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抽取样品环节
在采集样品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采样前应准备好灭菌彻底的采样工具和容器或者无菌采样袋。采样工具和容器严禁用消毒剂消毒,样品中不得加入防腐剂,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采样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污染样品。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样品采集标准均匀而准确的取样,并及时封口,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
抽样须秉承随机原则,在餐饮样品抽取的过程中,要从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中随机抽取,抽样方案与抽样工作应保持统一,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样品各项检验的需要。鲜榨果蔬汁饮料及熟食卤制品等高风险餐饮食品的抽取需优先选择被抽样单位的新鲜制品,使其抽检样品达到质量研究和控制的效果。
抽取的样品应当严格按照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特性,或其标签标识上注明的储运条件储藏运输,以确保样品在检测前的完整性和原始性。运送冷冻和易腐蚀食品应用车载冰箱或在手提保温箱内加适量的冰袋,保证储藏运输。运输途中应防止样品升温腐败或融化现象,已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检验用水的选择。餐饮食品微生物的检验用水需选择蒸馏水或纯净水。自来水中有较高浓度的余氯、氰化物、钙、镁、汞、砷、等物质,会抑制细菌的生长,造成细菌总数、真菌和酵母菌数量检验值偏低,引起某些致病菌检验的假阴性结果,使本来不合格的食品流入餐饮流通环节,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严格的操作步骤。食品检验应由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负责操作。进入无菌室从样品的制备到检验都要为防止二次污染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微生物操作的整个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检测样品在操作过程中的污染,操作过程中培养基的温度及倾倒的量应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将温度应控制在40℃~45℃之间,培养基的倾倒量应确保每个平皿的倾注量在15ml~20ml之间,并将培养基与检样和菌悬液充分混合。操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均要求无菌操作,尽量靠近火焰动作,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到接种手法应规范迅速。
检测流程中,应及时观察培养的样品并记录结果,出具检验报告时用回归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去除不必要的误差,并对照相应标准对餐饮食品的微生物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价。
【摘要】: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广泛发生,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食品及食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品种多,结构及成分复杂,微生物检验程序繁琐,使检验结果的可信度经常受到质疑。所以,加强食品微生物检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正确评价食品卫生状况,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
1、采样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ICMSF制定的食品微生物学分析采样方法5,目前已在国内外被逐步推广采用。应严格遵循统计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如是散装样品,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备查的需要。每个样品要注明其详细信息。
2、送样
有质量保证的样品是获得正确检验结果的基础。样品应尽快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室(
3、收样和处理
二、实验人员素质与能力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
1、检验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必须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检验方法进行8。对于检验标准的变化,一般都有约定成俗的经验性规定。但是如何控制实际工作中“灵活性”不至于变成“非法性”,需要检验人员自主识别。
2、检验环境
微生物检验室是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地方,应单独设置,操作区与办公区应分开,避免室间污染和实验室感染发生。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最好设有推拉门,以防止空气振动荡。经过培养后的培养物,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洗刷。对染菌物品及废物,应经过消毒灭菌后才可清洗或废弃,防止污染环境8。
3、仪器和设备
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充足的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器材。仪器设备计量器具使用前应经计量鉴定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设备量具的量程、精确度等,要符合检测项目的相应要求;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使用,并做好运行检查及仪器维护。
4、培养基和试剂
购置培养基和试剂时要求供应商提品质控证书。培养基和试剂使用前首先通过外观、批号、PH值、灭菌要求、选择性等进行初步评估,还要用阳性对照菌株做质控。按照培养基和试剂标签说明的贮藏条件保存。不同批号的培养基和试剂不要混合使用。受潮变质的干粉培养基坚决不能使用。自配的培养基要严格按照配制标准进行配制和保存,保存培养基配制记录。
5、确证试验
做平行样,保证结果的可比性;设立空白对照,防止其它污染而导致的结果不准确;设计适当的质控频率,进行质控试验。将质控菌株与常规工作一起进行,不能为质控菌株设计单独操作程序,更不能专人专做。当质控标准菌株的内在敏感性发生改变时要更换新的菌种。
6、检验报告
检测报告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反应检验结果,可以运用统计学知识对误差进行处理,并参照一定的标准对食品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检验报告需经有资格的审核人员核查签字,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四、参加盲样考核
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下发的盲样考核,即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和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人员比对验证实验。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正向高效率、高标准、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基因芯片技术及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与此同时,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伴随检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得出尽可能准确的检测结果,更好的为人类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营养健康与疾病预防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Anon.“2012中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实验室管理交流会”在苏州举办[J].中国计量,2012(6).
