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这一教学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连大学医学院2006级口腔医学专科学生37名,2007级21名,2008级21名,男22名,女57名;年龄19~21岁。
1.2方法
《儿童口腔医学》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结合教研室制定的教学大纲,构建PBL教学法的问题(思考题或临床病例),设计调查问卷。
1.2.1分组
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每组6~8人,选出组长,起到导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每组设立一名记录员,对于针对病例讨论所提出的有效问题做以记录,为后面评分做依据。组长最后汇总小组的观点,制作多媒体参与答辩。
1.2.2教学进度安排
1.2.4总结评价
1.2.5问卷调查,对三届79名参与PBL教学活动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反映。
2结果
2.2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1.1%认为PBL较传统教学能提高自学能力,94.9%认为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89.9%认为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2.4%认为能增强同学间协调合作的能力,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这一结果说明PBL教学方式是大家很喜欢的。
3讨论
儿童口腔医学作为口腔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以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为对象,研究牙、牙列、牙合、颌及面部软组织等的形态和功能,诊断、治疗和预防口腔疾病及畸形的学科,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儿童口腔医学中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口腔医学病例的设计以教科书为基础,以书本内容为主线条,紧密结合临床儿童口腔医学常见病、多发病,收集病例资料。每一病例尽可能提供最详细的资料,知识的涵盖面不仅包括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同时包括行为科学领域和社会伦理问题领域。
口腔医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常见以及多发口腔疾病,例如口腔粘膜病、牙髓病以及牙根尖周病等,是一门应用性以及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必须要具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1]。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PBL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其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比较适合应用于口腔医学的教学中[1]。
一、PBL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口腔医学会涉及到很多的临床病例,这也正好适合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感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医学素养与能力等。在口腔医学教学中,我们也要合理地采用PBL教学法,以此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课前,学生也要根据教师所给的牙髓病病例以及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搜集资料,可以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图书馆翻阅图书与文献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在学生的资料收集完毕之后,就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7-8人[3]。在每个小组挑选出一个小组长,然后学生在课上以小组的形式对病例与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小组某一成员进行发言的时候,小组的其他成员要认真地倾听其回答,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或是对其发言进行补充,最后由小组组长对全体组员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总结出一个最终比较科学、合理的答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适当地指导与引导。
在小组讨论结束以后,每个组的组长将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发言,与此同时,班级的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质疑与补充。然后,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全班同学可以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点评,要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并且结合口腔内科临床,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答,以解除学生心里存在的疑惑,并且要总结在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口腔学知识,且要对牙髓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等进行梳理[3]。
二、教学效果分析
关键词:口腔医学;牙体牙髓病;临床教学
牙体牙髓病科是口腔医学的基础学科,临床实习是口腔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应予以高度重视,而牙体牙髓病科教学有其独特之处,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着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因材施教,培养合格人才。根据多年的带教体会,针对牙体牙髓病科的教学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水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经过正规的培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具备一定的教育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把一种牙体牙髓病的症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习兴趣【1】。教师要德才兼备,做好指导学生学习的榜样。带教老师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不断开拓,吸取新知识新理论,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牙体牙髓病科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性的潮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把握和体现这一时代脉搏。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对实习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人文讲座,开展社会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2】。首先使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做事思维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人共处,把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医学发展和进步【3】。
三、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对于实习医生来讲,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把实习医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作为构建医生职业特性的一部分,是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的手段。医患沟通是诊断的需要、是治疗的需要、是有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医患沟通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牙体牙髓病科的临床治疗一般需要患者复诊,操作过程复杂,许多患者对治牙有恐惧感,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大有人在,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让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治疗费用,预后情况,患者才能配合治疗。在牙体牙髓病实习阶段,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措施,深化的服务内涵,才能让患者满意。
