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四川,有大量“白衣战士”奋战在一线,全力确保医疗服务有序运转。他们中有的已感染新冠病毒,但仍牵挂着急诊室的床位安排妥当没有;他们会等一天的病人全部看完病,才放下心,用沙哑的声音开始袒露疲惫的内心……
12月23日至24日,川观新闻邀请5名来自四川三甲医院、区级医院、基层卫生院的一线医生,一起听听他们经历的故事。
“我希望大家平平安安的”
讲述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梁隆斌
如今,我们科室也很多人病了,经常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有的医护人员咳得比病人还厉害,现在整个科室也在超负荷运转,虽然压力都很大,但能救一个是一个,这是我们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初心。就像战士一样,受伤了也不能退缩,也只有扛,我们也相信总归会有好起来的一天。让我很欣慰的是,很多年轻的医护人员站了出来,尤其是没生病的医护都是主动加班分担工作,包括像我们体检中心的护士,都是上午才采完核酸,中午抽空又跑来我们这边帮忙推送病人。还有很多患者,看到我们医护人员也因为患病抬不动患者,都主动搭把手帮忙一起抬。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受访者供图。
这三年,有个好的变化,是接种疫苗的人群越来越多,大家也逐步开始对这个病有了正确认识,社会各界对新冠的恐慌情绪没得三年前那么大了。但我觉得还是大意不得,我现在比较担心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新冠救治问题,我们预计重症的高峰很快就会到来,我也在呼吁要尽快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教会更多边远地区、基层的医务人员如何识别和救治危急重症患者。
我们也是凡人,我希望大家平平安安的。就像我朋友圈说的那样:“当风暴过去,一切激昂与喧嚣归于平静,所有的苦与痛、喜与悲终将过去,我们唯愿在温暖的人间烟火中,归于平凡。”
而我是上周五“阳”的,最难受的时候是上周日,高烧直逼40℃。因为有点脱水,所以输了液。当时要去跟急诊协调留观患者的床位,我拿着输液瓶路过诊室,一位肺部感染患者的母亲看到赶紧过来,要帮我拿着输液瓶,好几个患者都叫我先去休息,这种相互理解挺让我感动的。
“我们的付出其实是有人理解的”
讲述人:都江堰市玉堂街道卫生院门诊医生左志威
基层医疗机构是健康的第一道门槛。最近两周,来我们这里看病的患者在成倍增长,以前看病大概一两百人,现在三四百人。从早上8点穿隔离衣、戴面罩,一直忙到中午一两点,有时我们水都来不及喝一口。最多的时候,我一天给93个人看病。
都江堰市玉堂街道卫生院门诊医生左志威。受访者供图。
刚开始,患者变多后,我们心理压力确实很大。一方面,之前收治发热的病人确实很少,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被感染。我在12月15日被感染了,记得那天发作时全身寒颤,但那天也是我值班,吃了布洛芬。身体好点了,我还是继续干。我们本来就是健康守门人,不把门守好肯定不行,群众本身就心生恐慌,我们更要坚守岗位,做好解释、治疗、安抚工作。
我老婆也是基层医务人员,她也被感染了,我家里有一对8岁双胞胎,也感染了,一度烧到40℃。我想这可能是我带给他们的病毒,我心里也很着急,也对家人很内疚。但好在三天后孩子们有了很大好转,我妈现在一直在带他们。一个娃说要当老师,另一个娃还说要当医生,研究新冠病毒。
这波疫情里,有个事情让我觉得挺暖心。那天我同事拿了个抖音视频给我看,我一看那不是我么,第一反应是我会不会被哪个患者投诉了。没想到是一个患者发抖音说“医生护士也需要休息,这个医生自己快扛不住了还坚守岗位,看见他吃了一颗布洛芬就带我去开药,电梯里都是闭着眼睛靠在电梯门上”。这让我很暖心,觉得自己付出其实还是有人理解的,这份事业值得我为之奋斗。
我们中心60多个同事,只有极少数同事没感染,大家都是轮着上岗,靠的都是意志力。穿了这身白衣,我们肯定会咬牙坚持到最后。
“大家都没说要特别照顾”
讲述人: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医师高学静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医师高学静。受访者供图。
病患数量的激增,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以前病人数量也多,但真的没遇到过这么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看400多人次,是平时的3倍甚至是4倍。特别是从晚上到次日早8点的夜班,几乎坐在诊室里就没有起来过。
“只要能坚持的,都还继续坚守”
讲述人: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医务部主任余得水
12月24日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人。医院供图。
来医院的大部分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人群感染后,我们医疗机构的压力真的会很大。但作为医护人员,面对病人,我们肯定是全力以赴救治,这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我相信,一旦咬咬牙冲过去,春暖花开的日子就离不远了。(田程晨川观新闻记者魏冯兰楠张庭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