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担当重任更需要强健体魄。定期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工作,准确掌握学生生长发育、机能形态、营养状况、疾病患病情况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进行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可以及时发现学校群体性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对社会、对家庭都意义重大。
一、学生体检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状况,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1X〕7号)、《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0号、卫生部令第1号)、《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卫医发〔201X〕37号)等有关文件和工作规范,要求在校学生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常规健康体检,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把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指数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观全面考核的指标。由于协调配合、经费等原因,自201X学年以来我区都没能启动此项工作。
二、工作建议
1、成立领导组织。区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在校学生健康体检工作。
2、明确责任和分工。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健康体检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学校校长做为学生体检工作第一责任人);区卫生局(疾控中心是经省级许可的学生健康体检机构)负责学生的健康体检、健康
评价、信息录入、汇总报告,并提出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每个学校要对新生入学建立健康档案,对在校学生每年进行体检,建档率要达到100%。学校要将学生健康档案纳入学校档案管理内容,将学生健康数据纳入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体格检查中发现学生有器质性疾病的,学校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做好复查和转诊治疗及矫治工作。
3、区政府将学生健康体检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每年拨付经费200万元,专项用于学生健康查体工作。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0一四年六月
附送:
关于中山陵的导游词3篇
关于中山陵的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朋友:
这里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名孙文,字逸仙,因1912年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尊称他为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中山陵墓址是由孙中山先生生前选定的。1925年3月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平面为一木铎形。表示唤醒民众及木铎警示的含义,又象征着中山先生精神如响亮钟声,响彻遐迩。陵墓在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奠基,1926年6月1日开工,1929年春天完工。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中山陵前的广场。
在这个半月型广场正南面的三层八角形石台上矗立着一尊三足双耳的紫铜宝鼎,重达万斤。是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在1933年秋捐赠的。鼎身外铸有中山大学校训智仁勇三字,鼎内立有一块六角形铜牌,刻有《孝经》全文,所以又称孝经鼎。
孝经鼎对面的这座四柱三楼檐的冲天式石坊名为博爱坊,在它正中的横额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镏金阴文,博爱一语出自唐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为之仁。
穿过博爱坊向前,我们来到的是长480米、宽近40米的墓道。墓道两侧种有两两对称的雪松、桧柏、银杏、红枫等树木,代替了古代陵墓前的石人石兽,寓意中山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
走过墓道,我们来到陵门前的平台。平台正北方为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单檐歇山顶的陵门,上盖蓝色琉璃瓦。陵门檐下的石额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陵门前有一对三米高的石狮,两侧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围墙相连,勾勒出自由钟的下端轮廓。
陵门后我们看到的是拱券式的碑亭。亭顶为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岗石砌成。中立花岗岩石碑,碑高
8.1米,碑座上有山海图案,碑身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颜体楷书镏金大字,为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所写。碑额上有阴刻的国民党党徽。突出了党葬这一最高规格的葬仪。
从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阶,每段设有一平台。上三下五计八段平台,其寓意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三民为:
民族、民权、民生;五权为:
立法、司法、监察、行政、考试五权。从博爱坊算起,共有392级台阶。意图让游人在攀登时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一总理的遗言。
走上台阶,我们便来到了祭堂。
祭堂两旁立有一对高达1
6米华表,上刻祥云纹饰,平台石栏后面东西各有一尊仿古铜鼎,为孙科一家敬赠。
祭堂为仿古代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为歇山重檐蓝琉璃瓦顶,在重檐正中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直额。檐下祭堂正面三个拱门的门楣上方从东到西分别刻有民族、民生、民权六个阳篆镏金字,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先生所书。
祭堂内用云南产大理石铺地。堂内四隐八显排列着12根巨大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础。四壁上部为人造石,下护壁为黑色大理石。东西护壁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书写的《建国大纲》的全文。祭堂内顶为斗式,正中藻井为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表现了一党专政之意。
祭堂的正中端置中山先生长袍马褂全身坐像,高
4.6米。孙中山先生端坐于太师椅上,双脚并拢,膝上摊着展开的长卷,双目凝视前方,表现出一位思想家的深沉与睿智。这尊雕像由法国籍波兰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造价150万法郎。石像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浮雕。南面为如抱赤子,东面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西面是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北面是国会授印。白玉的坐像在黑色大理石的衬托下,更加显得高洁。
墓室外门是两扇铜质大门,外门横额上刻浩气长存。第二道是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为天穹状半球形封闭建筑,直径18米,高11米,顶呈天穹状,上用马赛克镶成的国民党党徽图案。四壁米色大理石贴面。墓室正中的圆形大理石石圹,直径
3.9米,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圹深
1.6米,圹内棺座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着中山装的汉白玉卧像。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孙先生逝世之初在水晶棺中形象而做。
卧像下五米处为墓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安放在穴中央楠木棺座上。自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后,从未被打开、移动过。
61年国务院把中山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5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