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畜禽的主要表现如精神状态、采食、饮水、排粪、排尿、出汗和呼吸等情况,有无咳嗽、腹痛和腹泻等异常表现,现在有何变化,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发病部位。
(3)疾病的经过与发病初期比较,病势是减轻还是加重,主要症状的变化情况,是否经过治疗及采用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种类、剂量和疗效)等,借此推断预后,确定诊断,采取更合理的治疗措施。
3、饲养管理情况全面了解饲养、管理、使役及生产性能等情况,分析其与发病的关系,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饲料与饲养制度畜禽饲料的日粮配方、饲料品质、饲料加工和饲养制度等,或放牧牧场与牧草的组成情况等。
(2)商禽舍卫生和环境条件畜禽舍的光照、通风、保暖与降温、废物排除等设备;畜禽床与垫草、畜禽栏等设备,牧场、运动场的自然环境;附近厂矿等单位的废水、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及处理等。
(3)生产性能与管理制度如畜禽的过度使役或运动不足、盲目引种、不合理的品种组合和繁育方法等,都可能是致病的重要条件。
4、流行病学调查主要调查卫生防疫情况、饲养管理制度及是否属于传染病等,对大型养殖场更为重要。如圈舍的定期消毒、粪便处理、预防接种、驱虫、病畜禽的处理方法,以及附近畜禽是否患有同样的疾病、有无新引进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等。
(二)视诊
用肉眼或借助器械观察畜禽整体或局部的异常表现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即为视诊。用肉眼直接观察的称为直接视诊;借用器械的称为间接视诊,如采用各种内镜(腹腔镜、膀胱镜、胃镜和鼻喉镜等)的检查等。
1、视诊的内容包括精神、营养、被毛、皮肤、姿势、运步、胸廓、腹围、饮食、反刍、吸气、呼吸状态、可视黏膜、排泄物及分泌物等。
2、视诊的方法一般是先群体后个体,先整体后局部,逐渐缩小诊断范围。对群居畜禽来说,应先观察整个群体,发现其中的患病个体;对于单个畜禽进行视诊时,首先要整体观察,然后再对发病部位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具体的方法是,先站在距家畜一定距离(一般为1.5~2.0m)的地方,观察其整体状况,然后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围绕家畜转一周。若发现异常,再接近家畜,对呈现异常变化的部位作仔细检查。对有些病畜还需进行运步检查,以观察运步状态。
(三)触诊
用手(手指、手掌、手背或拳头)或借助简单器械,对要检查的组织或器官进行触压、感觉,以发现和判定病变部位的大小、形状、硬度、温度、敏感性和移动性等,称为触诊。
1、触诊的分类、方法及内容按使用方法可分为直接触诊和间接触诊两种。直接触诊是用手直接触压、感觉畜禽的某一部位。如皮温的感觉、胃肠内容物的体外感知等。间接触诊是借助器械进行的触诊,如用胃管进行食管探诊,用导尿管进行尿道探诊,用金属探针对瘘管和创道的探查等。
按在体内或体外触诊器官的不同,分为内部触诊和外部触诊。在体内触诊组织器官为内部触诊。如大家畜的直肠检查,母畜的发情鉴定和妊娠诊断等。在体外触诊体内、外器官为外部触诊。如用手感觉耳根、角根的温度,肝区的敏感性检查等。
按触诊用力的大小,分为浅部触诊和深部触诊。浅部触诊,是将手指伸直平贴于或将手背放于体表不加按压,轻轻滑动感触。常用于脉搏、温度、湿度和敏感性检等。深部触诊,是用不同的力量对患部进行按压、感知,以便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硬度、大小、范围和性质等。如了解大家畜胃肠内容物的性状和感觉腹水的波动时,用的冲击式触诊即为深部触诊。
2、触诊的内容
