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初步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

一、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健康管理最早在美国兴起,随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积极效仿和实施健康管理。【1、2】健康管理研究与服务内容也由最初单一的健康体检与生活方式指导,发展到目前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如欧盟)全民健康促进战略规划的制定、个体或群体全面健康检测、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进入21世纪后,健康管理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兴起与发展【2、3】。

健康管理由健康体检发展而来,由健康保险推动而发展,由健康信息技术支撑而普及,由世人不断增长的健康物质和精神需求牵引而壮大,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4、5】。

二、国内外有关健康管理的概念表述

1.欧美学者有关健康管理概念的表述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healthriskfactors)进行全面检测、评估与有效干预的活动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善或改变健康服务的手段与产品提供以及与提高公众健康有效组织行为等方面的最小投入来获取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健康管理就是要将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给健康需求者,变被动的护理健康为主动的管理健康,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10-13】”

2.国内较早的健康管理概念表述

中国最早提出健康管理概念的是苏太洋先生,在其主编的《健康医学》一书中指出:“健康管理是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手段,调动全社会各个组织和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对群体和个体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达到维护、巩固、促进群体和个体健康的目的”【7】。

《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中关于健康管理的定义是:“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面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科学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14】。

《亚健康学》中关于健康管理的概念是:“按照现代健康理念与医学模式要求,采用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和经验,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手段,调动全社会各个组织和每个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对群体和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健康素质、身心状态、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警和跟踪干预管理,以达到维护、改善、促进群体和个体健康,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之目的”【15】。

3.国内外有关健康管理概念表述的比较

从欧美学者与中国学者有关健康管理定义或概念的表述比较中可以看出,“健康管理是对健康风险的检测、评估与干预控制过程”,以及通过管理学方法和手段“调动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回报”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只是欧美学者更加强调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产品的提供和效果评价,而中国学者则更加突出管理学、现代医学与信息学的融合与创新

1.健康观与健康概念/定义的表述:

古希腊人关于健康的最初认识与描述:“健康意味着(身体内)血液、黏液、黄胆液和黑胆汁四种液体达到平衡状态”。而医生的目标“就是通过饮食、休息、锻炼的手段和有限的几种药物来重建体液平衡”,恢复机体的健康状态【16】。尽管这种原始的健康观及健康描述是朴素和过于简单的,但已经散发着唯物主义的健康管理思想与理念。

传统消极的健康观及健康定义【17、18】:“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此定义既没有揭示出健康的本质与特性,也没有表达出人体生命过程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规律,因此对认识、评价与管理健康没有实际意义。

生物医学的健康观与健康定义表述【17、18】:从生物医学的角度看健康,会得出许许多多关于健康的定义或概念表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认为:“健康就是身体的良好状态”。这一观点尽管可以被大众普遍接受,但它却忽略了人体生命的特有属性以及健康的可测量性。其二认为:“健康是正常的功能活动”。这种观点只是把健康理解为正常的功能活动,而忽略了人体心理、精神的作用与影响。其三认为:“健康是人体检查数据的统计学正常值范围”。这是目前临床与保健医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定义。虽然该定义为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提供了一个可测量的、相对准确及量化概念,但其缺陷是忽视了健康的心理与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属性及评价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概念/定义的不断完善及表述【17、18】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首次提出三维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康宁(wellbeing)的完美状态”。1978年WHO有在召开的国际卫生保健大会上通过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健康概念的内涵,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的完好状态。”在《渥太华宪章》提出:“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1984年,在《保健大宪章》中进一步将健康概念表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完善了健康概念,指出: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

2.疾病概念的提出与表述:

所谓疾病是指“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19】”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查明一些症状常由一定的原因引起,该原因在人体内造成特定的病理改变,症状只是这些病理改变基础上出现的形态或功能的变化,该过程有一定的转归(痊愈、死亡、致残、致畸等),于是人们称这一过程为"疾病",对尚未查明原因者则称之为“综合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疾病名称有上万个,而且因为新的疾病还在不断的发现中,其名称会越来越多。分析目前人们关于疾病概念的认识,可以将其归纳为广义的疾病和狭义的疾病两大类。广义的疾病是针对健康而言,也就是说只要不符合健康的定义,就可以认为是有“病”了;狭义的疾病是根据疾病分类手册而言,也就是指具有一定诊断标准的、具体的疾病名称(包括综合征)。

