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线下交流”不再重要了吗?

本文研究发现,考虑了知识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之后,“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并非完全替代关系。虽然“线上交流”可以有效提升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数量,但对创新成果质量的影响十分有限。只有把互联网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线上交流”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线下交流”相结合,才能综合利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提升区域创新成果质量。因此,当前既要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国整体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说;第三部分介绍模型、变量和数据;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第五部分进行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探讨作用机制;第七部分为异质性探讨;第八部分总结全文。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说

(一)知识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发展

假说1:邻近地区的创新知识可以显著促进本地区创新发展,即创新知识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二)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显性知识”与区域创新发展

假说2:互联网时代“线上交流”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交流”,特别是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替代效应更小。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隐性知识”与区域创新发展

假说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增进“隐性知识”跨区域共享,并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创新的促进效应。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二)变量说明

2.核心解释变量:互联网信息化水平(lnINT)。本文采用电信业务总量作为互联网信息化水平的代理变量。“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单纯用数量刻画地区互联网信息化水平,而“电信业务总量”通过价格衡量电信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各类电信服务的总数量,这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地区实际建设和应用的互联网信息化水平。

其中$E$表示$i$地区$j$产业第$t$年的就业人数。

(三)数据说明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其次,在地理距离约束强度较大情况下,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数量创造,但对创新成果质量没有明显影响。以${W}_{T\left(pre\right)}$的回归结果为例,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本地区互联网发展对自身创新成果数量的影响效应为0.0448,对邻近地区的溢出效应为0.3646,并且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然而,其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质量均不存在显著影响。

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本地区同周边地区产业间通常保持着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而且在数量导向下的创新成果对“隐性知识”的依赖度并不高,即使跨区域“线下交流”的便捷性受限,也可借助互联网传播“显性知识”使得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成果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在地理距离约束强度较大阶段,由于研发人员跨区域流动成本较高,导致“线下交流”并不频繁,从而不利于“隐性知识”传播。并且,随着“显性知识”积累到一定规模,新的“显性知识”对区域创新的边际贡献十分微弱,最终导致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创新成果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互联网时代并不能仅仅依靠“线上交流”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特别是对创新成果质量并不存在显著提升作用,这证实了理论假说2的合理性。

最后,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的现实情况下,无论在统计意义还是经济意义上,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邻近地区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创造均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具体而言,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后,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成果数量,特别是对邻近地区具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作用。此外,尽管互联网信息化发展对本地区创新成果质量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在5%显著性水平下对邻近地区呈现出正向溢出特征。上述研究发现意味着“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并非完全替代关系,并且“线下交流”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将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理论假说3得证。

五、内生性探讨与稳健性检验

(一)采用外生的反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内生性探讨

鉴于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创新发展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如北京和上海等创新水平越高的地方对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越大。因此,为确保主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采用地区间外生的反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_{D}$)进行参数估计和对照。该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式为:

其中,${d}_{ij}$为两地质心距离。

(二)采用空间动态面板杜宾模型缓解内生性问题

考虑到创新产出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引入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建立如下双向固定效应空间动态面板杜宾模型(two-wayFESDPDM):

(三)替换加权嵌套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

六、互联网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不同知识特性的作用机制探讨

(一)互联网信息化水平、“显性知识”存量与创新

其中,${\beta}_{1}\delta$和${\beta}_{1}\widetilde{\delta}$依次为邻近地区和本地区的中介效应大小,其他参数含义同式(1)。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线下“隐性知识”交流传播

七、进一步讨论:区域层面异质性作用效果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采用东、中、西、东北地区进行异质性讨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本文的核心思想为互联网和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可以有效增强人员在周边地区的跨区域流动,从而能够综合“线上外部性”和“线下外部性”实现创新知识的空间溢出。因此,从理论上讲,如果这种知识溢出效应的确存在,那么其将在本地区与邻近地区的创新知识交流中得到充分体现,故分地区进行异质性检验。

研究表明,第一,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前,东部和西部地区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质量提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后,均呈现出了显著正向溢出效应。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近年来,东部地区较高频率和密度的高铁建设为该地区人员跨区域流动形成了天然的驱动力。并且,东部地区拥有相对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够更好地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此外,由于“西部大开发”等政策,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而西部地区前期高铁修建数量和覆盖面积较少,在该地区进行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

可见,中国各地区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对创新成果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既要加快西部地区的高铁修建进程,释放创新发展活力,又要采取适当的政策,重视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

八、基本结论与启示

第二,“线上交流”与“线下交流”对创新的促进效应并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特别是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替代效应更小。在互联网时代,仅依靠线上“显性知识”传播可以有效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成果数量创造,但对创新成果质量提升没有显著影响。只有把“线下交流”和“线上交流”相结合,才能提升区域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

