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眼里的平阳教育逐梦路75岁的我与“70岁”的平阳教育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掀起的“扫盲”学习浪潮,到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引入校园,再到目前“互联网+”智慧教育形式的普及,70年来,平阳县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在70年的教育发展浪潮中,教师是最直接的见证者。

教室是破旧房子课程是简易版语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国家到地方,城市到农村,百废待兴。

经历了战乱和劫难的平阳,基础教育十分落后,只有极少数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上学,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文化水平十分低下。

当时,该县学校大多建在祠堂和旧土房,教室里没有桌椅、黑板,更没有纸张,老师和学生得自己动手建一座土台,搭上木板当课桌、板凳,用锅底灰代替墨汁在石板上做黑板,把土疙瘩当粉笔,或者用木棍在地上写字……

今年83岁的退休教师陈月娥还记得,她的父亲当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老师。新中国成立前,其父就在当地小学担任老师。庵堂和祠堂就是“流动课堂”,学生们自带板凳听课,老师的工资是家长们交来的几担稻谷。

后来,陈月娥考入师范,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她说,当时教学条件有限,尤其是农村办学,教室都是破旧房子,既不挡风也不遮雨。学生每人只能用一块课本大小的石灰板当作业本,写满后擦掉继续使用。此外,学校设置的课程非常简单,语文只教识字,数学则是10以内的加减法。条件好一点的城镇小学,语文课会增加简单的段落和篇章结构教学,数学课“升级”到了100以内的四则运算。

1953年开始,全国自上而下推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五环节教学法,提高了各地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可即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能有学上。

出生于1945年的退休教师夏江雷回忆,那个年代,大家觉得每天能来上课就是最开心的事了。“大多数同学上完初小就面临失学,回家务农了。我是极少数的幸运儿之一,一路顺利地上完小学、初中和高中。”

在夏江雷的记忆里,他上小学时,有些落后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依旧很差,各年级“混”在一起上课,一个学校就两名老师,科目就语文和数学。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组成“混龄班”,老师先给二年级上课,然后再给教室另一区域的三年级学生讲课,而大部分同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青中年拿着手电筒上扫盲班老师挨家挨户劝适龄儿童上学

从“知识分子”变成了教书先生。1963年,夏江雷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杭州大学中文系;196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矾山中学当语文老师。

其间,让夏江雷觉得变化最明显的是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了。虽然班上学生年纪参差不齐,但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而经历过没学上的年代,又是人民教师的他,将培养和教育更多学生的信念,融入了骨血。

到了1977年,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命运的转折点。那一年系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也是那一年,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付棋生,坐在了高考考场。“我是幸运的,高中毕业就参加了高考,得到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当年,付棋生被杭州师大录取,成为一名“准教师”。

但当时的社会环境,教师这个职业并不被大众看好。“那时还流传一句话:‘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教书很累,待遇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当老师。”付棋生说,大学毕业时,同系的120多人中,只有4人当了中学教师。

进入20世纪80年代,扫盲工作的任务依然很繁重。当时扫盲标准是认识1500个字,扫盲对象的年龄在15岁到40岁之间。尤其是在农村,冬闲是扫盲最好的时候,夜校一般设在小学校的教室。天刚黑,学员们渴望学习,参与积极性也非常高,早早吃完饭,提个书包,携带识字课本、纸笔及手电筒,从四面八方赶到学校。那高低不平的路面忽闪着一束束灯光,成了当时农村夜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因为条件有限,基本是因陋就简,废弃的床板刷一层漆,就成了黑板。”今年73岁的史秀兰,当年就上过县里的扫盲班,她说,“正是上了3个月的扫盲班,再也不是‘睁眼瞎’,走哪儿都‘短精神’了。”

而当时的夏江雷,正忙着开展“劝生”工作。

“旧时的教室,桌子、凳子都不够用,几个学生挤在一起,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学习。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读不起书,就辍学在家,过早地成了家里的劳动力。”夏江雷说,那个年代,学生辍学在家的情况司空见惯,家庭经济贫困、父母身体不好的孩子都读不起书,“每到开学时,我们老师都还有个任务,就是挨家挨户上门去‘劝生’,说服大人让家中的适龄儿童去学校上课。不少家庭因为家境实在是困难,拿不出学费,老师们就拿自己的积蓄或是工资帮他们垫付学费。”

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大改变带来了大幸福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夏江雷感慨,改革开放后,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政策连续出台,有助于教育发展的举动频频实施,也为平阳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希望和活力,平阳的教育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在走上讲台后的20余年间,夏江雷先后在原万全中学(现为平阳三中)、平阳中学任教,既当过一线教师,也做过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教育事业一点一滴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到了1990年,夏江雷调至县教育局,担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一职,主抓普教工作,直到2006年退休,这是他职业生涯最长的一个时期,站在更宏观的视野上思考教育改革工作。

