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9病毒是全球性常见的人类传染病原体。
B19病毒的流行病学
人细小病毒B19(HumanParvovirusB19)是常见的病毒之一。1975年,在对无症状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时,首次发现了这种病毒。由于其是在B组的第19号样本中发现的,故命名为B19病毒。
B19病毒是全球性常见的人类传染病原体,可引起诸如贫血、流产、关节炎等。调查B19病毒的IgG抗体阳性率,结果发现,1-5岁的儿童为2%-15%,6-19岁的儿童为15%-60%,成人为30%-60%,老年人为85%以上。
B19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受感染者的年龄和免疫状态等因素影响。在B19病毒的感染中,孕妇感染尤其引起重视。据统计,每年育龄妇女的血清转换率约1.5%。
中国在2020发布《TORCH实验室规范化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强调孕期应防范原发感染,推荐定量检测特异性IgG和IgM来判断感染状态。见图1。
B19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及抗原选择
2021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人细小病毒B19IgM/IgG抗体检测试剂注册技术指导原则》,对B19病毒的抗体检测试剂进行明确指导,推荐使用结构蛋白进行抗体检测。如图2。VP2是结构蛋白中被研究最深入的蛋白之一。
我们尝试从蛋白质组学角度理解该建议。B19病毒是一种小型无包膜的ssDNA病毒。其编码主要蛋白有衣壳蛋白VP1、衣壳蛋白VP2和非结构蛋白NS1,如图3。衣壳蛋白呈二十面体对称排列。据研究,VP2约占总衣壳蛋白95%,VP1约占5%。
有基础研究证明,结构蛋白VP2在哺乳动物或昆虫细胞中表达,在不存在病毒DNA的情况下可以自组装,形成结构与病毒粒子相似的蛋白,也就是病毒样颗粒。该研究称VP2病毒样颗粒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类似天然病毒粒子。如图6。
总结
人细小病毒B19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原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可引起严重疾病。随着对病毒的认识日益增强,血清学诊断的价值也被重视。诊疗指南、试剂注册指导原则、医疗收费标准等驱动因素日益完善,也从侧面证明血清学诊断在B19病毒防治中的价值。
抗原是抗体检测试剂的关键。我们推荐衣壳蛋白VP2病毒样颗粒用于特异性IgG和IgM检测。VP2占总衣壳蛋白约95%,在病毒感染12h后开始在体内表达累积,是急性感染/早期感染出现的标志物之一。此外,重组VP2蛋白可自组装成病毒样颗粒,蛋白结构与天然病毒粒子相似,可以最大保留免疫反应性。使用VP2病毒样颗粒,在技术上更符合试剂注册指导原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