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国家向国民推出7项重要的癌症筛查。乳腺X线检查(钼靶检查)是乳腺癌的一种常见筛查方法。据统计,约1/3的乳腺癌通过乳腺X线筛查确诊[4]。英国国家卫生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养成乳腺自查观念及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筛查,使得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得以降低。同时,英国的结直肠癌是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的第三大常见癌症,因此对结直肠癌的筛查也取得举目成绩,明显降低了结直肠癌的死亡率。英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实施“癌症改革策略”[5],以使癌症服务达到世界前列。2011年公布施行“改善结局:癌症策略”行动,使得英国的部分癌症达到了早诊早治的目标,降低了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的死亡率。
癌症已经成为美国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有52%的美国人死于恶性肿瘤,所以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CancerSociety,ACS)为国民提供了一份用于指导肿瘤筛查的报告。该报告内容主要涵盖了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7大癌症的筛查建议。以美国结直肠癌筛查为例,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已经持续20年下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使用电子肠镜用于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50岁以上成年人行电子肠镜检查的比例从2000年的21%上升到了2015年的60%,根据权威部门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将比2000年下降约50%[2]。另外,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将癌症的筛查项目纳入医保,并且部分癌症患者子女行基因检测的费用由医保支付,进一步保障了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治的政策,造福社会。
在日本,最受全球肯定的是胃癌筛查的成效。2015年日本癌症统计数据显示[6],2013年40岁~69岁男性的胃癌筛查率为45.8%,女性为33.8%,使得日本胃癌发病率虽然处于全球领先,但是其死亡率处于全球的低位,并且治愈率较高。日本在胃癌诊治中取得瞩目成绩,得益于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推行国家癌症筛查计划。
1.2我国癌症筛查现状
2018年2月2日,中华医学会公布的《中国肿瘤防治进展》报告数据[7]显示,全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09万,死亡病例196万,我国癌症死亡人数占全球27%,死亡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我国癌症死亡率仍较高,但是较以往是有所下降的。其实,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立“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确立了我国癌症筛查的“三早”预防工作。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了《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8],在全国9个省份的城市人群中开展肺癌、乳腺癌、大肠癌、上消化道癌和肝癌高危人群的评估、筛查和早诊早治,每省共完成危险因素调查和高危人群评估5万人,对1万高危人群进行癌症筛查,并且对每个癌种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估。目标是为了建立并完善防治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努力降低城市中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早诊早治项目已覆盖全国18个省的30个城市。另外,在原卫生部、财政部、全国妇联的支持下,我国从2009年开始实施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1个县开展了宫颈癌及乳腺癌筛查,造福了农村妇女。
早在1981年国际抗癌联盟(UnionforInternationalCancerControl,UICC)就明确指出:通过积极预防,可以免除1/3潜在癌症患者患病;还有1/3的癌症患者可以通过早诊早治而得到治愈;另外还有1/3癌症患者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后可能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效果。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有人会有所疑问,是否癌症筛查就是早期发现癌症的有效手段呢?其实这个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癌症筛查就是癌症的二级预防,已有大量的证据证实了癌症筛查的可靠性。
2.1癌症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肺癌严重危及我国国民健康,在过去40年中,其发病率迅速升高,现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有73.3万新发患者,并且有61.0万人死亡,分别占2015年中国癌症新诊断人数和死亡人数的17.1%和21.7%[11]。USPSTF针对肺癌进行的B类推荐就是高度确诊净获益率为中度或者中度到高度的条款,即既往有吸烟史,吸烟量在30盒/年,且当前仍在吸烟或戒烟不超过15年的55岁~80岁成年人每年接受1次肺部低剂量CT筛查。同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2],通过在高危人群中使用低剂量CT进行肺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比使用胸部X线进行筛查的患者低20%,还发现通过CT筛查出的肺癌约80%为Ⅰ期癌症,其手术治愈率达70%。
另外,美国在结直肠癌中的筛查也取得令人欣喜的结果。2017年,USPSTF发布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中指出,结直肠癌筛查应包括愈创木酯法粪便隐血试验、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甲基化DNASEPT9检测、全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和CT等7种检测方法。其中,粪便隐血试验应用最普遍,通常用于一般人群的初筛检查。针对于结直肠癌提出了A类推荐条款,推荐国民每年进行1次粪便隐血试验,或者每3年进行1次粪便隐血试验并且联合每5年进行1次纤维电子结直肠镜检查,或50岁~75岁人群推荐每10年进行1次纤维电子结直肠镜检查。这正是美国近20年来结直肠癌死亡率逐年下降的原因所在[2],此外,民众对于疾病的了解及改善饮食习惯也是原因之一。
2.2提高民众认知,唤醒民众防癌意识
在当前癌症预防和治疗严峻的形式下,全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且不难发现这正是癌症筛查推广的价值所在,并可以由此推测,未来的世界将因此发生改变。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关于癌症筛查的利弊之争也是一样。对于癌症筛查的获益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其弊端以及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3.1癌症筛查中的过度诊断
正因为这样,我们要理智面对癌症筛查。根据当前医疗卫生水平及技术,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够精准地筛查出癌症,也不能根据结果完全判断及界定是否存在过度诊断。所以癌症筛查需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也不能消极。
3.2癌症筛查中的社会经济问题
3.3癌症筛查中的心理问题
另外,心理问题还可以表现于筛查结果为“假阳性”及“假阴性”的患者中。假阳性这部分人产生精神的焦虑,自我认定罹患癌症,造成生理及心理的负担。而假阴性者产生了虚假的安全感,自我认定安全,从而忽略了疾病发生中发展时可能产生的症状。
在我国,癌症筛查已基本覆盖,对于癌症筛查的争论不应该停留在是否该进行,而是应讨论该怎样进行且怎么做好。