第三,中国各地区互联网和交通基础设施对创新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特别是在地理距离约束弱化后,东部和西部地区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创新成果质量提升,而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负向溢出效应更为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创新发展的影响,本文从互联网发展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等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战略。在后续互联网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前瞻性思考在“互联网+”背景下未来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切实高效的“线上交流”学习与合作模式。

第二,突破地区间地理距离约束对创新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束缚,发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创新成果质量的提升。为进一步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创新知识“线下交流”传播的重要推动作用,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过程中,有必要从全局来考虑中国未来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切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物流运输服务网、信息网以及能源网建设。

第三,重视区域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创新资源的均衡协调发展。一方面,既要加快西部地区的高铁修建进程,释放西部创新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又需重视培育和引导创新资源向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聚集。整体推进地区间创新资源协调发展,最终提升中国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THE END
1.关键词稳健性检验人大经济论坛 ? 标签 ? 稳健性检验 ? 相关帖子 标签: 稳健性检验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xtreg指令加r 新手入门区 Asgardzz 2024-11-18 1 136 秋秋看财经 昨天07:51 1 ... 272829303132333435 手机版 | 意见反馈 | 帮助 | 新手入门 | 用户手册 | 友情链接...https://bbs.pinggu.org/t/22375_0_35.html
2.论文写作排除干扰性因素机制检验与异质性分析如果这两条推论都不成立,也就可以排除掉干扰性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据此设计了两段假设检验:一是按照社会互动水平高低将样本分为两组,进行分组回归;二是在基准模型中加入社会互动水平与农村成长经历的交叉项。这两个稳健性检验本质上为异质性分析。 再如,陆菁等(2021)在研究绿色信贷政策的微观效应时,怀疑2008年...https://www.jianshu.com/p/9f892a58ac09
1.罗必良: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本地化”及其“价格悖论”表6 稳健性检验 N=3251 4.进一步讨论:农地经营禀赋的异质性 由于受制于农地资源禀赋特征的异质性,农机作业服务会因田间作业条件的不同导致其作业成本和作业效率的差异。既然农机作业服务是处在农村特殊的熟人社会环境中的要素交易,对于具有不同农地禀赋特征的农户而言,农户与其他农户间的互助往来是否依然能助推农机作业...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20203.html
2.绿色债券发行企业绿色转型与市场激励效应为了识别市场激励的有效作用范围和条件,本文从企业视角进行异质性分析?首先,检验绿色债券在不同污染属性企业之间的非对称性效能。结果发现,相对于非重污染行业类型的公司,处于重污染行业的公司发行绿色债券能够实现的股价提升和风险抑制效应更强?其次,从企业信用风险视角检验绿色债券市场效能发挥的有效条件。结果发现,...http://www.tanjiaoyi.com/article-52940-1.html
3.互联网使用能否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来自江苏省471户家庭...表5 稳健性检验:缩小样本量 (四)机制分析 互联网使用可能会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品牌参与概率两条路径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绩效,本文选取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品牌参与2个虚拟变量作为中介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法和Sobel检验进行影响机制分析。 1.机制分析:信息化技术应用。如表6(1)列所示,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信...https://www.yhhlkj.cn/fanwendaquan/youxiufanwen/80006.html
4.观点谢佳,黄心艺,张天硕:来华留学教育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研...(二) 基于海外投资企业特征的异质性检验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双边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高素质人才的依赖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来华留学教育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投资影响效果也可能有所差异。 1. 企业所有制的差异化影响 将上市公司样本根据其所有权性质按照国有企业(列1)、外资企业(列2)和民营企业(列3)进行分组回归,检验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926116?commTag=true
5.机制检验异质性检验调节效应文章浏览阅读5.4w次,点赞34次,收藏308次。目录基准回归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处理:机制检验机制分析模型(调整要素配置结构):机制分析模型(生产率提升效应):异质性检验1.企业规模2.企业注册地调节效应(假设3后半部分)1.人力资本2.市场化环境本文是对王林辉老师的论文《工https://blog.csdn.net/Triumph19/article/details/124474487
6.女性劳动参与如何影响家庭储蓄率香樟经济学术圈的财新博客3.Tobit模型估计。为了防止前文将储蓄率1和储蓄率2的上下限设置为-2和1,对样本数据压缩造成的影响,作者用Tobit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与样本稳健性检验相同。 4.PSM 估计。由于已婚女性是否参与劳动具有自我选择的特征,为避免样本出现选择性偏差,文章分别利用近邻匹配和核匹配对模型进行重新估计。两种匹配方法的估...https://cec.blog.caixin.com/archives/207237
7.AEJ论文推介:DID安慰剂检验机制分析稳健性检验 异质性分析 机制分析 ? 1. 文章简介 200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一项重大的关于资本品税收的增值税(Value-Added Tax)改革,并于2009年完成。这篇文章运用中国微观企业2005-2012年的数据,基于准自然实验方法研究了增值税改革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增值税改革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投资与生产...https://www.lianxh.cn/news/b2a89d17bb4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