3.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与表述

亚健康概念的产生背景与经过

既然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美状态。”基于上述关于健康和疾病(狭义)的认识,人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既不属于健康范围,也不满足疾病的诊断标准,而是处于两者之间,因此就有“第三状态”、“中间状态”、“过渡状态”、“灰色状态”等概念的诞生。由于处于两者之间者,已经偏离了健康状态。中国学者王育学经过10余年的研究与思考,于1996年4月10日将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这种非健康,又非疾病的“第三状态”、“中间状态”、“过渡状态”、“灰色状态”等统称为“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亚健康”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同【20、21】,并被新闻媒体广泛传播。但关于亚健康的内涵表述与确切定义一致存在争议与分歧。

亚健康概念的内涵与界定范围

亚健康的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初步认为其涉及的范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5、23】:身心上不适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导致的各种虚弱表现;微生态失衡状态(即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的各级生态组织,及其相应生态空间的相互依赖的动态生理性平衡状态发生了不平衡,则称之为亚健康,如果发生失调则为亚临床或临床状态);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但具体来说,其内涵和外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亚健康状态与健康状态的界定,亚健康状态与亚临床、临床前状态的关系及界定,亚健康状态与一些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亚健康状态的严重程度等。

4.健康体检的概念与表述:

所谓健康体检(或健康检查)是指“用于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与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及早期筛查的一种医学行为、方法与过程。健康体检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前提和基本手段”【24、25】。包括:定期性体检(干部保健体检、公务员体检、特殊职业年度体检等);鉴定性体检(入学、入职及特殊职业医学选拔等);预防性体检(健康保险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体检等);科研性体检(根据科研设计要求,对某些群体,某些项目进行的检查)【26】。

6.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及表述:广义的健康危险因素是指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或不良影响的、进而导致诸多疾病(主要是慢病)或伤残的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心理、社会环境及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等。而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指对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归因危险和通过基本的健康干预手段能够改变,并且在人群中比较容易测量的那些因素【28、29】。健康危险因素具有遗传性、潜在性、可变性、(多种危险因素)聚集性以及可测可控性等特点【30】。

9.生活方式及生活方式病的概念及表述: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涉及广泛的概念。对生活方式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认为: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衣、食、住、行、玩的方式。或者说,是人们对生活资料的支配或消费方式。而广义的解释是:生活方式是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和爱好,以及生活的目的、对生活的态度的总和【35】。概括地讲,生活方式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行为举止和思维定式及习惯。包括生活节奏、饮食与运动、睡眠及处事方式等。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所以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生活方式。另外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双重、双向性。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健康具有维护、改善与促进作用,从而能有效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生。而不良生活方式(既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加重人的精神心理负担;长期摄入或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会对人体产生慢性的、潜在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危害;影响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适应性;增加个体和某一群体对致病因素的敏感性。

生活方式病是指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良,以及社会的、经济的、精神的、文化的等各个方面的不良因素导致的躯体和心理疾病。由于生活方式病是现代文明的负面产物,故又称为现代文明病【35】。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于有效预防生活方式病和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0、36】。

10.行为的概念及表述:所谓行为一般是指可以被观察到的人体反应或个体赖以适应环境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包括摄食、防御、劳动、求偶等活动。行为概念的科学内涵有三层意义:其一:行为表示一种活动过程;其二,行为表示一个人当时所处的状态;其三,行为代表一个人所具有的某种活动特征或特性。人的行为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后天所处的环境因素、学习因素、文化与教育、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影响【35】。

与生活方式相类同,人的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也是双向性的。不良行为对健康具有负面及危害作用(包括:对自我健康的不利影响、对他人健康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环境健康的不良影响等);而文明优良的行为等健康具有促进、维护和改善作用(包括:促进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健康,延缓和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防止疾病的复发与恶化)。

