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动物医学的专业认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中兽医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根深蒂固,授课过程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也只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脱离了临床的应用与实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兴趣的培养。
1.2教学内容繁杂、抽象
中兽医学内容繁多,主要包括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理论,以及病因、四诊、防治法则、中药、方剂等多个内容。且其中诸如阴阳五行等内容语言晦涩、抽象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而同时由于近年来课程学时数的不断缩减,现有的课时亦不能满足对全部教学内容的讲授工作。如何精炼教学内容,授课语言通俗易懂,是摆在中兽医学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1.3教学方法落后
2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更新教育观念
2.2优化教学内容
2.2.1删繁就简,精炼教学内容
在目前各门课程学时数普遍缩减的大环境下,仍旧一味的强调增加课程学时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教学内容过多与学时不足之间的矛盾,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是唯一解决途径。首先紧紧围绕中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个基本特点,着重讲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等,尤其是脏腑学说,让同学从中医角度了解和认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讲解病因学说、辨证方法、中药及方剂的基本功能和临床应用等,让学生理解如何从中兽医学角度去诊断临床常见畜禽疾病,并合理选择用药。而对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的经络学说、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做适当的简要介绍,同时可适当让同学了解一些兽用中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2.2.2重点突出,强调现代研究成果
由于中兽医学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的经验总结,而缺少现代科学的验证,这也是近年来中医学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一些理论知识要重点强调,比如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中,哪些是现代研究证实的,哪些又是经过实验研究后证明是古人对药物功能的误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兽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改进教学方法
2.3.1对比式教学法的应用
2.3.2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1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2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3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is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out—linesofeachofhisprincipalsystemoforgansmaybetracedback,likethoseofothermammals,tothefish—es.’’(L.A.B.一orradaile)。新晨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54.
4魏遁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在医学教育过程的备课、课堂互动以及课后师生交流等不同环节,从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出发,分别对医学生进行了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培育,医学发展史中的人文知识传输,人文知识与医学的互动,人际交流中的人文关怀等实践,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又使师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
医学;人文教育;人际交流
医学专业教育是医学生职业生涯的专业能力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医学职业生涯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医学科学社会发展史的宣讲过程。通过医学发展史的穿插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媒介,发掘和利用好医学专业课所蕴藏的人文素材,结合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和就医环境中,因人文知识匮乏、意识形态社会化等造成医患矛盾重重等社会需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技能。[1-2]
1崇尚生命、敬畏生命是形成良好学习和教学态度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人文教育中,备课也是重要环节。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尸体和各种实验动物打交道。医学基础课中,许多课程都要在了解了人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人的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通过不同的动物实验,进一步观察、分析和验证动物各系统、结构的功能和作用,分析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分布和对不同器官组织的影响。因此,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一些对使用尸体和动物的课程中的人道主义教育。在需要尸体和动物的课程中,要求在课前先向尸体标本默哀,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向医学事业奉献遗体的死者的尊重、崇敬和对生命的敬畏。在使用动物的实验课上,要求学生以轻柔的动作和安乐的方式处理动物,不采取粗暴、残忍的手法处理实验动物,尽可能地减轻动物的痛苦,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动物的数量,养成崇尚生命、爱惜生命、怜惜生命的习惯。通过这种教育,可以形成学生面对生命时的审慎态度和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习惯。
2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人文知识做补充,有血有肉地传授知识
医学专业课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其中也蕴藏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医学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既经历了由浅入深、逐步细化的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同时也经历了社会发展变革的洗礼,其中蕴藏了丰富的阶级斗争、宗教纷争的历史素材,甚至是饱含着腥风血雨的历史。我们现已熟知的许多专业基础知识,甚至很多医学常识,在其最初被提出、被论证的过程中,都曾经历了血腥的纷争,并有一些科学家为此历经磨难,甚至为此献出了性命。在教学过程中,当笔者有意识地将这些充满血泪,包含无数科学家冤屈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形成过程所经历的撼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介绍给学生时,无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撞击,而这些附加了人文知识的专业知识,也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若干年后,当我们师生再相逢时,谈论最多、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些人文化了的专业知识点。
