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创新模式的调节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经济增长和技术追赶的同时,出现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1],导致我国一些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实现技术变革,通过突破性创新解锁技术锁定是推动创新高质量发展及防范重大技术风险的有力抓手。有效识别技术锁定效应并掌握其发展演变过程,对于技术市场的良好运行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85年,经济学家David[2]通过研究键盘的历史,首次提出“技术锁定”的概念。随后,著名经济学家Arthur[3]对技术锁定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路径依赖、学习效应、沉没成本等会导致技术锁定;杨园华等[4]认为,新进入者一般会优先选择市场已有技术标准,并排斥其它先进技术;蔡卫星等[5]分析我国企业创新环境,认为我国企业在创新外部性和政策环境保护下市场竞争优势不足,且缺乏突破性创新动力。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提出以下问题:技术锁定在宏观层面会产生哪些效应?如何调节技术锁定负面效应?不同创新主体技术锁定效应是否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技术锁定效应、完善创新政策及推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获取外部技术两条路径进行技术创新,以努力跟上技术创新步伐[6]。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杨震宁等[7]通过检验4种锁定效应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技术创新成本锁定和标准锁定显著抑制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赵莉和王华清[8]研究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发现,技术锁定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房春红[9]认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如此。技术路径依赖会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并降低企业对外部技术环境的反应能力。在国际技术合作方面,谭云清等(2017)将锁定效应与国际代工企业结合,将其划分为技术锁定和市场锁定效应两种,发现两者均负向影响国际代工企业技术创新;陈强强等(2018)对葡萄酒产业技术锁定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技术锁定会降低产业技术效率,并减缓技术转换速度。已有研究大多使用调研数据对单一产业进行实证研究,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到我国整体技术锁定效应上,从宏观视角检验技术锁定效应对各省份创新绩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锁定对产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及技术锁定理论研究上。其中,实证研究主要以我国各产业为主,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代工企业、葡萄酒产业和碳锁定问题等,未深入探讨我国各省份技术锁定效应与创新绩效的相互关系及解锁机制,鲜有从宏观层面解锁技术锁定效应的实证研究。

(2)非标准用户被动锁定机制,主要表现为网络效应和技术适应性预期。技术标准网络效应越显著,即技术适用范围越广,越容易形成技术锁定[14]。当技术锁定扩大到一定范围时,会对新技术的出现产生阻力,并且会抑制非技术标准发展,增强技术路径依赖作用,从而负向影响创新绩效提升。Arthur[3]提出技术适应性预期的概念,认为新技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非标准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原有技术。同时,在技术锁定初期,即技术锁定程度较弱时,技术标准的存在有利于新兴技术创新主体快速获得基础技术知识[13],加快新兴企业市场融入,使新兴企业更愿意依赖原有技术标准进行创新,从而加深技术锁定程度。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技术标准在位者与非标准用户不断强化技术锁定效应将会抑制创新绩效提升。

(1)技术引进的积极影响。第一,基于技术追赶理论,发展中国家可通过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弥补技术空缺。在技术引进创新模式下,技术创新能力落后地区通过快速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填补技术空缺,实现技术追赶[15]。第二,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引进先进技术是企业提高生产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15]。企业利用部分创新资源进行技术引进,通过与现有技术互补可以吸收新技术的扩散效应,增加技术多样性,避免技术路径依赖,推动现有技术升级并弱化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第三,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17-18],我国依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化吸收—自主创新”这一路径吸收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先进技术能够形成技术领先优势,使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并获取超额利润,从而产生技术引进“资金蓄水池”效应,有利于实现突破性创新并解锁技术锁定问题。

综上所述,技术引进与原有技术形成创新互补效应,能够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同时,先进技术的“资金蓄水池”效应可以缓解创新资金问题。然而,技术引进也会占用一定的创新资源,并产生创新替代效应;并且,技术引进还会产生创新惰性。总之,技术引进既能缓解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又能加深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技术引进对技术锁定效应存在正向和负向双重影响,并能够显著调节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能力是一体的,仅考虑消化吸收能力对技术锁定与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其影响作用无法确定;同时,由于技术引进多样性和引进主体吸收能力不同导致消化吸收过程较长,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消化吸收能力难以发挥对技术锁定与创新绩效的独立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投入更多研发经费并不断设立自主创新示范区,聚焦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硬实力提升。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在全面推动自主创新阶段,自主创新可以深度弱化甚至解锁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

