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羊病时,合理用药,可促使疾病早期痊愈,否则会拖延病程,浪费药品,甚或导致死亡。用药中存在问题较多,现提出几个常见的问题,以引起重视。
1.羊用药剂量比例
羊不同年龄用药量比例见表2.13。羊不同用药途径用药量比例见表2.14。
表2.13羊不同年龄用药量比例
表2.14羊不同用药途径与用药量比例
2.输液问题
在羊病治疗中,常常涉及补液问题。在某一具体疾病中,究竟怎样确定补液量,这是兽医人员经常接触到的问题。补液合理,可使病羊迅速恢复健康;补液若不合理,往往会加速死亡或发生医疗事故。据平时所见,兽医人员给病羊输液时,少则500毫升,多则5000毫升。无根据的随意补液,会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1)体液:机体内存在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约占成年羊体重的70%,其中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5%,细胞外液(包括血浆,胸、腹腔液,细胞间液等)占体重的25%。体液中含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细胞外液中阳离子以Na+和Mg2+占绝大多数,阴离子以Cl-和HCO3-为主要成分;细胞内液中阳离子以K+和Mg2+占绝大部分,阴离子以HPO4-和蛋白质为主。
体液中这些电解质的主要功能有:一是维持渗透压与水平衡;二是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液体或任何离子的丢失,都会引起羊只的异常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2)脱水:各种原因引起体液的丢失称为脱水。脱水时,电解质紊乱,根据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可将脱水分为三种类型。
1)等渗性脱水:水与钠同时减少,病羊的血浆为等渗液,故称为等渗性脱水。常见于羔羊痢疾,胃肠炎等。在腹泻时,丢失大量的细胞外液,但由于机体本身调节,故细胞内外液仍然维持等渗,因此在细胞内外液之间不发生水的转移,结果循环血量和细胞间液减少,细胞内液量正常。病羊表现:皮肤弹性降低;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循环血量减少,血液相对浓缩;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引起肾小管对Na+等吸收作用加强,导致尿量减少。
2)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过多,此时血浆渗透压增大,故称为高渗性脱水。见于病羊不吃不喝,使水源断绝时;另外如出汗过多(汗液为低渗液)、大量应用脱水剂(甘露醇注射液)消化液大量丢失等。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则细胞内水向细胞外液转移,因而循环血量下降,而细胞内则严重脱水。表现为口腔干燥、口渴,皮肤弹性减退,尿少而比重增高,大脑细胞脱水时出现昏迷症状。
3)低渗性脱水:体液中钠的丢失过多,使血浆渗透压过低,称为低渗性脱水。一般是在等渗或高渗性脱水时,大量补水而引起,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水肿,循环血量特别是细胞间液明显减少。表现:尿液初多后少,无力,厌食、眼窝下陷,血压下降,脑细胞水肿时昏睡,昏迷或休克。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水排出减少的情况下,输入低渗液体过多而引起水中毒。
(3)估计补液量的方法:上述各种脱水,以等渗性脱水多见,在兽医临床中,目前尚无可靠的计算脱水量的公式采用,我们暂且依据红细胞压积容量估计脱水量:
用温氏(Wintrobe)比容管测定压紧的红细胞容量的百分数,即为红细胞压积容量(PCV),简称“比容”。测定方法如下:
用草酸钾与草酸铵合剂0.1毫升或10%EDTA-2Na0.1毫升,装入小瓶,在50℃下烘干。此量可使5毫升血液不凝固。选这两种抗凝剂之一,采血5毫升,混匀。
用长针头吸满抗凝血,插入温氏管底部,然后轻捏胶皮乳头,自下而上挤入血液至刻度10处,切不可有气泡。
装入离心机,以3000转/分的速度离心30分钟,此时血液分为三层:上层为血浆,下层为红细胞,红细胞层之上有一薄层灰白色的白细胞层。为提高准确性,一般在读取红细胞数后,再离心沉淀5分钟,如与第一次读数相同,说明红细胞已压紧,记录读数。
将红细胞读数乘10,即为红细胞比容之百分数。例如读取的红细胞层为3.5,则结果红细胞比容为35%;如果所用的离心机为倾斜式的,则红细胞层为一斜面,此时可读取斜面1/2处所对应的刻度。
