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感统训练究竟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何有如此魅力能够撼动家长的钱包。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这几年,又引发了哪些争议?
基于感觉的课程,感统训练因何而生
而据有关研究表明,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者占10~30%,这种失调与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均有关系,即使是正常发育阶段也可能会出现,且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四川省儿童工作资源中心负责人、成都理工大学李海梅教授表示,感统失调是一个临床心理学概念,通常也被叫做学习能力障碍,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综合功能发挥失调的一种表现。
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除常规五感(视、听、味、嗅、触)外,其深部感觉如前庭觉、本体觉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两者对习得更高级的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前庭觉是孩子分辨自己是直立还是平卧,是在做加速、减速还是在做直线、曲线运动的关键,与平衡感关系密切。当前庭器官受到较强烈的刺激时,就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现象。
而本体觉则与触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大脑可充分掌握自己身体的能力。从简单的吃饭、脱衣、写字到高难度的体操动作都需要本体觉的参与。常见的婴幼儿走路不稳,就是因为本体觉和前庭觉的统合能力还不够。
高速发展的背后,行业乱象不容忽视
首当其冲的即整个行业尚无统一的标准和监管机制,导致市场上的感统训练机构及从业者质量水平参差不齐,进而致使一些不专业或不合理的训练方法被使用。此外,由于业内尚无统一标准,意味着机构在宣传上基本是“一言堂”,刻意制造感统失调焦虑,大肆鼓吹感统训练效果,以达到让家长付钱的目的。
课程收费上,目前市面上的感统课程根据授课形式不同、教学地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收费差异也较大。如线下收费高于线上收费,一对一感统训练和一对多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一线城市的收费普遍高于二、三线城市;容纳儿童各项能力的综合训练比单项训练的收费高不少。综合来看,感统训练的费用大多在每小时100元至400元之间,但也不乏近千元的“天价课”。
此外,一些训练课程往往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综合治疗。现实中,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他们在感官处理和整合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单纯进行感统训练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失调因人而异,家长不必过分焦虑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切莫因过分焦虑冲昏头脑。导致孩子出现感统失调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涉及遗传、早期发育、神经系统、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可能一些学习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行为问题(如自闭症谱系障碍)与感统失调有关,但每个孩子的情况是独特且复杂的,具体原因需因人而异。
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一医生表示,儿童本身就处在快速的动态发育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个体发育差异也十分合理,并非真的感统失调。家长对此需科学看待,保持理性。孩子是不是存在感统失调,培训机构、早教机构无法作出专业诊断,应当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了感统失调的迹象,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治疗师进行评估和诊断,再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并且,家长在决定是否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时,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实际发育情况,单纯的感统失调也许是正常发育过程中的差异化或不成熟的表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帮助孩子克服感统失调带来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