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卖鸡汤的老师傅伊面飘香鸡2024-06-2900:07北京
上周末写了篇玉米价格的报告,发出来吧。
季度层面,2023年国际国内玉米供需关系阶段性宽松,玉米价格波动下行,将导致玉米种植面积下降,将有力支持2024四季度及2025年一季度玉米价格的相对强势。
月度层面,期货与现货价格或有差异。期货上,期货流动性高,更多反映预期的供求关系,在玉米种植面积下降预期下,同时叠加天气炒作因素,向上弹性更大。现货上,三季度玉米青黄不接,支撑价格温和企稳。
玉米作为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春季播种、夏季生长、秋季成熟,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强,决定其供给具有季节性强、年度调整的特征。
玉米加工产业链方面,上游是育种、种植和采收,玉米生态适应性强,南北地域分布广,其中东北与华北地区作为主要种植区域,两者合计产量占全国七成以上;中游加工产出多样,既有粗加工产出饲料和鲜食玉米,又可深加工产出玉米淀粉、玉米油、燃料乙醇等;下游消费包括养殖、食用、医疗等,其中养殖需求占比超六成。
2022年我国玉米需求量29782万吨,略高于同期玉米产量。参考专家预计,未来国内饲料玉米需求仍将保持每年2%~3%的增长速度,短期变化较小。不过考虑到玉米作为大宗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需求少许变动也会对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仍具备较高研究价值。
饲用需求是玉米第一大需求,占到玉米用量60%以上,而细分上猪饲料、禽类饲料大致分别占到饲料需求的45%和40%,前者需求量年内大概率企稳、季度性走强;后者则处于需求下行期,还需等待。
猪饲料方面,一度是玉米需求的拉动因素,同时也通过影响政策刺激了玉米种植,表现为:(1)2020年以来,受疫情以及非洲猪瘟后畜禽产能恢复,一定程度拉动对饲用玉米的需求;(2)政策上,为保供应,“稳口粮、稳大豆、扩玉米”的指导原则,在过去几年刺激了种植面积波动增加。不过2021年能繁母猪存量已恢复至2015年以来的新高,生猪养殖行业性亏损加剧,逐渐导致生猪规模下滑、需求减少,也对玉米价格造成压制。
年度数据上,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3422万头,同比减少1834万头,减幅4.1%;季环比减少807万头,减幅1.8%,生猪养殖规模下降步伐边际减缓。年内数据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作为前瞻指标的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5月末3996万头,环比4月末3986万头有所提升,环比+0.25%。猪价表现上,2024年5月以来,猪价明显走强,自繁自养和外购仔猪养殖均已实现盈利,个人认为既有年内猪价波动小周期影响,也有存栏下降见底的因素,支持生猪饲用玉米需求的企稳回暖。
禽类饲料方面,我们以主要养殖品种肉鸡为例,根据农业农村部及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2023年肉鸡(包括白羽、黄羽和小型白羽肉鸡)总出栏数量130.22亿只,较2022年增加11.65亿只,增幅9.83%。而2024年,受引种量下降、毛鸡养殖亏损影响,农户养殖积极性或并不高:(1)据钢联统计,2024年5月祖代引种及自繁更新量在14.25万套,环比-5.63%;(2)截至2024年6月21日,白羽肉鸡主产区平均价为7.17元/公斤,周环比+2.28%;毛鸡养殖利润-3.01元/羽。
2024年上半年饲料需求低于去年,但伴随5月后生猪利润持续走高,生猪存栏有望缓升,加之7-8月是传统饲料需求旺季,年内饲料对玉米的需求量有望温和回升。
工业用玉米需求方面,一半用于淀粉深加工,其次用于酒精的生产。我们参考2021年深加工行业玉米消费量结构,大致为:玉米淀粉及淀粉糖55%、酒精26%、味精7%、赖氨酸7%、柠檬酸3%、其他2%。考虑到当前(2024.6)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等地的玉米淀粉、玉米制乙醇利润皆为负值,中短期需求前景不太乐观。
替代品对玉米的需求替代,主要表现为玉米相对价格高位时,国内的小麦和稻谷,进口的高粱、大麦会对玉米消费形成部分替代,反过来压制玉米价格。以小麦为例,当玉米小麦两者价差在正负100以内之时,猪企更倾向于用小麦作为饲料原料。
个人认为,国内冬小麦、春小麦分别在4月至6月、7月至9月收获,都处于玉米旧作售粮基本结束到当季玉米收获之前,也就是小麦与玉米主要供给时段并未重合。此阶段玉米自身供给相对偏紧,价格比较坚挺,而小麦大量上市作为外因,会部分替代玉米的饲料需求,对玉米价格造成压力,但缺乏内外因共振,一般冲击幅度不会太大。
数据层面,回顾2023年的情况,可以发现两者价格有趋同特征,但玉米价格整体波动小于小麦,且在小麦大量上市阶段,玉米价格受冲击较小,且对小麦价格起到反向托举的效果。