PCV以35.5%计算,则血浆占64.5%。脱水时,血浆中的液体被丢失,红细胞相对增多,血液变稠,比容升高。在临床上应用于估计脱水类型,而决定补液量。
当PVC增加为40%时为轻度脱水,此时的红细胞数由正常的17×1012/升增加至20×1012/升,脉搏由100次/分增加为130次/分,每次补液按20毫升/千克计算,脉搏及红细胞数就可因补液而稍有改善。
PVC为45%时,判定为中度脱水,红细胞数增至22.5×1012/升,脉搏增至160次/分以上。此时每次补液应按30毫升/千克计算即可缓解。
PVC为50%以上时,判定为重度脱水,红细胞数增至25×1012/升,脉搏增至200次/分以上,每次补液应按40毫升/千克体重计算。
这种计算法可粗略算出对羊的补液量,但无法确定心脏功能的好坏,虽简单易行,却仍感不足。如果要判定心脏功能的好坏,就需要测定中心静脉压,但此法操作复杂,在当前兽医临床上不便采用。
PCV%×50=红细胞(百万/毫米3)
红细胞数(百万/毫米3)×2%=PCV%
PCV%÷0.04=血红蛋白(克/分升)
3.磺胺类与抗生素的应用
为了给羊临床用药提供代谢动力学方面的重要参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药理教研组对8种磺胺类与抗生素药物的代谢进行了研究,现分述如下:
(1)磺胺类:
(2)抗生素:
1)注射抗生素:
2)口服抗生素:成年奶山羊瘤胃中的纤毛虫含60万~100万/毫升,细菌为100亿~150亿/毫升,这些微小生物对纤维素的消化起重要作用,因此,有人建议把纤毛虫计数作为推断瘤胃消化功能是否恢复的一个指标。
既然瘤胃中存在如此多的原虫和微生物,因此,口服抗生素及某些磺胺类,可产生如下不良后果:一是抑制或杀死某些微生物,破坏正常微生物体系,使消化功能下降,奶产量降低,或延误病情;二是某些微生物群落对某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抗生素失去作用。因此,给羊投服抗生素或磺胺时,除了羔羊及某些细菌性胃肠炎外,一般应避免口服。
(3)联合应用抗菌药物问题: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抑菌或杀菌效果,更好地控制感染,降低毒性,减少或延长抗药性的产生。但临床实践证明,联合用药并不是对所有病例都能获得所希望的增强效果,甚至少数情况下疗效反有降低。因为联合用药可能发生增强、无关、拮抗等。
在实践中,可以按照抗菌药物对细菌作用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四类:
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
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青霉素等。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土霉素、合霉素、氯霉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等。
第四类: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呋喃类。
在联合应用时,各类之间联合应用后的效果是有不同的。
第一类和第二类:都是杀菌剂,合用有增强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在链霉素的作用下,细菌合成了无功能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合成并未停止,因此,细菌细胞继续生长而体积增大,这就有利于青霉素阻碍细胞壁黏肽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胞浆内渗透压增高而使细菌肿大、变形、溶菌而死亡。青霉素破坏细菌胞壁的完整性,也有利于链霉素等进入细胞内而发挥作用。多黏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也可使疗效增强。
第一类和第三类:合用可降低抗菌效能,如青霉素类与氯霉素或四环素类合用,由于后两类药使蛋白质的合成迅速被抑制,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青霉素(繁殖期杀菌剂)干扰细胞壁合成,导致壁缺损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降低其抗菌效能。
第二类和第三类:合用可获得增强或相加作用,一般不产生拮抗作用。
第三类和第四类:合用一般可获得相加作用,由于都是抑菌剂,一般可获得相加作用。
第四类和第一类:合用一般无重大影响。在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时,由于青霉素G透过血脑屏障能力较差,可与易透过的磺胺嘧啶合用而提高疗效。