3人文知识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剂良药
4人文关怀是师生交流沟通的剂和联系纽带
5行为示范是人文教育良好的载体
作者:肖延丽彭磊单位:泰山医学院研究生部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双向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在临床医学类专业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为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在校期间,学生要学习40多门专业课程,且各个课程之间缺乏关联,且教学内容繁重和存在重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不关联性和枯燥性,实际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临床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基础医学教学,它是进行临床诊断和操作的根本依据。然而,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临床实践,对于学生及以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
一、基础医学教学的现状
(一)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实际脱节
(二)基础医学的教学课时少
(三)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
二、完善基础医学教学的措施
(一)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增设临床课程
通过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医学教学课程学习的同时适当的增加临床见习课程能起到以下三种作用:1.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和患者接触,及早了解患者的感受,可邀请临床医生来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可通过观看临床医生的操作流程来增强学生的认知度和责任感。2.在基础理论、解剖和生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临床见习,来有效的加强医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3.增设的临床课程能增加学习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解剖学课程中的门静脉对应有三条侧枝循环,当发生肝硬化时,这三条侧枝循环的静脉会出现曲张现象,假若学生能通过临床实际接触到肝硬化患者的脐周静脉曲线,则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二)调整师资配置,提倡基础临床教师交叉上课
(三)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案例分析
现今的大部分医学类专业的教材的编写重点大都是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缺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教学。因此,在基础课程教材中应增加与临床关联、病例分析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案例式教学,可增设《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和渗透。除此之外,在教学课程中应增设含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并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从动物实验所得的实验指标与人对应的病状、体征和检验指标进行比对,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处,从中得到启发。
三、结束语
[1]陈志武,郭岩,沈玉先,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54-1056.
[2]刘军,郑碧英,赵祖国,等.基于实际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64-466.
[3]李萍,姚晓爱,姜涛.思维导图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72-474.
[4]宫丽平,刘玉婷,杨慧,等.病理学病例讨论库建设及教学应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4):269-271.
[5]陈洁,邱慧颖,徐茂锦.在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和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22-23.
【关键词】脑性瘫痪;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干细胞移植;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因各种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却逐年增高,中国于1998年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全国抽样调查显示,0~6岁脑瘫儿童发病率为1.86‰,约有31万例0~6岁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2]。2001年又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全国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0~6岁儿童残疾现患率为1.362%,0~6岁肢体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依次是:脑瘫、先天性骨节病、小儿截肢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因此小儿脑瘫的防治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大事。
1小儿脑瘫的药物治疗
随着生物医学发展,神经营养因子类和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类的药物广泛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早期足量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智力、缓解痉挛。根据小儿发育特点,其生后6个月内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多,神经髓鞘逐步形成和发育,脑可塑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大。如在这一时期给予药物治疗,并结合运动和感觉刺激,可能促进脑发育和髓鞘的形成。临床常用药物有奥拉西坦、胞二磷胆碱、氨酪酸、神经节苷脂、赖氨酸、万通口服液等。
2小儿脑瘫现代康复治疗
20世纪4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康复治疗人员,广泛开展了对脑损伤或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障碍的治疗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国际上先后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特色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其中有Bothba、Vojta、上田法等。这些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康复技术体系,即神经发育学疗法。20世纪80年代以李树春教授为首的康复医学专家将现代康复技术引进国内,应用于小儿脑瘫的治疗,并逐渐推广到全国,目前已成为国内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物理治疗是应用力、光、电、声、磁和热动力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的方法。其中徒手和仪器进行运动训练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在物理治疗中,电疗法(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水疗法等在各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已成为基本的治疗项目,并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组成完整的物理治疗科室。作业治疗是根据患儿的功能障碍情况,从日常生活的躯体和精神压力中、从工作、生产劳动中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儿进行训练、教育。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精神状态,恢复身体功能,促进患儿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的发育,防止关节萎缩、变形等。脑瘫患儿常伴有语言障碍,因此进行言语训练非常重要。语言治疗可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但在治疗之前必须对患儿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评估,根据患儿构音情况、认知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引导式教育强调以主动训练为主的训练模式,以娱乐性、节律性地激发患儿兴趣及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引导并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并要求家长参与学习和训练。
