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体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院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重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2.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求:体现以中医为主方向,能提供原始资料,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得到落实。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有发展“治未病”服务的内容,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3.医院年度工作计划(3年)
4.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
要求:制度完善、系统,单独列出。
5.科室综合考核目标、绩效工资管理、科室分配方案
要求: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指标并且实施落实,绩效工资管理,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情况的考核结果体现在科室分配方案中。
6.中医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及制度
要求: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或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确定的对口支援单位,有具体的鼓励措施,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业务指导。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人员交流等中医对口支援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建立中医药视频平台,能参加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召开的视频会议、开展交流、培训与会诊等工作
第二章队伍建设
1、各科人员配备情况
要求:中医药人员占60%
2、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
要求: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及继承人选拔与激励机制
要求:医院有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及继承人选拔与激励机制,并组织实施。
4、师承教育计划和具体措施。
要求:开展师承教育,制定师承教育计划和具体措施。
5、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计划及制度
要求:根据《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定期考核内容》要求,开展以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基”培训。
6、中医药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
要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并获得规定学分的比例达到100%。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
7、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
要求:建立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考评记录完整,考评有中医药内容。
第三章临床科室建设
1、医院临床科室列表
要求:临床科室≥5个(内科、外科等),医技科室≥3个,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符合规定,不得有神经科(中心)、神经内科(中心)、消化科(中心)、风湿免疫科(中心)、免疫科(中心)、泌尿科(中心)等名称。外科二级分科应命名为外一、外二、外三……,不得出现其他命名。医院不得张挂不符合规定的荣誉称号。
2、门诊、急诊、病房设置、设施清单
3、各科人员结构表
要求:人员结构合理,科室主任、护士长、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学术继承人配备满足科室建设与管理的需要。
4、各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清单
5、各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要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科室制定至少3个以上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体现医院本科室临床实际和特色,诊疗方案基本要素(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齐全。
6、各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分析报告、年度总结、评估报告、优化方案。
要求: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总结、分析、评估到位,优化方案可行。
7、各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表单、定期统计分析报告
要求:医院至少3个以上科室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并制定实施方案。医师掌握本专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8、中医病历每月检查记录
9、门诊处方每月检查记录
要求:门诊用药合理配伍,符合联合用药原则。门诊中成药使用剂量、用法正确。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门诊处方中,
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人次的比例≥50%。
10、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急危重症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
要求: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对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急危重症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科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必须100%掌握。
11、医院中医诊疗设备清单
要求:中医诊疗设备配置达8类,20种,设备正常使用,至少分属3个科室
12、医院开展的中医诊疗项目清单
要求: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40种。
13、各科采用非药物治疗门诊人次表
要求: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
14、开设中医综合治疗室科室名单
要求: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的科室数不低于开设病房的临床科室总数的50%,门诊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