[2]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10,18(003):40-43.
[3]赵丹宇.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指标设定上的国内外差异[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006):548-551.
[4]林蕾,张炜.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97-99.
[5]李志勇,凌莉.世界各国的乳品微生物检验[J].中国乳品工业,2005,33(002):37-40.
[6]张聪恪.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方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13(5):649-649.
【关键词】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质量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食品生产作为一种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工业化生产不可避免的会引发某些质量事故。不良微生物往往会伴随着原料的生产、成品的加工、包装、贮存进入到食品中,引起食品污染。快速有效的开展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乃至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员、环境、仪器和设备等方面阐述了影响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因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1、微生物检测的意义和方法
目前我国卫生防疫机构和专门的食品化验室对于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二、微量生物化学反应系统。这种方法与计算机联合使用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常用作分析肠杆菌、非发酵菌、葡萄球菌。
三、PCR技术。又称为基因体外扩增法。可以利用PCR技术精确、微量的特点,来对食品中微生物特异基因进行扩增,以判定食品是否受到了污染。
四、核酸探针技术。这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已知的DNA或RN段加上可识别的标记做成“探针”,用以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含有特定的碱基序列,来判定其同源性。
五、即用型纸片法。采用生物测试片,可分别检测菌落种数、大肠杆菌计数、霉菌和酵母计数。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省料的特点,已经被列为国家标准方法。
2、影响微生物检测的因素
在实际食品的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影响因素,可能对我们的检验结果带来误差。因此必须系统的分析这些干扰因素,采取多种手段保障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2.1检验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检验机构的领导层应该对工作人员做好监督和考核工作。一方面,相应的监督可以避免人的懈怠,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效率,另一方面,有效地监督可以暴露出实际工作的不足之处,将没有工作素养的人员踢出检验队伍。
2.2检验工作的仪器设备
2.3检验培养基、试剂
选择质量符合要求的干粉培养基,保存注意防潮不结块,对于受潮变质的培养基坚决不能使用。在实际的贮存中要加强包装容器的密封性能,一般性培养基放在干燥低温的环境下保存,特殊性的培养基要放在干燥器内。培养基的制备必须在玻璃容器、搪瓷缸、铝锅中进行。培养基按照配方配比,不得随意更改组成成分。对于检验的试剂和药品,不仅要做好分类存放,定时清理,也要做好防变质工作。坚决不使用已经变质的药品。
2.4采样与预处理
2.5检验标准
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项目检验是我们工作的最基础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灵活的变通。例如,国家规定固体样品采用重量称重,液体样品采用体积测量。但是对于某些粘稠状液体,如果测量其体积,会附着于容器内壁,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结果,这时,我们就需要采取称重的方法。对于检验标准的变化,一般都有约定成俗的经验性规定。但是如何控制实际工作中“灵活性”不至于变成“非法性”需要检验人员自主识别。
2.6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要最大程度的反映检验实际,可以运用统计学知识对误差进行处理。例如采用回归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于检验报告的形成,必须经过规定的手续进行复查。并参照一定的标准对食品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有一个系统性的评价。经过有关人员的签字确认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3、总结
食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检测,它是跟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明确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意义和方法,采取切实的手段保障检测结果的科学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因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障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参考文献
