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发现,考虑了知识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之后,“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并非完全替代关系。虽然“线上交流”可以有效提升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数量,但对创新成果质量的影响十分有限。只有把互联网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线上交流”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线下交流”相结合,才能综合利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提升区域创新成果质量。因此,当前既要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国整体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说;第三部分介绍模型、变量和数据;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第五部分进行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探讨作用机制;第七部分为异质性探讨;第八部分总结全文。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说
(一)知识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发展
假说1:邻近地区的创新知识可以显著促进本地区创新发展,即创新知识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二)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显性知识”与区域创新发展
假说2:互联网时代“线上交流”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交流”,特别是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替代效应更小。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隐性知识”与区域创新发展
假说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增进“隐性知识”跨区域共享,并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创新的促进效应。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二)变量说明
2.核心解释变量:互联网信息化水平(lnINT)。本文采用电信业务总量作为互联网信息化水平的代理变量。“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单纯用数量刻画地区互联网信息化水平,而“电信业务总量”通过价格衡量电信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各类电信服务的总数量,这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地区实际建设和应用的互联网信息化水平。
其中$E$表示$i$地区$j$产业第$t$年的就业人数。
(三)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其次,在地理距离约束强度较大情况下,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数量创造,但对创新成果质量没有明显影响。以${W}_{T\left(pre\right)}$的回归结果为例,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本地区互联网发展对自身创新成果数量的影响效应为0.0448,对邻近地区的溢出效应为0.3646,并且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然而,其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质量均不存在显著影响。
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本地区同周边地区产业间通常保持着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而且在数量导向下的创新成果对“隐性知识”的依赖度并不高,即使跨区域“线下交流”的便捷性受限,也可借助互联网传播“显性知识”使得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成果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在地理距离约束强度较大阶段,由于研发人员跨区域流动成本较高,导致“线下交流”并不频繁,从而不利于“隐性知识”传播。并且,随着“显性知识”积累到一定规模,新的“显性知识”对区域创新的边际贡献十分微弱,最终导致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创新成果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互联网时代并不能仅仅依靠“线上交流”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特别是对创新成果质量并不存在显著提升作用,这证实了理论假说2的合理性。
最后,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的现实情况下,无论在统计意义还是经济意义上,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邻近地区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创造均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具体而言,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后,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成果数量,特别是对邻近地区具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作用。此外,尽管互联网信息化发展对本地区创新成果质量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在5%显著性水平下对邻近地区呈现出正向溢出特征。上述研究发现意味着“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并非完全替代关系,并且“线下交流”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将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理论假说3得证。
五、内生性探讨与稳健性检验
(一)采用外生的反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内生性探讨
鉴于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创新发展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如北京和上海等创新水平越高的地方对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越大。因此,为确保主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采用地区间外生的反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_{D}$)进行参数估计和对照。该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式为:
其中,${d}_{ij}$为两地质心距离。
(二)采用空间动态面板杜宾模型缓解内生性问题
考虑到创新产出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引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建立如下双向固定效应空间动态面板杜宾模型(two-wayFESDPDM):
(三)替换加权嵌套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
六、互联网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不同知识特性的作用机制探讨
(一)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显性知识”存量与创新
其中,${\beta}_{1}\delta$和${\beta}_{1}\widetilde{\delta}$依次为邻近地区和本地区的中介效应大小,其他参数含义同式(1)。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线下“隐性知识”交流传播
七、进一步讨论:区域层面异质性作用效果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采用东、中、西、东北地区进行异质性讨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本文的核心思想为互联网和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可以有效增强人员在周边地区的跨区域流动,从而能够综合“线上外部性”和“线下外部性”实现创新知识的空间溢出。因此,从理论上讲,如果这种知识溢出效应的确存在,那么其将在本地区与邻近地区的创新知识交流中得到充分体现,故分地区进行异质性检验。
研究表明,第一,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前,东部和西部地区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质量提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后,均呈现出了显著正向溢出效应。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近年来,东部地区较高频率和密度的高铁建设为该地区人员跨区域流动形成了天然的驱动力。并且,东部地区拥有相对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够更好地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此外,由于“西部大开发”等政策,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而西部地区前期高铁修建数量和覆盖面积较少,在该地区进行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
可见,中国各地区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创新成果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既要加快西部地区的高铁修建进程,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又要采取适当的政策,重视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
八、基本结论与启示
第二,“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对创新的促进效应并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特别是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替代效应更小。在互联网时代,仅依靠线上“显性知识”传播可以有效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成果数量创造,但对创新成果质量提升没有显著影响。只有把“线下交流”和“线上交流”相结合,才能提升区域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
第三,中国各地区互联网和交通基础设施对创新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特别是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后,东部和西部地区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质量提升,而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负向溢出效应更为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创新发展的影响,本文从互联网发展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等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战略。在后续互联网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前瞻性思考在“互联网+”背景下未来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切实高效的“线上交流”学习与合作模式。
第二,突破地区间地理距离约束对创新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束缚,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为进一步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创新知识“线下交流”传播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过程中,有必要从全局来考虑中国未来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切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物流运输服务网、信息网以及能源网建设。
第三,重视区域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创新资源的均衡协调发展。一方面,既要加快西部地区的高铁修建进程,释放西部创新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又需重视培育和引导创新资源向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聚集。整体推进地区间创新资源协调发展,最终提升中国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