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9年卫生部印发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到,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及早期筛查的一种医学行为、方法与过程。
2014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和卫生部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中同时提到了,其所定义的健康体检不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入职、入学、结婚等专项体检,这些专项体检等遵循《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等其他法规和标准。
健康体检的发展
根据目的,健康体检大体上分为年度健康体检和预防性健康体检两种类型,目前发达国家逐步向个性化健康体检发展。
1.年度健康体检
年度体检更侧重于疾病的筛查与干预效果的评价,而较少强调年龄、性别及风险因素。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年度体检只是作为健康管理体检的一个辅助性手段。
1913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年度体检的机构EHE(executivehealthexamsinternational),该机构足致力于通过每年1次的体检,早期发现疾病以及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选择的医学中心,也是美国目前最大的健康管理机构。1922年,美国医学会发表报告,倡导35岁以上成人应该进行每年1次的健康体检。1947年,美国医学会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针对“没有症状的人群”的年度全面体检被普遍接受。
2.预防性体检
着重强调健康体检的周期性,检后服务的频度和强度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分层等因素,其目的是为了早期筛查疾病的风险与警示信号,为后续的分层管理提供依据。
我国对预防性健康体检的认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规定“预防性健康检查是指对食品、饮用水生产经营人员、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有害作业人员、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在校学生等按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规定所进行的从业前、从业和就学期间的健康检查。”,并规定“全国预防性健康检查统一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性健康检查用表,包括从业人员健康检查表、有害作业人员健康检查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表和学生健康检查表。”可见,我国对预防性健康体检的认识更偏向于职业性健康体检,真正意义上的预防性健康体检还未兴起。
3.个性化健康体检
直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Collen等在凯撒(Kaiser)进行的一项长达7~16年对1万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跟踪观察研究,得出定期健康检查可以降低死亡率的结论,故于20世纪70年代,健康体检由单一的年度体检向个性化、定期纵向跟踪体检的趋势转变。1981年,在美国医师协会的倡导和支持下,个性化健康体检与跟踪管理服务逐渐代替了既往盛行的年度健康体检。
我国健康体检市场现状简介
我国健康体检目前的问题
1.体检套餐化,套餐划分缺乏分层的科学依据
我们在一份体检机构的报告中发现,该体检者不足三十岁,套餐中却包含了经颅多普勒检查,而该检查在《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有明确的循证医学依据,是对40岁以上有脑卒中风险的人群进行体检的项目,这种检查造成了公共卫生资源和经济上很大的浪费。
2.具体项目设置对比《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存在欠缺
在项目的具体设置方面,《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下简称“共识”)是众多体检机构参照的对象。“共识”包括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体检自测问卷和体检报告首页三部分内容,其采用了“1+X”的体系框架,“1”为基本体检项目,包括健康体检自测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体检报告首页等5个部分。“X”为备选项目,包括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筛查及健康体适能检查项目,其给出了每个专项检查的适宜人群和年龄范围。
图2: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目录(试行)
在此,我们选取了六家体检机构的体检报告与“共识“的必选项目做比对,其中包括两家大型三甲医院和四家较大型的专业体检机构,我们发现:
六份体检报告均未包含健康体检自测问卷,少部分体检机构包含了既往史和过敏史等问卷中的部分内容,并没有完整的问卷,而问卷是实现预防性体检和个性化体检的必要条件之一;
扣除三项女性特有体检项目和一项男性特有体检项目,“共识”必选项目余下65项中,六份体检报告均包含的项目有只有26条,部分项目实际开展的机构较少。
图3:必选项目实际应用情况
3.报告解读过度依赖数据,数据不严谨
现在,国内的体检报告大多聚焦于一些指标的高低,而这些数据指标只是体检者一个在“横断面”上的数据,如果不结合长期的身体状况检测和全面的分析,这些指标有时没法反应体检者的身体真实情况,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还有部分数据指标应用不严谨,如肿瘤标志物,美国癌症协会认为,肿瘤标记物主要是用于已经患有癌症的病人,而中国“共识”中也只是给特定的癌症风险人群推荐,但我们的发现的六份体检报告中都有这类指标。而这类指标在健康人中可能会出现不准确性,其数值的正常和异常有时会造成体检者错误的放心和过度的紧张。
4.体检后的健康管理缺乏持续性
体检只是一个手段,通过体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健康水平才是目的,体检后的健康管理才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虽然现在很多的体检报告首页中加入了各个指标的解释和针对异常指标提出的生活上的建议,但是这些都仅仅只是针对本次体检数据提出的,缺乏持续性。造成持续性缺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观健康管理意识的薄弱,很多人都只在体检的时候对个人健康重视,过后就忽略了个人健康管理,这也催生了一些健康管理公司的出现。
建议
1.完善家庭医生制度,通过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体检机构重视体检前的健康评估和体检后的健康管理工作,来实现体检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资料:
1.《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
2.赵楠,梁英,谭志军,等.中外健康体检项目比较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1):2135-214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