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仔猪副伤寒作为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及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4月龄以内的仔猪,特别是2至4月龄的仔猪,因其自身免疫力不足,一旦感染,很难自愈。因此,加强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专家介绍,仔猪副伤寒的传播速度快,全年均有发生,但春冬两季发病率最高。寒冷、多雨、潮湿的气候以及不良的饲养环境都是该病的诱发因素。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群是主要传染源,病菌通过病猪的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并通过消化道传播给健康猪。此外,病猪与健康猪交配或用病公猪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也可发生感染。
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多样,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变化,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1至42℃,精神不振,食欲废绝,排黏液性下痢或便秘,有时会发生呕吐和呼吸困难的症状。病程一般为2至4天,病猪耳根、胸前、腹部、颈部皮肤呈紫红色斑点,病死率较高。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多数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猪精神不振,体温突然升高至40.5至41.5℃,食欲减退,怕冷、喜钻垫草挤在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粘连。少数病猪出现角膜混浊,严重者表现为溃疡。初期便秘,后下痢,粪便为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稀粪,有时粪中带有血液、坏死组织和纤维絮片。部分病猪在病程中,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是在腹部皮肤可见绿豆大、干酪样的浆性覆盖物,揭开浅表可见溃疡。此类病程往往拖延2至3周或更长,最后猪极度消瘦衰竭而死,少数病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为了有效防治仔猪副伤寒,养殖户需采取一系列科学管理和治疗措施。首先,加强饲养管理是关键。初生仔猪应争取早吃初乳,以获取足够的母源抗体。断奶分群时,不要突然改变环境,以减少应激反应。此外,应给予优质易消化的饲料,消除外界发病诱因。同时,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经常清洁猪舍墙壁、地面及食具,及时清理粪便,防止猪舍内有任何病原体和病毒的滋生。
其次,预防接种是防治仔猪副伤寒的重要手段。在仔猪30日龄时,可肌肉注射或口服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进行预防。对于较大规模的养猪场,发病后应及时将病猪隔离治疗,并对猪舍彻底消毒。未发病的猪可用药物预防,如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
在治疗方面,一旦发现仔猪出现副伤寒症状,应立即隔离治疗。首选治疗药物为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同时,可采用中药方剂辅助治疗,如香莲散、白头翁、车前子、地榆炭、苍术等各10克,红枣8颗,粉碎成末后一次性拌料给病猪服用。对于病程稍长、病猪体质较弱的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病例,可口服补液盐、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解毒、使用安纳咖或氯化钙注射液强心、使用木炭末或鞣酸蛋白等收敛,以强化病猪体质,进行对症治疗。
专家还建议养殖户坚持自繁自养制度,以减少病菌的传入。如需从外地引种,必须检查引进猪的检疫证明,并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等确认其健康后,方可允许进入猪场饲养。
总之,仔猪副伤寒的防治需要科学管理与有效治疗并重。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预防接种、及时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仔猪副伤寒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江油市方水畜牧兽医站张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