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镇农区牲畜出栏头数为14.86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头数为15.7万头只,农区人均畜牧业收入约3645元,占总收入的39。
1、西部区三元杂(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典型户:
******
3、草场较小,载畜量相对较少的户子,迫于生活压力,思变意识较强,肯吃苦,饲草料储备也充足,在保留基础母畜的前提下,通过快速出栏羔羊创收,以经营三元杂交羊为主,辅之以1-2头奶牛,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属质量效益性,人均收入也能达到1万元以上,如克珠日嘎查张柱林,4口人,有草场2400亩(承包邻居300多亩,沙地近1000亩),水地40亩,舍饲与放养结合,有羊110只,牛8头,奶牛2头。20只三元杂交母羊快速出栏羔羊80来只,收入2万多元;50只土种羊接羔40来只,收入1万多元;40只(10只母羊)山羊年收入1万多元;牛和奶制品1万元。40亩地的收入足够生产开支,人均收入近1.5万元,草场随小可收入却很高。还有一部分草场较小的户子将草场转包后外出打工,如巴音什边嘎查黄牧仁和伊布格达来将草场转包给邻居苏亮旭和冯其劳,这样既转移了剩余劳动力,又方便了规模经营。
以上提到的典型户劳力均为2人。
4、细毛羊与三元杂交收入对比(以巴音什边户子为例)
朝勒孟养细毛羊80只,种玉米30亩。年接羔60只,平均卖200元,出售羔子收入1.2万元,出售羊毛8000多元,产玉米2.8万斤(按0.7斤/元计算可收入近2万元),玉米全部用来喂养。畜牧业年纯收入2万元。
冯小其劳养三元杂交羊33只,种玉米30亩。通过自治配方增加科技含量,玉米及草用于养羊的同时,还可以养6-7头猪,年接羔近白只,出栏生猪12头。羊年创收3万多,猪可创收1万多。年畜牧业纯收入达4万多。
通过以上两户的对比,养适量的三元杂交羊收入比养细毛羊收入多出1倍,而草原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综上所述,建议我镇畜牧业的发展除细毛羊和适宜养牛的个别地区之外,主推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的羔羊快速育肥出栏养殖模式,限制数量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基础条件较差。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牧户对小尾寒羊及三元杂交羊非常感兴趣,快速育肥出栏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但苦于不通电,饲草料储备投入较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只能作罢.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牲畜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规模小都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一是镇政府和旗直对口的业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牧业嘎查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牧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旗职业中学、三段地劳动力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培训,让牧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四是加大舍饲养殖和饲草料的科学配方与推广应用,转变传统养畜的思想观念。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做到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服务同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在抓好牛羊发展的同时,利用宽敞的草原适度培育和发展禽、兔及其它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四要通过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田草牧场向种养殖大户集中,形成户均拥有5000亩以上草牧场和100亩以上水浇地的基本发展规模。五要加快推广大中型节水喷灌、农牧业机械和规模化经营所必须的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确保农牧业生产高效率稳步提升,农牧业收入稳步提高。
(三)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利用我镇各种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业群体经营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关键词林业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林;质量摸底调查
在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注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先后实行了对部分地区天然林禁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NEPP)和森林分类经营制度[1]。国家林业局在成功实施世行贷款“一、二、三”期项目后不失时机地提出利用世行贷款实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SFDP),项目得到世界银行和欧盟基金会认可,经双方协商SFDP包括3个部分:一是天然林管理(NFM)部分(欧盟赠款);二是保护地区管理(PAM)部分(全球环境基金会赞助);三是人工林营造(PE)部分(世界银行贷款)。NFM集中在天保工程的3个重点省四川、湖南和海南;PAM包括这3个重点省以及与之相邻的甘肃、贵州、湖北和云南;PE包括3个重点省和河北、辽宁、安徽、山东等省。经过省林业厅项目办积极工作,世行官员对安徽省考察十分满意,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泾县自1999年起就积极申报该项目,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0年6月省林业厅同意泾县作为安徽省20个项目县(市)之一。
泾县自2003年实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营造林项目,经过5年努力,现基本完成总体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任务。为全面了解项目林质量和项目实施效果,并为项目竣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以便对项目林后期管理进行分类指导,根据省林业厅项目办“林丰办〔2008〕27号”文件精神,泾县对所有世行贷款四期项目林进行质量摸底调查,现报告如下。
1项目实施情况
