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及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仔猪发病的一种条件性传染病。该病危害性大,全国各地猪场均有发生,特别是饲养环境较差的养殖场。该病的发病率高达40%,病死率高达20%,给广大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准确、及时地诊断出该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养猪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行病学
该病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6月龄以下的仔猪易发,以2~4月龄仔猪多发,成年猪和哺乳猪较少发生。该病传播速度快、全年均有发生,多发于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夏季多雨潮湿季节。病程一般为2~4天,潜伏期2天到数周不等。病猪和隐性感染猪群是主要传染源,由病猪的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播,病猪与健康猪交配或用病公猪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也可发生感染。由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消化吸收机能不健全,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弱,导致该病主要在这一阶段发生。当天气炎热、圈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饲养管理不善时,易导致仔猪抗病能力下降而引发该病,如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会引起该病快速蔓延。
二、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急性型为败血症变化,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精神不振,伏卧,食欲废绝,排黏液性下痢或便秘,但饮水正常,有时会发生呕吐和呼吸困难的症状。暴发初期,少数病猪不显现任何症状后死亡,另有少数病猪出现病状后24小时即死亡,多数病程为2~4天。一般发病后3~5天,在猪耳根、胸前、腹部、颈部皮肤呈紫红色斑点,病死率较高。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多数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猪精神不振,多见的临床表现与肠型猪瘟的表现很相似,体温突然升高到40.5~41.5℃,食欲减退,怕冷、喜钻垫草挤在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粘连。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者表现为溃疡,初期便秘,后下痢,粪便为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稀粪,有时粪中带有血液、坏死组织和纤维絮片。部分病猪在病程中,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在腹部皮肤可见绿豆大、干酪样的浆性覆盖物,揭开浅表可见溃疡。此类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猪极度消瘦衰竭而死,少数病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三、病理变化
急性型主要为败血症的病变,牌脏肿大呈暗紫色或暗蓝色,触之如橡皮状,切面呈蓝红色,髓质不软化是特征变化;肝脏有小米粒大的灰黄色或白色坏死灶,有时肝实质可见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点;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出血;咽、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和肿胀;全身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大肠系膜肿胀聚集成纵性的褶皱,胃黏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慢性型特征性病变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主要是大肠黏膜增厚,有较大的坏死区,表面覆有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有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灶或白色增生性结节;肺脏化脓和支气管炎;病变部位肿大,坚实呈灰红色,有干酪样性渗出物。
四、诊断要点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采病猪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样本做组织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短粗而两端椭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取病猪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样本,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和SS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可见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表面光滑、半透明湿润的灰白色菌落,边缘整齐;SS琼脂平板上形成淡黄色、圆形、表面光滑且湿润的小菌落。根据培养特征,初步诊断为沙门氏菌感染。
五、防治措施
对该病常发地区或猪场,严格执行防疫制度,切断传染源的同时要进行疫苗防疫。预防接种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30日龄仔猪肌肉注射,1毫升/头;或用凉开水稀释疫苗,5毫升/头;注意用苗前3天或用苗后7天停止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影响免疫效果。若因生产所需,从外地引进仔猪时,应对其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待一切指标正常后,方可混栏饲养。
根据当地疫情,在具体情况下,对疑似不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磺胺药、痢特灵、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新霉素或强力霉素等微生物药物进行预防,连喂3~5天,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方法一链霉素160IU、鱼腥草2毫升、利福平2毫升,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3天。
方法二内服复方新诺明70毫克/千克,1天2次,连用4~7天。
方法三0.5%诺氟沙星注射液10毫克/千克,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3~5天;588消炎退热灵注射液2毫克/千克,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5天为一个疗程;2.5%诺氟沙星5毫升,5%葡萄糖盐水100~150毫升,静脉注射,1天1次,连用2天。
方法四硫酸新霉素5~10毫克/千克,肌肉注射,1天2次;痢特灵10毫克/千克,内服,1天2次。
方法五新霉素5~10毫克1次灌服,1天2次,连服7天。
六、防治小结
仔猪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传染病,该病的暴发与多种因素有关,而且危害性非常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防治措施,保证给猪群供应优质的饲料和饮水,及时清扫圈舍粪便及异物,严格对圈舍及场内外进行消毒。一旦暴发病情,首先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猪群整体健康情况,尽早鉴别和确定该病,并根据仔猪抵抗力的强弱进行相应的处理。治疗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需针对仔猪的新陈代谢尽早补液补糖,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综合防治。同时,每年春、秋2次用副伤寒疫苗进行预防注射,并注意做好抗体检测,以保持猪群有较高的抗体水平,给猪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