四、临床实践方法的培养
(一)注重理论基础知识
临床实践是靠理论来指导的,只有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才能指导实践。当学生进行牙体牙髓病临床实习时,首先要把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地进行总结,重点突出,把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临床。例如,龋病的治疗,先让学生把龋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的知识掌握好,然后再进行治疗,这样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龋病的诊断及治疗要点,做好从学生向医生的转换。
(二)实践技能的训练
牙体牙髓病科是以临床实际操作为主的临床科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对于生产实习的学生,在为患者治疗前,应在离体牙上进行基础训练,一是训练操作技能,二是基本方法的正确培养。要在离体牙上进行操作,包括X线片的投照、各类洞形的制备、揭髓顶、根管预备、根管充填、充填术等,培养学生治疗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范要求,才能确保医疗安全,才能为患者服务好。同时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牙体牙髓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的思路、治疗方案的设计等。提高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圆满地完成临床实习任务。
(三)遵守规章制度,认真书写医疗文书
牙体牙髓病科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的实习过程重要贯穿始终,严格要求学生按上班的规章制度去做,培养他们严格自律的能力,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注意书写各项医疗文书,特别是病历的书写尤为重要,病历书写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检验,也是基本素质的体现。作为临床教师,应吧正确书写病历的格式教予学生,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定期进行病历讨论及专题讲座
在临床实习阶段,要进行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讨论总结经验,是临床实习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通过专题讲座,把牙体牙髓病的最新动态及新技术新疗法展示给同学们,使他们开拓视野不断进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增强临床工作应变能力。
(五)建立定期成绩考核制度
总之,牙体牙髓病的临床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运田,王德茹.浅谈提高口腔内科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6,17(3):185-186
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实、见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学生第3年在实习医院进行1年完全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一切医护活动,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满意的就诊量,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校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和实习生规章制度,建立由医院分管教学领导、科教科、临床科室专人负责的实习教学管理和监督小组,校院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和共同督促实习教学,定期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转科考核,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学校定期派资深教授到医院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和评价[12]。
韶关市妇幼保健院,广东韶关512000
关键词儿童;口腔医学;龋病;治疗需求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童口腔科收治的1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诊断、主诉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68例,女912例,年龄在1~16岁,平均(6.5±2.8)岁。患者就诊原因主要包括牙周病、牙周黏膜病、间隙保持、错颌畸形、牙外伤、健康检查、根尖周病、牙髓病、龋病及牙齿发育替换异常等。
1.2.2分类整理治疗需求按照患儿主诉、实际情况对患者治疗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包括错颌矫正、间隙管理、发育异常、牙齿萌出、龋病、牙外伤及牙髓根尖周病几类。针对无不适感,仅要求做常规口腔检查,并经检查确认健康状况良好的患儿,归于健康检查一类(包括做窝沟封闭者)。对于不能归于上述各类的患儿,归于“其他”类,包括色素失禁症、颌骨病变、牙齿色素沉着及外胚叶发育不全等。
1.3统计方法
将所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1病例基本情况
1800例患者中,男968例(53.7%),女912例(46.3%),年龄在1~16岁,平均(6.5±2.8)岁。患者的就诊原因分析,见表1。从表1可知,就诊原因最多的为龋病,其次为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在3、4岁组的就诊患儿中,有82.2%(300/365)的就诊原因都为牙髓病、龋病和根尖周病。
2.2龋病特征
635例因龋病就诊的患儿中,71.0%(451/635)为乳牙龋,29.0%(184/635)为恒牙龋。在≥6岁的患儿中,有68.8%(121/176)因恒牙龋而就诊,为≥6岁就诊患儿的20.0%(176/882)。根据龋病分类,深龋482例(75.9%)、中龋128例(20.2%),浅龋25例(3.9%)。
2.3根尖周病及牙髓病特征
577例因根尖周病和牙髓病就诊的患儿中,有54.9%(317/577)为牙髓炎,45.1%(260/577)为根尖周炎。91.3%(525/577)为乳牙,其中≤6岁患儿425例(81.0%);8.7%为恒牙(52/577),>6岁患儿18例(34.6%)。
2.4牙齿发育异常特征
在207例牙齿发育异常患儿中,以乳牙滞留最为多见(82.6%,171/207),多生牙(9.2%,19/207)次之,其他为釉质发育不全(3.9%,8/207)、畸形中央尖(1.4%,3/207)、畸形舌侧尖/窝(1.0%,2/207),弯曲牙、结合牙、融合牙、过大牙各1例。
2.5牙外伤特征
121例牙外伤患儿中,男79例(65.3%),女42例(34.7%),男性患儿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牙外伤中,以牙齿折断居多(62.8%,76/121),其次为牙齿移位(15.7%,19/121)、牙齿震荡(13.2%,16/121),全脱出6例,软组织损伤4例。
在该次调查中,≤6岁因龋病就诊的患儿中,有一半以上被确诊为SECC。通过询问患儿及其家长未及时就诊的原因时,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到年龄会换牙,不需要治疗,也有家长在发现问题后去医疗机构就诊过,但被医疗人员告知:换牙以后就好,年龄太小不能治或涂点药就可以,等等。这些情况反映出了我国儿童口腔医疗、保健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5]:①儿童家长的儿童口腔健康意识较为薄弱,有待提高;②我国儿童口腔治疗专科医师、护理人员均较为缺乏;③针对儿童口腔医疗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宣教。医务人员即便无法对患儿进行诊断、治疗,也应当向其家长告知尽早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免因自身专业技能有限而传递给病人错误的治疗信息或延误病人的治疗时机[6]。
目前,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初级儿童卫生保健网络体系,若能在该体系中加大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扩大儿童口腔健康检查的覆盖面,同时向儿童家长进行必要的儿童口腔疾病预防指导,让儿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并及时诊治口腔疾病,将能极大地减少儿童龋病的发生,全面提升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夏斌,秦满,韩烨,等.儿童口腔科门诊治疗需求特征分析及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92-96.