11.健康干预的概念及表述:健康干预是指对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等危险因素以及导致的不良健康状态进行综合处置的医学措施与手段。包括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营养与运动干预、心理与精神干预、健康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就医指导等。健康干预是健康管理的关键所在,是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重点。由于健康危险因素的规范性、复杂性与聚集性,因此健康干预一般采取综合干预的策略【30、37】。

12.健康信息技术的概念及表述:用于支持健康信息的采集、存储、和交换的软件、硬件和基础设施的产品和系统,并构成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支撑平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总称,其目的是提升质量、减少差错和提高效率,从而改善人类健康的医学服务提供【38-41】。健康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实施中的应用与提升,是开展健康管理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支撑条件。

13.健康保险的概念及表述:用于抵御个体或群体疾病、伤残、意外伤害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精神损失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或保障性服务提供。其基本要素包括补偿被保险者治疗疾病和伤害的费用以及由次造成财产损失费用。健康保险的主要类型有: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4、11、14、42】

四、健康管理概念、学科体系及范畴

1.健康管理概念或定义的内涵与表述

目前国内外有关健康管理的定义或概念,由于不同的专业视角的局限性(如从公共卫生角度认为:健康管理就是找出健康的危险因素,然后进行连续监测和有效控制;从预防保健角度认为:健康管理就是通过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并做到早诊断及早治疗;从健康体检角度认为:健康管理是健康体检的延伸与扩展,健康体检加检后服务就等于健康管理;从疾病健康管理角度认为:健康管理说到底就是更加积极主动的疾病筛查与及时诊治。)。因此,无论在定义的表述、概念及内涵的界定上均存在明显的不足或不完整性,没有一个定义、概念能被普遍接受【4、5】。

健康管理的概念(定义)表述: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运用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概念内涵的要素与重点:健康管理是在健康管理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医学服务。健康管理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或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医务工作者。健康管理的客体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亚临床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健康管理的重点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子。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和金融保险。健康管理的公众理念是“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健康体检是基础、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2.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及学科范畴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内涵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健康信息技术以及与健康保险的结合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学科体系构架【2、3、4】

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学学科分类

从研究维度分:生理健康管理学、心理健康管理学、社会适应性健康管理学等;从研究层次分:宏观健康管理、微观健康管理;从研究主体分:慢病风险管理、生活方式管理、健康保险、社区健康管理及劳动生产力管理等。从研究主要内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等。

五、中国健康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我国开展健康管理的主要目标:

2.我国开展健康管理的主要任务:

构建一个新体系——即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学科与产业体系:包括国家健康研究体系、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健康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产品与技术研发体系、教育培训体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监测评估与管理控制体系、国人健康/亚健康评价指标与评估模型体系、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体系;

创建一批新平台——即研究构建一批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包括健康管理学科与理论研究平台、健康管理关键技术与特色产品研发平台、健康管理信息技术与网络服务支持平台、健康管理社区服务模式创新示范平台;

创建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包括医院/疗养院健康管理新模式、社区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新模式、新农合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新模式、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等。

打造首批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包括科研与培训基地、预防性体检与健康管理示范基地、产品研发与转化基地、社区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基地、疗养院与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基地、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健康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等。

培训造就一支健康管理专业队伍——包括科研、教学、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专家或专业团队。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健康管理学科与产业体系;

坚持需求牵引与产业推动相结合,以学术引领产业,以产业推动学术和学科发展;

坚持体系构建与功能重组相结合,构建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新模式和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新体系;

坚持技术标准与服务规范相结合,努力规范健康管理服务流程,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成果示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加大健康管理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的步伐,努力满足国人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坚持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吸收和利用各国先进的健康管理经验和技术,努力构建国际化的健康管理技术合作与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溯源.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1):8-12.

2.武留信.加快健康管理学学术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1):4-7.

3.白书忠.中国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2):67-70

5.武留信.中国健康产业论坛发展报告.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5):268-270

6.王宏广.发展医药科技建造医药强国—中国医药科技与产业竞争力国际比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383-387.

7.苏太阳.健康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8-112.

8.武留信,何丽云,李明等.第四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纪要.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2):93-94.

9.中国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国人个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课题申报指南,2008.

