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家具生产企业木加工车间内有油漆木制件的砂、抛、磨加工等工序,车间内有有机溶剂和废弃的油漆桶等。车间的除尘净化系统采用反吹布袋除尘器。因新增了设备并扩大了生产规模,致使车间内粉尘浓度超标。为了治理车间内粉尘污染,将布袋除尘器由原有的4套增加到8套,车间内木粉尘浓度经处理后小于10mg/m3。2008年7月5日9时20分,除尘净化系统3号除尘器内发生燃爆着火,并瞬间引起4号除尘器内燃爆着火,造成燃爆点周边20m范围内部分厂房和设施损坏。由于燃爆区域内当时无人,未造成人员伤亡。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每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7题为多选题):
1.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木粉尘属于()。A.无机性粉尘B.有机性粉尘C.混合性粉尘D.二次扬尘E.次生粉尘
2.该企业木加工车间除尘净化系统采用的除尘净化方法是()。A.湿式除尘法B.静电除尘法C.吸附净化除尘法D.袋式过滤除尘法E.旋风除尘法
3.根据《火灾分类》(GB4968-1985),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划分,此次事故属于()。A.A类火灾B.B类火灾C.C类火灾D.D类火灾E.E类火灾
4.为预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该企业可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有()。A.布袋除尘系统采用防静电过滤材料B.除尘仓间采用隔爆设计C.定期开展防火防爆演练D.执行明火作业审批制度E.增加除尘器布袋清灰频次
6.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该企业存在的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A.木粉尘B.油漆木制件砂、抛、磨过程中的噪声C.作业环境不良D.高温物质E.使用的有机溶剂和废弃油漆桶内的油漆等挥发的有机气体
7.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可能包括()。A.除尘器内粉尘浓度达到爆炸极限C.除尘管道内含尘气体流速过大E.除尘器内含尘气体湿度太大B.车间气温太高D.含尘气体中混有金属颗粒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每题2分,1~3题为单选题,4~8题为多选题):
1.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该起事故属于()。A.一般事故B.较大事故C.重大事故D.特大事故E.特别重大事故
3.该起火灾爆炸事故的点火源是()。A.明火B.静电放电C.高温烘烤D.油品含有的杂质E.接地不良的罐体
4.预防此类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A.控制油品输入流速,防止喷溅B.保证罐体可靠接地C.加强管理和培训D.重新安装液位计E.增加消防水池
5.油罐内发生火灾时,可以选用的灭火剂包括()。A.直流水B.泡沫C.开花水D.二氧化碳E.干粉
7.上述案例中,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包括()A.报警C.灭火E.抚恤伤亡人员B.疏散人员D.追究事故责任
8.事故发生后,该企业支出的下列费用中,属于安全投入的包括()A.事故善后处理费用B.安全技术培训费用C.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费用D.完善现场设备、设施的标志和标识费用E.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编制费用
模拟事故:甲石化厂液化石油气球罐发生严重泄漏,泄漏的液化石油气对相邻化工厂和行人造成威胁,如发生爆炸会造成供电线路和市政供水管道损坏。
演练地点:甲石化厂厂区内。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2分):
1.此次应急救援演练为哪种类型的演练?
2.说明此次应急救援演练现场应采取哪些应息措施。
3.说明此类事故的应急恢复阶段应做的主要工作。
4.指出此次应急救援演练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
四、D电厂有2台200MW汽轮发电机组,主设备包括发电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附属子系统包括启动锅炉系统、燃煤卸车输送系统、点火及助燃系统、发电机冷却系统等。启动锅炉系统有2台额定蒸发量29t/h、工作压力2.6MPa的启动锅炉。点火及助燃系统有2个单罐储量500t的柴油储罐,各存柴油200t.发电机冷却系统的制氢站有5个单罐容积为20m3、最高工作压力为1.2MPa的储氢罐。燃煤卸车输送系统有燃煤运输火车、火车卸车翻车机、车皮夹固装置、胶带输送机、煤斗等。用电设备使用380V动力电源。火车车皮挂钩、摘钩作业,由人工操作。作业场所实行定时巡检制度。
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指出该厂燃煤卸车输送系统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其存在的环节或场所。
2.指出上述场景中包括哪些特种设备。
3.提出上述油罐焊接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
4.筒述防止此类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安全管理措施。