[1]周建新.略谈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8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又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因此搞好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实践教学中,能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大纲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实际工作要求,对本课程实验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手段: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改革考核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现状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是一门专业课程,各个病原微生物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连续性差、内容杂、记忆难。比如细菌种类繁多且每种细菌有自己的生物学特性,虽然不难理解,但内容复杂多样,极易混淆。
二、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1.教师因素
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限,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因此,应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具有创新性。
2.学生因素
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不是很重视,学习态度也不积极。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课堂上多进行案例教学,课后布置思考小题,增加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3.实验室条件因素
实验室条件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设施的完备程度和实验经费的投入情况,学校要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和耗材满足学生的所有实验内容。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整合优化实验课内容
结合微生物检验教学的现状、教学大纲、临床实际和本实验室的条件,我们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分为三个板块,具体如下。
(1)基本技能训练。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进行综合实验的前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无菌观念,训练他们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革兰染色、培养基制备和细菌分离培养,训练顺序为学生先配制基础培养基,通过自己配制的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再对自己的培养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并观察其形态。
(2)常见微生物鉴定。对一些临床常见的重要微生物种类,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进行一次实验训练,目的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习“病原性球菌”后,选取临床常见的几种病原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奈瑟菌,进行微生物鉴定。教师应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临床实验室标本检验程序鉴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熟悉临床操作程序,在之后的实习工作中才不会有陌生感。
(3)临床标本鉴定。在学期期末时开展综合性实验,以临床常见标本脓汁、痰液、尿液、粪便为检测标本,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室按照实验方案直接进行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病原菌的染色特性、菌落特征和生化反应结果等做出结论。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学导式教法
以前我们的实验教学方式多为灌注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按教师所示,依葫芦画瓢,学生没有自己思考,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前分小组对下个实验进行讨论,实验完成后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以及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然后选一名代表对本组实验情况进行汇报,最后教师对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良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教学活动。
3.改进实践考核方法
过去微生物检验实验成绩只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10%,主要根据实验报告的书写评定成绩,而有的学生不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这种评法就没办法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真正的实践技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改革实践考核方法,将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20%(5%实验报告书写+5%实验设计+10%实践操作技能)。其中实践操作技能平时操作占5%,期末单独进行一次实践技能考核占5%。
