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品在印染和后整理过程中要加入各种染料、助剂等整理剂,这些整理剂中或多或少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当有害物质残留在纺织品上并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对人们的皮肤乃至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了保护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在《学生校服通用技术要求》中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了限制。涉及的几个性能安全指标包括: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有害和过敏染料。甲醛
纺织品中为什么会有甲醛呢?在纺织生产中,为了改善织物的性能,提升附加值,在后整理时常加入一些助剂。甲醛作为纤维素树脂整理的常用交联剂,广泛应用于纯纺或混纺产品中,从而赋予纺织品防缩、抗皱、免烫和易去污等功能。后整理完成后还会有残余甲醛,后整理使用的树脂种类和方法都将影响残余量。含甲醛的纺织品在穿着或使用过程中,部分未交联的或水解产生的游离甲醛会释放出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近年来,有关甲醛造成生活环境严重污染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有人甚至说,甲醛是当今居家生活中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这就形成了甲醛特有的防缩防皱等功能与其毒害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实现织物的理想效果,又不能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在不能彻底放弃使用含有甲醛助剂的情况下,就必须严格执行标准。
在本标准中,甲醛含量的限定为:春夏装(直接接触皮肤类)≤75mg/kg;秋冬装(非直接接触皮肤类)≤300mg/kg。
如何控制甲醛含量?作为生产厂家应懂得各种整理剂的性能,选用低甲醛和无甲醛的树脂整理剂;作为质检部门,应加强检查的力度,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出厂;作为消费者,可利用甲醛的水溶性和挥发性,对新购服装进行正确的洗涤和晾晒,有效降低甲醛含量。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控制和预防,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会降到最低,大大减少对人体的危害。pH值
纺织品的pH值指的是纺织品的酸碱性。人体的皮肤表面呈弱酸性,以保证常驻菌的平衡,防止致病菌的侵入,因此纺织品的pH值在微酸性和中性之间有利于对人体的保护。此外,纺织品若处于较强的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不仅容易受损,而且会刺激皮肤。本标准中pH值限定为4.0~7.5。染色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