(1)技术锁定效应,本文用技术无效率测度。借鉴已有学者的做法,用DEA-SBM进行测度[27]。在投入指标方面,选取R&D内部经费和R&D人员全时当量计算。在产出方面,选取专利申请受理数、新产品销售额和技术市场交易额计算。专利申请数反映各地区创新活跃度,新产品销售额代表专利转化成果,而技术市场交易额能够反映整体创新表现。由公式(1)减去DEA-SBM计算得出的技术效率取值范围为[0,1]。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j(j=1,2…,n),每个决策单元共有m个投入和s个产出,分别为xi(i=1,2…,m)和yr(r=1,2…..,s),则模型为:

(1)

(2)

其中,s-i表示投入松弛变量,s+r表示产出松弛变量,当ρ*=1,s-i=0,s+r=0时,说明该决策单元为完全有效;当ρ*<1时,说明该决策单元为不完全有效,需要改进。

本文运用DEA-SLOVER软件测算我国内地30个省份(西藏因数据不全,未纳入统计)的技术创新效率发现,技术锁定与技术创新效率呈反方向变化,因此自变量技术锁定效应由1减去技术创新效率值表示。

(3)调节变量。本文中的调节变量为技术创新模式,包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基于研发支出存在技术累积效应,因此本文借鉴已有学者做法,用滞后一期(2005-2018年)的资本投入存量对3种技术创新模式指标进行衡量。其中,技术引进以国外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存量指标衡量,消化吸收以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存量衡量,自主创新以R&D经费支出存量指标衡量[32]。具体公式如下:

Kit=(1-γ)*Ki(t-1)+Ei(t-1)

(3)

Kit表示3种创新模式的资本存量;γ为折旧率,取值为15%,技术创新资本更新速度相比普通物质资本更快;Ei(t-1)指i地区第t-1期的实际经费支出,以2005年为基期,对各期名义数据运用技术支出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对各省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分别以0.55和0.45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省份技术支出价格指数,并以2005年为基年进行调整。对名义数据加1处理后,利用计算得到的技术支出指数以2005为基期进行平减,得到各创新支出实际数据(由于青海、海南数据不平稳且缺失较多,故不纳入统计)。2006年各创新模式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

Ki0=Ei0/(g+γ)

(4)

Ki0为2006年基期资本存量,Ei0为3种技术创新模式平减后得出的实际经费支出,g为14年经费支出增长率的平均值。

本文进一步检验不同创新模式的综合效应,首先加入消化吸收经费存量指标,形成创新模式综合体系,再通过熵值法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3种技术研发支出存量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得到创新模式综合指标,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采用极值法对3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Rsi,j=[Ri,j-min(Rj)]/[max(Rj)-min(Rj)]

(5)

其中,Rsi,j为第i省第j类创新模式指标初始值,min(Rj)、max(Rj)分别为第j类创新模式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Rsi,j为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第i省第j类创新模式指标的标准化值。

其次,计算各指标的调整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6)

最后,计算各省区创新模式综合指数。

(7)

(4)控制变量。本文控制以下变量:①知识产权保护(Ipr),用技术市场交易额与各省GDP之比表示;②政府补助(Gov),用各省市财政支出占GDP的比值衡量;③产业结构(Ec),用各省市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值衡量;④贸易开放程度(Tra),用各省市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表示;⑤经济发展水平(Eco),用各地区GDP增长率表示。

Innovationit=α0+α1Lockit+α2Xit+μit

(8)

Innovationi(t-1)=β0+β1Lockit+β2Xit+μit

(9)

式(8)中,innovationit表示第i个省份在第t年的创新绩效;Lockit表示第i个省份在第t年的技术锁定效应;Xit表示本文在省份层面上的各种控制变量;μit为模型随机误差项。

Innovationit=γ0+γ1Lockit+IEit+γ2Lockit*IEit+γ3Xit+μit

(10)

Innovationit=γ0+γ1Lockit+Modeit+γ2Lockit*Modeit+γ3Xit+μit

(11)

式(10)中,IEit表示创新模式资本存量指标,包括技术引进(Import)、消化吸收(Dig)和自主创新(Rd)。式(11)中,Mode为3种创新模式综合指标,通过熵值法检验3项研发支出存量的综合调节效应。

表1变量定义Tab.1Variabledefinitions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下同

图1技术锁定趋势与效应Fig.1Technologylock-intrendsandeffects

表3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Tab.3Impactoftechnologylock-ineffectoninnovationperformance

注:z-statisticsinparentheses,***p<0.01,**p<0.05,*p<0.1,下同

技术越复杂即技术适用范围越广,越容易形成技术锁定[14]。技术多元化是指企业技术覆盖范围,而技术锁定则聚焦于某一技术标准,即技术专业化。从技术多元化视角看,Chiu等[29]认为技术多元化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从知识管理视角看,高知识距离联盟企业之间的技术相似性较低、差异较大,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30]。Quintana等[31]认为,知识多样性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可以扩展企业技术领域。整体而言,企业之间的知识距离越大、技术相似性越低、技术锁定效应越小,越有利于创新绩效提升。表4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之间的技术复杂性和相似性程度较高,导致技术锁定负效应差别较大,不利于创新绩效提升。

