乡 十一年守护百姓健康 0App专享国外网友分享的同学们的白人午饭...嗯,很健康,我中国胃看不了一点 4660App专享 联合国糖尿病日:预防并发症 提升...http://finance.sina.cn/2024-11-15/detail-incwcqvq0204620.d.html
4.中国人降状况调查分析报告.docx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中国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康情况。下面我准备了中国人健康调查报告,希望关于您有帮助中国人健康调查报告篇 1第一部分 背景一调查目的与意义的协调发展。195919821992查;195919791991第 2页总共2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29933828.html
5.中国人降大数据报告: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 2025年)》等多项相关政策法规。 你对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了解多少 中国人健康大数据不容乐观,疾病总人口和发病率数据超乎你的想象。 70%中国人过劳死危险 76%白领亚健康 ...https://www.meipian.cn/2ruodt4z
1.中国人哪里不幸福?第一部《国民心理降报告》心理学文章但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不降反升,5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自杀死亡占到了所有自杀致死数的59%。 中国终于有了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报告》)中,分析了国民总体及部分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https://www.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46541
2.《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发布揭示中国人睡眠现状《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号召全民践行“118”健康睡眠理念,即“11点睡觉,睡够8小时”,树立健康睡眠理念,掌握睡眠主动权。报告显示,54.28%的国人认同这样的作息方式,越来越多的民众逐渐意识到睡眠作息的重要性。同时,“11点睡觉,睡够8小时”更多的是代表一种规律的作息习惯,坚持每天在同一时间睡觉、同一时间起床。http://www.zgsmyjh.org/nd.jsp?id=777
3.[研究]二〇二〇中国人心理状况权威揭秘[研究]二〇二〇中国人心理状况权威揭秘 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发布,同时发布的还有《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广东地区产业工人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https://thinktank.qianlong.com/2021/0302/5471200.shtml
4.心理降状况分析报告(精选10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报告(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报告1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https://www.ruiwen.com/baogao/6672858.html
5.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调查报告(通用6篇)通过阅读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清理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旨在理解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调查报告《关于小学生传统思想渗透教育的调查报告》。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20610083649_5168556.html
6.中国降调查报告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营养学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调查 (美)T·柯林·坎贝尔 博士 T·Colin Campell phD (美)托马斯·M·坎贝尔 Ⅱ Thomas M Campell Ⅱ 张宇晖 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美国康乃尔大学 英国牛津大学 20 年流行病学研究的颠峰之作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文版序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ks3-cn-beijing.ksyun.com/attachment/d6364375923eaa8520c647acd2b9784e
7.2021中国国人降状况及降趋势分析易观分析发布了《中国移动健康年度洞察2021》,其中对中国国人的健康现状和健康发展趋势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分析发现,当前国人在健康方面存在着饮食不健康现象显著、运动锻炼参与率偏低、肥胖、脱发、视力下降、皮肤差等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睡眠质量有待提高、焦虑现象普遍,年轻人心理压力更大等问题,以下是报告的详细情况...https://www.sgpjbg.com/info/26611.html
8.WHO《全球口腔降状况报告西太平洋地区区域报告》发布我院受邀参会新闻动...2023年6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口腔健康状况报告西太平洋地区区域报告》发布,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作为世卫组织预防牙医学科研与培训中心(WHOCC,CHN-26)受邀线上参加发布会,并首次分享了将中国口腔健康整合照护路径纳入到世界卫生组织老年整合照护路径当中的重要成果。 https://ss.bjmu.edu.cn/Html/News/Articles/5104.html
9.饮食调查报告13篇幼儿园时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期,这关系到儿童体格和神经发育。但4月8日中国下一代健康教育基金会与象印中国公司联合发布的《上海市3-6岁幼儿饮食及运动习惯现况调查报告》显示:上海仅有两成幼儿每天离开幼儿园后会进行体育运动,大部分幼儿每天的喝水量仅为1杯左右。 https://www.jy135.com/diaochabaogao/1342644.html
10.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9篇)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1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思想、学业等方面的责任都已转交给学校的老师,老师是孩子的“成长责任人”,学生的前途、未来与...https://www.pincai.com/article/3004189.htm
11.调研报告夕阳再晨关于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调研报告超半数老年人对于再就业的意向是不愿意甚至非常不愿意,理由基本是“安享晚年”与“身体状况不允许”,这部分老人平均年龄超过72岁,已处于高龄阶段,近50%的老年人身体状况是“不太健康”,有近半数的老年人经济状况较好,没有巨大的经济压力。这部分老年人的学历普遍偏低,大多集中在“小学及以下”和中专初中学历。另外...http://www.bjseeyoung.com/newsshow.asp?classID=5&id=357
12.中国人降五大改变近日,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美国最新疾病研究报告,他们在对1990年~2013年全球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20多年间,中国人健康问题主要发生了五大变化。 五大变化有喜有忧 这项名为《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系统分析》的报告,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完成。他们将1990年~2013年全球各地240种死因的死亡率进行研究...https://www.lifetimes.cn/article/9CaKrnJGH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