通过这几年对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笔者发现改革后的实验课教学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主动性有所增强。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微生物检验实践的改革,争取培养出符合21世纪医学检验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治国,曹美香.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7,4(5):86-87.
[2]傅广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7):337-338.
【关键词】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实际应用;效果比较
沙门氏菌(SalmonellaLignieres)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1]。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为有效控制沙门氏菌污染发生和扩散,准确及时的检测手段是关键。目前沙门氏菌检测以传统方法为主,在检验中选择性平板是分离菌落最重要的培养基,但是大肠菌群等优势肠道菌在这些平板上也能生长旺盛,对挑选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增加了难度。
利用显色培养基鉴定微生物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快速检测技术,直接根据菌落颜色就可以对菌种做出初步鉴定[2],减少干扰因素,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目前海博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第二代)和CHROMager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为市场上较为常见的产品。
本实验室将海博和CHROMager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就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现说明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培养基及试剂法国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购于郑州博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博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第二代)、BPW、SC、TSI、营养琼脂、沙门氏菌生化鉴定管、A-F多价诊断血清等购于(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法国生物梅里埃API生化试剂条购于(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主要仪器设备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电子天平、显微镜、冰箱、接种环、培养皿、三角瓶、试管、移液管、剪刀。
1.3样品从菜市场采集鸡蛋共166份。
1.4检验方法将鸡蛋打碎均质,以无菌操作取样品25g,加入225mLBPW,均质混匀,于36℃培养18h;移取1ml转种10mLSC中,于36℃培养24h;分别取一环增菌液接种CHROMager沙门氏菌显色平板和海博沙门氏菌显色平板,36℃培养24h,做革兰氏染色镜检、接种TSI和营养琼脂平板36℃培养24h;疑似菌落采用API20E生化鉴定试剂盒,结合传统生化方法鉴定后,进行血清学实验,报告结果[3]。
2结果
2.1同种培养基沙门氏菌生长状况比较在海博沙门氏菌显色平板上,可疑沙门氏菌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的紫色小菌落。在CHROMager沙门氏菌显色平板上,可疑沙门氏菌菌落圆形、中等大小的紫色菌落,颜色比海博沙门氏菌显色平板上长得偏紫。
2.2两种培养基沙门氏菌阳性率比较两种培养基对样品中沙门氏菌阳性率,见表1。
2.3两种培养基出现可疑菌落的假阳性情况比较在应用CHROMager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和海博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对166份样品的检验中,在显色培养基上出现了疑似菌落的样品而最终均鉴定为沙门氏菌的,CHROMager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是疑似菌落19份,最终鉴定阳性份数18份,假阳性份数1份;海博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是疑似菌落15份,最终鉴定阳性份数14份,假阳性份数1份,可见两种培养基检验结果中,对于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疑似阳性而言,其假阳性率一致。
3讨论
显色培养基方法的原理是使用适当的显色底物,在细菌特异性的作用下,发色基团游离于菌落上,使菌落显示一定的颜色[2]。好的显色培养基应菌落颜色易识别、不同种微生物差别较大以及比较稳定等,显色培养基的实用性还与样品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样本中细菌的种类繁杂,非目的菌数量庞大会影响目的菌的检出,所以在显色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特殊的抑菌剂,可抑制样本中杂菌的生长而不影响目的菌的生长,从而提高检出率。鉴于显色培养基快速、灵敏、高效等诸多优点,其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GB4789.4-2010中的,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已经被作为选择性平板之一。
本研究中,两种沙门氏菌显色平板上,沙门氏菌均呈现特殊的紫色菌落,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呈现蓝色,其他细菌呈现黄色或者无色。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166份实际样品,CHROMager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和海博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的检出水平一致;对于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的疑似假阳性率而言,其假阳性率一致。