(2)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调节效应。从表4第(1)列和第(2)列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引进与技术锁定效应交互项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技术引进可以有效缓解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技术引进的创新互补效应大于创新替代效应,H2得到验证。在全面推进自主创新阶段,技术引进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并通过与现有技术结合促进创新成果产出。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技术吸收效率较高,引进技术能够很好地得以消化吸收。这一结果印证了先进技术引进的“资金蓄水池”效应,即相比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杨丽君等,2020),因此应持续发挥引进技术的“乘数效应”和“增值效应”。在缓解技术锁定负效应过程中,从广度看,技术引进类别越多、技术多样性越广,越能够避免技术路径依赖,从而缓解技术锁定负效应;从深度看,对先进技术引进的掌握程度越深,越能够充分利用其背后的隐性知识解锁技术锁定效应。

表4第(3)列和第(4)列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锁定效应交互项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自主创新可以正向调节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此外,自主创新能够显著促进创新绩效提升。从显著性水平看,相比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深度缓解了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H4得到验证。自主研发投入增加可以对创新人员产生正向激励作用,推动其发明新技术,以此缓解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企业通过探索式学习打破组织认知惯性,颠覆原有技术知识,进而实现突破性创新,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并解锁技术锁定。而自主创新则能够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攻破技术锁定难关促进创新绩效提升。

表4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调节作用检验结果Tab.4Testresultsoftheregulatoryeffectoftechnologyintroductionandindependentinnovation

消化吸收创新模式未能显著调节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考虑到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需要进行技术整合,因此将3种创新模式结合形成完整的创新路径,检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对技术锁定与创新绩效的综合调节作用。表5中第(3)列和第(4)列结果显示,3种创新模式综合指标与技术锁定交互项系数值均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3种创新模式结合能够有效缓解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在自主研发过程中,消化吸收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发挥了重要枢纽作用。因此,研发人员应拓展新知识领域,避免技术路径依赖,通过对技术知识进行重大变革解锁技术锁定效应。

表5技术吸收能力及创新模式一体化调节作用检验结果Tab.5Testresultsofintegratedregulationoftechnologyabsorptioncapacityandinnovationmodel

表6稳健性检验结果Tab.6Robustnesstestresults

创新能力强的主体,有更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当面对技术锁定时,有可能引发两种行为:一是技术标准在位者会进一步强化技术锁定效应;二是资源充足的非在位者可能会通过破坏性创新解锁技术锁定。而创新能力弱的主体资源比较匮乏,更多是跟随市场已有技术标准强化技术锁定。基于以上分析,借鉴陶峰等[33]的做法,依据专利申请总量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创新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弱两组,结果见表7。从中可见,创新能力不同并未造成明显的技术锁定效应差异。

表7创新能力异质性检验结果Tab.7Testresultsofinnovationcapabilityheterogeneity

本文综合利用我国宏观层面年鉴数据,通过分析各省市技术锁定效应发展趋势,结合专利数据证实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持续性,且不利于我国实质性创新成果产出。另外,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投入均发挥了实质性调节作用,即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均能显著正向调节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够深度缓解技术锁定的负面效应。消化吸收经费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之间发挥关键枢纽作用,3种创新模式形成一体化创新路径,显著正向调节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创新能力主体技术锁定负效应无明显区别,即未能显著影响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从宏观视角出发进行检验发现,技术锁定效应呈不断下降趋势,且技术锁定效应越明显,我国整体创新绩效越低。第二,系统检验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发现,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两种模式可以缓解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负影响。相比之下,自主创新模式更能发挥缓解技术锁定负效应的关键作用;消化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未能显著影响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消极作用,其与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则可以发挥创新路径枢纽作用,3种创新模式形成一体化负效应解锁机制,能够缓解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的负影响。第三,研究结论对我国宏观调控市场技术锁定效应、理解技术锁定演化路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推动创新从“数量”到“质量”转变,企业应充分了解技术锁定演化路径,积极解锁技术锁定负效应,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向好发展。从微观视角看:第一,技术标准在位者应积极调控研究人员的创新惰性,充分利用技术先占优势,努力产出突破性创新成果。第二,落后地区非标准在位者要联合实现技术知识共享,促进技术多样化发展,避免陷入技术锁定泥潭。

