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礼记》
在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立命之本的封建古代,猫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它有一个其他家养动物比不得的技能,那就是捉老鼠。古人用猫来保护受田鼠破坏的农作物,而且古代还流传猫通灵性,有九条命,所以在古人的观念人之中,猫还有着神圣的特点,再加上猫能保护农作物的作用以及本身的外表就讨人喜爱,更加坚定了猫肉不能吃。
肉质酸柴,不宜人食
在粮食比较匮乏的古代,人们为何不吃猫肉,真的是因为迷信?其实名医李时珍早已给出了答案,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也曾经吃过猫肉,他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过他自己吃猫肉的经历。这位尝尽无数中药草的大医圣用了多种方法都无法改变猫肉的口感,还说道:“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古人吃过猫肉,但是吃过之后发现猫肉入口发酸,毫无鲜美可言,甚至说是极其难吃。李时珍也解释了猫肉为何不适合人食用。所以我国闻名于世的美食众多,都没有一类有用猫肉为食材的。
猫通灵性,敬而畏之
古代人对社会发展对认知,最根本可能就是从国家对农业经发展上来判断的,百姓丰衣足食,国家繁荣昌盛,如我们历史上的大唐盛世,那时百姓的幸福指数应该也算高的。但是不论是在那个朝代,没有什么科技一词的说法,我国古人都是有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的思想,很多发生的自然现象,比如洪灾,旱涝等等,都会被当作是上天对人间的惩罚,古代帝王尚且都还要祭天求神,让神明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的确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对很多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认知度有限,无法用知识去解释的事情,自然会用一些其他的说法去安抚人心。古人在对猫的敬畏之心表现的更是突出。在宋书《续墨客挥犀》中就曾记载了一个名为龚纪的人考进事,在发榜那天家里突然发生了怪事,母鸡不丁地打鸣,老鼠白天乱窜,家里的东西还都莫名其貌地自己移动了位置,就连家中的够都能自己戴帽子,唯独家中养的猫没有汾河异常。
龚纪一家吓坏了,便找了通灵的女巫,猫在见到女巫后竟然说了人话,没过两天龚纪就榜上有名,中了进士。由此看来古人认为猫生来九命,而且能通灵,能带来好运气,对猫都是以敬畏之心,更不会去吃猫肉。
食肉之性,高冷傲娇
古人不吃猫肉一是因为有人尝过,猫肉不好吃,还有就是封建迷信的思想。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到了我们现代社会,因为科技知识面的不断提高,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吃猫肉的原因。猫是食肉动物,无肉不欢,猫的食肉特性,让猫的肉质具有热性,但它跟同样食肉性但狗却完全不同。
多数人在小学课本里学过猫吃鱼的故事,看过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听过十二生肖的故事,传说猫本是同老鼠约好一起去参加报名十二生肖,可是第二天猫睡过头了,老鼠却早早地起了床,却没有叫醒猫,让猫耽误了争夺十二生肖的时辰,没能够排进十二生肖。从此以后猫和老鼠成为了不共戴天的死敌。虽然说这是传说中的说法,但是这正体现了猫具有的与生俱来的高傲个性还有惰性。
结语
清代黄汉在他的《猫苑》中曾写到:“我独爱吾猫,盖爱其有神之灵也,有仙之清修也,有佛之觉慧也;盖爱其有将之猛也,有官之德也,有王之威制也。”,他用极其夸张的言语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在古代,古人对猫的称呼以“姑”、“兄”、“奴”为名,这些都是对猫喜爱的尊称,古人称猫为“猫奴”是对猫的称呼。而现在我们用“猫奴”形容养宠物猫的人,也就是俗称的“铲屎官”。现在猫在我们现在人类社会上地位更高了,尤其是喜欢养猫咪的铲屎官们,在它们的生活上更是照顾的无微不至,将猫咪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更有很多高贵的猫咪甚至性格高冷傲娇,那些铲屎官们更是将它们奉为皇帝一般,自己家的孩子又可爱,又蠢萌,哪一个家长会去吃它们的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