4.1改进筛查技术,寻求价廉效实的筛查技术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对于癌症筛查的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及探索将永不停止。最新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大型的数据库等都将为癌症的筛查提供新的技术及新的方向。另外,人工神经网络特别是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使得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医学影像学新的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刘晓鹏等[24]利用AI形成的算法测试1mm及5mm层厚的T1期肺癌患者胸部CT与人类读片进行比较,发现对1mm层厚组中,AI与人工读片对于肺癌结节和阴性对照读片的检测率相似,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在5mm层厚组中,AI对肺癌结节的检出数优于人工读片,敏感性更高,但误报数增多,特异性稍差。发现通过AI自动学习早期肺癌的CT图像,可以达到诊断早期肺癌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高诊断时效性。现在AI在乳腺癌的筛查中也广为应用[25],通过与乳腺钼靶、乳腺MRI、乳腺B超及乳腺病理多模态的结合保证了乳腺癌诊断灵敏度,同时也提高诊断时效性。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其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及预后分析值得期待,AI与医学领域的跨界融合,将有望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癌症筛查的发展,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同时探索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的筛选方式。政府可以考虑加大对于癌症筛查的支持,不论是在政策上还是技术上,而且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只有合理的政策、成熟的技术、优秀的人才,我们才能探索癌症筛查的未来,找寻最优的筛选方案,造福社会、造福民众。
4.2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筛选方式
众所周知,癌症治疗是需要高成本负担的。对个人来说罹患癌症后将影响到家庭、生活、工作等,产生较大的负担。对于社会来说,生产力的损失、医疗资源的消耗、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都是无形的损失。所以,应该对于不同地区启动不同的医疗卫生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通过各地区个体化的政策,推进各地的癌症筛查,实现到2030年我国总体癌症的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同时,根据各地区特点,针对不同癌症筛查的探索,明确重点筛查对象,缩小筛查范围,尽早推行有效可行的筛查方案,完善制度,落实配套,积极开始筛查行动。
4.3建立合理的筛查模式
[2]SIEGELRL,MILLERKD,JEMALA.Cancerstatistics,2018[J].CACancerJClin,2018,68(1):7-30.
[4]MALVEZZIM,BERTUCCIOP,LEVIF,etal.Europeancancermortalitypredictionsfortheyear2013[J].AnnOncol,2013,24(3):792-800.
[5]UKColorectalCancerScreeningPilotGroup.ResultsofthefirstroundofademonstrationpilotofscreeningforcolorectalcancerintheUnitedKingdom[J].BMJ,2004,329(7458):133.
[6]李倩,代敏,李霓,等.日本肿瘤预防控制概况[J].中国肿瘤,2011,20(3):174-177.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发布[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2,27(22):6.
[9]BERRYDA,CRONINKA,PLEVRITSSK,etal.Effectofscreeningandadjuvanttherapyonmortalityfrombreastcancer[J].NEnglJMed,2005,353(17):1784-1792.
[10]TORRELA,BRAYF,SIEGELRL,etal.Globalcancerstatistics,2012[J].CACancerJClin,2015,65(2):87-108.
[11]郑荣寿,孙可欣,张思维,等.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9,41(1):19-28.
[12]ABERLEDR,ADAMSAM,BERGCD,etal.Reducedlung-cancermortalitywithlow-dosecomputedtomographicscreening[J].NEnglJMed,2011,306(5):395-409.
[13]IYERNS,OSANNK,HSIEHS,etal.HealthBehaviorsinCervicalCancerSurvivorsandAssociationswithQualityofLife[J].ClinTher,2016,38(3):467-475.
[14]雷海科,董佩,周琦,等.我国城市地区人群癌症筛查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3):289-294.
[15]LEEYS,LIMH,CHANGHS,etal.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saredifferentfromlatent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satautopsy[J].JKoreanMedSci,2014,29(5):676-679.
[16]陈光,范志民.甲状腺、乳腺外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6):515-517.
[17]田文,孙辉,贺青卿.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2018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3):241-244.
[18]高明,葛明华,嵇庆海,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J].中国肿瘤临床,2016,43(10):405-411.
[20]周海平,周海英,李水富,等.癌症预防筛查经济效益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11):69-70.
[21]齐伟静,胡洁,李来有.2018.V1版《NCCN癌症临床指南:心理痛苦的处理》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5):1765-1768.
[22]GALBOT,PERRYRJ,JURCZAKMJ,etal.SaturatedandunsaturatedfatinducehepaticinsulinresistanceindependentlyofTLR-4signalingandceramidesynthesisinvivo[J].PNAS,2013,110(31):12780-12785.
[23]朱精强,雷建勇.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过度治疗与不足[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5):520-523.
[24]刘晓鹏,周海英,胡志雄,等.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T1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19,22(5):319-323.
[25]陈瑶,吕青.人工智能在乳腺癌筛查与诊断中的研究现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26(5):625-630.
[26]黄育北,佟仲生,陈可欣,等.《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解读(精简版)[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9):432-440.
[27]BERRINGTONDEGONZALEZA,REEVESG.Mammographicscreeningbeforeage50yearsintheUK:Comparisonoftheradiationriskswiththemortalitybenefits[J].BrJCancer,2005,93(5):590-596.
[28]CLARKEM,COLLINSR,DARBYS,etal.Effectsofradiotherapyandofdifferencesintheextentofsurgeryforearlybreastcanceronlocalrecurrenceand15-yearsurvival:Anoverviewoftherandomisedtrials[J].Lancet,2005,366(9503):2087-2106.
[29]刘玉琴,张书全,陈万青,等.中国2003-2007年甲状腺癌发病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0):1044-1048.
原文标题“浅谈我国癌症筛查的利弊”,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2020年第41卷第1期,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