(3)在全面推进自主创新阶段,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迈向科技强国,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扎稳科技之根。第一,要在核心技术领域寻求自主突破,将新知识领域与现有技术知识整合,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技术难关,破解“次优”技术锁定。第二,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未知领域,将技术先占优势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获取技术锁定超额利润。第三,开拓新技术市场,弥补高额研发成本,将技术开发成果商业化。

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技术锁定统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证分析效果,宏观层面技术锁定效应衡量指标选择有限,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本文虽然验证了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锁定负效应解锁机制,但还有可能存在其它技术锁定负效应解锁路径,需要展开深入研究。

THE END
1.关键词稳健性检验人大经济论坛 ? 标签 ? 稳健性检验 ? 相关帖子 标签: 稳健性检验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xtreg指令加r 新手入门区 Asgardzz 2024-11-18 1 136 秋秋看财经 昨天07:51 1 ... 272829303132333435 手机版 | 意见反馈 | 帮助 | 新手入门 | 用户手册 | 友情链接...https://bbs.pinggu.org/t/22375_0_35.html
2.论文写作排除干扰性因素机制检验与异质性分析如果这两条推论都不成立,也就可以排除掉干扰性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据此设计了两段假设检验:一是按照社会互动水平高低将样本分为两组,进行分组回归;二是在基准模型中加入社会互动水平与农村成长经历的交叉项。这两个稳健性检验本质上为异质性分析。 再如,陆菁等(2021)在研究绿色信贷政策的微观效应时,怀疑2008年...https://www.jianshu.com/p/9f892a58ac09
1.罗必良: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本地化”及其“价格悖论”表6 稳健性检验 N=3251 4.进一步讨论:农地经营禀赋的异质性 由于受制于农地资源禀赋特征的异质性,农机作业服务会因田间作业条件的不同导致其作业成本和作业效率的差异。既然农机作业服务是处在农村特殊的熟人社会环境中的要素交易,对于具有不同农地禀赋特征的农户而言,农户与其他农户间的互助往来是否依然能助推农机作业...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20203.html
2.绿色债券发行企业绿色转型与市场激励效应为了识别市场激励的有效作用范围和条件,本文从企业视角进行异质性分析?首先,检验绿色债券在不同污染属性企业之间的非对称性效能。结果发现,相对于非重污染行业类型的公司,处于重污染行业的公司发行绿色债券能够实现的股价提升和风险抑制效应更强?其次,从企业信用风险视角检验绿色债券市场效能发挥的有效条件。结果发现,...http://www.tanjiaoyi.com/article-52940-1.html
3.互联网使用能否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来自江苏省471户家庭...表5 稳健性检验:缩小样本量 (四)机制分析 互联网使用可能会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品牌参与概率两条路径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绩效,本文选取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品牌参与2个虚拟变量作为中介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法和Sobel检验进行影响机制分析。 1.机制分析:信息化技术应用。如表6(1)列所示,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信...https://www.yhhlkj.cn/fanwendaquan/youxiufanwen/80006.html
4.观点谢佳,黄心艺,张天硕:来华留学教育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研...(二) 基于海外投资企业特征的异质性检验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双边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高素质人才的依赖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来华留学教育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投资影响效果也可能有所差异。 1. 企业所有制的差异化影响 将上市公司样本根据其所有权性质按照国有企业(列1)、外资企业(列2)和民营企业(列3)进行分组回归,检验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926116?commTag=true
5.机制检验异质性检验调节效应文章浏览阅读5.4w次,点赞34次,收藏308次。目录基准回归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处理:机制检验机制分析模型(调整要素配置结构):机制分析模型(生产率提升效应):异质性检验1.企业规模2.企业注册地调节效应(假设3后半部分)1.人力资本2.市场化环境本文是对王林辉老师的论文《工https://blog.csdn.net/Triumph19/article/details/124474487
6.女性劳动参与如何影响家庭储蓄率香樟经济学术圈的财新博客3.Tobit模型估计。为了防止前文将储蓄率1和储蓄率2的上下限设置为-2和1,对样本数据压缩造成的影响,作者用Tobit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与样本稳健性检验相同。 4.PSM 估计。由于已婚女性是否参与劳动具有自我选择的特征,为避免样本出现选择性偏差,文章分别利用近邻匹配和核匹配对模型进行重新估计。两种匹配方法的估...https://cec.blog.caixin.com/archives/207237
7.AEJ论文推介:DID安慰剂检验机制分析稳健性检验 异质性分析 机制分析 ? 1. 文章简介 200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一项重大的关于资本品税收的增值税(Value-Added Tax)改革,并于2009年完成。这篇文章运用中国微观企业2005-2012年的数据,基于准自然实验方法研究了增值税改革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增值税改革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投资与生产...https://www.lianxh.cn/news/b2a89d17bb4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