根据GB4789.4-2010培养基使用方法,可以使用CHROMager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或海博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作为沙门氏菌检验的分离培养基。
参考文献
[1]郁庆福,主编.现代卫生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关键词:冻干;粉针剂;无菌
注射用无菌粉末简称粉针。凡是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均需制成注射用无菌粉末[1-5]。将冷冻干燥法制得的粉末,称为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注射用无菌粉末的生产必须在无菌室内进行[6-8]。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主要用来评估在既定无菌生产环境和过程控制条件下生产无菌产品的能力和无菌工艺人员的操作水平[9-14]。本文对冻干粉针剂无菌工艺模拟试验进行研究。
1试验内容与方法
本试验之前,检查参加验证的物料如管制注射剂瓶、丁基胶塞、组合盖等;检查在验证期间所有注射用水的关键使用点及总送总回等水点的检测报告;检查在验证期间所用压缩空气检测报告;对验证实施期间的各操作间的清洁、清场进行核实,确认清洁合格,排除其对验证结果的影响;对验证实施期间的各设备的清洁进行核实,确认清洁是否合格,排除其对验证结果的影响;对验证实施期间的洁净室的环境进行检测,对操作室温度、相对湿度、尘埃粒子数、沉降菌、浮游菌、压差等进行检测。
1.2最差条件的设计
最差条件:与物料接触的设备及部件从清洁灭菌到使用最长放置;模拟最大生产人员10人;增加因机器停机造成的人为操作,无菌风险大于正常生产;采用大豆胰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增加了微生物生产的营养环境,无菌风险大于正常生产;灌装速度到30瓶/分,模拟分装程序速度低于正常生产速度。
1.3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
将大豆胰蛋白胨,用钴60照射灭菌,照射当量为25kGy,备用。再将已灭菌的大豆胰蛋白胨在已灭菌的周转罐中进行配置,再经0.22滤芯过滤至灌装间贮罐。
1.4培养基微生物性能和无菌性试验
1.4.1培养基微生物性能实验
取30瓶装有5ml培养基的已灭菌的西林瓶,其中5支不接种作为空白对照、5支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1.4.2培养基无菌性试验
取培养基5ml装于已灭菌密封的西林瓶中,按照此方法取10个样依次做好标记,其中9支为阴性实验,1支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1.4.3可接受标准
培养基微生物性能试验:阴性实验中应无菌生长,接种的阳性对照实验应有菌生产。培养基无菌性试验:阴性实验应无菌生长,阳性对照实验应有菌生长。
1.5生产用材料及设施无菌性检查
1.5.1丁基胶塞检查
在每次灌装前随机抽取用于灌装的胶塞10个。取5个放入已灭菌的装有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试管中,做好标记,于30-35℃培养14天,另5个放入已灭菌的装有改良马丁液体培养基试管中,做好标记,于23-28℃培养14天。
1.5.2西林瓶的无菌检查
在每次灌装前随机抽取10支西林瓶,取5支放入已灭菌的装有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烧瓶中,做好标记,于30-35℃培养14天,另5支放入已灭菌的装有改良马丁液体培养基三角烧瓶中,做好标记。
1.6洁净室门、墙、窗、地面检查
对门、墙、窗、地面、设备进行接触碟法微生物培养,接触后,放到培养箱中30-35℃培养。培养72小时,观察并记录结果。
1.7培养基模拟冻干
将半压塞的大豆胰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传至冻干箱搁板,关闭箱门,按产品冻干曲线运行,用无菌空气破真空。
1.8轧盖
模拟冻干结束,启动冻干机液压系统,对制品进行全压塞,轧盖后,将样品倒置,充分振摇,使瓶内的液体培养基充分与玻璃瓶内壁和胶塞接触。
2培养基模拟灌装合格标准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首次验证,每班次应当连续进行3次合格试验。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通常应当按照生产工艺每班次半年进行1次,每次至少一批。培养基灌装容器的数量应当足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批量较小的产品,培养基灌装的数量应当至少等于产品的批量。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目标是零污染,应当遵循以下要求:(1)灌装数量超过10000支时:a.有1支污染,需调查;b.有2支污染,需调查后,进行再验证。(2)发生任何微生物污染时,均应当进行调查。
[1]胡大文,方骅.老厂房GMP改造的特点与设计布置[J].机电信息,2006(12).
[2]陈健梅.无菌注射剂生产中污染的控制及无菌检查[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3]钱应璞.制药用水系统设计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李心刚,胡桂秋,黄晶.冻干工艺中预冻温度的确定[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5]曹闯.主干燥阶段冻干箱压力(真空)控制方法[J].机电信息,2005(4).
[6]杨婧文.制药厂洁净空调系统设计和使用问题分析[J].制冷与空调,2004(6).
[7]庞雄,周福富,谭力,生.真空度对注射用冻干无菌粉装量差异的影响[J].中国药业,2006(2).
[8]曹卫.药厂车间环境集散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9]张天民,边玲.评《冷冻干燥技术与冻干机》[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5(6).
[10]李钧.药品GMP实施与认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1]郝常明,黄雪菊.药品的冷冻干燥及面临的问题[J].医药工程设计,2005(1).