10.FulopN,AllenP,ClarkeA,etal:Issuesinstudyingtheorganizationanddeliveryofhealthservice.London:Routledge.Hunter,D.J.Brown.J.Areviewofhealthmanagementresearch.EuropeanJournalofPublicHealth,Vol.17,Supplement1,2007

11.ShiLY,SinghDA.DeliveringHealthCareinAmerica:asystemsapproach.JonesandBartlettPublishers.2008,198-370.

12.Toolkit,ElkGroveVillage,IL,AmericanCollegeofOccupationalandEnvironmentalMedicine,HealthandproductivityManagement[M]USA,2006,15.

13.AmericanCollegeofOccupationalandEnvironmentalMedicine,HealthandProductivityTermsandDefinitions[M],2008-01-13.

14.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55

15.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亚健康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7-167.

16.肯尼思﹒F﹒基普尔主编,张大庆主译.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9-10.

17.苏太阳.健康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20.

18.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亚健康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

19.王天芳.亚健康的研究现状及亚健康群体的健康管理策略.全国健康科技高层论坛大会文集.山东.烟台2008.

20.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概念.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3.

21.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1-2.

22.王天芳.亚健康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与思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0):871-872.

23.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4.苏太阳.健康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3.

25.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亚健康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9-84

26.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军队干部健康体检指南.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1-2.

27.吴友富.新编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10

28.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33-34

29.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5.

3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1):5-15

31.刘天鹏.健康状况评估.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0—108.

32.卢人玉.健康评估的概念.健康评估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33.武留信.科学评估规范管理.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3):129-131.

34.吴海云,潘平,何耀,等.国人肺癌发病危险评估方法.中华健康

管理学杂志,2007,1:30-33.

35.苏太阳.健康医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19-340.

36.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23-25.

37.刘力生.高血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71-1275

39.TheNationalAlliancefor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ReporttotheOfficeoftheNationalCoordinatorfor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onDefiningKey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TermsApril28,2008

41.KathleenLourde,LongTermCare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Inevitable,March2009.

42.陈君石,李明.个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华全科师

杂志,2005,1:30-32.