脑瘫康复的理论基础是神经重塑,其核心是运动功能训练[6]。运动功能的评价一般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能够预测和评价脑瘫患儿大动作发育和康复训练的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的最广泛的量表[7],其评分越高,表明粗大运动功能越好。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价,结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等新兴的康复医学技术将给脑瘫患儿带来希望。
3小儿脑瘫外科治疗
与其他外科专业发展比较,脑瘫的外科治疗发展还不成熟。原则上脑瘫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是以患儿能够达到步行程度为前提,也就是说预计患儿将来可能步行的前提下,方可考虑手术[8]。目前国内开展的小儿脑瘫的外科手术有上肢矫形术、下肢矫形术、脑瘫合并脊柱侧凸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外科手术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畸形,降低肌张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外科治疗后仍必须加强康复训练,同时适时应用康复支具防止再次发生关节挛缩变形。在手术出院之时应进行详细的医嘱和跟踪回访,指导患儿继续家庭康复很有必要。
4中医药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在未引进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之前,中医药在国内小儿脑瘫的治疗上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儿脑瘫中医治疗原则,可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宗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与现代医学多种康复方法及策略相结合,贯穿于中枢神经疾病神经修复的全过程。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显著。常用的方法有:(1)按摩点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师采用各种手法刺激患儿躯体部位的经络腧穴,运动其四肢关节,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强壮筋骨、消除畸形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基本按摩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攮法、捏法、搓法等及分部按摩法,同时可以采用捏脊疗法、点穴疗法等方法。(2)针灸疗法,运用针刺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康复身心疾病。包括:针刺、电针、水针、耳针、头针等。(3)中药是中医康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观,分别施以不同的药物,以促使患儿精神、情感和身体功能的康复。中药康复的治疗途径分内治和外治两方面,可根据小儿脑瘫疾病的性质、部位、药物作用趋向及病之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内服、外用以及内外合治的方法。
在不同类型脑瘫的康复过程中,针灸和按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且有改善脑瘫患儿的并发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痉挛程度较高的患儿,在采用针灸时应注意手法和穴位选择,否则过度刺激易加重痉挛。
5干细胞移植
综上所述,脑瘫的治疗是长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现代康复技术,外科矫形技术,并结合传统中医中药,必将为中国小儿脑瘫的治疗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1]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林尚训.我国残疾儿童事业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8,11(4):2.
[3]肖侠明.小儿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
[4]谭育华.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39540.
[5]郑玉蔼,徐开寿,李金铃,等.肉毒毒素综合康复治疗与脑瘫患儿蹲伏步态[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1):8384.
[6]陶维元,文芳,张鸿,等.脑性瘫痪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56.
[7]KondoI,HosokawaK,IwataM,etal.Effectivenessofselectivemusclereleasesurgeryfor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longitudinalandstratifiedanalysis.DevMedChildNeurol,2004,46(8):540546.
[8]常义,陈国志,肖安平,等.儿童脑瘫的外科治疗[J].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1(2):106107.
细胞医学独领
人存于世,位置感和导航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导航时,我们的位置感会与基于运动和对先前位置认知所形成的距离感相互联系起来。
脑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残疾原因,但却一直未能发现有效的防治方法,在很多脑疾病中都有空间记忆功能受损的影响。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例,海马体和内嗅皮层经常在早期阶段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常常迷失方向。了解大脑的定位系统可以帮助我们从机制上去了解这类患者的记忆是如何丧失的,而且这一发现还能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线索。”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伊鸣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解剖与发育生物学系神经科学专业学习。奥基夫获奖后,作为获奖者的学生伊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视频的形式还原了奥基夫的实验:大鼠在一个箱子里自由活动,电极被埋置在大鼠海马脑区,大鼠在活动中,每经过一个特定区域,一个海马神经元(位置细胞)就会开始发放动作电位,与此同时,记录神经元放电的设备闪烁灯光,并发出“呲呲”的放电声音。伊鸣说:“当前,奥基夫在上世纪70年代基于动物研究的这个核心理论已经在人类身上被证实,例如,近期采用大脑成像技术研究以及对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位置细胞’与‘网格细胞’同样存在于人类大脑中。因此,对于大脑定位系统的了解或许会帮助我们理解某些疾病中空间记忆缺失的具体机制。”
“师徒三人”同获奖
据官方数据显示,莫索尔夫妇是第五对同获诺贝尔奖的夫妇,而莫索尔女士则是第45位获奖的女性。她表示:“能够在科学上携手走得如此之远,主要因为我们都热爱随时随地随性讨论,用能想到的任何方法把有趣的问题付诸实验,而不是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而计划着开个研讨会。相反,我们每天都能开个愉快的早餐会。”
JohnO'Keefe
约翰奥基夫
出生1939年美国纽约
国籍美国/英国
研究领域神经科学
任职伦敦大学学院
获奖霍维茨奖(201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4)