[12]白慧良,李武臣主编.药品生产验证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更是迅速,动物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内容不断拓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实践技术能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科研能力,是目前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抓住学院本科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的有利时机,科学利用教学、科研经费,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先后增添了一些高档的实验设备,如超纯水制备仪、全自动高压蒸气灭菌器、PCR仪、BS-1E数显振荡培养箱、HH·CP-7W型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20~200mL8道移液器(Transferpetteg-8,20~200mL)、超低温冰箱、超净工作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生物湿微镜等,更新了老化的常规设备。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根据实验教材内容进行基础理论验证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只是模仿操作不动脑深入思考,不利于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积极主动操作能力。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实验课只是理论课的一种附属品,做好做差无关紧要。对此改革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首先将实验课时由原来占总课时的1/4增加到1/3以上,重视实验课教学,期终考试时增加实验课内容的比例,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学习。
3改革实验课教学,优化实验项目
3.1改变单独实验为综合系列实验
3.2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2认真组织教学
合理分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避免一些学生不动手的现象。首先指导学生对试验内容很好地预习,教师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例如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实验前老师提出“哪些细菌是需氧的厌氧的或兼性厌氧的”做细菌制片染色前提出“哪些细菌是阳性菌哪些细菌是阴性菌”再如做病毒的凝集红血球试验前老师提出“哪些病毒具有凝集红血球的特性”这样使学生即预习了实验又复习了理论课的内容知识,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得出结论,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6]。实验课上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都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试验中的每个环节。
4.3重视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完成
过去学生上实验课往往忽视试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完成,相互传抄实验数据结果,有时出现错误结果也不查找问题出在哪。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课的主要作业,完成实验报告不仅使学生全面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实验报告也是科学科技应用的一种形式。写好实验报告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每次实验后都要求学生就试验结果进行细致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试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实验结果误差等现象,对此要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在以后的实验中再次发生。
5重视实验成绩,注意实验内容考核
实验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实验内容的一个标准,同时也是反应实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成绩的评分必须纳入兽医微生物课程的学习成绩之中。实验成绩要细致化、严格化,从实验的不同方面综合评分。首先是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要单独技能考试,占实验总成绩的60%;其次是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否规范、条理、清晰等)情况,占实验总成绩的20%,从实验报告中显示;实验理论记忆性的内容占总实验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该门课总成绩的30%~35%。重视实验成绩的记分,使学生上实验课出勤率、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动手操作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6结语
总之,通过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尝试,改掉了以往学生做试验不思索、按部就班地照书本内容和教师讲的程序机械性操作的模仿做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中的失败体验和成功喜悦领会到了实验的真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好兽医微生物学、做好实验、深入实践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7参考文献
[1]杜扬.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J].教育探索,2009(3):8-9.
[2]龙春阳,赵阿勇,周圻.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J].教育探索,2009(2):64-65.
[3]王国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144-145.
[4]司振书.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3):108-109.
【摘要】:通过基于护理职业岗位开展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好习惯,具备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病原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病原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主要以细菌学为主,其系统性不强,内容零散繁多,例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消毒灭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各试验之间相对独立,似乎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对这样的实训不易感兴趣,不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实训—提交实训报告—教师评阅。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训原理、方法,以示教为主,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常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训时不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抄袭实训报告、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训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训台上也不消毒,工作服随意放置,上完实训课不消毒洗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训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等不良现象。
2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病帮派微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实训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护士职业岗位的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院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组开展了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从病原生物学实训中较为散乱的细菌学各论入手,把细菌学总论及各论的实训内容有机地合为一体,将以往总论教学中“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接种与人工培养、细菌生化反应、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药物敏感试验、消毒灭菌”等实训与各论中“化脓性球菌及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实训项目重新整合为两个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改为“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更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实训技能。
2.1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教师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感染性腹泻、败血症等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自己分析。实训全过程教师只作引导,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训围绕病例进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强与临床的紧密联系,缩短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从事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
老师带领学生做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进行对比,验证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训,使同学们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加强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
实训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详尽的实验报告,包括实训设计方案、实训操作程序、实训材料及预期的实训结果、正式实训的实施步骤、实训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对实训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等。实训报告的撰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为将来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综合性实训项目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接种针的使用、细菌的培养法、各种无菌操作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3结语
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把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1]王丽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10):925-927.
[2]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9):64-65.