(1)检查动物的体表状态如角温和耳温;皮肤的温度与湿度,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坚实度、弹性;浅表淋巴结和局部肿物的位置、大小、形态、温度、硬度、移动性和敏感性等。
(2)感知某些器官的活动状况如心搏动的强度和频率,瘤胃蠕动的次数和强度等。
(3)检查腹壁及腹腔器官外部触诊检查腹壁敏感性与紧张性,小动物可通过软腹壁作深部触诊,感知腹腔状态和胃肠内容物的性状,肝、脾的硬度,肾脏与膀胱的病变,以及母畜的妊娠情况等。对马属动物和牛等大家畜,可通过直肠进行腹腔器官和盆腔器官的内部触诊。
3、触诊可能感觉到的病变性质
(1)捏粉状触之柔软,弹性降低,如压生面团状,指压留痕,见于组织间浆液浸润,如皮下水肿。
(2)波动感行间歇性触压时有液体波动的感觉,柔软有弹性,指压不留痕,可见于体腔积液及体液在组织间蓄积时,如腹腔积液、血肿、脓肿、淋巴外渗和蜂窝织炎等。
(3)捻发音触诊柔软稍有弹性,有气体向邻近组织窜动的感觉,听到类似用手捻转头发的声音,见于组织间气体聚集。如皮下气肿、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等。
(4)坚实感触诊时感到坚实致密,硬度如肝。见于瘤胃积食、组织间细胞浸润(蜂窝织炎)、慢性皮炎及结缔组织增生时。
(5)硬固类似于骨的硬度,如骨瘤、直肠检查时发现膀胱结石的感觉。
(四)叩诊
叩诊是通过叩击动物体表所产生音响的性质特点,以推断被叩击组织和内在器官有无病理改变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肺、心的检查,有时也用于胃、肠、肝、脾及副鼻窦的检查。
1、叩诊的分类和方法按是否直接叩击到动物体表,将其分为直接叩诊和间接叩诊两种。
直接叩诊,是用弯曲的手指或叩诊槌直接叩击动物体表的方法,可用于脊柱、副鼻窦和喉囊等组织器官的检查。
间接叩诊,有指指叩诊和槌板叩诊两种,用于肺脏、心脏、肝脏和脾脏等检查。
指指叩诊时,用弯曲的右手中指垂直地向紧贴于动物体表被检部位的左手中指或食指的第二指骨的中央,进行短而急促的敲打。此法叩击力量较小,振动范围不广,只适用于中、小动物的检查。
槌板叩诊时,利用叩诊槌和叩诊板进行叩击检查。方法是左手拿叩诊板紧贴于动物体表,右手握叩诊槌垂直向叩诊板上进行短而急速的连续叩击。此法叩击力量可大可小,对大、中、小动物都可应用。
(3)半浊音是一种介于清音和浊音之间的声音。正常情况下,叩击肺组织边缘部分和心脏的相对浊音区,出现半浊音。病理情况下,在肺组织含气量减少的情况下,也可出现半浊音。
(4)鼓音是一种音调高、音响强、振动有规律的声音。叩击含气量而组织弹性松弛的空腔时,即发出鼓音,如正常马的盲肠基底部和牛的瘤胃上部叩击时即发出鼓音。
(5)过清音是一种介于清音和鼓音之间的声音,正常情况下不易听到,当叩击含气量过而弹性降低的组织时才能听到。如叩击肺气肿时的肺组织边缘部位,所听到的即为过清音。
(五)听诊
听诊是借助听诊器或直接用耳朵听取畜禽机体内脏器官活动过程中发出的自然或病理性声音,根据声音的性质特点判断其有无病理改变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心、肺、胃、肠的检查。
1、听诊的分类及方法听诊可分为直接听诊和间接听诊。直接听诊时,在欲听诊动物体表部位垫一块听诊布(普通平布即可),用耳朵直接贴于动物体表的相应部位进行听诊,通常在动物保定确实的情况下进行。此法简单易行,声音真实,但不安全,也不卫生,现已不常应用。间接听诊是借助听诊器进行听诊,临床实践中普遍应用。临床应用的听诊器有膜式、钟形和微音(扩音)等类型。
2、听诊的注意事项①听诊环境要安静,最好在室内或避风处。②经常检查听诊器,注意接头有无松动,胶管有无老化、破损或堵塞。③听诊过程中,胶管不能与任何物体摩擦,以免干扰听诊。④听诊时要注意力集中,仔细分辨声音的性质,区分是因被毛摩擦、肌肉震颤、咀嚼、吞咽、嗳气等产生的音响,还是听诊器官活动所产生的音响。
(六)嗅诊
是用嗅觉发现、辨别畜禽呼出气、口腔、排泄物和一些病理性分泌物的气味的一种检查方法。嗅诊只对某些疾病具有诊断意义,如呼出气体和鼻液有特殊腐败臭味时,可能呼吸道及肺脏有坏疽性病变;皮肤和汗液发出尿臭味时,有尿毒症可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