(4)联合用药的对象:
1)病因未明:危及生命的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2)严重感染:如金葡萄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估计使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者。
3)混合感染:考虑到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混合感染时,如烧伤污染的复合创伤、腹腔脏器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等。
4)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不易透入者:如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杆菌的细胞内感染,可采用链霉素与易透入细胞内的异烟肼合用,以增强疗效。
5)防止抗药性产生:需要长期应用抗菌药而细菌易产生抗药性者,如结核病、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肾盂肾炎。
6)抑制水解酶:异唑类与青霉素合用,由于前者可抑制β-内酰胺酶,从而发挥两药的协同抗菌效果。
(5)抗菌药物的临床选择:抗菌药物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病原体的种类和性质,因此,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必须对致病菌临床正确判断,并配合以病原菌的分离与药敏试验。
4.糖的应用
在羊长期不吃或在其他疾病治疗过程中,兽医人员往往补给大量浓葡萄糖液,或是灌服大量蔗糖或葡萄糖粉,这种方法不一定合适。
(1)口服大量蔗糖:崔中林将60头怀孕奶山羊,随机分成A、B、C3组,每组20只,A组每天喂给白糖250克,分两次拌入饲料中自食;B组每天喂给白糖150克,分两次拌入饲料中自食;C组为对照组。连续3天之后,A组羊只精神沉郁,食欲明显下降,中等程度拉稀,喂至第五天,拉稀加重,停止喂糖。B组羊食欲稍减,有16只羊表现轻度拉稀,至第五天停喂。C组正常。停喂白糖后第二天,拉稀停止,食欲恢复。另选20只怀孕羊(均为预产期前1个月),一次喂给250克白糖,第二天有18只羊拉稀(90%)。
研究报道,蔗糖进入瘤胃后,被微生物发酵,转化成低级脂肪酸,其中主要为乙酸和丁酸。糖在瘤胃中酵解形成大量:乳酸,聚集在瘤胃内的乳酸是:D(-)和L(+)异构体的混合物,D(-)在胃内代谢缓慢,而L(+)乳酸进入血液后,迅速转变成丙酮酸。瘤胃中的过量乳酸及其他酸性物,造成瘤胃酸中毒。瘤胃pH值迅速降低,原虫消失,毒素吸收进入血液引起毒血症,从而出现瘤胃蠕动停滞、腹痛、腹泻、脱水,血液浓稠,心衰或死亡。
由此可见,在治疗中口服蔗糖有害无益,应该引起兽医的重视。如果想让羊体内多产生些葡萄糖,可以供给葡萄糖的前体,如丙酸、甘油等;另外,口服瘤胃素可使丙酸增加,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皮质醇等,可以加强由氨基酸异生葡萄糖,并可增强某些酶的生成。
(2)静脉注射大量浓葡萄糖液:给奶山羊静脉注射5%葡萄糖,可以被羊体利用。但给予大量10%~50%的浓糖,其结果一是通过肾脏排除,使羊体水分减少,二是引起反刍与前胃运动抑制。
研究报道,反刍动物的血糖比单胃动物低得多,在成年泌乳羊为6.1毫克/升全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测定),因此可以推断,反刍动物具有一个特殊的趋于低血糖的发育变化,这个变化与饲养计划的改变无关(Swenson,1970)。如果人为地造成高血糖,则羊必然通过机体本身进行调节而导致反刍减少,瘤胃蠕动减弱或废绝,进一步发展为前胃弛缓,这就是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有害无益的道理。
5.盐类泻剂的应用
瘤胃是水的贮存和转运站。瘤胃中的水可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水也可通过瘤胃壁进入瘤胃,这种双相扩散作用与渗透压有关,瘤胃内容物起着人工泵的作用。因此,当瘤胃积食或三四胃阻塞伴发胃有大量液体与食物时,若大量使用盐类泻剂(如硫酸镁、硫酸钠、人工盐等)可造成高渗环境,使机体脱水,特别是在后部不通时,瘤胃被液体充满,起不到下泻作用。因此,在应用盐类泻剂时,应加以足够的水量,使其成为4%~6%的溶液。
若病程过久,可用0.25%普鲁卡因500毫升,加入青霉素40万单位,从右肷窝部行腹腔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