关键字:微生物、薄膜过滤、初始污染菌、冲洗方法验证、校正因子、产品检验。
一、目前检测产品上微生物总数时,洗脱微生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袋蠕动法
将试验部分和一已知容量的洗提液装在一个无菌胃型袋中,在袋中开动往复式搅动棒,使洗脱液贯串试验部分内外。该方法适用于软质、纤维类材料。
2.超声法
将实验部分浸入装有已知容量洗提液的适当容器中,在超生波清洗中处理容器及其内装物或将超声波探头浸入到容器内洗脱液中进行处理。超声波也能使微生物失去活性,尤其当大能量传输时,使用探头会比在超声波清洗中更有可能使其失去活性。
3.振动法(机械或手工方式)
将实验部分浸入装有已知容量的洗提液的适当容器中,并在机械振动(如往复式、轨道式或机械腕摇床)里进行振动。也可用手工振动,但其效力会因操作人员而异。
4.涡旋混合法
将实验部分浸入装有已知容积浸提液的密闭容器内,该密闭容器放置在形成涡旋的漩涡混合器的旋转托盘上。涡旋的形成取决于手动施加的压力,涡旋中的变化会引起微生物去除的变化。
5.冲洗法
让浸提液通过试验部分的内腔。可以靠重力或加泵来使液体流动。另外也可将洗脱液冲入产品中并夹住和抖动。
6.搅拌法
7.擦拭法
准备一个无菌的棉拭子占浸提液将产品里外擦拭一遍,将拭子放入准备好的浸提液中作为检验液检验。
以上七种方法均有优缺点,虽然方法很全面,但结合一次性使用血液管路和麻醉针的特点,本文介绍一种综合提取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的验证。该方法有较好的洗脱效果,能基本反映这几种产品的微生物负载情况。
二、具体方案如下所述
1.所用设备及要求
1.1环境要求
检测此项目需在万级净化室,同时满足在百级操作台中进行。
1.2所用设备及器皿工具
高压蒸汽灭菌机、干热灭菌机、恒温培养箱、移液管、培养皿、显微镜、试管、三角瓶、无菌袋、灭菌盒、接种环、酒精灯、剪刀、镊子、无菌手套、无菌工作服、真空泵、滤膜、滤瓶。
1.3培养基、菌种、浸提液(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2.方法验证和产品试验的全过程
2.1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2.1.1所用菌种
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
生孢梭菌[CMCC(B)64941]
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
黑曲霉[CMCC(F)98003]
2.1.2.菌液制备
2.1.2.1将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培养物分别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将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5℃培养24小时,分别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成每毫升含50-100cfu的菌液。
2.1.2.2将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接种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上,24℃培养48小时,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成每毫升含50-100cfu的菌液。
2.1.2.3将黑曲霉菌的孢子接种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上,24℃培养5天,,加入5毫升含0.05%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用一支管口包有无菌棉花且能过滤菌丝的10毫升吸管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含0.05%聚山梨酯80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毫升含孢子数50-100cfu的孢子悬液。
2.1.3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取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各50--100cfu,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即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置30-35℃培养48h,计数;取生孢梭菌50--100cfu加入到25-30毫升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含琼脂,每15g培养基加入0.4g琼脂)的试管中,振荡混匀,平行制备两支试管。置30--35℃厌氧条件下培养24h,计数。
取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各50--100cfu,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即倾注玫瑰红钠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置23-28℃培养72h计数。
取白色念珠菌50--100cfu注入无菌平皿中,立即倾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行制备2个平皿混匀凝固置23-28℃培养72h计数。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2.1.4结果判定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70%,且菌落形态大小与对照培养基上的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
2.2冲洗方法验证
2.2.1管类产品
取灭菌前样品,用200毫升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内腔,振摇1分钟(30次/分
钟)汇集冲洗液作为检验液,膜过滤法过滤,于相应温度恒温箱中培养,计数。重复操作冲洗
4次。
2.2.2实体类产品
直接放入一无菌的袋子中,加入100毫升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振摇1分钟(30