[2]夏胜瓯,张韶,王一帆.儿童口腔科诊疗感染控制存在的问题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3):575-576.
[3]王香玲.儿童口腔科应用4手操作的效益研究[J].中国校医,2012(2):136-137.
[4]马金兰,聂彬.儿童口腔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5):1010-1012.
[5]郑利光,潘钢,牛桂田.该院儿童口腔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4):275-277.
[6]袁林天,邢向辉,文玲英,等.儿童口腔科医生的基本素质和诊疗技巧[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6):351-352.
[7]王绍霞,于路.行为管理在儿童口腔科的应用30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2):2915-2916.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制三年,学生在校学年,期间到医院或义齿加工厂进行见习的困难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校内实训地建设,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训练,以提高临床技能。临床医学系现有口腔实训室一、实训室二、口腔治疗室和口腔铸造室,有40张技工桌、40个仿真头模、40个打磨机手机、一台综合治疗椅等,能保证每人一个工作台,为学生的训练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校内实训室设备较齐全,为集中训练提供了硬件支持,基本能满足学生训练的需要。
2修订教学计划,加强集中训练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质量普遍提高,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等问题仍然存在,教学计划的安排偏重于理论,为此根据国家高职高专培养模式要求,我们重构了实践性教学体系,将技能考核纳入学生考核成绩中。我们从2007级开始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第4学期加入五周的集中技能训练,对2007级、2008级和2009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三届学生进行了集中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训练中实行三级负责制
4训练内容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五周的技能训练共分为五个大项,二十个小项。
4.1口腔修复正畸部分包括全口义齿制作的五项:模型准备、牙托的制作、排列人工牙、蜡型的制作和全口义齿的完成;可摘局部义齿制作的六项:制取印模灌注模型、模型准备、弯制卡环(三臂卡环和间隙卡环)、制作蜡型、完成义齿制作、打磨抛光;弯制霍利保持器的两项:唇弓和卡环的弯制、塑料基托的制作。
4.2口腔解剖生理部分主要有雕刻石膏牙、雕刻蜡牙的练习。
4.3口腔外科部分包括口腔外科检查、模拟拔牙、阻滞麻醉的练习、手术操作的练习。
4.4口腔内科部分包括口腔内科检查、窝洞的制备、牙周检查、离体牙开髓充填练习、洁治术的练习、菌斑显示、一次性口腔器械盒的使用、病例分析。
4.5临床技能部分包括测量血压、氧气吸入、胸外按压。
5训练方法
5.2练习阶段在训练中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教师先对每一步骤进行规范化指导,然后学生对每一步骤均亲自进行反复练习,使技能操作的连贯性、协调性、正确性逐步提高,并能减少错误,对出现操作错误者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
5.2.1单项训练把连续的、难度较大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动作进行练习。如:将全口义齿的制作,分解为模型准备、牙合托的制作、排列人工牙、蜡型的制作和全口义齿的完成等。在单项训练阶段教师要耐心指导,及时纠正制作过程中的不足,为系统训练打基础。
5.3强化阶段在练习阶段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于训练的第5周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易出错、临床常用的项目进行强化训练,如全口义齿制作五项中的排列人工牙、蜡型的制作;可摘局部义齿制作六项中的弯制卡环;口腔外科部分的阻滞麻醉的练习;口腔内科中的窝洞的制备、洁治术的练习等。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操作达到准确、敏捷、灵活、连贯,熟练掌握技能操作程序,并能高质量完成训练过程。
6学生成绩的比较两届学生的考核成绩
上表显示三届学生中所有学生考核均及格,2009级学生中有一人成绩达到90分,2009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也最高,而2008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也高于2007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