May-BrittMoser
梅布莱特莫索尔
出生1963年
性别女
国籍挪威
研究领域心理学、神经科学
任职挪威科技大学卡夫利科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记忆生物学中心创始主任
EdvardIMoser
爱德华I莫索尔
出生1962年挪威
1.1体制改革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从旧的以教研室为主体的封闭式体制中逐步解脱出来。按照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使用仪器设备相近的原则,在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撤销了原隶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对基础医学实验室进行了科学优化整合,组建了(除解剖、免疫实验室外)机能中心实验室、形态中心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实验室。初步解决了实验设备低水平重复购置、实验室规模小利用率低等问题。
1.2初步成果
实验中心的建立,初步实现了“学科融合,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开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如:机能中心开出由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学组合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人体机能实验项目,实现多学科实验内容融合、仪器设备的共用;形态中心在近年学校扩招,实验室容纳面积紧张的情况下,极大地发挥了实验室共用的作用,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效率。实验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的综合性实验中心,适应了学科渗透、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如:2006年以来在大学生中开展了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活动,已有上百个项目结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工作的能力。又如:学校省级以上各级别科研项目中标率逐年上升,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近几年就中标近百项。另外,实验中心的建立也有利于实验技术的更新和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下,也有利于形成实验技术队伍的群体优势和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2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实验平台
实验中心的建立虽然为我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打开了突破口,但除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开出“人体机能学”课程,真正实行了实验内容课程化,实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方式、仪器设备共享外,其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克服学科化的弊端。虽然实验室合并到了实验中心,可是实验教学仍然归属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内容还是围绕着学科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中单一学科性的多、跨学科综合性的少;验证性的多,设计性、创新性的少;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内容分散、重叠和封闭,甚至出现学科间的内容重复[1]。以上问题的解决只有从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的实验平台,以适应高技术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2.1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实验平台,在现代医学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根据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化模式的思路,按照学科及实验手段相近、内容及仪器设备相似的原则,对现在的基础医学院(包括形态、机能中心)的实验室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几个独立的中心实验室:
2.1.1将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基础医学院‘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整合组成“解剖学中心实验室”。
2.1.2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室整合组成“机能学中心实验室”。
2.1.3将免疫学、生物学(包括遗传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分子医学中心实验室”。
2.1.4将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实验室整合组成“形态学中心实验室”。
2.1.5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室整合组成“病原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五个中心实验室构建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2.2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
高等学校实验室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双重任务。要培育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离不开技术装备先进的实验室这个教学、科研基地。因此,在创建基础医学实验平台过程中,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在高等医学院校显的更为紧迫和重要。
2.2.1科研中心实验室
相近专业以功能为主设置科研中心实验室:内设机能学研究室、形态学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电子显微镜室等;配置先进的分析与检测实验仪器、配备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由学院直接管理,承担研究生的课题和校级以上重大基础医学科研任务。
2.2.2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实验室
配置现代医学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以仪器设备功能、用途设置实验室。这种实验室由学校直接管理(或院、系托管),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实行仪器设备专管专用管理方式。对内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和研究生的课题;对外向社会开放,利用高校高技术人才、高精尖设备,解决医疗(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横向联系,攻克基础理论研究难关。
2.2.3专业教研实验中心
2.3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设
2.3.1实验室开放的对象
一是对内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各类教学型实验室;向大三以上高年级学生开放专业科研实验室;向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校研究生开放校、院各级科研实验室(包括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二是对社会开放:如组织中、小学学生参观‘人体生命科学展览馆’,促进医学科普教育。对医院及科研单位开放,以促进科研项目的合作,增加技术和学术交流,多出科研成果。这样即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收益,增强了实验室发展的后劲。
3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及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立使实验室的建设迈向科学、规范、高层次发展的轨道
部级期刊
1个月内下单?月刊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北京中美欧畜牧科学研究院有限公;中国兽药协会主办