次/分钟)汇集冲洗液作为检验液,膜过滤法过滤,于相应温度恒温箱中培养,计数。重复
操作冲洗4次。
2.2.3琼脂覆盖
将样品剪成10cm长的段,较大产品放入无菌的盒子中,较小的产品直接放入培养皿中,倾倒
温度不超过45℃的融化的相应培养基,培养后计数。
2.2.4每种产品根据性质再重复以上操作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
2.2.5校正因子的计算:
2.2.5.1总回收量:为每套产品冲洗四次总的菌落数加上琼脂覆盖菌落数。2.2.5.2计算公式:去除率=(首次处理移除量/总菌落数)*100%平均回收率=去除率/3。
校正因子=1/平均回收率
2.2.6每次试验的菌回收率应不低于70%。若任一次试验中菌回收率低于70%,应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离心沉淀集菌法、薄膜过滤法、中和法等方法或联合使用这些方法消除产品的抑菌活性,并重新进行方法验证。
2.3产品的检验:
2.3.1薄膜过滤法:
2.3.1.1管类产品
2.3.1.a取灭菌前样品,用200毫升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内腔,振摇1分钟(30次
/分钟)汇集冲洗液作为检验液,膜过滤法过滤,于相应温度恒温箱中培养,计数。重复操
作冲洗4次。
2.3.1.b封闭产品两端开口,放入一个无菌的袋子中,加入400毫升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
液,振摇1分钟(30次/分钟)汇集冲洗液作为检验液,膜过滤法过滤,于相应温度恒温箱
中培养,计数。重复操作冲洗4次。
2.3.1.2实体类产品直接放入一无菌的袋子中,加入100毫升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振
摇1分钟(30次/分钟)汇集冲洗液作为检验液,膜过滤法过滤,于相应温度恒温箱中培养,
计数。重复操作冲洗4次。
2.3.2琼脂覆盖:将样品剪成10cm长的段,较大产品放入无菌的盒子中,较小的产品直接放入培养
皿中,倾倒温度不超过45℃的融化的相应培养基,培养后计数。
2.3.3阴性对照试验:取试验用浸提液100毫升,照上述薄膜过滤法操作,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
不得有菌生长。
2.4培养和计数
细菌培养3天,逐日点计菌落数,厌氧菌培养3天,计数,霉菌、酵母菌培养5天,逐日点计菌
2.4.1菌数报告规则:计数整套供试品的菌落数,若滤膜上无菌落生长,以小于1报告菌数,如大于1
则以实际菌数乘以校正因子加琼脂覆盖菌数的值报告整套产品的菌落数。
2.4.2整套产品菌落数计算
产品菌数=(内壁4次冲洗所有菌数*内壁校正因子+外壁4次冲洗所有菌数*外壁校正因子)+琼脂覆盖菌数
三、总结
此方法在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材上微生物提取检验过程,较其它方法简便易行,数据较准确,适用于这些产品的检测。
四、参考文献
[1]ISO11737-1:2006Sterilizationofmedicaldevices―Microbiologicalmethods---Part1:Determinationofapopulationofmicoroorganismsonproducts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3]YY0267-2010心血管植入物和人工器官血液净化装置的体外循环血路
[4]ISO10993-1:1997Biologicalevaluationlfmedicaldevices―Part1:Evalrationandtesting(GB/T16886.1-200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
[5]ISO10993-12:2002Bioloficalevaluationofmedicaldevices---Part12:Samplepreparationandrefrencematerials(GB/T16886.12-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
[6]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传统的微生物学检验技能考核成绩为100分制,考核内容包括: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20%和基本技能操作(包括: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染色、培养基的分装及细菌的接种、显微镜的使用及染色结果的判断等)占总成绩的70%。传统的考核方法没有考查学生是否对微生物检验全过程的掌握情况,如标本的收集和处理、鉴定程序、具体的鉴定方法及结果的报告方式等内容。同时,一站式的技能操作考核,部分学生在面对老师进行考核时心理紧张导致发挥失常而不能获得与自身水平相符的成绩。因此,该考核方式不能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对微生物学检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微生物学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微生物学检验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规范与改革
为了较全面的考核学生的微生物学检验综合操作能力、规范技能考核体系,笔者在原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对微生物学检验的实验考核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细化了考核指标和评分细则,增加了综合能力的考核。
2.1平时成绩(10%)
由原来只考查学生实验课的出勤率改变成包括平时实验课课堂提问、出勤率、实验纪律和卫生值日等考核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和责任心等内容。
2.2实验报告(20%)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由原来只评价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规范为评价包括报告的完整性、规范性、结果分析的合理性等内容,改革后更加有利于学生重视平时的实验和实验报告书写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