五、E钢铁公司棒材厂的加热炉使用煤气为燃料。2008年4月9日8时,棒材厂l号加热炉停产检修,更换煤气阀组后面的补偿器。11时更换完补偿器后,由工长甲负责组织引煤气。按照引气操作程序,先用氮气对加热炉进行吹扫置换,经检测合格后才能引煤气点火。工长甲让维修工乙和丙两人去开阀组后面的截止阀,两人合力未能打开。乙取来一个铁制板手。11时35分,乙在松动截止阀的紧固螺栓时,扳手与螺栓撞击产生了火花,遇到泄漏的煤气着火。工长甲在现场立即拿灭火器灭火,但由于火势太大无法扑灭,现场火势迅速蔓延并发生爆炸,乙当场死亡,丙被烧伤。甲手足无措,带着丙慌忙离开现场并赶赴医院。事故后调查发现,由于阀组前球阀密封不严,煤气从密封处泄漏,扩散到截止阀处。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设备损失500万元,处理事故和现场抢救费用30万元,停产损失300万元,丙住院治疗费80万元,支付乙家属抚恤金25万元,丙歇工工资3万元,事故罚款15万元,补充新员工培训费1万元。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计算此次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2.指出甲、乙、丙3人在操作过程中和事故处置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3.指出本案中E钢铁公司棒材厂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不足。
4.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E钢铁公司棒材厂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答案:
一、1.B2.D3.A4.AB5.CDE6.BCD7.ABD
二、1.A2.A3.B4.AB5.DE6.ABE7.ABC8.CD
三、1.答:应急演练的类型: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此次应急演练的类型为功能演练。
2.答:在进行演练策划时,就要考虑对演练现场可能出现意外事故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主要包括:
(l)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保护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扩大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3.答:应急恢复从应急救援工作结束时开始,包括:
首先应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立即进行的恢复工作包括:
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
短期恢复的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出现新的紧急情况。
长期恢复的工作为厂区重建和受影响区域的重新规划和发展。在长期恢复工作中,应吸取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4.答:此次应急救援演练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
(2)未进行应急救援演练策划;
(3)负责人未向其它部门报告事故;
(4)未通知受威胁的相邻化工厂;
(5)未控制和疏散周边行人和群众。
(6)未安排进行应急演练效果的评估和提交书面报告事宜。
四、1.答:燃煤卸车输送系统的燃煤运输火车、火车卸车翻车机、车皮夹固装置、胶带输送机、煤斗等,用电设备使用380V动力电源。火车车皮挂钩、摘钩作业,由人工操作。作业场所实行定时巡检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环节或场所
其它爆炸(煤尘爆炸)胶带输送机、卸车翻车机、煤斗
车辆伤害车皮夹固装置、燃煤运输火车
机械伤害卸车翻车机
高处坠落卸车翻车机
触电卸车翻车机、胶带输送机、煤斗
物体打击煤斗
2.答:特种设备包括:
锅炉类:启动锅炉、发电锅炉
压力容器类:柴油储罐、储氢罐
3.答:油罐焊接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
(1)固定动火区:为使焊补工作集中,便于加强管理,厂里和车间内划定固定动火区。凡可拆卸并有条件移动到固定动火区焊补的物件,必须移至固定动火区内焊补,从而减少在防爆车间或厂房内的动火工作。
(2)实行可靠隔绝:要先停止油罐及或管道的工作,然后采取可靠的隔绝措施,使要检修、焊补的部分与其他设备完全隔绝,以保证可燃物料等不能扩散到焊补设备及其周围。
(3)实行彻底置换:做好隔绝工作之后,油罐本身必须排尽物料,把容器及管道内的可燃性或有毒性介质彻底置换。在置换过程中要不断地取样分析,直至容器管道内的可燃、有毒物质含量符合安全要求。
(4)正确清洗容器容器及管道置换处理后,其内外都必须仔细清洗。
(5)焊接作业前进行动火分析,并对油罐及周围环境气体成分进行取样分析。
(6)焊补前打开容器的各类孔洞(清洁孔、料孔等),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
4.答:(1)必须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3)在作业点周围10m以内应停止其他用火工作,易燃易爆物品应移到安全场所。
(4)工作场所应有足够的照明,手提行灯应采用12V安全电压,并有完好的保护罩。
(5)在禁火区内动火作业以及在容器与管道内进行焊补作业时,必须设监护人。监护的目的是保证安全措施的认真执行。监护人应由有经验的人员担任。监护人应明确职责、坚守岗位。
(6)进入容器或管道进行焊补作业时,触电的危险性最大,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用电的规定,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五、1.答:直接经济损失包括:设备损失500万元、处理事故和现场抢救费用30万元、丙住院治疗费80万元、丙歇工工资3万元、支付乙家属抚恤金25万元、事故罚款15万元。直接经济损失:500+30+80+3+25+15=653万元
间接经济损失包括:停产损失300万元、补充新员工培训费1万元。间接经济损失:300+1=301万元
维修工乙、丙不当之处:(1)作业时未有煤气防护人员在场监护;(2)使用了能产生火星的工具;(3)未备有防毒器具及消防器材。
4.答:应采取的安全措施:(1)建立、健全、落实安全责任制;(2)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3)加强对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4)加强应急培训,提高职工应急能力;(5)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6)加强对安全设施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