“当时学校老师正儿八经大学毕业的屈指可数,学历普遍较低,甚至小学毕业就可以当老师了。”夏江雷给记者罗列了一份数据,学校老师在初中任教学历合格率为50%、高中任教老师学历合格率为10%,大学毕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迫在眉睫。于是,在当时教委的牵头下,他和同事积极组织开展,一批师资培训班应运而生,加强老师的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之外,还立了一套以教学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正常工作制度,进一步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和质量。

此外,在时代背景推动下,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政策连续出台,有助于教育发展的举动频频实施:幼儿教育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开办教师进修学校;调整教师工资,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推崇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逐年加大教育经费,开展校舍建设;开展义务教育“一无两有”“六配套”……

用夏江雷的话说,改变带来了幸福:贫困学生有了生活补助,乡镇小学食堂有了营养餐;老师的月收入从入职时的400元提升到如今的5000多元;无尘粉笔、电子白板陆续成为学校的基础设备……

学校成为最亮眼的风景师生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

明亮的校园、开阔的操场、朝气蓬勃的师生……如今,在平阳的城区和乡村,学校成为最亮眼的风景,曾经破败不堪的教室和校园已经成为历史。

“回想当年的艰苦条件,再看看现在的学校,有了飞跃式的改变。农村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布局也越来越合理。在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把科教兴国战略提上日程。危房没有了,校园变漂亮了,城乡差距逐渐在缩小,教师队伍稳定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杂费全免了。”夏江雷感慨,看着中小学校旧貌换新颜,孩子们过上了“吃得放心、住得温馨、学得专心”的幸福生活,这是以前大家想都想不到的事。

同样,70年来,该县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全县上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师、名校长等新时代教育楷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逐年增加,全县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对于未来,夏江雷说,如今有了更优良的教育资源,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九大也为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每一位老师所坚持的教育之路。“我们要用爱的智慧在学生的成长路上,写下教育的美好。”(林子婧/文易永煌雷善毕黄茂兴魏友谊等/图)