需求总结:目前来看饲料需求下半年温和回暖,但短期空间不大。同时考虑到国内经济压力及工业消费的疲软,我们认为整体需求可能同比持平。
产量上,根据统计局数据,2023年国内玉米产量达到28884.2万吨(约合2.89亿吨),同比增长4.2%,产量创历史新高水平,2013-2023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2%。同时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累计进口玉米2714万吨,同比增加652万吨,增长32%。整体来看,玉米国内供给为主,进口占比约8.6%。
结构上,我们从生产、库存、进口三个维度分析。
国内方面,基本自给自足,产量稳中有升,单产仍有提升潜力。
种植面积上,2021年以来,受政策鼓励及玉米价格上涨影响,种植面积有所扩张,2023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达4422万公顷(6.63亿亩),同比增长2.67%。
单产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3年间,中国玉米单位面积产量401.06公斤/亩波动增长到435.47公斤/亩(6.53吨/公顷),近10年间增长了8.58%,年均复合增长率约0.83%。
我国玉米单产整体呈上行趋势,但与美国玉米单产11.07吨/公顷还有加大差距,若国内转基因玉米种植推广顺利,中远期玉米单产仍有较大提升潜力。
气候威胁方面,国际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会对全球玉米生长造成一定影响,但不大;国内影响也整体可控。其中厄尔尼诺多在北半球冬季出现,主要影响南半球玉米主产国,且多为增产,其中巴西、阿根廷、单产在厄尔尼诺年份平均增幅分别为7.28%、13.37%,影响偏正面;而拉尼娜峰值通常出现在北半球秋冬季节,对我国夏季主产区的单产影响不会特别明显,主要影响南美玉米生长,尤其是阿根廷,会一定程度冲击进口,但考虑到玉米进口占比不到10%且进口比重更高的巴西受影响较小,因此整体影响可控。国内维度,6月为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种植期,需要观察旱情等气候灾害的影响,但结合历年表现看,总体影响不大,权重小于种植面积变化。
库存主要满足玉米种植期的下游消费需求,从全国深加工企业玉米库存历年走势看,通常3月底或4月初达到库存高点,10月、11月触底回升。库存多少,直接影响玉米种植期间的价格走势。
回顾库消比数据,国家在2008年以来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大幅提高,玉米库消比在2015年达到118.92%。2016年,我国取消临储政策,我国玉米的库消比此后逐年下降。2020年,我国玉米库消比为37.11%,库存压力已得到有效缓解,有力支撑了2020年之后的玉米价格走强。在经历2021/2022年玉米产量连续增长之后,国内玉米库消比上行明显,这也是压制2023年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
不过我们认为库消比总体位置不算很高,2024/25年度小幅下降,有助于对玉米价格起到托而不举的效果。根据USDA玉米6月供需报告,中国2023/24年度库消比约为68.68%,同时预测2024/25年度中国玉米产量2.92亿吨,国内消费量3.13亿吨,期末库存2.12亿吨,库消比68.00%,库消比略有下降。
进口方面,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累计进口玉米2714万吨,同比增加652万吨,增长32%。分国别看,从巴西进口1281万吨,占比47%;从美国进口714万吨,占比26%;从乌克兰进口553万吨,占比20%。上述三国合计占比93%。对比南北半球玉米种植季节差异,巴西位于南半球,其玉米收获期正好对应我国玉米种植期,可配合国内玉米库存很好解决供给缺口。
2023年全球玉米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12.281亿吨,导致2023年国际玉米到港税后价平均为2447元/吨(农业农村部数据),国内玉米到港价平均为2847元/吨,国外玉米全年价格均低于国内价格。
我们参考国际组织意见,2024年6月USDA报告全球玉米产量或将低于去年,24/25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期12.205亿吨,同比略下滑0.6%,减产幅度小,可确保进口供给的相对充足,对国内玉米价格影响偏负面。
供给总结:综合来看,生产上,按对总产量的影响大小排序,种植面积(政策引导+价格刺激)>玉米单产(技术支持,较平稳)>气候因素(地区差异,综合影响小),而由于2023年玉米种植收益较低,预计华北部分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因此国内2024/25期间玉米产量将有所回落。至于库存和进口上,前者更多起到价格支撑作用,而进口压力应略小于2023年,供给压力少许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