截至2007年,泾县共计完成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营造林8263.96hm2,其中:人工新造林3207.03hm2,竹林垦复1917.43hm2,人工林抚育间伐3139.5hm2,新建项目中心苗圃1座。完成投资总额2850万元。
2摸底调查的依据
此次项目林摸底调查的依据和标准是省林业外资办下发的《安徽省世行贷款“林业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林质量摸底调查操作指南》及《安徽省造林技术规程》。
3摸底调查结果
经各项目乡镇林业站和国有林场进行的实地摸底调查,摸底调查结果按类别为:一类林7171.86hm2,占86.78%,二类林881.5hm2,占10.67%,三类林210.6hm2,占2.55%。
按林种分为:①用材林5747.44hm2,其中一类林4823.74hm2,占83.9%,二类林747.2hm2,占13%,三类林176.5hm2,占3.1%;②竹林2424.42hm2,其中一类林2274.92hm2,占93.8%,二类林134.3hm2,占5.6%,三类林15.2hm2,占0.6%;③经济林92.1hm2,其中一类林73.2hm2,占79.5%,三类林18.9hm2,占20.5%。
按年度分为:①2003年共计营造1422.16hm2,其中一类林1310.26hm2,占92.1%,二类林72.5hm2,占5.1%,三类林39.4hm2,占2.8%;②2004年共计营造1581.3hm2,其中一类林1368.8hm2,占86.6%,二类林167.4hm2,占10.6%,三类林45.1hm2,占2.8%;③2005年共计营造2276.6hm2,其中一类林2000.4hm2,占87.9%,二类林250.1hm2,占11%,三类林26.1hm2,占1.1%;④2006年共计营造2153.9hm2,其中一类林1730.3hm2,占80.3%,二类林325.8hm2,占15.2%,三类林97.8hm2,占4.5%;⑤2007年共计营造830hm2,其中一类林762.1hm2,占91.8%,二类林65.7hm2,占7.9%,三类林2.2hm2,占0.3%。
4一、二、三类林分类
一类林主要是项目单位管护措施合理、工作负责,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高。二、三类林主要由于雪灾、火灾损失,以及抚育管护措施不及时等原因造成,同时也有部分小班存在造林树种选择不当等因素[2];另外,由于基本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造成一些项目林小班成为二、三类林。
5后续管理措施
对一类林要加强管护,稳固扩大一类林分面积。对二、三类林,因雪灾损失林分要尽快完成雪压新造林地的补植补造,及时完成竹林雪压竹清理,适时进行林地垦复抚育,及时完成抚育间伐小班雪灾林木的清理,严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对因森林火灾形成二、三类林要及时补植补造,适时抚育;对因征占用林地形成二、三类林要尽快择地重造。同时,要加强县、乡各级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加强项目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政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林业持续发展项目林成果,尽快使项目林发挥预期功能和效益[3]。
6参考文献
[1]程鹏.与时俱进抓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J].安徽林业,2003(3):4.
英文名称:ChinaHerbivores
主管单位: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9726
国内刊号:62-1134/Q
邮发代号:54-5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草食动物》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畜牧科技期刊,《中国草食动物》主要刊登包括羊(重点)、牛、马、驼、鹿、兔、鸭、鹅、驼鸟、鱼等在内的各种节粮型草食动物的品种资源、遗传育种、繁殖技术、饲养管理、饲草料生产、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技成就,畜牧业经营管理、商品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的国家方针政策和深化改革的成就与经验,同时刊登国内外畜牧科技动态和商品信息。
一、我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我县有农业人口47.3万人(按户籍划分),占全县总人口77.6%,其中,农村劳动力2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5.4%。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3年全县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农业总产值6.87亿元,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其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余万元。全县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去年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
关键词:山东省;养羊场(户);饲养管理;认知;行为
山东省是除新疆和内蒙古之外的全国第三养羊大省,2012年全省羊存栏2163.81万只,羊肉产量33.10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59%和8.25%,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羊肉和羊奶等产品的消费需求,但
在良种普及、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益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要实现山东由养羊大省向养羊强省的转变,必须从源头上提高养羊场(户)的饲养管理认知水平,改善养羊场(户)的饲养管理行为。
养羊场(户)的饲养管理认知与行为,指养羊场(户)在投入品(主要是羊圈/舍、羔羊、种羊和饲草)采购使用、疫病防控、养殖档案和规模养殖等方面的认识了解情况与具体活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不同地区养羊场(户)的饲养管理认知与行为做了一些调查研究[1~7],
参考文献:
[1]赵有璋.羊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75.
[2]闫文彤,李铭,韩丽萍,等.农户养羊的调查[J].中国畜牧杂志,1999,35(6):48-49.
[3]杨长松,田鸿义,乔书志.规模养羊场(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畜牧兽医,2002,23(6):17-18.
[4]詹发茂,杜玉祥,贾俊元,等.甘肃省规模化养羊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保健,2007(7):82-83.
[5]祁维寿.青海省互助县规模养羊调查报告[J].养殖与饲料,2010(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