THE END
1.老手电筒价格老手电筒图片凯达虎头牌KD500 怀旧铁质铁皮三节一号电池老式手电筒 螺纹分段KD500:1个手电筒 200条评价 好评93% 【永远不充电】三光源手压电筒手捏自发电便携强光手摇迷你多功能 蓝色1个 2000条评价 好评99% 佳格强光手电筒远射户外充电迷你小型家用应急灯矿灯颜色随机 8915B 100000条评价 好评98% 以琛定制老式铁皮...https://so.m.jd.com/chanpin/80632.html
2.小时候用的铁皮手电筒,还有多少人记得,记得手电筒的光是圆形的手工...小时候用的铁皮手电筒,还有多少人记得,记得手电筒的光是圆形的2024-08-20 08:24:09 格斗拳击皇 河南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格斗拳击皇 17粉丝 远离那些混乱和嚣张 00:11 一觉醒来,小伙房间竟出现四个美女,最后一个美女表情绝了!https://www.163.com/v/video/VF93DDM8N.html
3.泗顶矿印记之二十九:碑立千秋矿工赞 诗/福思我们的父辈们是泗顶矿第一代风钻工也是平凡的矿工他们是平凡的平凡到一不留心就会将他们忽略他们有着统一的装扮安全帽、手电筒、工作服、长筒胶鞋有着亮丽的色彩是那沾满矿粉的黝黑肌肤有着珍贵的品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们不断挥舞着黝黑结实的臂膀用那被驼弯的背脊担负着企业不变的使命他们怀着满腔热...https://www.meipian.cn/2gxoo95x
1.40年前供销社卖过的老物件,有的已成为古董,你家还在用吗?01.虎头牌手电筒 小时候,每个人家里都有一支这样的手电筒。 它不仅是大人夜间照亮的工具,还是小孩们十分痴迷地“玩具”。 他们经常会趁着家长不注意,拿着手电筒窜出家门。 或在手电筒前蒙一块红布,对着夜空晃来晃去;或夜里把光柱照到脸上,摆出奇怪的姿势扮鬼吓人;或在漆黑的庭院一起往天上照,比谁的光柱高...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669333
2.弱视手把手——手电筒法评估注视性质禾禾雨弱视网“手电筒法”检查弱视患者注视性质,在眼科是极少使用的,因为有直接检眼镜。相信很多大夫也不了解这种方法。但在老一辈眼科大夫心目中,这种方法用极简单的工具就能彰显专业魅力,是必学必会的。 即使简便,过去几年里很多家长问我怎么自查注视性质,我都没有指导他们使用这种方法,原因大家从上面能看出来——确实一两句话说...http://www.ruoshijinshi.com/1712.html
3.防身可充电的高压电击手电筒正确使用方法上世纪60年代,手电筒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应该是一件奢侈品,甚至有可能是家里面第一件家用电器。听老一辈的人说,当时别说是在农村,即使是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小巷都没有路灯,只有大马路上才会稀稀落落的路灯,而且设有定时开关设置,一般在晚上九点就会关闭了,假如村里面的人起来上厕所都是很不方便的事情。黑灯瞎火走街串...https://aozhuodun.com/newsinfo/6177511.html
4.适合年轻人创业项目适合晚上做的小生意投资1000元,经营太阳能手电筒,太阳能手电筒是传统手电筒的替代品,目前产品主要出口到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平均每月销量可达2万件。产品在国内上市不到三个月,在山东、大连等城市刚刚销售。虽然产品价格略高于普通手电,但从使用成本看,可节约电池的费用。而且特别适合野营、郊游等活动使用。 https://www.yjbys.com/chuangye/xiangmu/xiaobenchuangyexiangmu/550691.html
5.义乌小商品中心搬至线上!90后小伙花式赚差价,年销过亿一把手电筒照亮的跨境新商机 2013年,彼时义乌的创业热潮不亚于现如今的跨境卖家腹地——深圳,正值外贸市场最火热的时期。 义乌小商品街中,各色人种人头攒动,询盘砍价声此起彼伏。 老一辈的浙商,凭借传统外贸出口打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而身为刚进场的外贸新人,俞锋则另辟蹊径选择入驻阿里国际站,试图弯道超车实现自己...https://m.cifnews.com/article/85787
6.特写:我军雕塑大师程允贤最后的日子(组图)新浪军事塑像高了,他上不了梯子,就买了个手电筒,用手电筒的光指挥助手一点一点修改。后来,干脆连楼都下不了了,我们又把工作室搬到家里来。肖像雕塑最重要的是头部,老程就在这间小房间里把一个个头像雕好,再让助手运到大工作室去组合。”说到这儿,孙铭女士带我们走进那间只有几平方米的斗室,里面堆满了程老留下的...https://mil.news.sina.com.cn/p/2005-12-09/2230336781.html
7.重庆首座长江大桥退役丨大桥建设者:心中只有修桥,晚上打手电检查...“工期紧张,工人们有休息时间,而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基本不能回家。”孙贻荪说,祖籍江苏的他家里还有父亲母亲,修桥期间父亲意外摔断了腿,也没来得及回去照顾,只能托老家的叔叔来照看。孙贻荪说:“当时,每天心里只记挂着修桥这一件事,有时候白天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晚上打着手电筒也要去看看。”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2&newsId=1579634
8.老一辈的小…故事但她也是比较好奇的,毕竟这条路比较不干净的,一般根本没有人走这条路,于是我的妈妈打开手电筒看看。神奇的是我妈妈一打开手电筒他们就禁止了,一动不动的。很是诡异,但是我妈妈还是淡定的走了过去,去找我的舅舅去了。 后来我舅舅的事情解决了,在一次不经意的时候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妈妈的小姨了,妈妈的小姨...https://www.jianshu.com/p/7947f878f1cf
9.净慧老和尚:老一辈出家人都是从苦中走过来的新禅风一般来说,乡下人晚上都不点灯,只是临睡前点一会儿。手电筒就是高档家电用品,一个村庄能用手电筒的人很有限。如果一不小心,洗衣服时忘记把票证从衣服口袋里拿出来,那就出了大问题,这个月什么也买不成。大家都吃不饱,哪有力量来照顾其他人。像这样的生活也有二十多年。https://www.xinchanfeng.com/1-3/53638.html
10.当代年轻人淘汰的7个家居产物,老一辈人却表示:不理解因为这种手电筒采用钨丝白炽灯泡加碱性电池,外面裹了一层的电镀铁皮,要是时间长了或者遇水潮湿生锈,就容易失灵,还有可能烧坏,使用寿命太短。 【3】双喜脸盆 在80、90年代,双喜脸盆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因为这是80年代盛行的一种家居产物,由于喷漆着喜庆的“双喜”,成为了夫妻新婚的宠儿。 https://www.360doc.cn/article/79612252_1126306244.html
11.泉州37岁“灯迷”收藏灯500余件最大愿望办个灯展专题报道“这些灯,都是老一辈匠人的智慧” 傅冠雄从锈迹斑斑的铁盒中,取出了一个造型奇特的物件。“这盏灯可以折叠,随身携带,就像现在手电筒一样。”傅冠雄说,这盏便携式铜质黄昏灯,每一面玻璃都可以活动,折叠后的对接处,用细细的铜丝作为用以固定的“阀门”,需要用的时候撑起来,不需要用就折叠起来。“这些灯的制作工艺...http://www.qzwhcy.com/html/news/201501/05/10186.shtml
12.陈毅那些年的故事(通用7篇)匆匆吃过晚饭,我顾不上休息,一个人跑到山上抢占有利地形。我架起望远镜,接上相机,盼着黑夜快点儿降临。不一会儿,其他同学陆续上山,各自支起家伙。夕阳退场动作干脆,山里的夜“呼”的来了,霎时星月登场。我们借助手电筒微弱的光,调极轴,导星,跟踪,忙得不亦乐乎。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hchfd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