43.万刚.《中国现代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研究》.健康管理分册.北京.中

THE END
1.降体检主检报告撰写专家共识健康体检主检报告撰写专家共识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chief physician report for health checkup 作者:曾强;刘玉萍;刘佑韧;郑延松 作者地址: 来源出版物: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卷:14期:1 关键词:指南 健康体检 主检报告 摘要: 健康体检的需求日益增加。健康体检报告是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给受检者出具的医学文书。https://www.sinomed.ac.cn/article.do?ui=2020438812
2.《降体检主检报告撰写规范》(征求意见稿材料).pdf[6]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健康体检主检报告撰写专家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0,14(1) [7] 李静,郭清,朱玲等.健康体检质量控制指南[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6,10(4):258-264. 5 广西地方标准 《健康体检主检报告撰写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项目来源 根据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619/7162145063005123.shtm
3.降主检报告书写制度.docx国扫描全能王.国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健康主检报告书写制度一主检报告基本书写要求1报告首页要完整:包含体检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工 作单位身份证号码健康体检自测问卷发现健康危险因素包含 健康体检基本项目检测结果。2报告内容: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1493541.html
1.如何在临床实践指南中规范化推荐疾病诊断标准本文将围绕指南中诊断标准的类型、存在问题及规范化推荐流程等主题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我国指南中诊断标准推荐与应用的建议。 中文标题: 如何在临床实践指南中规范化推荐疾病诊断标准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4-11-18 简要介绍: 诊断标准作为临床实践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医生的诊疗...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show_article.do?id=026f81c00a048e7b
2.中医药循证研究再升级——我院成功创建中国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2024年11月16-1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第七届循证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医药核心指标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世界中联副秘书长徐春波等致辞。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俊华主持《2023中医药发展报告》发布仪式并做专题报告。我院科...https://www.cqszyy.com/dmk/info/1006/4535.htm
3.晋升全面评估:体检项目与自我评价撰写指南(2024版)体检科医生的晋升路径与学历和工作经验紧密相关。中专或大专毕业生初入行,获得医士职称后,通过执业医师考试,自动晋升为医师,这是初级职称。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本科或大专毕业生在从事医师工作四年或六年后,可参加主治医师考试,通过后晋升为主治医师,这是中级职称。对于硕士或本科毕业生,获得主治医师职称后,若具备五年...https://m.tijian8.com/post/266E61d2A033.html
4.大咖论道陈敏教授:医学影像行业标准的建立是推动降中国梦的...指南与共识是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医学影像领域相继发布了多项指南与共识,如《医学X线/CT检查操作规程》《PET/CT性能保障指南》等。这些指南与共识的制定,不仅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https://xs.sciconf.cn/NewsDetail/62017/6
5....学校工会组织开展降讲座和体检报告解读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职工“预防大于治疗”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管理意识,宣传普及预防和控制体重的相关知识,落实好《宁夏“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11月19日下午,学校工会联合后勤服务处组织开展了健康讲座和体检报告解读活动。 讲座现场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营养科张盛军主任围绕肥胖导致的慢性病预防、健康饮食、合理运...https://www.nxtc.edu.cn/info/1039/20483.htm
6.降体检主检报告撰写专家共识期刊健康体检主检报告撰写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分享 打印 摘要:健康体检的需求日益增加。健康体检报告是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给受检者出具的医学文书。其中的主检报告是针对受检者所有的体检结果和健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得出的体检结论与健康指导,主...https://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hjkglxzz202001013
7.主检报告一元化结论智能化撰写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健康体检主检报告撰写专家共识》提出,为形成关于主检报告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需遵循八大书写原则,特别是“一元论”原则。当前主检报告体检结论碎片化现象比较普遍,大多为各种阳性检查结果的罗列,结果间缺乏相应的逻辑关系,不利于科学准确地健康评估与健康指导,迫切需要探索智能化主检报告一元化结论撰写系统。本研究针对主检...https://rs.yiigle.com/cmaid/1479532
8.中国医大一院降体检中心主办2021年度辽宁省主检医师规范化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孙晓辉、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护士长李嘉、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主治医师刘奕婷,围绕《健康体检主检报告撰写专家共识》和工作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受到了业界同仁的一致好评,对加强我省主检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健康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我省健康体检质控...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72506
9.第四期全国降体检主检医师工作实务技能培训班1、健康体检质量控制基本标准 2、健康体检相关法律法规及纠纷案例分享 3、健康体检主检医师岗位职责与专业素养 4、健康体检报告的书写规范与解读技巧 5、防癌体检专家共识 6、重大阳性指征报告制度与管理方法 7、健康体检超声检查的质量控制与结论规范 8、肺部结节的鉴别与报告技巧 ...https://www.med66.com/yixuehuiyi/yufangbaojian/1811024588.shtml
10.我院成功举办降体检主检医师规范化培训会议主要围绕体检重要异常结果的管理和专家共识、主检医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主检报告的规范与质量控制、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健康管理、泌尿系统相关检查结果解读、肺内淋巴结的CT诊断、高血压的诊断与规范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展开交流分享,苏州各地的主检医师和健康管理同仁们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http://www.smh.cc/home2020/page/news/detail.html?id=2907
11.《降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2022)》发布,特别推荐开展肿瘤筛查等...2023年9月《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发表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2022)》。该共识以 2014版共识为基础,以健康管理创新理论和专科领域最新技术为学术指导,进一步完善了健康体检服务方案,涵盖体检项目推荐原则、体检项目使用建议、体检项目目录、检后管理服务等内容。共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和单位,...https://www.ammulifetech.com/informationd_774.html
12.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2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市健康体检质控中心组织健康体检领域专家主持或参与国家层面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国健康体检质量控制指南》和《健康体检主检报告撰写专家共识》等行业引领性规范的制定;出台具有上海特色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组合、健康体检主检报告撰写格式等行业指导性意见。通过质控督查,督促各健康体检机构不断规范自身行为,以...https://wsjkw.sh.gov.cn/rddbjydf/20200629/92f2f04250184d35b87286f2f89cda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