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28项指标!河北发布医疗质量改进提升工作方案
■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医疗机构制订符合实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救方案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由心内、急诊、检验、护理、影像等专业组成的急性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技术团队,定期开展规范化培训,畅通救治绿色通道,配齐配足急救药品和设备设施,确保急性STEMI患者发病12小时内能够得到规范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静脉溶栓治疗。不具备PCI能力的医院,要与具备PCI能力的医院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完善急救转诊方案及流程,确保及早启动转运PCI、院内溶栓加转运PCI早期再灌注治疗。
■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提高急性肺栓塞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率
医疗机构执行《中国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加强呼吸内科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救治,重点提高急性肺栓塞患者住院期间抗凝治疗率。
■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脏复苏成功率
医疗机构落实《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加强急诊科建设管理,建立急诊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内部验证程序,按季度进行数据分析、反馈,持续改进和提高急诊专业质量控制水平。强化全员“三基三严”训练,夯实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脏复苏成功率。
■提高肿瘤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率
医疗机构要制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工作制度和标准化操作流程,成立肿瘤MDT工作委员会,对全院肿瘤MDT进行监督、管理、评估和反馈。成立肿瘤MDT专家团队,制定有针对性培训计划,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宣教,严格执行肿瘤诊疗规范、专家共识和指南要求,不断提高肿瘤MDT规范化诊疗水平和效率。建立肿瘤MDT病例数据库,重点建立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重点肿瘤单病种诊疗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肿瘤MDT效果评估,不断提高肿瘤MDT质量。重点加强非肿瘤专业临床科室诊疗肿瘤疾病管理,对肿瘤患者特别是初诊患者治疗前进行临床TNM分期评估,开展MDT。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肿瘤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激励约束机制,将目标改进情况纳入科室、医务人员绩效管理。
■提高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危险分层的比率
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制订规范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治流程和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由心内、急诊、检验、护理、影像等专业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定期开展风险评估技能培训,提高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危险分层的比率,提升疾病风险评估能力。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
■提高患者入院24小时内营养风险筛查率
■提高内镜下消化道肿瘤早期检出率
■提高住院患者早期康复介入率
医疗机构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要求,建立住院患者康复介入管理机制,制订完善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康复医学专业质量安全管理,组织开展规范化康复技能培训,提升康复服务质量。强化医务人员和患者健康教育,推行康复治疗师入科进病房到床旁开展康复治疗制度,重点针对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住院患者实施早期规范化康复,有效避免或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提高橡皮障隔离术在根管治疗中使用率
医疗机构落实口腔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制订完善根管治疗操作规程,规范根管治疗行为,重点提升橡皮障隔离术在根管治疗中使用。
■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提高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
医疗机构严格落实《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要求,完善院、科两级病案管理工作制度,发挥医疗机构病案管理委员会作用,制订实施病案首页规范化填报技术指南,进一步明确主要诊断选择和ICD编码原则等。加强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数据分析,定期开展规范化填报、质量监测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准确填写主要诊断和编码的能力。
■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
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要求,健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和预警制度,成立由医务、护理、院感、各临床科室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实行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分级分类管理。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持续提高医务人员识别与防范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及完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监测及评价机制,鼓励医务人员主动发现和报告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营造非惩罚性文化氛围。
■提高健康体检重要异常结果随访率
体检机构落实《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健康体检中心管理规范(试行)》《河北省健康体检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20年版)》等要求,制订重要异常结果管理制度,明确随访流程,指定专人负责,严格分类管理,及时登记报告,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受检者配合做好随访工作。
■提高临床检验项目室间质评参评率
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实行临床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按要求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GB/20032301-T-361)执行。
■提高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参评率
医疗机构严格遵循《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完善病理科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点提升免疫组化染色室间质评参评率。
■提高超声诊断与病理、临床诊断符合率
医疗机构严格遵循超声医学临床技术规范,强化超声技术技能培训,建立超声专业临床随访机制,改进超声诊断质量,提高超声诊断与病理、临床诊断符合率。
■提高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率
充分发挥核酸检测实验室效用,推进核酸检测应用,构建常态化呼吸道传染病精准防控体系,提高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率,指导临床诊疗和用药,切实落实“四早”要求。
■提高脑死亡判定自主呼吸激发试验(AT)完成率
■提高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
医疗机构遵循《医疗机构血液透析管理规范》《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等要求,强化肾病专业和血液透析室质量管理控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规范血液透析行为,重点提升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
■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
医疗机构严格落实《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和有关诊疗规范,完善产妇分娩安全管理及并发症预防管理制度,建立由产科、新生儿科、医务、护理等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教育,提升医务人员防范治疗并发症能力。规范分娩前评估和核查,做好孕妇孕期管理和健康教育,引导孕产妇科学选择分娩方式。
■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
医疗机构按照“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原则,完善静脉输液治疗管理工作制度,建立由药事、医务、临床等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动态调整本机构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病种清单,建立优化给药途径激励约束机制,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和处方审核,强化人员培训,促进医务人员科学选择给药方式,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率。优化药品供应机制,保障常用药物口服、外用等剂型的合理供应。
■降低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发症发生率
■降低乳房再造手术部位感染率
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度,加强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培训,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重点降低乳房再造手术部位感染率。
■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
河北日报客户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冀网文【2021】18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